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类型孔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doc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8284608
  • 上传时间:2019-06-18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32.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孔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doc
    资源描述:

    1、孔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学号:20110103416班级:11 级汉语言文学 2 班姓名:林和凤摘要: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 。他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关键词: 仁 教育思想 政治理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小司空( 掌管工程) 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

    2、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 、 书 、 礼 、 乐 、 周易 、 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据称孔子门人多达三千人,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 “七十二贤人”中,有以德行著称的颜回、闵损,以口才著称的端木赐、宰予,以政事著称的冉求、仲由,以孝道著称的曾参等人。孔子的伦理思想“仁”“仁” , “仁者人也” 。也就是说孔子的“仁” 是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

    3、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反映的是人的本质,或者说是做人的道理。孔子认为这个本质和道理应该是爱人,即人应该有一颗“泛爱众”的善心,相互之间相亲相爱,而不是相互杀戮。所以说, “仁” ,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成为“仁学”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 ,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1、孔

    4、子的“仁”离不开“礼” 。 孔子的“仁” ,要以礼为规范来进行引导和约束,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人”是社会的人,人之所以为人的所有需要都是社会的。所谓“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需要的概括。人是脱胎于自然的社会存在,他有和动物一样的生存需要,也有和动物一样的繁衍后代的生理需要;但人作为社会的存在,还有人之所以为人的需要。人的生存需要和生理需要虽是和动物一样,然而却经过社会的洗礼而升华、打上了人类历史的烙印、成为受人伦道德制约的社会需要。不过,作为个体的“人”来说,生存与生理的需要,虽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但却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个体的“人”必需得到的。 2、

    5、仁与礼相辅相成。 在孔子看来,只有有了“礼” ,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 。并且,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了“天下归仁” ,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 ,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3、孔子仁学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实践对象具有阶级局限性。 由于孔子所处的年

    6、代正值春秋末年,当时的奴隶制社会风雨飘摇, “礼崩乐坏” 。所以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想女娲补天,但又不合时宜。孔子始终不能摆脱这种矛盾,他既是从仁,又是从命,但是他的植根于宗法关系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的仁学思想却在哲学上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孔子所关注较多的是礼,礼的思想有其秩序性的内核,体现了他对社会稳定的关注。他所念念于怀的是如何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但事与愿违,孔子到处碰壁,他不得不进一步思考“礼”之不行的深层原因,便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仁” ,议论仁与礼的关系,孔子的仁学服务于礼,却代表了人道精神、道德精神、群体精神等等,今天仍然值得大力

    7、提倡,所以孔子的仁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完善。孔子的仁学思想尽管是从维护奴隶制出发,但这个思想重视对人的作用超过了对天神的崇拜。他处的那个时代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不能不说,时代的进步在他的身上是有反映的,否则他便说不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务民主义,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的仁学思想以人为本,和他的以维护奴隶制为本是互相矛盾的。实际上,这种矛盾的思想体系虽矛盾亦难能可贵。他的“言仁必及人” 、 “爱仁能人”的仁学思想是既难得又照鉴后人。如果这种思想只是取悦帝王,是不会这么受人欢迎的、并在民间找到他的市场。应该说,孔子的仁学思想尽管具有矛盾性,但更具有较强的实践理性。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

    8、思想家 ,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选择。孔子仁的特点是,强调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必须在各方面都符合周礼的要求。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仁是一个人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世界观全面修养的产物。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 ,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 “仁者爱人“,进而是“ 入则孝,出则悌“ ,是孔子

    9、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 ,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相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孝道,而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基础。因此,对孔子的孝道思想,应给予应有的重视。孔子孝道的核心是仁,它的具体内容是指以人为本的爱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有了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的春秋时代 ,他的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不单 对协调当时的人际关系 ,缓 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有着积极意义 ,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也依然感到十分亲切新鲜。他的至理名言中,依 然放射着博大精深的思想火花,对我们构

    10、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 意义 。二、孔子的教育观孔子的社会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为了实现大同世界,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之中,需要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据载,孔子弟子盖三千焉3,这一点未必属实,但孔子弟子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这却是事实。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孔子对教育作用的理论概括: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教育对社会发

    11、展所起的作用。1、对于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 。不分年龄长幼,不论出身贵贱,不管华夏与狄夷,他主张人人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这就是说,只要人愿意进步,我们就应该接受它,不管其曾经怎样,现在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以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这就是“有教无类”的原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断中所包含的民主因素和公平意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孔子在教学方法领域的创造更是闻名中外成就辉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2、,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著名论断千古流传,至今仍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因材施教” ,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2、在教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名义总结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德智体美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孔子还特别强调“德”是君子的标志,如“君子怀德,小

    13、人怀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等。可以说,孔子在2500 年前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对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新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今天,在中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仍然要着重指出素质教育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即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

    14、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孔子尽管没有提出终身教育这一科学概念,孔子在 2500 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也不可能象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但是他的言论和他一生的实践,应该说是初步体现了这种思想的。因此,我们认为,孔子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三、孔子的政治理论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 施行仁政。孔子认为刑罚并不是统治民众的主要手段,当政者对人民应实行“德治“ ,以便感化他们,服从于自己的统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恥且格。

    15、“他认为当政者做到“ 德治“而不用刑罚暴力是很困难的,就是一个有经验的统治者,也要对人民实行长期的“感化“ 才能达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但是在民众起来公然进行反抗的时候,他又主张实行暴力镇压,做到“ 宽猛相济“ 。一方面认为 “宽则得众“,另一方面认为: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还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还必须做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即既要保证百姓能过上温饱的生活,又要拥有完备的武装力量,以便镇压民众的反抗和抵御外部的入侵。尤其重要的是,国家的政令不能朝立夕改,要能够取信于民。但他又认为,被统治的人民群

    16、众,只能伏首听命,不能过问国家的政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他认为国家的法令只好由统治者来掌握执行,不应当开颁布出来以昭告民众百姓。因为这样会使百姓和统治者争夺权利地位,不利于上下尊卑名分的维持。当他听到晋国贵族要把国家的刑律铸于鼎上,要求臣民共同遵守时,便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贵贱不愆,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有?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参考文献:1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 2论语颜渊 3 陆九渊集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4礼记中庸 5论语季氏 6礼记大学 7论语里仁 8论语卫灵公 9论语述而 10论语.为政11子路12阳货13泰伯14左传.昭公二十年15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孔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828460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