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二章 解三角形课标要求:本章的中心内容 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编写意图与特色1数学思想 方法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
2、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 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 “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 “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 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 ,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
3、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 ”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2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本章内容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
4、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 ,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 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 ”这样,从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把“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数学五的第一部分内容,位置相对靠后,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等与本章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这使
5、这部分 内容的处理有了 比较多的工具,某些内容可以处理得更加简洁。比如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 2 -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于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教科书则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来源:学&科&网 Z&X&X&K在证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以后,教科书从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指出, “从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
6、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从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3重视加强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而如今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虽然学生机械 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但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本章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
7、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约 3 课时)1.2 应用举例(约 4 课时) 1.3 实习作业(约 1 课时)评价建议1要在本章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对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证明的探究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来启发学生得到自己对于定理的证明。如对于正弦定理,可以启发得到有应用向量方法的证明,对于余弦定理则可以启发得到三角方法和解析的方法。在应用两个定理解决有关的解三角形和测量问题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也常常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对于不同的方法进行必要
8、的分析和比较。对于一些常见的测量问题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应用的程序,得到在实际中可以直接应用的算法。2适当安排一些实习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实习作业的指导,包括对于实际测量问题的选择,及时纠正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解决测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11 正弦定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 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
9、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 3 -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 sinisinabcABC,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
10、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教学设想创设情景如图 11-1,固定 ABC 的边 CB 及 B,使边 AC 绕着顶点 C 转动。 A思考: 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 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显然,边 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 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B C 探索研究 (图 11-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 11-2,在 RtABC 中,设 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 sinaAc, ib,又 sincC,A则
11、 siniiabABC b c从而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 sinisinabcAB C a B(图 11-2)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图 11-3,当 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 AB 上的高是 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 CD= siniaBbA,则 siniabB,C同理可得 sinicbC, b a从而 iiaABi A c B(图 11-3)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证法二):过点 A 作 jC, C- 4 -由向量的加
12、法可得 ABC则 ()jj A B jjjB j00cos9cos9jABC sinicaC,即 sinacAC同理,过点 C 作 j,可得 inbC从而 siiaABsi类似可推出,当 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 (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iabsincC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 k 使 iA, ikB, sinckC;(2) siniabABsicC等价于 sii, siicb, iaAi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
13、作用为: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 in;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例题分析:例 1在 ABC中,已知 032.A, 081.B, 42.9acm,解三角形。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CA0018(3.1.8)06.2;根据正弦定理,0sin4.9si32abcm;根据正弦定理, 0.6.74.1()isic评 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例 2在 ABC中,已知 20acm, 8bcm, A,解三角形 (角度精确到 01,边长精确到 1cm) 。解:根据正弦
14、定理,0sin2i4i .89B因为 0 018,所以 06,或 16B 当 64B时, 00()8()7CA,0sin2i763().4aCccmA 当 0时, 01424, 01.isi- 5 -评述: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随堂练习第 47 页练习 1、2 题。例 3已知 ABC 中, A 06, 3a,求 sinisinabcABC分析:可通过设一参数 k(k0)使 iiik,证明出 siniabABsincCisiibcBC解:设 ii(o)ik 则有 sinakA, sibkB,ickC从而 sinisinabc= isiniA=又 iA032i6k,所以 iiiabcBC=2评述: ABC 中,等式 siisi0insiink恒成立。补充练习已知 ABC 中, in:ii1:23A,求 :abc(答案:1:2:3)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1)定理的表示形式: siiabBsicC0insiinkABC;或 sinakA, bk, nck(0)(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五):课后思考题:在 ABC 中, siinab(o)sick,这个 k 与ABC 有什么关系?作业:第 52 页习题 2.1A 组第 7、4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