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中地理说课稿新课程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时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 ”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 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
2、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重“双基 ”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
3、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说学生 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4、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 ”的方法进行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2必要手段之一。 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四、说学法 要提高 45 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指导学生掌握识
5、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6、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 1.4 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 1.5 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
7、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 1.6 课又是1.4 课,1.5 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2.说教学目标3(1)知识目标: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2)能力目标: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3)德育目标:
8、 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 .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二.说教法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 设疑导学法2. 图例导析法3. 归纳推导法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9、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我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三.说学法 1.阅读法.2.图画法.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四.说教学程序1.说导入: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地方时,沿地表
10、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 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说新课教学: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 1.26C 图,从 C 图上来掌握判断 P 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要求学生在图上画出 P 点所在的纬线 ,标出晨昏线,标上字母 A,K,B.得出 P 点所在的昼弧 AK 等于夜弧 BK,所以春分
11、日 P 点昼夜等长.如黑板所示.从而使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为加深学生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还可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 4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为使学生掌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画 3 月 21 日,5 月 6 日,6 月 22 日五幅太阳直射与昼夜长短变化图,如后图所示.只要比较不同日期的- 昼弧长短即可看出昼长变化,掌握了这三个日期的昼长变化规律,后面日期的昼长变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问基本可以掌握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
12、(1)从 3 月 21 日到 6 月 22 日 P 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2)从 6 月 22 日到 9 月 23 日 P 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 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 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 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7)何时全球昼夜平分 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 何时太阳高度最大 “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3、公式 H=90-纬度间隔(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 P 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从板图上很快能看出 P 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 P 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2)P 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这是 P 地的什么季节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夏至日是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这句话对吗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
14、最小值 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即可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还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1) 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 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若黄赤交角增大为 2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说课堂练习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完成,新课结束时,看时间还可以按学生情况增加几个提问.4 说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可以把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 .这样既可把前面 1.4 课与 1
15、.5 课所学的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原所在本篇文章来源于【大考吧】http:/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地址:http:/ 2 课时)说课稿 2009-12-17 12:18:26| 分类: 地理说课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泉州外国语中学 谢建聪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
16、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2)了解我国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气候;(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成因;(4)了解这些气候的分布、特征。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难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1)地图法
17、: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引导启发教学法: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启发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利用多媒体将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的动态信息,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2.学法(1
18、)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6问题能力的目的。 (2)讨论探究法: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的目的。三、教学过程:【复习旧课】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底图,请学生上来画出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把那些假设条件一个个去掉,形成了三圈环流,最后还剩下一个假设条件:假设地表均一,那我们再把这假设条件去掉。也就是说地表不均一,主要考虑了海陆的差异,那么具体情况会什么样呢?【讲授新课】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布置学生看书 P3
19、9 的活动题,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势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在冬夏季节形成的气压差差异,结合 P40 图 2.14 探讨海陆气压差异形成和对气压带的影响。气压中心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夏季 印度(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2.布置学生看书 P41 的活动题,对比东亚冬、夏季风的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成因 源地 风向 性质对天气影响夏季副热带太平洋地区东南风暖湿高温多雨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西北风冷干寒冷干燥请学生举例说明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回答) 。转承:打出世界气候类型图,点出与
20、我国长江地区同纬度的非洲撤哈拉沙漠地区的气候差异来导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利用多媒体图片(底图为世界地形图结合风带和气压带)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几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再结合图 2.16,理了解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分布 成因 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 4060大陆西岸地区受盛行西风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多雨)7地中海气候 纬度 3040大陆西岸地区夏受副高控制冬受西风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补充:气压带和风带不是气候形成的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请学生看P43 活动题加深对此的理解。四、评价创新,信息反馈课堂练习(略)设计思路: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必须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这样才能化为学生素质并形成能力;同时,课内完成一些作业,不仅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教师调控教学进程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课外作业(练习册对应章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