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方美术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281275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美术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西方美术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西方美术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西方美术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西方美术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包豪斯学校 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 (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 (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 ,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 。包豪斯是德语 Bauhaus 的译音,由德语 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以包豪斯为基地,20 世纪 20 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包豪斯一词又指这个学派。W. 格罗皮乌斯 1919 年任魏玛实用美术学校校长时,该校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一专门研究建筑设计和工业日用品设计的学院,取名“公

2、立包豪斯学校” ,格罗皮乌斯担任校长。包豪斯教师阵容整齐,人才辈出。1925 年,包豪斯由于在学 术见解上同当地名流发生分歧,迁至德绍,改名为“设计学院”。19281930 年瑞士建筑师 H.迈耶任院长,19301932 年 L.密斯范德罗任院长。包豪斯于 1932年迁柏林,不久停办。教师大多流往国外,包豪斯的学术观点和教育观点随之传播四方,一度为欧美许多大学所采纳。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 19 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其产生受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建筑师 A.W.Pugin 等人的影响,参考了中世纪的行会制度。运动的时间大约从 1859 年至 1910 年。得名于 1888

3、 年成立的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其起因是针对装饰艺术、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等,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所带来设计水平下降而开始的设计改良运动。据比较一致的理解,工艺美术运动是从1851 年在伦敦的水晶宫中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开始的。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作家约翰拉斯金,而运动的主要人物则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他与艺术家福特布朗、爱德华,柏恩琼斯、画家但罗西蒂、建筑师飞利浦威伯共同组成了艺术小组拉菲尔前派。他们主张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同时也受到刚刚引入欧洲的日本艺术的影响,他们的目的是诚实的艺术,主要是回复手工艺传统。他们的设计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纺织品、墙纸、家具和其他的用品上。他们反对机器

4、美学,主张为少数人设计少数的产品。从 1855 年开始,这个协会连续不断地举行了一系列的展览,在英国向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好设计及高雅设计品味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不但如此,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开始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比如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设计师查尔斯马金托什、英国设计师沃塞、阿瑟马克穆多。在美国, “工艺美术”运动主要影响到芝加哥建筑学派,特别是对于这个学派的主要人物路易士沙里文和弗兰克赖特的影响很大;在加利福尼亚则有格林兄弟、家具设计师古斯塔夫斯蒂格利和柏纳德迈别克等人受到很大的影响。到了世纪之交, “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影响因素,它的影响遍及欧

5、洲各国,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虽然“工艺美术”运动风格在 20 世纪开始就失去其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 “工艺美术”运动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设计家、诗人和社会主义者威廉莫里斯。他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生于 1834 年 3 月 24 日,1896 年 10 月 3 日去世,是真正实现英国理论家约翰拉斯金思想的一个重要设计先驱。 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 ,又名结构主义;发展于 191320 年代。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强调的是空间中的

6、势(movement),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构成主义是兴起于俄国的艺术运动,大约开始于 1917 年受到马克思主义刺激之下的俄国革命之后,持续到 1922 年左右(G.Julier, 1993:56)。构成主义对于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为:他们的目的是将艺术家改造为设计师Designers 。但是这是以我们现在可以理解的语句所言,事实上,在当时设计 Design的观念仍未成形,当今所谓的设计的意义并未充分浮现,因而他们采取不同

7、的说法:生产艺术 Production Art 。俄国构成主义者高举着反艺术的立场,避开传统艺术材料,例如油画 颜料、画布,和革命前的图像。因此,艺术品可能来自于现成物,例如:林材,金属,照片,或者纸。艺术家的作品经常被视为系统的简化或者抽象化,在所有领域的文化活动,从平面设计到电影和剧场,他们的目标是要透过结合不同的元素以构筑新的现实。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是研究物质生产和器物文化中有关美学问题的应用美学学科。 技术美学是随本世纪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的新的美学分支学科。它与文艺美学和审美教育相并列,构成了美学的三大应用学科。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美学应用学科,诞生于本世纪 30 年代。它开始

8、运用于工业生产中,因而又称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后来,扩大运用于建筑、运输、商业、农业、外贸和服务等行业。50 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建议用“技术美学”这一名称,从此,这一名称被广泛应用,并为国际组织所承认,1957 年,在瑞士成立的国际组织,确定为国际技术美学协会。技术美学这一名称在中国也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其中包含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内容。技术美学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术美学是美学原理在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是设计观念在美学上的哲学概括。技术美学表

9、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学、符号学以及各种技术科学知识。技术美学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中的美学问题,也就是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问题。它研究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主观因素如何积极地作用于劳动者,以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也研究运用美学原则改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等客观因素如何使劳动者产生审美情感,以提高劳动热情和效率。另一方面是研究劳动生产中与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即“迪扎因” (desigr)问题。 “迪扎因”是目前国际上广泛流行的技术美学的重要术语。它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劳动生产的经济、实用、美观和工

10、艺需要而进行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而且还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对技术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产品的审美创造,提高产品、服装、建筑和环境设计的美学水准,而且有助于对主体人的审美塑造。对美的产品的需要可以形成人的行为的内在动机,成为人们从事审美创造的动力。客观世界的审美创造也是人的审美教育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因此,技术美学的研究有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促进人的审美理想向真善美相统一的新的境界不断升华。大众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

11、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的特点1. 商品性 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大众文化通论关系的消费行为;2. 通俗性 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 流行性 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 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 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 依赖性 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

12、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 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 日常性 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 类型性 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 20 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

13、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中国 21 世纪大众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人文化发展方向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大众文

14、化研究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纵观其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大众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随着人类的物质文明的不断进化和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大众文化作为人民自己的文化在 21 世纪将更加鲜明地凸现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和反映 21 世纪中国大众文化人文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理想和提升大众文化人格。科学化发展方向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决定生产力、文化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

15、形态要跟上时代步伐、获得持续发展动力,就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的科学知识、运用先进科学方法和整合当代科学精神,从而使自身呈现出一种科学化发展方向。否则,就有可能是虚妄和病态的,甚至有可能误入歧途。国际化发展方向21 世纪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纪,每一个国家和民族要保持生机、活力和先进性,都必须与整个世界保持全面开放、充分交流状态,广泛、及时地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与国际文化主潮流相接轨、与国际文化新进展相协同。具体到最贴近百姓生活、最能影响民众精神的大众文化来说,它要有效地发挥引导大众追求、促进大众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样需要通过广泛及时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和创新

16、其表现形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水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民族化发展方向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断,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华,这是确立中华民族的国际文化地位的基本要求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最先进民族之林的基本方略,也应当是 21世纪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杜尚 马塞尔杜尚(法语:Marcel Duchamp,1887 年 7 月 28 日1968 年 10 月 2 日)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验,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 。是一位法国艺术

17、家,1955 年成为美国公民,在绘画、雕塑、电影领域内都有建树,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评价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验,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 ,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风格杜尚的艺术探寻的是非理性和自由,塞尚的艺术追求的是理性与秩序。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反相成的现代主义。杜尚是西方理性主义逻辑发展中的一个例外。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而

18、且他所达到的新境界至今无一人能够真正继承。今天人们大多能欣赏和津津乐道的是他的那些出新的艺术作品,但对于他最出色的思想,即超越艺术局限,走入自由境界尚理解不足。如果说达达的破坏是有限的、一时的、情绪化的,是摧毁一切的战争中不满情绪的彻底发泄,那么杜尚的坚正的叛逆和嘲讽一切则是深入骨髓的。达达的想入非非和大闹天宫越来越显示出急功近利的渴望,他们说是破坏,实在建立,用阿尔普的话说:“我们把达达看成是十字军,最终是为了把创造的领地再夺回来。 ”达达只是在特定的时期或气氛里,触及了杜尚的反对一切既定模式的精神层次。当战争结束,一切四平八稳了之后,就都各就各位了,竟然都有去做神父和医生的。在杜尚眼里,达

19、达也不过是所有运动中的一个而已,和所有叫嚣反传统的形形色色的现代流派一样,从破坏到守成再到排他和僵死,从解放人到束缚人。这些运动用以标榜自己卓尔不群的宣言都是些美丽的幌子,当集团中的一些人从中得到了想得到的,就可以轻易改弦易辙了。他们过分把艺术当回事儿了,而且不能不说是存心把艺术打扮得多么与众不同,然后在里边大做自己的文章。与他们本质不同的是,杜尚是非功利的,不搞运动,不建派系,把艺术看作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内容,他的否定一切是为了呈现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他可以花 8 年甚至 20 年完成一件作品,他可以花 20 年去下棋,他可以让自己 30 多年默默无闻,就因为他对自己、对人类、对世界没有任

20、何功利的期许,活得非常流畅婉转、圆融自如。相当多的流派都认为自己跟杜尚有关,就像美国画家德库宁说的:“杜尚一个人发了一场运动-这是一个真正的现代运动,其中暗示了一切,每个艺术家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灵感。 ”达达几乎是最早一个奉杜尚为精神领袖,并给以极高尊敬的流派,但实际上杜尚一直与它及之后的一切运动若即若离,并不是它们当中任何一个的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因为不仅达达容不下杜尚,之后的任何一个流派或运动都没能跳出杜尚早已看透的套路,杜尚至今没有被超越。1912 年初,杜尚用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下楼的裸女 ,试图在立体主义中进行运动感的尝试,并送交由立体主义艺术家把持的一年一度的巴黎独立沙龙展,但被借口

21、涉嫌未来主义而遭拒绝。这件事成为杜尚艺途的转折点。派系的争斗暴露出的人类本性的偏狭和龌龊令杜尚大失所望,他从中看到了人类难以摆脱的利欲熏心的本性,他从此不再相信人为的标榜,不再相信艺术是一方净土。艺术实在是跟人类生活的其他事情一样,都只不过是人类可资利用的工具而已,但异常可鄙的是,明明普通的艺术却硬被人套上一个美丽、圣洁而不易企及的光环。杜尚从此与所有的名义断绝关系。他不久即做了巴黎一个图书馆的馆员,帮人借书、还书,不再去做艺术家,也不再与艺术和艺术家们有所接触。杜尚与未来派是在互不影响的前提下共同关注到“运动”这一课题的,但目的不同。未来派是想表现运动美,杜尚则想借此摆脱美,用枯索的颜色、密

22、集的线条表现毫无美感的画面, 火车上忧郁的年轻人 、 新娘 、 被快速飞旋的裸体包围的国王和王后等都是如此,同样,杜尚的引机器入画也不是为了表现其美感的,而是为了让画面变得呆滞无美感的,这在 1911 年为他哥哥的厨房绘制的咖啡磨 2 号中即可看出,它甚至有些像机械制图,没光影、没笔触,更谈不上什么关涉艺术的意境。杜尚花了 8 年(1915-1923)时间绘制完成的大玻璃-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 ,堪称这类机械制图式的抽象画的极致,这件代表作的创作使他更像一个科学家,在无数次试图将颜色固定在大玻璃上的尝试后,他找到了一种用铅线作边线,然后在边线框内填上颜色,最后再镀铅膜的方法。同样,它没有

23、笔触,没有激情,是不是画“画” ,人们不可能明白它的含义,与之配套的是他在 1934 年将他的创作笔记一片片散放在盒子里的作品绿盒子 。从这一行为中,他想说明的是:艺术服务于思想,而不仅仅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服务于视觉。对传统美学的挑战现成品艺术杜尚是现成品艺术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艺术正在被拿来作为一种符号的形式,如果你愿意这么认为的话,不可以再把它降低到装饰的功能上去。 ”杜尚的反传统艺术以及对传统美学挑战的思想,在他的现成品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作品不仅开阔了艺术实践者的视野,拓宽了艺术题材的范围,而且有益于避免美学品位的偏狭、美学标准的僵化,实现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慰藉与拯救功

24、能。所谓现成品艺术,就是艺术家任意拿来一种或多种物品,这些物品是人类社会生产出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工业品等等,然后艺术家将此物品直接或者简单加工后赋予自己的情感和意义,此物品的原来属性就被新赋予的属性所取代,这些物品就变成了拥有艺术家个人特殊属性和情感的艺术品了。我们把这件艺术品从创作到观众欣赏的整个过程称之为现成品艺术,把艺术家所使用的物品称为现成品。实验电影 从 1930 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非商业性电影,这种电影主要是用 16 毫米胶片拍摄的影片,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1960 年代中期地下电影运动蔓延到西欧之后,人们便绝少使用“实验电影”一词,

25、而代之以“地下电影” 。实验电影概述实验电影一般是指拍摄风格和制作方式与那些主流的商业和记录片相异甚至对立的影片。当人们论及实验电影的时候,它经常被形容为“先锋的” ,而早前人们也用“地下的”这样模糊而泛泛的定义来试图概括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电影。实际上“实验电影”一词中的“实验”就很好地描述了这类电影的一些显著特征, 比如非常规的叙事顺序,刻意使观众注意力疏离影像的拍摄剪辑技巧(像故意的失焦,在胶片上弄上挂擦的痕迹,快速的剪辑) ,不同步的声音甚至完全没有声音的处理方式等等。所有采取这些“实验”的拍摄和制作方式的目的就是导演希望观众能有更加主动和更加具有思考空间的观看体验。前溯至上世纪 60

26、年代以及随后的几年里, 很多的实验电影艺术审美取向就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背道而驰。 大多数的这类影片的制作成本极低,除了拍摄者本人的资金或者很少的一点财政资助外就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而制作团队的成员也是少之又少, 大多数的情况是整个电影的所有工作都由导演一人完成。实验电影的定义其实也一直被争论。 因为现在很多的“实验电影”实际上一点都不“实验”了, 而是那些一般大众看来缺乏故事情节,追求诗意化和印象派化的画面和叙述风格这些有很明显特征的影片类型就是所谓的“实验电影”了。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 Pop Art)的 POP 通

27、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主要发展历史20 世纪 50 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 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 Popular 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波普艺术术。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 19521955 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 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

28、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 R.汉密尔顿。1956 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惠特彻派尔画廊)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

29、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 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 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 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 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 G.西格尔。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波普艺术的特点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 、短暂的(短期方波普抽象艺术手袋案) 、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 ,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

30、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这个字目前已知的是 1956 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 Laurence Alloway 所提出的。 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延伸。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1960 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

31、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代表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 。他是美国波波普艺术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1962 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

32、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 ”他偏爱重复和复制。 “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 ”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 ”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

33、“我想成为一台机器” ,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 “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 ”实际上,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在 1967 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激浪派激浪派不是一个现

34、代艺术运动,也不是一个艺术风格,而是一个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出现在欧美的松散的国际性艺术组织。这个组织中的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艺术创作活动也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有相当多的表演艺术的做法,如乘火车故意不买票,保持一天的沉默,吃饭,把身上所有的毛发剃光等等。因此这个组织基本上被看成从事表演艺术的组织,它同时也出版刊物,举办音乐会、艺术展,展览自己成员的作品,这些作品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但精神是比较一致的把艺术弄的不像艺术。什么是激浪派 麦素纳斯( George Maciunas)被认为是激浪派的开创者。麦素纳斯不是一个属于精神领袖的任务,而主要是一个组织者、活动者。他自己并不是艺术家,

35、他搞出版物的设计,因此他在出版方面很在行,激浪派这个组织最初就是他从出版物上开始发起的。激浪派的性质有些像达达,但没有达达的那种开创性的历史地位以及开创者的那种惊世骇俗的效果。在它出现的年头60 年代世人对先锋派艺术的承受力已经是曾经沧海:达达主义(Dadaism,1915)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1925) 、波普艺术(Pop,1958) 、偶发艺术(Happening,1959) 、表演艺术(Performance,1960) ,这些艺术流派已经为西方现代艺术提供了最出格的手法。所以在激浪派出现之时,它的艺术家们基本上并没有打开什么新的思路,只是继承了上述先锋派艺术的思路和做

36、法,并且坚定不移地把离经叛道作为他们艺术的创作方针。他们要把反艺术、反规律、反理性、反常规作为一个永久的主题在艺术中保持下来。这种做法是必要而且可贵的。因为从达达开始到后来的偶发艺术等做法,由于艺术创作不再是为建立风格而是为了表达一种造反的态度,这种表态通常寓形于蓬头垢面、不履不衫甚至奇形怪状中,因此这路艺术总是和人们习惯里的和谐参差着。于是观众和艺术家仿佛有一种默契,彼此点到为止,不能老这么干。观众照样去收藏规矩的艺术,艺术家接着创作成形像样的风格,这种庸常流程的解毒剂于是只得被批评家收起藏好。激浪派的存在成了一个巡回医疗队,它在世界各处办展览,不断地把这种造反精神的艺术活动展现给世人,时时

37、地提醒世人,对艺术可以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态度,一种倒行逆施的做法。这种态度和做法,让人从规矩中解脱,从异化中还原,让人重新体会生命,重新思考做人。未来派未来派作品未来派(Futurism) ,是由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奈缔(Filippo Tomasso Marinetti)作为一个运动而提出和组织的。他在 1909 年整个一年中,向全世界发表了一个宣言,这个宣言以浮夸的文辞宣告过去艺术(过去派)的终点和未来艺术(未来派)的诞生。影响未来派与立体派一样,也是在整个抽象领域内的一个分支。未来派是立体派被一些意大利艺术家改造后的一种形式,代表人物有 C卡拉、U博乔尼、G巴拉、G塞韦里尼等。未来派

38、全盘否定传统文艺的价值,认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存的文化都是腐朽、僵死,与现时代的精神不相容的。他们的口号是“摒弃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 ,反对一切模仿的形式,反抗和谐和趣味高雅,否定艺术批评的作用。未来派的美学主张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有相同的地方,只是他们特别强调表现运动和力量,口号更激烈,纲领更明确,虚无主义的色彩更浓厚。未来派的理论反映了一群意大利的年轻美术家要求创新的意图。他们不满足意大利文艺在 19 世纪停滞不前、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的状况,希望本民族的文艺跟上前进的步伐。他们的艺术追求,也确实受到工业和科技革命鼓舞的一面。但是,未来主义又是在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出现的,它

39、既多少反映了意大利民族自我觉醒和自我奋起的精神,又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历史转折时期傍徨、不稳定、虚无和偏激的弱点。未来派的艺术家表现深受现代机器的不安定活动、当代生活的速度与暴力、这种骚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心理效果的影响。艺术家试图表现他们从工作的现代机器中感觉到的活动与美,他们运用颤动的线条与块面创造出动力运动的效果和画面内部的张力。未来派对于当代社会的暴力事件有着前在的意图,如暴乱、罢工和战争,以及这些事件对未来的影响。不过,可以证明,未来派画家的热情并不真正与他们在艺术上的贡献相一致。他们不过是激活了立体派的某些静态的几何形,带来比较丰富的色彩。未来派画家对机器的关注可能是它最重要的贡献,因为他

40、们使其他艺术家和公众更多地意识到其社会的机器化性质。与艺术描绘永恒真实的传统使命相反,未来派艺术有意识地创造了它的时代。过去的很多画派是先出现作品,然后形成画派。但是未来派却是先有一种主义,发表宣言鼓吹,然后才出现作品。未来派从其发端时日起,就受到了立体主义的影响但不同于关注机械的静态美的立体主义,他们对运动表现出狂热的情绪,他们利用立体主义的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此派作品的特色就是如宣言所说的,否定了过去一切传统艺术,以动态感的线条,形与色彩,表现骚动的现代生活,赞美机械文明,而不描写任何静止状态。典型的未来派作品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

41、且用一系列的波浪线和直线来表现描绘光与声音表现人们在迅疾的运动中所感觉到的印象。他们的绘画更强调速度感、空间的循环、物体的透明以及噪音的韵律。反对立体派的静止性与无主题性,但却吸收了立体派的同时性的表现技法。为了追求力动性,他们把线条的力予以具体化,而且运用激烈的色彩、弓箭状的斜线、锐角、螺旋形来表现。举凡喧嚣、动力、速率等如同机械般的节奏,都成为他们创作的中心。主张他们的主张是表现运动。按照他们的想法,象德拉克罗瓦画的马看起来不管怎么象猛烈奔跑,它也不过是在某一瞬间快速拍摄的照片。为了直接表现运动,就必须表现运动着的物体的几个形状。另外,只画人物不能成为肖像;人既有回忆,对未来也充满希望,因

42、此,如果在一个画面里不把这些都描绘进去,就不能成为肖像。他们这样想, 而且在艺术中加以实行。人们往往把立体派和未来派认为是相类似的东西,实际上二者完全不同。立体派总是以静止的姿态,分解物体的形状。虽然没有余暇来谈未来派的错误见解,不过不能不注意这一点,即未来派仅仅几年就消亡了。立体派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 年始于法国。这个名称的出现含有偶然性。1908 年,G.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 ,马蒂斯批评勃拉克的画是在描绘立方体.评论家 L.活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引用此话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立体主义的主将

43、是 P.毕加索和布拉克。毕加索的油画弹曼多林的少女(1910),被认为是包含了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 立体主义绘画方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酝酿过程。20 世纪初巴黎画坛异常活跃。继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之后,年轻的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革新形式,来表现在迅猛变革的工业社会里人们的内在情绪和心理。新的流派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相继出现。在法国,继野兽主义崛起后,另一群文艺家常在蒙马尔特的”流动洗衣房”聚会。参加的有毕加索布拉克M.洛朗森G.阿波利奈尔A.萨尔蒙M.雷纳尔J.格里斯F.莱热等。支持他们的有画商 D.-H.卡恩韦勒,他在 1907 年在巴黎开办了画廊,这便是被人们称作的立体主义社团。参予立

44、体主义活动的还有 R.德洛内A.格莱兹。1910 年,以 J.维荣为中心,建立起新的立体派社团,因经常在法国皮托活动,被称作皮托集团。荷兰画家 P.蒙德里安墨西哥的里维拉也与皮托集团有联系。他们赋予分析的立体主义以秩序和规则,从而促进了立体主义朝着更为抽象和主观的方向发展。从 1912 年开始,毕加索等又进行综合的立体主义的试验。在分析的立体主义破碎而又剔透的结构中,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画家们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造成一个总体经验的效果。综合的立体主义不再从解剖分析一定的对象着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

45、的手法,试图使艺术家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立体派虽然作为立体主义分支的黄金分割社于 19201925 年继续举行展览,但作为艺术运动的立体主义早在 1914 年便失去活力。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立体主

46、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又给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以不小的推动作用。影响立体派的两大因素:一是塞尚后期绘画的抽象视觉分析 ,“自然界的物象皆可由球形,圆锥形,圆筒形等表现出来“;另一个则是毕加索在非洲民族面具上发现的,反自然主义式的表现手法.从毕加索的亚威农姑娘就可以看到这两种观念的结合。历史阶段立体派立体派,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的立体派(1907-1910) 受黑人雕刻及塞尚之影响; 呈现多视点表现法。 2 分析的立体派 (1910-1911) 彻底解体,画面的空间平面化。 3 综合的立体派(1912-1915)

47、 画面出现其它素材、文字。风格立体派虽然作为立体主义分支的黄金分割社于 19201925 年继续举行展览,但作为艺术运动的立体主义早在 1914 年便失去活力。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绘画观立体派它是富有理

48、念的艺术流派,主要目的是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在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因为把不同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诉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 以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情调,代替传统的明暗、光线、空气、气围表现的趣味。这些技巧显然不是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视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代表画家巴伯罗毕加索 巴伯罗毕加索 (1881-1973)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重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

49、915-1920 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 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乔治布拉克 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法国画家,立体主义代表。1882 年 5 月 13 日生于塞纳河畔的阿让特伊,他的父亲是位房地产经纪人。1963 年 8 月 31 日卒于巴黎。他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比毕加索小。他与毕加索同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者,并且, “立体主义”这一名称还是由他的作品而来。另外,立体主义运动中有多项创新也皆是由他作出,例如,将字母及数字引入绘画、采用拼贴的手段,等等。布拉克的作品多数为静物画和风景画,画风简洁单纯,严谨而统一。 “他比所有其他的立体派画家更多地带来不可缩减的具体和一针见血的分析,带来少有的和谐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无能为力的典雅流畅的线条。1907 年,他与毕加索相识,深为其作品亚维农的少女所倾倒,两人遂成为至交,共同筹划起立体主义运动。布拉克和毕加索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