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1.万有引力 主要表现在宇观尺度:宇宙、星系团、星系、恒星系,至少是太阳系这样的大质量空间。2.电磁力 由于大范围物质净电荷总数几乎为零,所以静电力的表现并不显著,即使存在强磁场天体,也由于磁场的闭合特性,作用范围受到了极大限制,因此只有微观尺度才显著。3.强相互作用力仅仅存在于原子核内部来粘结质子,外部无任何表现。4.弱相互作用力基本粒子之间一种特殊作用,由于比强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强度都弱,故有此名,其作用范围比强相互作用还要小。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物质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支配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它们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
2、式,但按照目前的认识,它们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最早被人们认识的相互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的泰勒斯用琥珀和毛皮摩擦,开始认识摩擦生电现象。公元前 3 世纪我国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磁石吸引铁的记载。但真正对电磁规律作定量描述还是最近二三百年的事情。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一系列发现和实验成果,于 1875 年提出了描写电磁作用的基本运动方程式,后来称为麦克斯韦方程。这是第一个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它把两类作用电与磁统一起来了,定量地描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变的规律。麦克斯韦方程还揭示了光的电磁本质:光本身是一定频段的电磁波。1900 年瑞利(Rayleigh)和金斯(Jea
3、ns) 根据经典物理学推导出关于黑体辐射强度的所谓瑞利金斯公式。这公式在长波部分与实验符合很好,但在短波部分辐射强度不断增大,称为紫外困难。这种紫外困难反映了经典物理学的困难。面对这一困难,普朗克勇敢地放弃了经典物理的能量均分原理,提出了电磁波的能量子假说,电磁波的能量只能不连续地、一份一份地被辐射或吸收。1905年爱因斯坦从光电效应的分析中提出光量子理论,光不仅在能量组成上是不连续的,而且在结构上也是不连续的。爱因斯坦第一次把两种对立的观念粒子和波动统一了起来:光在传播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了它们的波动性,它有干涉、衍射和折射等现象;但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突出地表现了它的粒子性,光量子带有一定的能
4、量和动量,可以与其他物质交换,发生相互作用。列别捷夫的光压实验证实了光量子的能量动量与光的频率波长的关系式。还是在 1905 年,爱因斯坦分析了几个与经典物理尖锐对立的光及电磁现象的实验,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从而开始了 20 世纪物理学的第一场革命。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牛顿的时空观,开始认识到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隔。狭义相对论是描写高速运动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论,而牛顿力学只是它的低速近似。1911 年卢瑟福(Rutherford)通过 a 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的存在。1913年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化概念引进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化轨道理论。1924 年德
5、布洛意(de Broglie)假设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统一不是光的特有现象,微观粒子可能也存在波动性。他模仿光量子能量动量与频率波长的关系,提出物质波的假说。经过一系列物理学家的努力,例如海森堡(Heisenberg)、玻恩(Born)、薛定格(Schr dinger)、狄拉克(Dirac)等,量子力学建立起来了。量子力学开始了 20 世纪物理学的第二场革命。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理论,而牛顿力学是它的宏观近似。过去人们对光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它的波动性,原来光在波动性上还迭加有粒子性;过去人们对电子等微观粒子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它们的粒子性,原来电子在粒子性上还迭加有波动性。一切物质都是粒子性
6、与波动性的统一。低能微观粒子与光子还有实质性的不同,光子在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可以产生和消灭,而低能过程电子只能改变运动状态,不能产生和消灭。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在于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而电子的静止质量不为零。按照狭义相对论,有静止质量的粒子带有一定的静止能量。只有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能量传递超过粒子静止能量时,才有可能发生粒子的产生与消灭现象。因此,在研究高速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时,两大革命统一起来了。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结合起来,形成描述高速微观运动规律的量子场论。量子场论中最成熟的是描述电子的电磁作用过程的理论量子电动力学。特别是 40 年代发展起来的重整化理论,消除了量子电动力学中出现的发散困难。
7、量子电动力学关于电子反常磁矩和氢原子能级拉姆位移的计算结果,以 7 位以上有效数字的精度与实验符合,使量子电动力学站稳了脚跟。人们对电磁相互作用的认识得到了深化。人类认识的第二种相互作用是引力作用。在哥白尼(Coper-nicus),开普勒(Kepler),伽利略(Galileo)等科学家对天体运行的大量观测和归纳基础上,牛顿(Newton)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它很好地解释了与引力有关的大量实验。物体间的引力作用是很弱的,只有涉及星体这样的庞然大物,实验上才能感受到引力作用;引力作用又与电磁作用不同,任何物质间都存在引力。因此,在许多电中性物体的运动中,例如宇宙中星体运行、地球表面物体的运动等
8、现象中引力会占有优势。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以后,与实验一直符合得较好,长期以来没有人想到要修改这一定律。19 世纪实验观测到的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根据牛顿定理计算,尚有每世纪 43 秒的差异,但这矛盾还没有尖锐到必须修改理论的程度。爱因斯坦(Einstein)在提出狭义相对论后,对牛顿引力定律发生了怀疑。他从在局部时空引力和加速坐标系的惯性力间的等价原理出发,认为引力作用是和空间弯曲相联系的。1916 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牛顿引力定律成为广义相对论在弱引力条件下的近似。广义相对论不仅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的 43 秒偏差,而且预言了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和在引力场中光谱的红移现象。不久,后两
9、个预言都得到实验验证。近年来,随着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发展,又提出了一系列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方法,如无线电波传播中的时间延迟,脉冲星的研究,黑洞的探索,宇宙起源等问题。广义相对论把人们对引力相互作用的认识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另外两类相互作用都是短程作用,只在微观现象中才显示出来,因此人类认识它们的时间不长,认识的深度也远远不及前两种作用。从放射性原子核的 衰变中人类开始接触到弱相互作用,以后在观测微观粒子衰变现象中丰富了关于弱相互作用的实验积累。因为作用比较弱,通过这种作用衰变的过程寿命大致在亿分之一秒的量级,比起典型的通过电磁作用衰变的过程要慢七、八个数量级,所以这种作用命名为弱相互作用。 衰
10、变涉及四个粒子,费米提出用四费米子耦合形式来描述 衰变。1957 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弱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宇称不守恒现象,引起人们在观念上的突破,从而使对弱作用的认识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不久,从实验中总结出弱作用是(V-A) 型矢量与轴矢量耦合作用,其中矢量流耦合是守恒的,称为CVC;轴矢量流耦合是部分守恒的,即只在高能现象中才守恒,称为 PCAC。弱相互作用的矢量流部分和电磁作用的同位旋矢量流部分有一定联系,它们构成同位旋三重态,这又反映了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内在深刻联系。这些对弱相互作用的认识在实验中得到很好证实。1964 年实验又发现弱相互作用有很小的CP 破坏,即对电荷共轭变换和宇称反演的
11、联合变换不变性有微小破坏。四费米子耦合的弱作用理论只是一种低能近似,在很高能量它会与一种基本原则么正性条件发生矛盾。人们猜测弱相互作用可能和电磁作用类似:电磁作用通过光子传递,弱相互作用通过某种中间玻色子传递。经过格拉肖(Glashow,S.)、温伯格(Weinberg,S.)和萨拉姆(Salam,A.)的努力,在19671968 年期间提出了弱作用与电磁作用统一理论,把人类对弱作用与电磁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人类对强相互作用的认识也是从核力作用开始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大小在十万亿分之一厘米的数量级,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 800 万电子伏特。原子核在裂变和聚变反应中,结
12、合能发生变化,可以释放大量能量,这就是原子能的理论基础。质子和中子能以如此大的结合能来束缚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它们之间必须有很强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开始称为核力,后来发现它不仅存在于核子之间,也存在于其他一些微观粒子之间,故统称为强相互作用。存在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称为强子。强相互作用比电磁相互作用又强了许多倍,微观粒子如果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它的寿命的数量级比典型的通过电磁作用衰变过程快六七个数量级。人类对强相互作用的理解还是极其初步的。70年代初提出的量子色动力学是目前相对比较满意的强作用理论。但是还有许多不清楚的问题等待人们去探索。在目前实验能达到的能量范围内,微观粒子之间的引力作用一般可以忽略。只有在各种守恒定律禁戒强作用和电磁作用的过程中,弱作用才显示其重要性。而相对强作用来说,电磁作用又是很小的修正,只有在强作用禁戒的过程中电磁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强相互作用是目前认识的最强的作用。除了这四种相互作用外,目前粒子物理理论中还提出超强相互作用,标量粒子间和标量粒子与费米子间的直接耦合作用等,这些还停留在理论的假设阶段,尚未得到实验的充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