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需肥规律小麦需肥规 小麦一般在 10 月中上旬播种,生育期较长,从播种到成熟一般需要 210-220 天。小麦是一种需肥较多的作物,据化验分析,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生产 100斤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 3 斤左右,五氧化二磷 1-1.5斤,氧化钾 2-4 斤,氮、磷、钾的比例约为 3:1:3。 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量,随着品种特性、栽培技术、土壤、气候等而有所变化。产量要求越高,吸收养分的总量也随之增多。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和比例是不同的。小麦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在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 40%左右;二是在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占总氮量的 30%-40
2、%左右,在开花以后仍有少量吸收。小麦对磷、钾的吸收,在分蘖期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 30%左右,拔节以后吸收率急剧增长。磷的吸收以孕穗到成熟期吸收最多,约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钾的吸收以拔节到孕穗、开花期为最多,占总吸收量的 60%左右,到开花时对钾的吸收最大。 因此,在小麦苗期,应有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拔节到开花是小麦一生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需要较多的氮、钾营养,以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壮秆、增粒。抽穗、扬花以后应保持足够的氮、磷营养,以防脱肥早衰,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和运输,促进小麦籽粒灌浆饱满,增加粒重。 冬小麦的需肥规律冬小麦从出苗到成熟需要吸收
3、各种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等和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硼、钼等。其中碳氢氧三元素约占小麦干物重的 95%,主要是从空气和水中吸取,其余各种营养元素主要是靠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取,含量虽然不多,但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缺少任何一种元素都会使小麦生长不正常而影响产量。其中氮、磷、钾三元素在小麦体内比较多,需要量较大,属大量元素,而土壤中往往供应不足,需要靠施肥来补充。小麦植株在一生中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以及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因各地自然条件、产量水平、品种特性、栽培措施的不同有所不同。但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每生产 50 kg 小
4、麦籽粒,植株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氮 0.5 kg 左右、磷(五氧化二磷)0.5 0.75 kg、钾(氧化钾)1 2 kg。氮、磷、钾三者的比例约为313。氮、磷主要集中于籽实中,分别占全株总含量的76%和 82.4%,钾则主要集中于茎秆,占全株总含量的70.6%.1 小麦对氮的吸收小麦在生育期内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从分蘖到越冬,麦苗虽小,但吸氮量却占全部吸氮量的 12% 14%;另一个是拔节到孕穗,这个时期植株迅速生长,需要量急剧增加,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 35% 40%,是各生育时期中吸肥最多的时期。因此保证苗期氮素供应,可促进冬前分蘖,有利于培育壮苗。但也不能施氮肥过多,过多会使分蘖生
5、长过猛,出现旺长,易造成群体大、个体差。在拔节至孕穗期满足氮素供应,可弥补基肥的养分经前期消耗而出现的不足,提高成穗率,巩固穗数,促进小花分化,防止小穗退化,增加穗粒数,延长绿叶的功能期,提高光合强度,增加有机物质积累,为小麦灌浆创造良好条件。2 小麦对磷的吸收小麦对磷的吸收高峰出现在拔节至扬花期。这个时期吸收磷量可达小麦总吸磷量的 60% 70%。此时保证充足的磷素供应,对小穗小花分化发育以及促进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质的转化、积累、灌浆成熟、增加千粒重十分重要。小麦返青以前虽需磷量较少,冬前小麦的吸磷量只占总吸收量的 9% 10%,但此时磷素对小麦分生组织的生长分化影响很大,对生根、增叶分蘖均
6、有显著效果,此时保证磷素供应还可明显增强小麦的抗寒、抗旱能力,对于小麦的安全越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麦播种前要施足磷肥作底肥。3 小麦对钾的吸收小麦对钾的吸收,在拔节前吸收量较小,一般不超过吸收量的 10%。拔节至孕穗期是小麦需钾最多的时期,此时吸钾量可占总吸收量的 60% 70%,是小麦吸钾速度的最高峰,是钾肥的最大效率期。此时保证充足的钾素供应,可使小麦植株粗壮、生长旺盛、有利于光合产物的运输,加速籽粒灌浆。开花至成熟期反而出现了根外排钾现象,植株含钾总量反而降低。 2008 年小麦拔节孕穗期管理技术意见 -(发稿时间:2008-03-10 阅读次数:191) 争壮秆 攻大穗 夺取夏熟大
7、丰收2008 年小麦拔节孕穗期管理技术意见 小麦产量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农业能否增效。近三年来,农民对小麦生产的热情不断提高,期望值也不断攀升。今年小麦从播种至越冬,尽管水稻倒伏严重,秋播难度大、套播麦面积相对较小、浅旋耕灭茬麦面积较大、播种期拉得长、晚播麦比例仍然较大(最晚播种的至 11 月 27 日才结束) ,由于农民重视,秋播宣传力度加大,技术应用到位,各项措施落实有力,加上今年越冬期出现时间比上年推迟 13 天,为小麦冬前弥补生长赢得了时间,取得了近几年来较理想的冬前苗情基础,为今年小麦生产再上新水平夯实了基础,只要小麦中后期技术应用得当,管理措施跟上,天气条件适宜,
8、实现今年夏熟持续丰产希望很大。一、 苗情与农情特点: 1. 群体适中苗情哨资料:今年基本苗 18.01 万,比去年的 17.2 万多 0.81 万;越冬期总苗 34.99 万,比上年同期的 22.94 万多12.05 万;返青期总苗 47.63 万比上年同期的 47.15 万多0.48 万;小麦的成穗数与越冬苗成正相关,今年争取 25 万成穗数,超过去年的 24.26 万,是今年小麦丰产的根本基础。2. 苗体素质较好 根据苗情哨小麦返青期考察,尽管叶龄比去年小 1.39 叶,但单株带蘖 1.76 个,比去年的 1.79 个少0.03 个;带蘖株率 84.47%,比去年的 82.16%高出 2.
9、31 个百分点;叶面积系数为 2.0,仅比上年的 2.31 少 0.31,苗体素质总体好与去年。返青期苗情资料:总茎蘖数 50 万以上的一类苗占 25%,40-50 万的二类苗占 45.83%。40 万以下三类苗的占 29.17%。明显好于去年同期。 3. 发育推迟入冬以来(12 月 20 日至 2 月 25 日)总积温 190.6,比上年同期的 387.1少 196.5;日平均温度 2.80,比上年同期的 5.95少 3.15;日照 261.7 小时,比去年 308 小时少46.3 小时,从 1 月 13 日开始,长达近 18 天的积雪覆盖,对麦苗而言等于无光照;降水量 177.30 毫米,
10、比去年同期的 84.5 毫米多 92.8 毫米,小麦根系在土壤含水量饱和状态下生长近一个月左右。据苗情资料哨资料,越冬期的叶龄为 4.16 叶,与上年同期的 4.32 叶基本接近。而返青期 2 月29 日苗情哨资料:叶龄为 6.33 叶比去年同期的 7.99 叶少1.66 叶,越冬期仅生长 2.17 叶,比上年的 3.67 叶少 1.5 叶;3 月 5 日苗情资料,叶龄 6.72 叶,比去年同期的 8.46 叶少1.74 叶。总茎蘖数为 48.94 万,比去年同期的 44.25 万多4.69 万,总茎蘖数增长速度已开始减慢。目前有 25%的田块已开始拔节,预计 3 月 10-15 日,小麦生长
11、普遍进入倒三叶出生期,幼穗分化进入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拔节期比去年推迟 10 天左右,与常年持平略偏晚。 4. 不平衡性大目前,小麦生长品种间、田块间不平衡性突出,差异较大。据苗情哨资料,7 叶以上的田块占 45.83%,6-7 叶的田块占29.17%,6 叶以下的田块占 25%,田块间叶龄最高的达 8.5叶,最小的只有 5.15 叶;总茎蘖数最高的田块达 90.1 万,最少的田块只有 26 万;根据金城镇、朱林镇、儒林镇昨天52 块田剥查,平均余叶龄 2.73 叶,余叶龄最少的 1.3 叶,最多的 3.7 叶;由于春节前连续降雪,余雪融化后有部分田块补施了速效氮肥,目前长势嫩绿,叶色没有褪淡落
12、黄,但随着最近气温回升,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生长量加大,小麦需肥量增加,春节后没有补肥的田块已明显落黄褪淡,补施了速效氮肥的田块即将褪淡落黄;草害、渍害明显重于去年同期,影响小麦生长发育,上述不平衡因素增加了小麦春季管理难度。二、管理技术意见:小麦生产前期是基础,中后期是关键。目前田间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争壮秆、攻大穗、增加结实颖花量、延长上三张功能叶寿命、增强根系活力。今年尽管受长时间低温冷害、渍害影响,但苗情总体素质较好,群体适中,具备良好基础。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分类指导,适时适量施用好拔节孕穗肥,是实现今年小麦持续优质高产高效关键措施。、因苗制宜施好拔节孕穗肥小麦拔节孕穗期是小麦
13、生长的第二个吸肥高峰期,也是小麦需肥临界期。拔节孕穗肥施用得好与差,将直接影响小麦的亩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粒重和品质,适时适量施用,能提高分蘖成穗能力,能争取动摇的中小分蘖成穗,同时,能增加每穗小穗排数和每穗粒数,对小麦产量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按照小麦施肥原则和高产栽培理论,拔节孕穗肥施用的物候指标为:第一节间基本定长至剑叶抽出期。拔节孕穗肥施用的总体原则:(1)施用时间上,以生育进程为依据,叶色变化为前提,适时施用。 (2)肥料用量上,以时间为依据,以群体数量和品种为参考,适量施用。 (3)肥料结构上,以平衡施肥为依据,前期用肥为参考,氮磷钾齐全。根据调查,目前已有 25%麦田进入拔节期
14、,各地应立即部署落实,分类指导:对余叶龄 2.0 叶以下、基部第一节间基本定长的一类苗:春节后没有补施返青肥,叶色明显褪淡的田块,在3 月 10 日前立即施用拔节孕穗肥;春节后已补施返青肥,叶色尚未明显褪淡的田块,待叶色褪淡后施用。对余叶龄 2.0叶以上的二类苗:春节后没有补施返青肥,叶色已开始褪氮的田块,在 3 月 10-15 日施用拔节孕穗肥;春节后已补施速效氮肥,叶色尚未明显褪淡的田块,在 3 月 15-18 日施用。对苗体瘦弱,群体小、脱力早、地力差的三类苗采取少吃多餐,平稳促进的方法,分 2-3 次施肥,加快转化,可获得理想产量;春节后施肥量过多,目前叶色深,叶片披的田块暂时不能施,
15、待叶色转淡后再施;剑叶抽出期出现叶色偏淡的,要追施剑叶肥。施肥总量:每亩用高含量复合肥10 公斤+尿素 10 公斤。根据不同苗情,不同品种分别掌握,作拔节肥施用的,时间早的应多施,时间迟的应少施;苗数多,长势差,地力薄的应多施;而苗数少,长势旺,地力好的应少施。剑叶肥的用量掌握在尿素 5-6 公斤。根据我市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建议方案,亩产 400 公斤需施氮、磷、钾肥的总量(折合纯量)为 16、9、11.2 公斤。目前,我市小麦生产前期的总用肥量(折合纯量)氮 8-9 公斤,磷 4-5 公斤,钾 4-6 公斤。磷钾肥用量明显不足,在穗肥中一定要全面施用复合肥,计划亩产 350 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增
16、施钾肥 5 公斤以上。、及时防除春草由于气温回升快,田间墒情好,春草开始猛长,各地应根据田间草情,趁草龄尚小,温湿度适宜,按植保部门的要求及时用药化除,降低杂草基数,控制杂草危害,目前尚有 10 天左右的防除最佳时间,防除方法:(1)以禾本科恶性杂草多的田块,每亩用 50%麦草星 140 克加 15%麦极 30 克兑水 30 公斤喷细雾;(2)对禾本科恶性杂草多、双子叶杂草也很重的田块,每亩用 15%麦极 40 克加使它隆 5-6 包兑水 30 公斤喷细雾。对前期防除效果较差的田块,要进行补除。、认真清沟理墒历年来,渍害是制约我市小麦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我市春季雨水偏多,各地应认真组织发
17、动,化较大力气彻底解决渍害问题。各农户应及时逐田逐沟检查田内外沟系,及时清除积淤,保证沟沟相通,达到雨停田干的要求,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和吸收能力,是保证小麦活熟到老,后期不早衰的关键措施。、油菜管理技术意见由于雪灾影响,油菜损失严重,据灾后调查,有 30%左右的长柄叶被压断,即使没有压断的长柄叶被压在土面上,难以复苏生长,丧失了长柄叶应有的功能,目前只有靠短柄叶进行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油菜已进入抽薹期-初花期,是需肥的高峰时期,没有施蕾苔肥的田块要及时施用;已施蕾苔肥的田块要考虑施淋花肥,用量掌握在每亩用尿素 5 公斤左右,真正实现油菜生产受灾不减产的目标。 怎样提高化
18、肥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受施肥量、施肥种类、土壤特性、作物品种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地方,氮肥的利用率在,磷肥的利用率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呢?一、不同种类的肥料要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磷肥中,过磷酸钙是速效性肥料,所含的磷易被钙、铁离子固定。施用时应环绕作物根系穴施或开沟深施,以增加磷肥与作物根系的接触,便于吸收利用。硫酸钾肥做基肥时要深施,以防碱土层干湿变化迅速,引起钾素的固定。氯化钾一般不做追肥,做基肥时,避免在忌氯作物上直接施用。复合肥、磷酸二铵及三元素复合肥,施用时,既要避免氮素的损失,又要减少磷、钾的损失。可开沟穴施后覆土,隔天后浇一次小水为宜。二、不同性质的土壤采用不同的
19、方法。在砂性土壤中,磷肥宜全部做种肥,氮肥应一半做基肥,另一半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分期追施,浇水时要注意浇水量不能过大,避免大水漫灌后造成漏肥。黏质土壤中,有水浇条件的可将磷肥及的氮肥分期追施,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氮、磷肥宜全部做基肥。土壤施肥,要前后均衡,既要施足基肥,保证作物苗期有足够的肥料供应,又要在生育后期追肥,避免后期脱肥。在土质肥沃的土壤中,要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施用时宜早施,以防作物后期因氮肥过剩造成贪青晚熟,要增加磷、钾肥的用量。三、不同的作物选择不同的时期追肥。各种农作物对养分的需要都有一个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作物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处在作物的生长前期,尤其对磷的需求表现最为明显
20、,在这时期要保证适量的养分供应。如小麦的临界期在分蘖期至幼穗分化期,需磷的临界期在片叶期;棉花的氮、磷临界期都在现蕾初期。小麦施用氮肥的最大效率期在拔节期至抽穗期;棉花在全盛花期至铃期。在作物的最大效率期内,作物对某一种或几种养分的需求量最多,此时施用化肥最能发挥其增产潜力。有些作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敏感性不同。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对氮、磷、钾的需要量都较大,而豆类、油菜对磷比较敏感。农作物对其敏感的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率高。四、要适量混合施用。生产中,最佳施肥期,以既节约肥料又能获得最高产量为原则。肥料用量过大,不仅造成浪费,而且会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产量损失。氮肥过量,作物徒长,抗病及抗倒能力下降,同时还会造成贪青、晚熟,产量、品质下降;磷肥过量,生育期则会缩短,产生早熟,同时也会造成产量及品质下降;磷肥中的过磷酸钙施用过多,会形成碳酸钙这种不溶的固体物质,很容易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各种养分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缺少某一种养分时,作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如缺氮时会影响作物对磷、钾的吸收,缺磷时会减少作物对氮、钾的吸收,缺钾时不利于作物对氮的吸收。因此,在施用肥料时,要注意各种肥料配合施用,使各种养分互相作用,共同促进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