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起学说&顶枝学说,姓名:李仲儒 学号:3110071,突起学说&顶枝学说,突起学说 认为小型叶的演化是从无叶子的茎轴开始的, 通过一种有限的附属物突起, 以及随后叶迹延伸至突起中完成的。 从Psilo- phyton(裸蕨属)等茎表突起,到Asteroxylon突起那种维管束具有短的分枝为中间型,至Baragwanathia (巴拉万石松)的叶时已经完成。,突起学说&顶枝学说,突起学说 典型的小型叶植物石松类中孢子囊的近轴面位置,被推测是由于“系统发生滑动”的结果。人们也称这种起源的叶子为“延伸起源叶”,完全不同于人们推测的顶枝束起源的大型叶。,突起学说&顶枝学说,突起学说 发现于我国滇东南
2、早泥盆世西根期的盘囊旅, 可视为这个演化系列的起点。 著名的苏格兰莱尼缝石层中的星木,出现在早泥盆世的艾姆斯期或中泥盆世的艾非尔期是下一个演化阶段的代表。 最终, 一个典型的小型叶植物体现在早泥盆世晚期或中泥盆世的镰木身上。它的叶迹延伸到刺状突起中, 形成了单一的叶脉。,突起学说&顶枝学说,顶枝学说齐默尔曼(W. Zimmermann)于1930年提出的有关维管植物器官演化的一种学说。顶枝是一个二歧分叉的远端枝,有能育和不育顶枝,莱尼蕨型为其原始型,顶枝经越顶、扁化、蹼化、聚合、退化和回弯等发育过程,形成维管植物的各种器官。,突起学说&顶枝学说,顶枝学说 越顶:原始的顶枝从相等变成不相等,较强
3、的一枝垂直耸出,形成为轴,而较弱的一枝被推向一侧,这样,茎与附属物(叶)的分化关系,似由相等的二叉分枝到合轴分枝,最后到单轴分枝。叶子的演化中也有越顶现象。,突起学说&顶枝学说,顶枝学说 扁化:不止一个方向的分枝,转变成扇状的二叉分枝,所有顶枝在一平面,特别用以解释叶的演化。而大型叶起源中顶枝束的扁化,可以在原始的真蕨类和前裸子植物中观察到。,突起学说&顶枝学说,顶枝学说 蹼化或并合:在顶枝之间有薄壁组织的形成,并结合维管组织的并合,可用以说明叶子和茎内中柱的起源。 见于中泥盆世纪维特期枝叶蕨。,突起学说&顶枝学说,顶枝学说退化:顶枝系统可退化到单个针状的叶子,用以说明石松亚门的小型叶形成,则
4、一直有争议。,突起学说&顶枝学说,顶枝学说 下弯:主要表现在孢子囊的下弯。 茎中维管系统的发育与并合。,突起学说&顶枝学说,顶枝学说 用于说明原始蕨类气生部分的演化,已较普遍地被接受。也有一些学者用来解释松柏类和银杏的营养与生殖结构的演化。 ThomasK认为用顶枝学说解释被子植物心皮的形成更为合理K他认为被子植物的心皮由种子蕨的两个壳斗愈合而成。大部分学者认为顶枝学说适用于早期蕨类植物形态的解释,而不适用于种子植物。,突起学说&顶枝学说,参考文献:1.郝守刚. 维管植物叶子的起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30 (1) :106-115.2.郝守刚,王德明,王祺.陆生植物的起源和微管植物的早期演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2).3.谷安根, 王立军, 张友民.从顶枝学说、中柱学说和子叶节区学说看维管植物的形态演化和起源,1992, 12(3):28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