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完整论文,.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8274789 上传时间:2019-06-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居民收入及消费研究*摘要:针对黑龙江省居民收入及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图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了长时期内黑龙江省居民收入及消费中存在的弊病,描述了现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特点,从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充分而系统地阐述了收入和消费之间应该如何同步增长才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该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黑龙江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关键词:黑龙江;收入及消费;经济发展0.引言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然而消费水平却相对滞后。消费、投资、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然而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出口和投资

2、来拉动,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我国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老工业基地的瓶颈逐渐显现出来,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长缓慢,这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发展滞后。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将根据黑龙江的实际对黑龙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黑龙江居民收入及消费现状1.1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现状近几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执行年初制定的十项惠民的民生工程建设

3、,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较好发展,城镇居民收支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但物价的过快上涨也使城镇居民生活改善受到一定制约,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再创新高,据对黑龙江省 2250 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表明,2010 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创新高,达到 15095.6 元,比上年增长 10.3%,增速比上年提高 1.4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7.6%。2010 年,由于宏观经济的良好走势,以及职工工资调整、养老金及低保标准上调等惠民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

4、势,从 2004201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看,2004 年为11.9%;2005 年为 10.7%;2006 年为 11.0%;2007 年为 11.6%;2008 年为10.6%;2009 年为 10.3%。2010 年为 10.3%,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年人均工资性收入 7993.4 元,比上年增长 6.4%,但增幅较上年下降了 8.8 个百分点。其中:工资及补贴收入比上年增长 3.9%,增速较上年下降 12.8 个百分点;其他劳动收入比上年增长 66.7%,在最近这些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再创新高,每年都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态势,人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村

5、居民收入也快速增加,十一五”时期,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强农、富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引导下,我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民各项收入快速增加。“十一五”时期,我省农业经济摆脱低速低效,徘徊不前的困扰,粮食生产逐步跃上新台阶。同时,农村税费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使农民负担得到减轻,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民生改善和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农村居民收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局面。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5 年的 3221

6、元提高到 2010 年的6211 元,增加 2990 元,增长 92.8%,年均增长 14%,比“十五”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 5.7 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3 个百分点。 2006-2010 年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年份 生活消费(元/人) 比上年增加 (元/人) 比上年增长 (%)2006 2618 73 2.92007 3117 499 19.12008 3845 728 23.32009 4241 396 10.32010 4391 150 3.5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显著增加。“十一五”时期,随着农民家庭拥有的资产增多,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补贴农业力度加大,我省农民从土地租

7、金、土地征用补偿、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等为主的财产性收入,以及社会保障、补贴等为主的转移性收入中得到的非经营性收入增长迅速。2010 年我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 344 元,比 2005 年增加 114 元,增长 49.2%,年均增长 8.3%。人均转移性收入 683 元,比 2005 年增加 521 元,增长 3.2 倍,年均增长 33.3%,年均增速比“十五”时期高 6.8 个百分点。1.2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继续高速增长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呈现出同步高速增长势头。2010 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0980 元,比上年增加 1

8、350 元,增长 1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9.2%,从增速上看,出现了支出增幅超过收入增幅的现象,消费性支出增速比可支配收入增速高 1.7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措施的作用开始显现,同时,物价上涨特别是取暖价格调整也拉高了消费水平。2006-2010 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年份 生活消费(元/人) 比上年增加 (元/人) 比上年增长 (%)2006 6654 655 12.72007 7519 865 13.12008 8423 904 12.12009 9630 1207 14.32010 10980 1350 14.0由图可知,近几年城镇生活消费

9、支出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据黑龙江统计局统计在八大类消费中,除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消费较上年同期下降外,其余七大类消费全部增长,呈现出“七增一降”的格局,且涨幅差异较大。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涨幅最大,比上年上涨了 39.0%,居第一位;居住类消费上涨了 20.0%,居第二位;衣着类消费上涨 19.1%,居第三位。其后依次是食品、医疗保健、其它商品和服务类消费、交通和通讯类消费分别比上年上涨 18.8%、18.6%、3.6%、0.4%,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消费比上年下降 3.4%。在消费增长的七大类中,人均城镇居民家庭用品及服务类消费为494.5 元,比上年增长了 39.0%,增

10、速比上年快 27.6 个百分点,对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率为 12.6%,影响消费支出增长 1.9 个百分点。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34.2%。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具体分类看,除家庭服务外,耐用消费品、室内装饰品、家具材料等五类消费全面增长。其中,家具材料增幅最大,达 2.0 倍;占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比重最大的家庭日用杂品消费比上年增长了 40.7%;耐用消费品比上年增长 38.3%。但城镇不同收入家庭的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存在较大差异。其中,20%高收入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增长了 40.2%,中等收入家庭增长了 12.8%,而低收入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比上年仅增长了 8.4%。取暖费支出拉动居住消

11、费增长随着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居民更加注重居住的舒适度,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增加。2010 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 1002.3 元,比上年增长 20.0%,增速比上年快 16.1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15.2%。占居住支出比重最大的水电燃料及其它人均支出 728.6 元,比上年增长 25.5%。其中,人均取暖费支出 288.3 元,比上年增加 83.2 元,增长 40.6%,占居住消费支出的比重达 30.6%,对居住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 53.1%,带动居住消费支出增长 10.6 个百分点;人均用电支出为229.1 元,比上年增长 8.9%,占居住消费支出的比重为

12、 24.3%。从这些公布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黑龙江省居民收入和消费都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仍然相对落后,形势不容乐观。2. 黑龙江居民收入及消费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全国及相邻省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位次居全国后几位。收入水平和发展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6元,比上年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09元,实际增速低1.1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0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7元,

13、到2009年扩大到4609元。20002010年,我省年均增长速度为11.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内蒙古、辽宁、吉林2.4、1.7和1.6个百分点。近年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位次逐年后移。2000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27位,分别高于宁夏、吉林、河南、山西。到2010年位次后移至第30位,后移3位,仅高于甘肃。而东北其它省份,内蒙古第10位,前移12位;辽宁第11位,前移8位;吉林第22位,前移7位。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主体。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357

14、元,占家庭收入的61.0%;转移性收入4020元,占29.4%;经营性收入1224元,占8.9%;财产性收入89元,占0.7%。这四项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比全国低4025元;转移性收入比全国低496元;经营性收入比全国低305元;财产性收入比全国低343元。农民收入问题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到农业生产能力,也影响到国民经济中的市场需求。农民收入问题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原因也相当复杂。农民增收难度大,即期消费能力不足。消费需求的形成有两个条件,即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从目前农村市场来看,农民有较强的消费欲望,但却缺乏相应的购买能力,使得农村市场始终不能有效启动。其中主要原因是目前全省农民收入水平仍

15、显偏低,限制了农民的消费。从城乡收入差距看,2010 年全省城乡收入之比为 2.4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 6113 元,该差数相当于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8 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幅为 1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 16.3%,尽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其绝对值差距人就很大。从农民收入水平的层次看,全省农村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很大,低于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最低收入户和中等偏下收入户占农村居民总户数的 40%左右。2010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在 1000 元以下的占 6.8%,在 1000-3000 元的占 32.5

16、%, 3000-5000 元的占 30.6%, 收入在 5000 元以上的占 30.3%。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带来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对刺激农村市场需求不利。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对农民的收入预期影响较大。2009 年下半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快。2010 年的 13 月全省农资价格一路走高,攀升太快,有的农资价格攀升了近一倍。尿素 1950 元/吨,同比上涨 200 元/吨;60%的大颗粒钾肥 36003700 元/吨,上涨 16001700 元/吨;45%的硫基复合肥34003500 元/吨,45%的氯基复合肥 32003300 元/吨,同比上涨 1500 元/吨。农用柴油供应总量

17、严重不足,价格每吨增加了 550 元;农膜、农药等价格上浮较快,农膜每吨上涨了 2000 元,农药每吨上涨了 1500 元,种子每吨上涨了2000 元。农资价格的上涨,不但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还冲减了国家给农民的各项补贴,增加了农业成本。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无形中挤占了农民用于消费的资金,限制了农民的即期消费。公共产品供给匮乏,消费预期不确定。由于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缺乏,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民的消费预期不确定,也严重影响着农民的即期消费。这一点从农民储蓄存款的增加中可以说明。与 2000 年相比,2010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 92.4%,而同期全省农民人均银行存款增幅高达 36

18、9%。农民储蓄存款额占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由 2000 年的 7.6%上升到 2010 年的 18.6%。反映出农民在收入逐年增加的同时,对未来消费预期存在不确定心态,“攒钱为子女,储蓄为养老”的现象在农村仍普遍存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及银行存款表2000 2007 2008 2009 20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148 3505.2 3821 4052 4532农民人均银行存款(元)164.3 766.6 800.3 950.7 1045比重(%)7.6 10.5 15.7 17.1 18.6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消费受到限制。据第二次全国农村普查资料显示,截止到 2006 年末,全省农

19、村通公路的村有 8572 个,占全部的 95.2%,较 1996年提高了 2.3 个百分点;通电的村有 8968 个,占全部的 99.6%,较 1996 年提高了 1 个百分点;能够接收电视节目的村有 8925 个,占全部的 99.1%,其中能够接收到有限电视节目的村有 7159 个,占全部的 79.5%;通电话的村有 8902个,占全部的 98.9%,较 1996 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幅度为 30.8 个百分点;使用入户管道水的农户比重为 42.8%;仍有 1.34%的农户获取饮用水较为困难。从普查数据可以看出,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已经得到一定改善,但农村电网老化、电视接收信号弱、村级公路等级较低

20、等问题仍旧,这些都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村消费环境差,市场秩序问题多。截至到 2006 年末,全省农村拥有 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的村有 5144 个,仅占全部的 57.13%。能买到化肥的村为 3729 个,占全部的 41.41%。农村市场规模小,销售网点少,服务质量差,运输、维修等服务环节不健全,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目前农村的销售场所基本上是原供销社简易的房舍,或者是农村马路大集形成的不固定摊区,销售的基本是初级和落后的商品。欺诈、假冒、坑骗等违法行为不时冲击着市场秩序,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和影响着农村消费的发展,也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

21、高。过去农民关心的是买东西是否方便,现在关心的是能不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3.对策建议3.1 针对城镇居民的对策建议首先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不放松。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偏低最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居民收入落后的唯一出路。全省上下要牢牢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有利机遇,继续实施“政策组合拳”,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坚持“五个更加注重”,坚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全力以赴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步伐;加大财政增收力度,努力实现全年“双一”目标。促进非公有制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鼓励自主创业,增加就

22、业岗位,提高就业率。非公有制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省已出台了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目标明确,措施有力,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把扩大再就业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扩大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对大量招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中小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降低社会下岗失业人员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传统行业工资水平。从我国和我省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来看,近三分之二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这是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主渠道。因此,需要不断调整改善我省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快传统行业和中小企业提档升级,提高盈利能力和水平,增加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建立行业正常

23、的增资机制,并形成制度化和常规化;进一步完善对行业最低工资监管制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在岗职工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科学完善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抓住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重点加大资源型城市财税支付力度,提高地方收入分配能力和水平,缩小地区之间的工资差距。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水平的监管力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环境,打破行业的保护主义,缩小行业间的工资差距。进一步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确保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就业、再就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下岗职工、“4050”

24、人员、“五七工”、“家属工”等特殊群体,各级政府要有针对性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这部分人克服靠思想,激励他们靠一技之长寻找就业门路。对贫困人员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和社保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确保生活水平稳步提高。3.2 针对农村居民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继续实行“非农化”战略,依靠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以各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组织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来源。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增加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农民

25、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品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失衡,即部分产品的相对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因此,促进消费增长需要从产品结构调整上下功夫,积极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工业品。工商企业应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农村需求和农民消费的特点,开发生产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的价廉物美的产品,重点发展操作简单、价格适中、不易损坏和使用面广的工业消费品。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让农民放心消费。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为商品流通、科技咨询和商品售后提供服务。加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加强农村工业品市场建设,方便农

26、民购买工业品。建立健全新型农资流通组织和服务体系,整顿和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规范流通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缓解农民有限的购买力与即期需求的矛盾。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低保和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消费的硬环境。 继续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由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财力支农能力有限,必须继续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健全对“三农”的保障体系。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提高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水平,同时大幅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这是直接增

27、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在尽快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的同时,加大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增强县乡的经济实力。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的力度,大幅降低教育费用,增加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农民受益。4.总结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而且还需要协调好城市与农村两者之间的关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积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长久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参考文献1 林江鹏, 刘旺霞 , 黄永

28、明 .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兼论影响农民收入及其差距的因素J. 经济问题探索, 2007,(04) 1161172 黄洁. 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29)54553 徐建中, 李丽. 黑龙江省城镇居 民边际消费倾向分析及对策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5,(03)4174194 张德华.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额影响因素分析J. 商场现代化 , 2008,(34)2995 张恩英, 唐兆霞.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影响的量化分析J. 商业研究, 2004,(11)236 王常君. 影响黑 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分析J. 中国科技信息 , 2006,(01)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