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6章 光驱和可移动存储设备,CD光盘介质,DVD光盘,光盘驱动器,可移动存储器,2,6.1 CD光盘介质,6.1.1 CD的种类 CD自1980年诞生以来,衍生出多种类型的标准规格。这些标准规格书的封面皆以不同颜色分类,包括红、黄、绿、橘、白和蓝皮书,分别定义了CD-DA(Digital Audio)、CD-RO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CD-I(Compact Disc Interactive)、CD-Recordable、Video CD、Enhanced-CD等标准,如图6.1所示。,图6.1 不同CD标准规格的Logo,3,6.1.2 CD
2、光盘的特性,1CD的尺寸和材质 CD虽然有多个标准规格,但它们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大同小异。最常见的CD光盘外径为120 mm,厚度1.2 mm,如图6.2所示为80 mm和120 mm两种尺寸的光盘。按数据写入的方式,分为大批量生产的CD盘(工厂CD)和个人计算机制作的刻录盘(CD-R或CD-RW)。,(a) (b) 图6.2 80 mm CD光盘(a)和120 mm CD光盘(b),4,6.1.2 CD光盘的特性,2CD记录容量的计算 下面以一张工厂CD为例介绍CD的数据记录方法。工厂CD的第二层(即反射层)的制作材料是铁或铝,数据存储在这里,光盘上存储的信息是按一定规则排列的,其形状像条条“
3、轨道”,称为“光轨”,光轨由内至外呈螺旋线形状(类似蚊香圈,见图6.3),而不是硬盘磁道那样的同心圆。例如,数据光盘内在目录(TOC,Table of Contents)中记录有起始地址的多个连续逻辑扇区为一轨;而音乐光盘内一首歌曲对应一条光轨,如一张音乐CD有15首歌曲,则对应15条光轨(也称CD音轨),光轨最多可达99条。,图6.3 光盘螺旋形光轨,5,6.1.2 CD光盘的特性,CD光轨分为许多“扇区”(或称“块.”),标准速度(1X倍速)下,光驱的激光头每秒读取75个扇区。光盘规格不同,每个扇区储存的信息(用户数据)量也不同。表6.1为常见的几种光盘规格的扇区大小。以CD-ROM的扇区
4、大小2048 B来计算,CD的1X倍速就是每秒读取2048 B75=150 KB的数据,即1X倍速=150 KB/s。,表6.1 光盘扇区大小,6,6.1.2 CD光盘的特性,3CD记录数据的原理 光轨上凹陷下去的部分称为“坑”或“凹坑”(Pit),没有凹陷的平面部分称为“岸”或“平面”(Land),如图6.4所示。,图6.4 光盘反射层上的“坑”和“岸”,7,6.1.2 CD光盘的特性,CD驱动器依据激光在Pit/Land上反射信号的变化情况读取相应的二进制数据,例如,Pit/Land之间反射信号变化时表示二进制位1,信号保持不变表示0(见图6.5)。这样,“坑”和“岸”就具有了记录二进制信
5、息的作用。,图6.5 Pit和Land记录数据的方法,8,6.1.2 CD光盘的特性,根据CD盘面上的信息分布方式,CD数据记录面分为导入区、数据记录区和导出区三部分。如图6.6所示,CD光盘中间沿径向到边缘可分为以下区域:,图6.6 CD光盘的区域划分,9,6.1.2 CD光盘的特性, 中孔:15 mm直径,用来在光驱托盘上固定光盘。 固定区:15 46 mm的透明圆环区域,该部分为空白,可以打印一些品牌信息。 导入区:有一条信息光轨,称为导入光轨(Lead-in Track),其中存放数据记录区的索引地址和光盘规格等信息,如音乐光盘中的歌曲目录、长度等,该部分损坏将导致无法定位数据记录区。
6、 数据记录区:存储相应的数据,如计算机程序、影像资料、音乐歌曲等。 导出区:只有一条信息光道,称为导出光道(Lead-out Track),表示数据记录区到此结束,导出区后没有其他信息。,10,6.1.3 CD-R/CD-RW光盘,1CD-R的工作原理 CD-R具有刻录功能, CD-R刻录盘径向截面从反面(即亮面,或数据面)到正面共有45层,如图6.7所示。,图6.7 CD-R光盘的结构,第一层是聚碳酸酯注塑成型的透明基盘。 第二层是在衬盘上镀的一层很薄的有机染料层,也称记录层,该层决定了CD-R是否能够记录数据。 第三层是用抗腐蚀材料,如金箔或银箔制作的反射层。 第四层是涂漆保护层,用来保护
7、反射层。 第五层是用吸墨材料做的印刷层(也称标签层),用户可用喷墨打印机在CD-R印刷面上打印个性化信息,也可用软笔进行标注;如果该层为特制的“光雕”介质层,则可用光雕刻录机的激光“雕刻”功能在“光雕”介质层上制作光刻封面。,11,6.1.3 CD-R/CD-RW光盘,2CD-RW的工作原理 CD-RW的记录层介于上、下两个绝缘层之间,下绝缘层用于在刻录期间将相变层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与CD-R光盘使用的基于染料的记录层不同,CD-RW 记录层通常使用由银、铟、锑和碲构成的晶状物(相变材料)。CD-RW 驱动器采用一种名为光相变的技术,相变材料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冷却后会变成晶状物,但如果加热到
8、更高的温度,再次冷却后就会变成非晶体。晶状物区使金属层可以更好地反射激光,而非晶状物部分有效吸收激光,因此不具有反射效应。如图6.8所示为CD-RW光盘的结构。,图6.8 CD-RW光盘的结构,CD-RW 设备采用三种不同的激光功率在记录层上实现这些效果: 最高功率,称为“Write Power”,在记录层上创建一种非结晶(吸收激光)状态。 中间功率,称为“Erase Power”,将记录层熔化,并转换成反射结晶状态。 最低功率,称为“Read Power”,不能改变记录层的状态,用于读取数据。,12,6.2 DVD光盘,6.2.1 DVD与CD的异同 DVD(Digital Video Di
9、sk,数字视频光盘)技术集计算机、光学记录技术和影视技术为一体,其目的是满足人们对大容量、高性能、高质量数字媒体存储的需求。DVD制作技术与CD基本相同,大小一般也为120 mm,厚度为1.2 mm,但是能存储相当于CD数倍甚至十几倍的数据,速度也有数倍的提高。DVD相比CD的主要区别如下:,图6.9 CD光盘(a)和DVD光盘(b)的坑间距对比,13,6.2.1 DVD与CD的异同, 更小的Pit(见图6.9)和更短的波长:CD的最小坑长度为0.834 m,采用波长为780790 nm的激光读取数据,而DVD的最小坑长度仅为0.4 m,采用波长为635650 nm的激光读取数据。 更多的光轨
10、:CD光轨间距为1.6 m,DVD光轨间距为0.74 m,这意味着DVD拥有比CD更多的光轨,实际上如果展开盘面上的光轨,CD有5.44 km长,而DVD则长达11.84 km。 两层拼合:实际上,每片DVD数据盘只有0.6 mm厚,为了达到标准的1.2 mm厚度以保证质量并兼容CD,DVD盘都是两片拼合的。一层0.6 mm的DVD盘基加上一层0.6 mm的透明保护层,这种单面单层的DVD便是DVD-5,简称D5,它具有标准的DVD容量4.7 GB;将两层DVD盘基“背靠背”拼合粘在一起,便成了双面单层的DVD-10,它的容量是4.7 GB的两倍,为9.4 GB。 更快的速度:DVD规定,在1
11、X倍速时,1秒钟要读676个扇区,按每扇区2048 B计算,DVD 1X倍速=1350 KB/s,而CD 1X倍速仅为150 KB/s。DVD的1X倍速大约相当于CD的8X倍速。,14,6.2.2 DVD的种类,1按DVD的格式分类 DVD最初的格式是只读型的,即数据信息只能在工厂里记录一次,包括以下几种格式(见图6.10)。 DVD-ROM:用于记录数据,包括计算机应用的多媒体数据,用途类似于CD-ROM。 DVD-Video:用于记录家庭影音设备或DVD-ROM驱动器播放的视频信息,用途类似于Video CD,而DVD-Video格式还具有版权保护功能。 DVD-Audio:用于记录高品质
12、多音轨音频,用途类似于Audio CD。,图6.10 不同规格DVD 的Logo,15,6.2.2 DVD的种类,2按盘片的容量分类 DVD光盘采用两层拼合,每片DVD盘基只有0.6 mm厚,基本存储容量为4.7 GB,通过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DVD规格。 表6.2为目前较常用的DVD格式及其容量。我国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是DVD-5和DVD-9格式的DVD影碟(DVD-10和DVD-18在美国居多)。每面2层的DVD盘,为DVDRDL(Dual Layer)、DVD-RDL和DVD+RDL规格。,表6.2 常用DVD格式及其容量,16,6.2.3 可擦写DVD,市场上有三种可擦写DVD规格:DV
13、D论坛(DVD Forum)的DVD-RAM和DVD-R/RW,以及DVD联盟(DVD Alliance)的DVD+R/RW。 DVD-R(见图6.11(a)的刻录原理与CD-R类似,也是用激光照射光盘染料层,利用反射原理记录数据,不同点在于染料成分不同。不同的染料对激光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因此数据的保存时间和记录精度也不同。目前刻录盘所用的主要染料有PTC(酞菁)和AZO(偶氮)两种,前者价格低廉,市场上常见的CD-R都使用它;后者在数据记录精度和保存时间上有明显的优势,主要用于DVD-R盘片的生产。DVD-RW(见图6.11(b)的刻录原理与CD-RW类似,也采用相位变化的读/写技术。,(a
14、) (b) 图6.11 DVD-R(a)和DVD-RW(b),17,6.2.3 可擦写DVD,1DVD-R/RW规格 DVD-R/RW是由日本先锋(Pioneer)公司主导的规格,并得到DVD论坛的大力支持,该产品最初定位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提供类似VHS录像带的功能,可为消费者记录高品质多媒体视频信息。 2DVD-RAM规格 DVD-RAM(见图6.12)是日立、松下和东芝等厂商率先开发的一种可擦写DVD标准,是最先问世的、可擦写的DVD规格,其特点是:格式化时间很短(不足1分钟),容量最高可达9.4 GB,最初是为了满足PC用户备份数据的需要而开发的。与连续读取的DVD视频光盘不同,DV
15、D-RAM采用随机访问的读/写方式(同样使用相变记录方式),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图6.12 DVD-RAM,18,6.2.3 可擦写DVD,3DVD+R/RW规格 DVD+R/RW是DVD+RW Alliance组织(与DVD论坛相抗衡的另一DVD标准制定组织)研发的,DVD+R被称为DVD Recordable(可记录式DVD),DVD+RW被称为DVD ReWritable(可复写式DVD)。 DVD+RW标准在制定之初就定位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及计算机光存储产品,所以它既有DVD-RAM的易用性,又提高了DVD-RW的兼容性。虽然DVD+RW的格式化时间比较长,但是由于其能够在后台格式化,且
16、格式化过程中就可以开始刻录数据,这样就提高了DVD+RW的刻录速度。,19,6.2.4 高清时代:蓝光DVD,Blu-ray Disc(BD,俗称蓝光光盘或蓝光DVD),是DVD的下一代光盘格式之一,用以存储高品质的影音及超大容量的数据。蓝光光盘是“蓝光光盘联盟”(Blu-ray Disc Association,BDA)策划的光盘规格,并以SONY公司为首于2006年开始全面推出相关产品。Blue-ray(蓝光)由于“在英语国家流于通俗、口语化,并具有说明性意义”而不能构成注册商标申请的许可,因此蓝光联盟将Blue去掉一个e,使用Blu-ray Disc注册商标(见图6.13)。,图6.13
17、 蓝光DVD Logo,20,6.2.4 高清时代:蓝光DVD,蓝光光盘外形和普通DVD、CD相同,不同的是,当前流行的DVD采用波长为650 nm的红色激光(称红光DVD)和广角镜头上比率为0.6的数字光圈聚焦镜头,盘片厚度为0.6 mm。而蓝光DVD技术采用波长为450 nm的蓝紫色激光,通过0.85的数字光圈,成功将聚焦的光点尺寸缩小到更小的程度。此外,蓝光DVD的盘片采用了0.1 mm厚的光学透明保护层,以减少盘片在转动过程中由于倾斜而造成的读/写失常,这使得盘片数据的读/取更加容易,并为极大地提高存储密度提供了可能。图6.14为蓝光与红光DVD比较示意图。,图6.14 蓝光DVD(a
18、)与红光DVD(b)比较示意图,21,6.2.4 高清时代:蓝光DVD,HD-DVD(见图6.15)是不同于蓝光的另一种技术,2008年2月19日,随着HD-DVD领导者东芝公司宣布将在3月底退出所有HD-DVD相关业务,持续10年的下一代光盘格式之争正式画上句号,最终由SONY公司主导的蓝光胜出。表6.3为蓝光DVD和HD-DVD的比较。,图6.15 HD-DVD的Logo,22,6.3 光盘驱动器,6.3.1 光驱的分类 1按光盘的存储技术分类 光驱可分为CD-ROM(只读光盘)驱动器、CD-R(可写光盘)驱动器、CD-RW(可复写光盘)驱动器、DVD-ROM(DVD只读光盘)驱动器、Co
19、mbo光盘驱动器(兼容DVD-ROM和CD-RW)、DVD刻录机(DVDR/RW、DVD-RAM)等,其外观如图6.16所示。,图6.16 CD-ROM(a)、CD-RW(b)、DVD-ROM(c)、Combo(d)、DVD(e)刻录机,23,6.3.1 光驱的分类,不同类型光驱可以读取或写入不同光盘,表6.4是各类光驱功能一览表。,表6.4 各类光驱功能一览表,24,6.3.1 光驱的分类,蓝光Combo驱动器和蓝光刻录机(见图6.17)用于读取蓝光DVD和刻录蓝光DVD,并兼容所有蓝光DVD之前的光盘格式(HD-DVD除外)。它支持蓝光DVD的读取和蓝光以外格式的刻录,而蓝光刻录机则支持所
20、有格式光盘的读取和刻录。,(a) (b) 图6.17 蓝光Combo(a)和蓝光刻录机(b),25,6.3.1 光驱的分类,2按光驱的放置方式分类 根据光盘驱动器是否放在机箱内部,可将光驱分为:内置式光盘驱动器和外置式光盘驱动器。图6.16均为内置光驱。图6.18为常见外置光驱的外观。,(a) (b) 图6.18 外置光驱(a)和背面的接口(b),26,6.3.1 光驱的分类,3按光驱的速度分类 光驱的速度按倍速计算,标准1X倍速DVD为1350 KB/s,CD为150 KB/s。根据功能不同分为读取速度、刻录速度和复写(RW)速度,单位都是倍速。目前市面上主流的DVD光驱基本上都是16X,D
21、VD光驱具有向下兼容性,也可读取CD,但速度一般小于CD-ROM最大的52X倍速。 4按光驱的接口分类 按光驱的接口分为IDE口、SATA口、IEEE 1394口、USB口等,如图6.19所示。IDE、SATA接口主要应用于内置光驱,而外置光驱一般都配有USB或IEEE 1394接口。随着价格的下降,CD-ROM、CD-RW、DVD-ROM、Combo驱动器将逐步退出市场,DVD刻录机正逐渐成为PC的标配部件。,(a) (b) (c) 图6.19 光驱接口SATA(a)、IDE(b)、B-Type USB(方口)(c),27,6.3.2 光驱组成,1光驱的控制面板 如图6.20所示是一块普通的
22、内置式CD-ROM驱动器控制面板,其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如下:, 耳机插孔:连接耳机或音箱,可输出Audio CD音乐。 音量调节旋钮:调节输出的CD音乐音量的大小,有的CD-ROM用两个按键代替旋钮。 光盘托架:放置光盘。 指示灯:灯亮时,表示驱动器正在读取数据;不亮时,表示驱动器没有读取数据。 应急退盘孔:当断电或其他非正常状态下,插入曲别针,将光盘托盘“捅”出来。 打开/关闭/停止键:控制光盘托架的进、出。如果正在播放CD,将停止播放。 播放/快进键:直接使用控制面板播放Audio CD。,图6.20 光驱控制面板组成,28,6.3.2 光驱组成,2光驱的背面 几乎所有光驱的背面都一样,如图
23、6.21所示,它有下面几个接口:,图6.21 IDE光驱背面接口, 电源插座:使用与IDE硬盘相同的4针D型电源线。 数据线插座:连接数据线,数据线的另一端连接主板。 主/从/CSEL模式跳线:设置IDE设备的主/从位置,与IDE硬盘的跳线功能相同。 模拟音频输出连接口:用4针模拟音频线与声卡CD-IN接口连接,可实现Audio CD的播放。 数字音频输出接口:通过两芯的数字音频线将光驱背后的Audio Digital(数字音频输出)接口与声卡的CD S/PDIF接口相连,即可通过声卡的DAC将数字音频转换成模拟声音输出,可大幅提高信噪比;也可连接数字音箱等设备。,29,6.3.2 光驱组成,
24、3光驱的内部结构 由于光驱集光、电、机技术于一体,内部结构非常复杂,总体上看,它主要由控制电路和机芯组成,其机芯结构如图6.22所示。,图6.22 光驱机芯结构,30,6.3.2 光驱组成, 激光头组件:包括激光头、聚焦透镜等组成部分,配合齿轮机构和导轨等机械部分,根据系统信号读取光盘数据,并通过数据电缆将数据传输到控制电路。 主轴电动机:压紧光盘后,带动光盘高速旋转(见图6.23)。 光盘托架:通过光盘托架输送光盘。(见图6.23) 托架启动机构:控制光盘托架的进出和主轴电动机的启动(见图6.23)。,(a) (b) 图6.23 主轴电动机(a)和托架启动机构(b),31,6.3.2 光驱组
25、成, 内部机芯:主要有“塑料制”与“钢制”两种。 控制电路板:包括主控芯片,辅控芯片、缓存、光驱固件及各种接口等,如图6.24所示。,图6.24 光驱控制电路板,32,6.3.3 光驱的工作原理,1读取CD和DVD的原理 如图6.25所示,读取光盘时,首先将光盘数据面向下对着激光头,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光束通过衍射光栅后,一束普通光束将被衍射成多条细光束,然后再依次通过分光片、校准波片和聚光物镜达到盘片的表面,呈汇聚状的各条细光线会分别透过盘片表面透明基片,聚焦在反射层的凹凸不平的光道上。从光盘反射层反射回来的各条光束又依次通过聚光物镜和校准波片,被分光片反射后接收,最后由多光束探测器来分辨这
26、些数据信号。,图6.25 光驱激光头读取数据原理,33,6.3.3 光驱的工作原理,2写入CD-R的原理 前面已经介绍了CD-R/RW光盘的组成原理。CD-R盘片是在聚碳酸酯制成的片基上喷涂了一层染料层。在刻录CD-R盘片时,CD刻录机通过大功率激光照射CD-R盘片的染料层,使部分染料受热分解。当加热到临界温度时,在染料层上形成一个个岸(Land)和坑(Pit),被烧蚀的部分产生了化学反应可以反射光,而没有烧蚀的部分则无法反射(见图6.26)。光驱读取这些Land和Pit,可以转换为数字信号。,图6.26 CD-R的“烧录”,34,6.3.3 光驱的工作原理,3写入CD-RW的原理 CD-RW
27、驱动器可以刻录CD-RW,也可兼容CD-ROM和CD-R。 在CD-RW驱动器中,使用了三种不同功率的激光,来完成对CD-RW的三种操作。最高功率的激光用于写操作,由于温度相当高,所以CD-RW光盘被聚焦部分的晶体会马上变成一种游离(无组织)状态的非晶体,然后刻录机进行写入操作。擦除操作使用中等功率的激光,这样可以熔化记录层相变材料,并转换成晶体状态。在读盘操作时,则使用功率最低的激光,由于功率太小,记录层不会产生任何变化。,35,6.3.4 多功能光驱的兼容性,1DVD-ROM、Combo解决CD/DVD兼容性的方法 DVD-ROM驱动器的结构与CD-ROM驱动器基本相同,只是DVD盘片上存
28、放数据信息的凹坑更小,而且非常紧密,轨距也更小,要读取DVD盘片上的数据,需使用频率较高、波长较短的635650 nm红外激光器,这样才能读取窄轨上的数据。Combo为兼容CD/DVD也采用了相似的方法。 (1)单激光头单透镜双聚焦。这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DVD读取方式。在读取DVD和VCD/CD盘片时,采用不同波长的激光束(如图6.27(a)所示)。 (2)单激光头双透镜。这也是目前使用广泛的DVD读取方式。它采用单一激光头,两组聚焦镜,针对不同类型(DVD和VCD/CD)的盘片选用不同的聚焦镜来读取(如图6.27(b)所示)。,36,6.3.4 多功能光驱的兼容性,(3)单激光头双激光器。这
29、是目前比较流行的DVD读盘方式。它在一个激光头内安装了两个不同的激光器,分别发出读取VCD和CD的780 nm波长的激光束,以及读取DVD的650 nm波长的激光束(如图6.27(c)所示)。 (4)双激光头双激光器。它是两套完全独立的激光头读取系统,一套是用来读取VCD和CD的780 nm激光头,另一套是用来读取DVD的650 nm激光头(如图6.27(d)所示)。,图6.27 DVD-ROM和Combor驱动器激光头续盘方式,37,6.3.4 多功能光驱的兼容性,2DVD刻录机的兼容性 DVD刻录和CD刻录原理类似,但光盘材料、构成、光驱激光波长不同,格式化时间、刻录速度、兼容性、重写次数
30、也有差别。根据前面介绍,可擦写DVD有三种不同的规格:DVD-R/RW、DVD+R/RW和DVD-RAM。 DVD-Multi(集成DVD-R/RW和DVD-RAM)和DVD-Dual(集成DVD+R/RW和DVD-R/RW)从原理上来说,是三种DVD规格相互组合而衍生出来的产物。 日立(Hitachi)公司于2003年3月率先宣布推出结合当前所有DVD规格,包括 DVD-R/DVD-RW/DVD+R/DVD+RW/DVD-RAM等5种规格的刻录机(见图6.28)。,图6.28 全格式支持的DVD刻录机,38,6.3.5 光驱的技术参数,1倍速和数据传输速率 光驱读/写CD、DVD介质的速度都
31、用倍速来表示,但这两者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是不同的。此外,倍速不仅仅取决于光驱,还取决于光盘本身支持的倍速。 (1)CD的速度。CD的倍速概念适用于对CD的读/写/复写操作,所有类型的光驱都可以读取CD介质,标准单倍速相当于150 KB/s。 刻录机共有三个速度指标:刻录(写)速度,复写(擦后写)速度和读取速度。 (2)DVD的速度。DVD的倍速表示对DVD的读/写/复写操作的速度,由于DVD每单位面积的存储密度高于CD介质,DVD的标准1倍速为1350 KB/s。,39,6.3.5 光驱的技术参数,2读/写技术 (1)读盘旋转方式 光盘在光驱电动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激光读取头在光盘表面横向移动
32、(寻道),读取存储在光盘数据轨道上的数据。电动机带动光盘旋转通常采用三种方式:恒定线速度、恒定角速度方式和局部恒定角速度方式。 恒定线速度(Constant Linear Velocity,CLV)方式。 恒定角速度(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CAV)方式。 局部恒定角速度(Partial-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P-CAV)方式。,40,6.3.5 光驱的技术参数,P-CAV技术则是把CAV技术和CLV技术合二为一,其特点是:从内圈到外圈,一开始采用CAV方式,转速不变,数据传输速率持续提高,到指定的切换点时,则转变为CLV方式,转速下降
33、,数据传输速率保持恒定。高倍速光驱一般都采用P-CAV方式。图6.29为不同旋转方式下从内圈到外圈线速度的变化。,图6.29 不同方式下线速度从内圈到外圈的变化,41,6.3.5 光驱的技术参数,有些CD-ROM驱动器的面板上会标出“max”的字样(见图6.30),这种光驱大部分都是CAV或P-CAV方式,在读取光盘外圈时才能达到“max”速度。,图6.30 标有max字样的光驱,42,6.3.5 光驱的技术参数,(2)刻录旋转方式 刻录机目前的读/写方式有4种:CLV、Z-CLV、CAV和P-CAV。 如图6.31所示,1X的DVD写入4.7 GB需60 分钟(DVD的一倍速是1350 KB
34、/s),2X是30分钟,4X约15分钟,这与理论值基本接近,因为低倍速下可以保证内、外圈的线速度基本相同。而8X无法缩短成7.5分钟,这是因为内圈的数据写入是用低倍速,到外圈才用高倍速来写入,所以16X的写入时间也不会是1X的1/16,而是1/10左右(约6分钟)。,图6.31 不同倍速下刻录一张4.7 GB DVD所需时间,43,6.3.5 光驱的技术参数,(3)光盘数据刻录方式 目前光盘刻录方式主要有整盘刻录(Disc At Once,DAO)和轨道刻录(Track At Once,TAO)两种。整盘刻录完成后,无法继续追加数据。轨道刻录方式是将用户指定的目录或文件,逐步写入CD-R或CD
35、-RW中,并允许用户不断追加数据直至将光盘容量用完。这种方式能给予用户最大的刻录自由度,因此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刻录方式,但是每一次刻录数据时需在首尾写入Lead In和Lead Out标记,因此会额外消耗约20 MB的光盘空间。,44,6.3.5 光驱的技术参数,3光驱缓存 光驱缓存(Buffer Memory)的作用是提供一个数据缓冲区域,将读取的数据暂时保存,然后一次性进行传输,目的是解决光驱与计算机其他部件速度不匹配的问题。 (1)缓存容量。光驱缓存容量一般在28 MB。 (2)防止缓存欠载技术。主要的防止缓存欠载技术(Buffer Under Run-Proof,Burn-Proof)
36、有5种,分别是理光的Just Link(精确连接)、三洋的Burn-Proof(防止缓存欠载)、飞利浦的Seamless Link(无缝焊接)、OAK的Exact Link和Super Link技术。,45,6.3.5 光驱的技术参数,Burn-Proof技术工作原理如图6.32所示。在进行刻录时,内置记忆芯片跟踪缓存,当缓存数据用完时,立刻停止刻录,等待刻录机从系统中获得数据并载入缓存中。当缓存载满后,重新开始刻录工作,缺点是中断续接时会造成明显的时间间隔。,图6.32 缓冲区欠载问题的发生(a)和Burn-Proof技术的工作原理(b),46,6.3.5 光驱的技术参数,4纠错能力 CPU
37、占用率可以反映光驱的品质,好产品拥有好的BIOS算法,可以尽量减少CPU占用率。当然,这只对质量比较好的盘片有效,如果碰上“烂”盘,CPU占用率会直线上升。 纠错能力,即读“烂”盘的能力。光驱要实现纠错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光驱制造商收集从光驱读取众多的、不同类型的“烂”盘过程中所出现的故障现象,通过分析得出其相应的特征,并研制对应的解决方案。以后,当光驱遭遇相似的错误时就会自动纠正过来,使其变成正确、可读的数据读出来。,47,6.3.5 光驱的技术参数,5版权保护技术 为了保护电影、软件等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1996年2月,美国电子产品制造商和美国电影协会向日本DVD硬件制造商提出了强硬要求,提
38、出在DVD的硬件和软件中加入“DVD防止拷贝管理系统”和“DVD区域代码”。“DVD防止拷贝管理系统”指所有DVD光驱和DVD影碟机均必须加装防止拷贝电路,以免侵犯知识产权;而“DVD区域代码”则指在DVD光驱、影碟机和盘片上编入6个不同的区域保护代码,也就是CSS(Content Scrambling System,区域码保护)。DVD区域码限制了DVD光盘可使用的国家或地区。区域代码划分如下: 第1区:加拿大、美国 第2区:日本、欧洲、中东、埃及、南非 第3区:东南亚、东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泰国、印尼) 第4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群岛、中美洲、墨西哥、南美洲 第5区:非洲
39、、印度、中亚、蒙古、俄罗斯、朝鲜 第6区:中国,48,6.3.5 光驱的技术参数,蓝光光盘(BD)则采用AACS版权保护技术,将分区简化为三大区域: A: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韩国、日本和大部分东南亚地区 B:欧洲、中东、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C:中国、印度、俄罗斯及其他国家 ABC:全区码,49,6.4 可移动存储器,6.4.1 USB闪存盘 闪存盘由USB接口直接供电,不用驱动器,不需外接电源,可热插拔,即插即用,而且存储容量较大(16 MB8 GB不等),读/写速度快,保存时间长(达10年之久),可重复擦写100万次以上,耐高低温,不怕潮,不怕摔,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特别适用于
40、PC间较大容量文件的转移存储。常见USB闪存盘的外观如图6.33所示。,图6.33 USB闪存盘的外观,50,6.4.1 USB闪存盘,1USB闪存盘的结构 闪存盘主要由I/O控制芯片、闪存芯片、电路板和其他电子元器件组成,如图6.34所示。 (1)I/O控制芯片。通常使用的I/O控制芯片按接口标准分为USB 1.1和USB 2.0两种。USB控制芯片又分为主机端和设备端两部分。主机端部分(USB总线控制器)通常集成在主板的南桥芯片中,与主机端相连的设备使用的就是设备端,如闪存盘上的I/O控制芯片。,(2)闪存芯片。它是一种半导体电刷新只读存储器,因此掉电后仍可以长时间保留数据,而且其读/写速
41、度比EEPROM更快,成本却更低。USB闪存盘所标称的可擦写100万次以上、数据保存10年以上等性能的表现主要就取决于其采用的闪存芯片。,图6.34 USB闪存盘的结构,51,6.4.1 USB闪存盘,2USB闪存盘的主要参数 (1)USB接口标准和数据传输速率。闪存盘使用的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其标准有USB l.1和USB 2.0两种。 (2)即插即用。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来说,只有在Windows 98第二版之后才完全支持USB设备,因此USB闪存盘只有在更高版本的Windows上才能使用。 (3)启动型。在支持USB设备启动的主板
42、中,闪存盘可以引导操作系统,将BIOS设置中的第一启动设备设置为USB-Zip即可。 (4)扩展功能。可通过闪存盘中的软件控制访问闪存盘的权限、加密数据等。有些闪存盘还有MP3播放、收音机、摄像等功能。,52,6.4.2 移动硬盘,1移动硬盘的结构 移动硬盘顾名思义是以硬盘为存储介质,强调便携性的存储产品。移动硬盘多采用USB、IEEE1394,eSATA等数据传输速率较快的接口。 用户也可以DIY组装移动硬盘,部件包括硬盘、接口转换电路、外壳(硬盘盒)、数据连线、电源连线等部分。(1)硬盘。目前移动硬盘内所采用的硬盘类型主要是2.5英寸笔记本电脑硬盘(见图6.35)和1.8英寸微型硬盘。,图
43、6.35 普通2.5英寸笔记本电脑硬盘,53,6.4.2 移动硬盘,(2)接口转换电路。接口转换电路的作用是实现普通硬盘的SATA或IDE接口到USB接口的转换。在接口转换电路中,主控芯片的型号决定移动硬盘的USB接口规格标准。 某些专业厂商生产的移动硬盘盘体本身集成了USB转换芯片,这样的硬盘直接采用USB接口输出,称为原生USB硬盘(见图6.36(a)。由于在盘体电路上直接集成了SATA-USB 2.0转换芯片(见图6.36(b),免去了硬盘外部的转换电路,可将移动硬盘体积减小1/4左右。,(a) (b) 图6.36 原生USB硬盘(a)和集成的USB转换芯片(b),54,6.4.2 移动
44、硬盘,(3)接口和连线。接口部分包括:电源开关、电源接口、USB或IEEE 1394接口。接口连线包括数据线和电源线,数据线与计算机USB接口连接,电源线应与直流变压器连接。如图6.37所示为硬盘盒上的接口。 (4)外壳。移动硬盘外壳用于固定硬盘,减少外部震动对硬盘的直接影响,保护硬盘。,图6.37 移动硬盘的USB接口和外接电源接口,55,6.4.2 移动硬盘,2移动硬盘盒的主要参数 移动硬盘其实是普通IDE/SATA硬盘通过转换装置与USB等通用接口相连,移动硬盘盒是实现普通硬盘接口到通用接口转换的装置(见图6.38)。当前市场上移动硬盘盒的基本结构相似。,图6.38 移动硬盘盒内部,56
45、,6.4.2 移动硬盘,(1)移动硬盘盒的尺寸。由于硬盘的尺寸有3.5、2.5和1.8英寸,移动硬盘盒按其支持硬盘的尺寸也分为3.5、2.5(还分为薄盘和厚盘两种)和1.8英寸三种标准。 (2)接口类型和数据传输速率。移动硬盘盒接口方式主要有USB、IEEE 1394等。 (3)移动硬盘盒的电源。USB接口和IEEE 1394接口本身可以提供电源,USB端口提供的电源是5 V/500 mA,对于一般的2.5英寸硬盘还可以应付,而3.5英寸硬盘的功耗较大,必须采用外接电源。,图6.38 移动硬盘盒内部,大容量2.5英寸硬盘工作电流达到了7001000 mA,很容易因为供电不足而出现移动硬盘反复启
46、动的现象,因此最好使用外接电源。一般2.5英寸USB硬盘盒会提供一根从其他接口(PS/2或另一个USB接口)取电的连线,如图6.39所示。IEEE 1394接口可以提供最大1.5 A的电流,因此采用这种接口的2.5英寸硬盘盒无须外接电源。 (4)移动硬盘盒的设计和材质。一般而言,移动硬盘盒大多具有以下几种设计:散热、防尘、防滑、防震和硬盘指示灯。,57,6.4.3 存储卡和读卡器,1存储卡 闪存卡按其规格又分为CF卡、SM卡、MMC卡、SD卡、MS卡(记忆棒)、xD卡和TF卡等。与CD-ROM类似,一般也采用倍速描述存储卡的速度,即1倍速(1X)等于150 KB/s,如标称40速,则等于150
47、 KB/s40 =6 MB/s。,(1)CF和CF卡 CF卡全称是Compact Flash,Compact意指“小型的、轻便的”,由SanDisk公司在1994年首次推出。CF卡大小为43 mm36 mm3.3 mm,50针插座接口,重量小于12 g,支持3.3 V与5 V两种电压。CF卡的体积相对较大,容量也较大。当时由于CF卡的高速和大容量,使得其在专业和准专业领域上得到了大量应用,主流的单反数码照相机和高端消费相机基本上都支持CF卡。CF卡的外观如图6.40所示。,图6.40 SanDisk的CF卡,58,6.4.3 存储卡和读卡器,此后的CF接口标准提高了传输速率,微硬盘是CF接口的
48、主要产物,尺寸为43 mm36 mm5 mm。CF微硬盘在接口上与CF卡完全兼容(见图6.41),也是50针。,(a) (b) 图6.41 CF II卡(a)与CF卡(b),59,6.4.3 存储卡和读卡器,(2)MMC卡 MMC卡(Multi Media Card,多媒体卡)由SanDisk公司与西门子公司联合开发,于1997年11月发布,其外形尺寸为24 mm32 mm1.4 mm,重量为2 g。MMC卡在兼容性方面不及SD卡好,数据传输速率受到硬件的限制,不适合作为高速数据传输。,(3)SD卡 SD卡(Secure Digital Card,安全数字卡)以MMC卡为基础,是一个完全开放的
49、标准,它在外形上同MMC卡一致(见图6.42),兼容MMC卡接口规范,厚度比MMC卡大一些,容量也更大。另外,SD卡为9引脚,目的是通过把传输方式由串行变成并行,以提高传输速率,读/写速度比MMC卡快。,(a) (b) 图6.42 7针MMC卡(a)与9针SD卡(b)比较,60,6.4.3 存储卡和读卡器,(4)miniSD卡 智能手机和多媒体手机对存储器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体积则要求更小,为此设计了miniSD卡。miniSD卡是SD卡的缩小版,其外形尺寸为21 mm20 mm1.4 mm(具有11根金手指),封装面积是原来SD卡的44%。miniSD与SD标准在版权保护、数据安全方面兼容。而且miniSD卡采用低耗电的设计,比SD更适用于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miniSD卡及其适配器的外观如图6.4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