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较近代北京与南京的城市发展,近代北京地形,近代时期北京近郊的地域概念是清末京师的城属,即直隶省顺天府属大兴、宛平两县的一部分区域。 在1928年以后是北平市的四郊范围,相当于今市域的二环路以外及海淀、朝阳、丰台三个近郊区的大部分地域,面积为645平方千米,加上旧城区的62平方千米,民国时期北平市的辖区面积为707平方千米。根据1946年底的统计,全市人口168万,郊区人口45万,郊区人口密度700人/平方千米。其中平坦的南郊人口密度最高,为1060人,包括大面积园林的西郊人口密度最低,为468人。 尽管当时的北平城区已经进入近代化阶段,但是近代城市对郊区农业和土地要素的影响尚不显著,使之停留
2、在前工业化的阶段。,由于民国时期分别以北京和南京作为都城,所以北京与华北地区、南京与江南地区的地形图测绘相对全面,从1:2.5万到1:100万比例尺,从地形图到水利、城市地图,主题丰富,内容多样。而其他地区的地图的种类和数量相对减少。 根据工具书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文古旧地图目录的介绍和笔者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地图档案库的查阅,发现近代中国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测绘成图质量存在显著的差别。1:5万比例尺地形图基本覆盖东部和中部各省,1:2.5万比例尺地形图只覆盖华北和江浙的局部地区(参见表1的统计)。 因此,有效利用相对规范的近代地形图,有条件地选择东部若干典型地区进行
3、近百年尺度的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状况复原研究,在资料方面是可行的。,北京近郊平原的地带性植被是森林、灌丛及草原、草甸和沼泽的交错与结合。 在长期的人类开发活动作用下,平原地区的宜农土地被开垦为耕地,荒地荒滩等处保留着半旱生次生灌丛草地。 又由于皇家园林和大量墓葬、寺庙、花圃等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至晚到近代时期,在平原地区还保留着大面积的非农业植被和非农业用地方式。 在复原近代北京郊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状况的过程中,近现代时期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是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源,直观、准确地展示出地方志与市政统计文本难以记录的可视化信息。,近代南京地形,南京是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地形独特的城市。 南京为丘陵盆地地形
4、,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山环水绕的河谷盆地。城东是以紫金山为主峰的丘陵,城南是以牛首山为主峰的丘陵,城北是以栖霞山为主峰的丘陵,这些丘陵都是宁镇山脉的余脉。 位于东郊的紫金山从南京城中由东向西横穿而过,形成了富贵山、小九华山、北极阁、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等一系列丘陵。滚滚的长江从南京城西北面奔流而过,市内的秦淮河和金川河流经南北,玄武湖与莫愁湖点缀东西。 山与水的交织,共同造就了葱笼毓秀、山水壮丽的南京城由于南京城山环水绕,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时期,吴楚之争就已在此拉开了南京古战场的序幕。,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
5、百二十多里。 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侯,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买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 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的人,并不带灯笼。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侯,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
6、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所以灯船鼓声一响,两边帘卷窗开,河房里焚的龙涎、沉、速,香雾一齐喷出来,与河里的月色烟光合成一片,望如阆苑仙人,瑶宫仙女。还有那十六楼的官妓,新妆炫服,招接四方游客。 真乃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南京发展背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 南京是中国第四大古都; 考虑到现实的因素, 南京是中国第二大古都; 就地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来说, 南京是中国南方第一的古都。这些显赫地位的确立, 联系着南京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 南京城市最重要的特点, 是其兴衰起伏非常明显, 即在历史上, 国家统一则南京衰落, 国家分裂则南京兴盛。 由于南京历史上屡遭毁城, 不仅毁灭了南京丰
7、富而辉煌的物质文明,而且使古都南京蒙上了浓重的悲情色彩,影响到南京城市的文化心态。,南京现行规划 城市性质 :由“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调整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南京市行政区域 规划层次: 市域:南京市全部行政区域范围; 都市区:包括六城区、雨花台区、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全部和六合区大部,以及溧水拓塘地区,是南京高度城市化地区。 中心城区:由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三个副城共同组成。与上轮规划相比,该轮规划将河西“新城区”提升为“主城”,将南站地区纳入主城,将东山、仙林、江北三个“新市区”调整为“副城”。 此外在交通规划方面,加
8、强轨道交通向都市圈城市的延伸:规划新增六条南京都市区通往南部两县以及周围城镇的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线。分别是:宁高线禄口-高淳;宁马线铜井-马鞍山;宁和线,桥林-和县;宁滁县,林场-滁州;宁仪线,仙林-仪征;宁句线,汤山-句容。加强南京机场、铁路枢纽与周边城市高快速路网的衔接:扬州、镇江、句容方向:S243高速/城际轨道Z1线;滁州、天长方向:宁滁、宁连-高速三环;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合肥、巢湖方向:宁合、宁巢+联三高速;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芜湖、马鞍山、宣城、溧阳方向:宁马、宁宣,联三高速、宁杭;快轨/城际轨道/城市轨道。 总之,未来南京将构建以主城
9、为核心,以放射性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为绿楔,“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空间格局。,北京发展背景,北京是中国最后一座封建都城,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封建王朝的最后71年和民国时期的前17年,这里都是首都所在地。在近代中国的109年中,以北京为国都的时间占了88年。 鸦片战争前,北京持续保持着封建都城的封闭格局,只是在几处天主教堂,耶稣教堂和一组长春园西洋楼中出现少量的西方建筑。北京城市和建筑的近代变化,主要受使馆区的开辟,“新政”的实施,铁路的开通,近代工商业和教育的兴起等诸多因素所推动,在20世纪前只有零星的闪现,到20世纪初才进入真正的启动。,使馆区的开辟和都城的被动开发 旧城格局的突破和城市近代化的进展: 1皇城禁地开发 2拆除翁城,打开豁口 3形成新商业城 4形成教会建筑小区 5宫苑辟为公共场所 6开发外城“新市区” 7市政设施的推进 近代北京的建筑风貌 1中西混合样式 2西方折中主义样式 3中国传统复兴式 4装饰艺术样式 5现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