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摘要,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三、课程目标 四、教案的基本构架 五、教学案例分析,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一、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
2、,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是从计算机文化论到信息素养论的转变,这不仅仅是学科名称的变化,更重要是的一种课程内涵的变化。,二、课程的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课程的设计必须体现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 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 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2、结构、学分与学业认定 结构: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六个模块。 学分:每个模块2学分,每2学分需要40学时完成,总
3、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学业的认定: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三、课程目标,三个维度,共11条。(一) 知识与技能 (2条)(二) 过程与方法 (6条)(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条),目 标 追 求,高中学生信息素养表现在:三种能力+价值观和责任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四、教案的书写,教学目标及分析:三维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资源利用) 教学过程,五、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