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为解放后各个版本教材所必选。但它的思路结构在教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语文 4”又把它的思路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前的单元提示中要求:“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由此可见,理清本文结构是教学此文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探讨。下面把我们的思考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于后,以求教于大家。 全文总思路前:送去的表现及危害:破中:送去之
2、外还得拿来:过渡后:拿来的主张及意义:立什么是拿来主义?在文章的第 5 段中,鲁迅有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而且还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据此,文章自然的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这是全文总的思路。 送去的表现论点: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论证:只送;不拿文章的第 1、2 段论述了中国从“不送不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3、”。这句话是第 1、2 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 1 段的观点。主义就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有第 1 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第 2 段“不拿”的支撑,只有“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第 2 段也并非有的论者所认为的“这句话表层是说我们一直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正面提出拿来”(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而是用来论述为什么说“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的。不但没有人在“送去”的同时“拿来”,甚至就没有人说过要“拿来”,而且连“礼尚往来”的“仪节”都放弃。只有加上这段论述,才是一味的“送去”,才
4、是“送去主义”。我们现在也在送出去,但没有人说我们现在奉行了“送去主义”,原因不是民国时期送出去就是送去主义,共和时期送出去就不是送去主义,而是我们现在在送去的同时,也在拿来,他国文化也在我国展览、传播。其实第 2 段完全可以放在第 1 段末尾做全段的结束句,但作者为了强调没有人主张“拿来”才把它独立成段的。 “只送”的论证学艺:先送古董一批还有古新画几张不远活人一个第 1 段总体上运用的是例证法,用“学艺”之例来证明所有领域“都是”;用“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活人”的例子,证明“学艺”上全是“送去”。从送去的时间看“先”、“还有”、“不远”表明一直在送。从送去的内容看,“古董”代表
5、古代最有价值的国宝,“古画”到“新画”表明实物成果没有了,代之以画,而且古画也没有了,代之以新画,甚至连新的艺术成果都没有了,代之以“活”的艺术家。从送去的数量看,“一批”言其多,“几张”在减少,“一个”表明快没了。在用例子证明观点的同时,也暗含了一味送去的危害。 送去的危害丰富 大度结果尼采:光热无穷只给不取 发了疯中国:地大物博(只给不拿) 磕头抛赏文章的第 3、4 段用类比的方法,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类比的对象是尼采和中国,类比点是“丰富”、“大度”及其“结果”。一是“发了疯”,“太阳”再无光热,也无法给予。一是子孙再无可以作为“礼品”的东西,只有国粹“磕头”,讨得“抛给”的残羹冷
6、炙。 拿来的主张拿来的主张:什么是拿来怎样拿来“拿来”的主张分两个层次。作者首先阐明了什么是拿来,这是文章的第 6、7 段,然后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怎样拿来,也就是第 8、9 两段,几乎占全文二分之一文字,是作者观点的重要论述部分。 什么是拿来什么是拿来:反面:送来拿来正面: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从字面上看,就是把国外的东西拿作我用。但是,国外无用的东西已经“吓怕”了我们,英国的鸦片、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小东西、德国的废枪炮,这些毒害我们肌体、腐蚀我们心灵、掠夺我们财富、妨害我们军力的“洋货”都使我们产生了“恐怖”,但这并不表示国外的东西不能“拿来”为我所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根
7、据需要自己“拿来”的,而是他人根据他们利益“送来”的,这是从反面揭示出什么不是拿来。第7 段从正面揭示出什么是拿来,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怎样拿来怎样拿来:占有挑选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作者用设例的方法,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大道理。第 9 段开头说“他占有,挑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占有”是对第 8 段的总结,“挑选”是对第 9 段的总起,作者认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首先要占有国外的东西,把它拿过来,然后根据东西对我们的作用进行挑选,有用的留下,没用的舍去。 如何占有如何占有:主张:不管来由,拿来反对
8、:不敢拿孱头不愿拿昏蛋不辨拿废物对如何占有,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的:主张拿来,反对不拿。不拿分三类,孱头是“不敢拿”,昏蛋是“不愿拿”,废物是“不辨拿”,他们都是没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拿。 如何挑选如何挑选:鱼翅类全盘吸收 使鸦片类部分利用 用烟具类部分留用存放姨太类全盘否定毁灭对如何挑选,作者在第 9 段中,运用辩证的思想,根据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作用分类阐述,按照精华、糟粕,部分精华、部分糟粕进行挑选,以确定其使用、存放、毁灭,使其为我所用,发展出我们的新文化。 拿来的意义拿来的意义: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第 10 段,作者先总结了上文,“我们要拿来”对应第 8 段如何占有,“我们
9、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应第 9 段如何挑选。然后从正反两面指出拿来的意义:拿来,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中间还指出了对拿来主义者的要求: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拿来主义学什么每一届都遭遇拿来主义,每一次都面临“教什么”的疑难,并不是不知道有什么可教,反而是“想教”的太多,课例太多,专家建议太多,众说纷纭,甚至各家主张锋芒相对。一堂语文课,可以有多种语文教学方法。可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我为什么用这些教学方法?布置预习任务前,我依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进展。有学生预习后在课间询问:既然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集中在文章后半部分,鲁迅为
10、什么不直接删掉前半部分呢? 我意识到:与其自己无比艰难地臆想“教什么”,还不如从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出发,以帮助他们探究鲁迅的拿来主义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建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以学生学的过程组织课堂环节。学生的提问包藏了“鲁迅杂文的写法与读法”这一组关系,这节课的文本预习任务不妨以此为依托调整为:阅读链接资料且介亭杂文序言华盖集续编小引,了解鲁迅杂文的写作目的,并简要概括。阅读拿来主义全文,比较、分析: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一词最先出现在文章第 5 小节。设若:鲁迅原文为拿来主义(10 小节),删去原文前五小节后另成拿来主义,从杂文的角度比较二者哪个更好。施教班级共 13 个学习
11、小组,预习后统计结果如下:从上述统计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在自学(自读)过程中,借助链接资料,对鲁迅杂文的写作目的与风格已经形成清晰结论 它的目的是直面国民当前的现实人生,着力找到具体病征,诊断发病的机制,才能给药“疗救” 。它的风格据此只能是由一而众,由社会人生的剖面深入文化心理的内层。大家常说的“针砭时弊”既是内容也是方法,借由拿来主义的文本阅读,验证了这一鲁迅杂文的解读方法。至此,学生在预习任务完成后已经生成第一项教学内容:以课文为例,理解杂文从典型现象向深处开掘的思维方式和渗透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从“问题”栏则可以得出结论:拿来主义的杂文思维方式得到解析后,各个局部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生理解上
12、的难题。据此,“学”的环节发生阻塞,“教”的行为务必跟进;很明显,学生想弄清: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拿来”,原文中其他“主义”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除了鲁迅杂文特有的具象特征,这则文本也是论述性(说理)的文体,只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 接下来要“教”的就应该是拿来主义的“思路”。鲁迅杂文以思想见长,只有理解他独特的“思路”和“想法”,才能读懂一篇,进而读懂一类。而思维方式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实际上,将拿来主义腰斩为两段的处理方式已经提示学生去思考原文中各种“主义”之间的分类,而这种分类可能就是鲁迅下笔前预设好的“思路”:呼吁“拿来”,但周遭充斥着各种“非
13、拿来”,这就是现实处境,这就是活生生的“弊”和“病”。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再读文本,重新思考文章开头提到的新闻背景,在“无疑”处琢磨、开掘“时事”,还原时代语境:我国美术名家刘海粟、徐悲鸿等,近在苏俄莫斯科举行中国书画展览会,深得彼邦人士极力赞美,揄扬我国书画名作,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作品。爰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经朝野一致提倡,引起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因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既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1934 年 5 月 28 日大晚报)中国社会历史的事实是:一直不会“拿来”。从“学艺”到“闭关
14、”,再到自己的“送去”和外邦的“送来”,都无“脑髓”“眼光”,都是教训而非出路,都是“病征”而非“疗救”,唯有独立自主的“拿来”才是疗救之方。“拿来主义”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将这个具体的问题放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依然是基于拿来主义的文体教学目标,不轻易将它混同为普通议论文的教学。我们也可以将这一目标预设为:理解鲁迅在文化的接纳与继承的问题上主张奉行“拿来主义”的观点,了解其“新人”观和“新文化”观。我们可以在“教”的过程中为学生再提供一些支点,要求他们再次阅读原文中涉及“拿来”“拿来主义”“拿来主义者”的相关内容,为“拿来主义”下定义。可以关注的原文信息包含:比较原文 2 至 6 小节的“拿来
15、”与 8 至 10 小节的“拿来”的具体内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因为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所以不敢“拿来”。(第 6 小节)因为“送来”的可怕,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 7 小节)两种“拿来”方法(思路)相似,对象不同,前半段针对外来文化“洋货”,后半段针对传统文化遗产“大宅子”。借用已经学过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的观点就是:传统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也可以说当代文化是对应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是“当代”的“拿来主义者”,必然面临外来的“洋货”和传统的“大宅子”问题。全文谈论的,既不是“如
16、何对待外国文艺”,也不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而是兼而有之,是鲁迅毕生关注的如何建立“现代民族文化”,东方的鲁迅对西方有质疑(“送来”)但又绝不无条件认同东方传统(“拿来”)。有些读者认为拿来主义观点交错、逻辑有问题,其实是因为它兼顾了观点和思考的全面性。第 8 小节结尾的“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一句,是否可以把它放在第 9 小节做起首句?发现结构上的承启句,就是找到了论述思路的重要标记,借助这句文字读者能够得出结论:“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不是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者是这样的 占有,挑选 鱼翅:或使用,鸦片:或存放,烟枪和烟灯:或毁灭。(都是“拿来”) 沉着,勇猛,有辨别,
17、不自私。从“拿来主义者”如何的角度解读文章,是从“人”的角度理解鲁迅杂文。“中国人因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只有文化上的“拿来主义者”才是鲁迅期待的新主人,才会有新宅子,新文艺。 鲁迅年轻时就主张的“立人”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转型的需要。另外,“大宅子”指什么?是中国人因袭的传统;这一传统的内涵,鲁迅做了“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的设喻,但鲁迅的意思或许并不是让我们精细绝对地列出如下表格(尽管它是教材上的习题):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庞朴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的观点:传统文化有“财富与包袱”两重属性。
18、正是这种复杂性,在今天我们仍让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独立自主地“拿来”。“鲁迅所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不能复旧,也并非西化,而是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的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力的指向,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上,从根本上立人。鲁迅这里衡量的现代性,不是单纯计量物质的发展程度,也不能简单地以富有为文明,最主要的指标,还是看有无高度发展的健全的人文环境,能否让人享有充分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只有立人才能最终立国。少有人如同鲁迅那样对中国文化的困境、前途作如此深广的讨论,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精神现象作如此精辟的剖析,他教会人们如何面对传统,借鉴外国,如何正视现实,体验人生。”(温儒敏鲁迅
19、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拿来主义的教学预设不是“驳论文立论的方法”或“拿来主义的内涵”,而是学生如何看待这篇文章,他们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他们的需求与问题是什么;幸运的是,学生学的过程吻合了杂文这一文本体式的内在特征,由小至大,琢磨开掘,是杂文的思维与表达,读懂一篇文章有时候就是了解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学习和思考,或许本身就秉承了鲁迅的主张。拿来主义的逻辑缺陷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杂文,写于一九三四年。这篇杂文因鲁迅首创“拿来主义”一词,提出“拿来”这一光辉思想而被人们所熟知。拿来主义一文长期被选入中学教材,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该文短小精悍,层次清晰,
20、先由“闭关主义”写起,再到“送去主义”,最后“拿来主义”。先破后立,顺理成章。读罢全文,读者会被鲁迅先生的睿智的思想所吸引,慨叹于鲁迅先生的嬉笑怒骂,赞赏他的是非分明,对“拿来主义”这一观点产生自认为比较清晰地认识。但是,与之相伴的一个有趣现象是,自拿来主义问世以来,特别是被选入中学教材以来,关于它的主题问题的争论就一直如影随形从未停止。归纳起来,大概有这样几种意见:1.“中国文化遗产”说。其代表是人教社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文预习提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既为“继承”,当指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而言。2.“外国文化遗产”说。可作代表的是人教社编中学语文基本课文导读(
21、高中中册),认为“拿来主义就是批判地借鉴外国文化遗产”。3.“文化遗产”说。代表为上海编高级中学语文(试用本)教学参考资料“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4.“产品与文化”说。阅读与写作1996 年第 3 期载武振华、谢海英重新审视的主题一文,认为拿来主义是“关于如何对待外国产品和中外文化遗产的文章”。此外,认为其主旨为“对外交流”、“外交策略”等观点也时有出现。从以上各种意见中,不难看出这样一个趋势,即拿来主义的主题被不断放大。起初人们根据文中经典的“大宅子”比喻,顺理成章地把文章主旨理解为文化遗产继承问题。但接下来发现,文章开头所说的“闭关”“送去”都是针对外国而言的,
22、那么将主旨理解为“继承”似乎难以自圆其说,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意见,即借鉴外国文化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无法兼顾“送去主义”与“大宅子”,于是有人干脆回避中外古今,笼统地称之为“文化遗产”。后来人们又发现无法解说“送去主义”的后果,于是开始有了“文化”与“产品”的争论。最后有人干脆把其主旨进一步放大,认为鲁迅先生是倡导实行“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头脑,有眼光,有辨别,有挑选,沉着而勇猛地把富强的西方国家的长处与优点统统拿来”。如此宽泛主旨概括总算可以无所不包,可以作为拿来主义的主题讨论的终结者而跨越时空成为永恒。事实上,不断放大拿来主义的主旨内涵是迫于文本理解的无奈之举,仔细阅读文章,
23、不能发现文章并非要泛泛地讨论对外交流问题,而是谈文化继承问题。文章第一段在谈到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的时候,这样写道“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这里省去其他不表,只突出“学艺”即学术文艺,显然鲁迅先生是为了突出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接着所列举的当然也都是文化(学艺)方面的东西,“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展览”“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送梅兰芳博士到前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再从写作背景论。“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
24、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
25、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为正视听,给国人以清楚的认识,他以霍冲的笔名在当时的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发表此文。从这一背景看,本文应该是针对“文学遗产”大讨论,针对民族文化危机,针对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而写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使文章内容能够自圆其说滴水不漏,而不断扩大文章主旨内涵,直到把一切都涵盖为止。其实,如果用“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这一主旨重新考察这篇文章,不难发现在这一主旨下,这篇杂文无论在逻辑上还是选材上,都显得不伦不类。既然是一篇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文章,区区一千余字,为何引起人们这么长时间的激烈讨论呢?我想,是因为鲁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犯
26、了几个逻辑错误,我们把这些错误指出来,并非对鲁迅先生的不尊重,也不会影响“拿来主义”这一伟大思想的光辉。错误之一,混淆了物质与文化的概念。文章从闭关主义下笔,引出“送去主义”,送去的是什么?是古董,是古画和新画,是梅兰芳。是白白地送出?当然不是,是展览,是交流。鲁迅此处显然从一个文化人的角度,对国民党所谓的“大师”们这种文化交流行为的不满。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那就是送去的是“文化”,送去的行为属于文化交流。接着文章以尼采与煤为例,指出,这种“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第一段说“送去”的是文化,送去是为了炫耀,该段
27、指出这种行为的后果是“拿不出东西来”,送去又是“物”,是产品,很显然前后不一致,因此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也直接导致对本文主旨究竟是指“产品”还是“文化”的争论。错误之二,模糊了外来与传统概念。文章由闭关主义讲起,所谓“闭关”是指与外界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里的“自己”和“别人”当然指中国与外国。“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变成了“送去主义”,这里的“大门”即指国门,还是谈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到文章第三段谈到“送去主义”危害时说到“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谁向谁讨,是“我们的子孙”向外国人讨。再到后文,讲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时,所举之例全为外国“送来”之例,一脉相
28、承,还是讲中国与外国横向关系。到了讲“拿来主义”时,作者用了“大宅子”的比喻。根据文章思路,“大宅子”当然应该是外国的东西。那么“大宅子”真的可以涵盖中外吗?我们认为“大宅子”当然喻指“文化遗产”,理由有这样几点。其一,从宅子的所有者及来源上看。宅子的所有者是“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这样一个“穷青年”何以能拥有一所“大宅子”,鲁迅列举出了四种可能,我们固然不必拘泥于这四种情形,因为文章也说“且不问”,但既然提到了“合法继承”,我们却要硬把“大宅子”理解为外来文化,岂不是难以理解吗?其二,从喻体本身看,鲁迅用“大宅子”为喻,众所周知,“宅子”是不动产,它不可以搬来搬去,那么其所喻之本体怎么可能
29、包括外来文化呢?第三,从宅子里的物件看,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物件,文章写到“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倘使背着周游世界”等内容,都指明“大宅子”的中国特征。综上所述,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写的一篇重要杂文,其主旨是阐明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但是由于文章中存在两个固有的逻辑错误,导致今天的人们争论不休。如果我们能够采取客观清醒的态度,不回避文章本身存在的问题,反而有利于弄清文章真正内涵,搁置争议,把把精力集中到理解“拿来主义”这一光辉思想上来。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破立
30、结合的论证方式。(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比喻、类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鉴赏本文幽默犀利、反讽的语言风格。(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针对当前的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取舍方法。【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2.学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理解破与立的关系。3.领会本文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
31、产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2.鉴赏鲁迅先生犀利、幽默、反讽的语言风格【教学方法】:朗读法、课堂讨论法、引导研读法【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及破与立的关系(一)导入多媒体展示欢庆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对比西方节日的火热和中国传统节日淡化的现状,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正字音,标明段落数。2.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及思考题。问题:本文的论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学法指导:不急于回答问题,重在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并
32、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3.教师多媒体展示作家介绍及写作背景(略)。4.学生再读课文,初步梳理文章思路。问题:围绕什么论题,文中都提到了哪些主义?作者驳斥哪个?提倡哪个?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中心论点是什么?划分文章结构层次。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讨论、明确:针对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文章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作者先批驳“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错误观点,是驳论的论证方式;再阐明自己主张,提倡“拿来主义”是立论的论证方式。这里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点明本文因果论证、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中心论点是要实行拿来主义。1-6 节论述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
33、义”;7-9 节论述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10 节总结全文。(三)研读解析课文,深入理解思想下面将从论证结构的角度入手,以 4 个大问题统领,展开师生、生生探讨论交流,深入解析课文。1.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1)问题:为什么其它做法不可取?引导、提示:重点从“送去主义”的成因、表现、实质与危害几方面分析。探讨、明确:“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走向极端的“送去主义”。实质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大。单纯送去,沦为乞丐;听凭“送来”,深受其害。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
34、的“拿来主义”。(2)问题:为什么不直接从“拿来主义”写起?探讨、明确:因果论证、破立结合,增强针对性和说服力。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送去”的危害,突出“拿来”的必要,“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的才牢靠。2.什么是拿来主义?问题:拿来主义的内涵?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论证。明确: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3.怎样实行拿来主义?(1)问题: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探讨、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2)问题:拿来主义者应有的做法是什么?探讨、明确:“他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
35、或毁灭”。先占有这个“大宅子”,再进行挑选,批判性地吸收。合理使用“鱼翅和鸦片”,少量存放“烟枪和烟灯”作展品,坚决毁灭“姨太太”。(3)拿来主义者不应有的做法是什么?探讨、明确: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孱头;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昏蛋;崇洋媚外,全盘西化 投降主义者。4.拿来主义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探讨、明确:“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点明实行拿来主义的积极意义所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点明重要性和迫切性。(四)本堂小结本节主要梳理了文章思路和结构,明确了论题及中心论点,通过解析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研读“拿来主义”的提出、内涵、做法、意义及重要性
36、,深化对本文思想的理解。(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鉴赏本文犀利、幽默、反讽的语言(一)检查复习(二)研习新课:品读鉴赏课文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1)问题:研讨第一部分驳论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组讨论)探讨、明确:揭示一味奉行“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做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就是妄自尊大,又以煤的储藏为例,磕头贺喜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送去”固然可以显示自己的“丰富”和“大度”,但其结果只会导致中国更加贫弱,在“破中”有力地
37、证明了中心论点。(2)问题:研讨第二部分立论中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分组讨论)探讨、明确:比喻论证。“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互见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孱头”“昏蛋”“废物”比喻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的人。(3)从全文来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在论述怎样“拿来”时,“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2.鉴赏本文幽默犀利、诙谐辛辣的语言风格提示、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鉴赏本文遣词造句的灵
38、活、精当,亦庄亦谐,形象生动。品词:(1)辨析“抛来”“抛给”“送来”(2)体会第 1 段中“挂”“捧”“送”几个动词的准确(3)“灵魂”“天堂”“地狱”“阴功”等迷信用词的讽刺色彩(4)“孱头”“昏蛋”“废物”用词的精当赏句:(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
39、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4)“活人替代了古董,一点进步了。都是反语,将“活人”与“古董”并举,又誉之为“进步”,具有很强的讽刺性。(三)总结归纳课文全文思路清晰,先破后立,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要实行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特别是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达到了幽默、反讽的效果。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谈谈本文“拿来主义”的思想,对多元文化的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拿来主义中的几个比喻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几个著名的比喻。闲来再读经典,不
40、禁惴惴然而不安,只觉得先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分外刺目。笔者之所以有如芒在背的感觉,缘自对“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等几个比喻的重新理解和认识。一、传统解释及理论依据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对“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等几个比喻的传统解释有如下几种:1、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必修)教学参考书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以“烟灯和烟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是相对于作为内容的“鸦片”而言),例如八股文和骈体文之类;以“一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
41、西,如色情文化之类。2、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原文“鸦片”未用引号)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灯和烟枪”“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的那些部分”,这样的解释诚然是不错的。这种解释的理论依据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有关对待文化遗产的论述:“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他们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有益,
42、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乃是一种错误”;“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这就是著名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论断。用毛泽东的理论解释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的相应观点确实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首先,他们谈的是同一个问题,都是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特别是外来文化的问题;其次,他们都提出要批判性地吸收中外文化遗产,反对全盘西化;再其次,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给予鲁迅以高度的评价,不仅称其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而且称“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
43、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么在我们长久习惯的话语背景和思维定势下,选择并坚信这样的诠释,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四,用合理的理论武器去解读文本,不仅是阅读时常用且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且还能丰富文本的思想和内涵,提升文本的认识价值,而毛泽东的论断确实就是这样一个“合理”的理论武器。因而,我们有理由感喟两位伟人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上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我们也别忘了,鲁迅就是鲁迅!二、烟灯、烟枪与旧的形式传统的解释中有个显而易见的漏洞,即对“烟灯、烟枪”等烟具的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必修)教学参考书以为“烟灯和烟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那么,对于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鲁迅先生究竟
44、有什么看法,抑或“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果真讲的是对待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吗?且介亭杂文中有一篇题为论“旧形式的采用”的文章,文中鲁迅先生专门谈了对待“旧形式”的问题。先生以为,“旧形式为什么只是采取就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探求新形式,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是旧形式的蜕变”;旧形式是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该文写于 1934 年 5 月 2 日,较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的拿来主义早一个月,而1934 年 4 月 9 日,鲁迅先生在致魏猛克的信中这
45、样写道:“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的,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就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混为一谈了。中国及日本画入欧洲,被人采取,便产生了印象派,有谁说印象派是中国画的俘虏呢?”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采用或采取。“采用”切合了“拿来”的观点,“有所删除”自然是“占有,挑选”的结果。但既然“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就不能“送一点进博物馆”了事,而“有所删除”是为了“有所增益”,使得“新形式的出现”,则“删除”的不等同于“大可以毁掉”的。显然“烟灯、烟枪”等烟具不能简单的视之为旧的形式,它与旧形式的区别在于用与不用。旧形式是新形式的根蒂,“采用”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
46、;送入博物馆束之高阁,也就没有现实的“用”的意义,更遑论“变革”了。西方印象派,“采取”了中国画的形式,有所删除,有所增益,故而产生了“印象派”这种新形式,这是善“采用”的典型例子。至于要评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烟灯和烟枪”“姨太太”都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的认识,先生反思自己早年的进化论观点时的著名论断大可用得上;倒是一些只概述比喻不诠释比喻的所谓“教学参考书”的编撰者们,则多少显现了些人生的“智慧”,可是先生说的“运用脑髓”全不是这样的!三、几个比喻的逻辑联系问题的症结倒不在于领袖的论断,而在于我们非是即非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于我们对文
47、中严密的论辩逻辑的全然忽视。其实,二元对立非是即非,说透了便是只认一元的简单的思维模式,可是,早在上个世纪初 1907 年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就表达了他的多元文化观,姑援引钱理群先生的评述来说明。“在他(鲁迅)看来,包括东西方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的现实形态,都是偏至的,也即是不完美,不完善,有缺陷的。正视人类文化的现实形态的这种偏至性,就可以使人们不会陷入将任何一种文化神圣化、绝对化的神话,进而承认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有缺陷的,同时又各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的,它们在互相比较中既互相吸取、补充,又互相竞争;既互相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鲁迅的这一偏至观,以及由此建立的多元发展
48、的文化理想,正是他与流行的东、西方文化观的一个根本分歧。”针对中国要怎样的“近世文明”,亦即“要确立怎样的现代化目标”的问题,在文化偏至论中先生提出了他的理想:“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上述两段引述有多重意味自不待言。需要说明的是,“立人”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而文化偏至论是先生总揽全局,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总体构想,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是这个总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因而,了解总体构想,有助于把握子课题的精神实质,但首先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北大孔庆东先生在百家讲堂中说:鲁迅的文章逻辑性极强,使得论辩清楚而简单。拿来主义
49、就是一篇逻辑性极强的文章,姑举两处列举来阐明。在批判“送去主义”时作者列举了三个例子,前两个例子间用分号隔开,一、二与第三个例子间用句号点断,三个例子自然分成“死物”与“活人”两大类,不仅使“活人替代了古董”的收束有所着落,也使“进步”二字得以凸显。在论述对待“旧宅子”的错误态度时,也用分号与句号的不同功用,将“孱头”“混蛋”“废物”三种人分成不敢“采用”乃至否定拒绝与全盘接受两大类。以此来观照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等几个比喻:作者同样借助分号与句号将四种事物分成三大类,鱼翅和鸦片是一个大类中的两个小类,“挑选”显现出多层次;结尾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分别照应了“鱼翅、鸦片”“烟具”“姨太太”。这样看来,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等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种类别:鱼翅、鸦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