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255618 上传时间:2019-06-1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5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程名称: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论文题目:论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2008年6月30日目录目录.2【摘要】3【关键词】3第一章、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4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热.4第二节、传统节日的回归.5第二章、保护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6第一节、过节的无奈.6第二节、西方节日的冲击.7第三节、“端午节申遗”之争.8第四节、民间对法定节假日的调整的态度. 9第三章、传统节日文化复兴了吗10第一节、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日之后10第二节、复兴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创新11小结:复兴传统节日文化任重道远. 12参考资料:13【摘要】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人们了解、认知、体悟

2、、传承传统文化的窗口。近年来,传统节日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和保护。传统节日的复兴有赖于整个社会尊重传统、重视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复兴传统节日文化任重道远。【关键词】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复兴创新第一章、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近年来,随着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越来越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

3、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1在2003年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以官方的名义提出对传统节日的全方位保护。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对于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2006年月,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国履行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国家级代表作名录的建立,对于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展示中

4、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年10月,文化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6月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办了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专题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这次展览分为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染织个专题,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展览通过展板、实物、现场制作和表演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成果。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同。6月,

5、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拉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第52页开帷幕。这次活动对于宣传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节、传统节日的回归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留存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人们了解、认知、体悟、传承传统文化的窗口。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

6、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的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文化现象”2。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没有很好保持和继承,西方的众多节日进入人们的视野。一时间,西方节日受到了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热捧。过洋节竟然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而且,每当碰到西方节日的时候,商家更是百般热情,一起凑热闹,卖起了琳琅满目的节日礼品。情人节的玫瑰和巧克力,母亲节的康乃馨。最热闹的莫过于圣诞节,商场超市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圣诞礼物,制造出一种强烈的节日气氛。人们普遍认为过西方的节日比较轻松,也好玩。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的节日文化也受到强烈的关注。有人开始抵制西方的节日,认为中国

7、人过西方的节日没有意义,传统节日才能体现我们的身份和特色。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抵制西方节日的帖子。但是,也有人认识到,“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不再被国人冷待,要重新找回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与其呼吁拒绝西方节日,不如提倡了解自己传统节日的真谛。”3另一方面,当中国的年轻人愈来愈热中于西方传统节日之际,却出现了韩国人将源自中国的端午节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风波。消息一出,便在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很多人惊呼,我们的传统文化被韩国人抢注成世界遗产了。此举似乎刺激了中国人猛然反省,觉得自己的传统节日同样可贵,不仅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商业价值和其它影响。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各

8、种有关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呼声和建议也通过媒体传播开来。注意到这一现象后,精明的商人已经开始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推出一些新花样,吸引顾客。2004年3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届二次会议提2高占祥/主编:论节日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10月,第7页3杜燕/编辑:港报:与其抵制西方圣诞不如提倡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新闻网2006年12月15日交了关于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的议案,传统节日保护问题成为国内舆论的焦点。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30项传统节日榜上有名。这又引发了一轮保

9、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争论热潮。在经历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和舍弃之后,中国人开始重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已经复兴。“今天,在全球化浪潮下,人类的许多价值观都在趋同。我们的文化认同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而节日可能是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了”。4第二章、保护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节、过节的无奈传统节日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它本身即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它有可以为中国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模式。5由节日的文化认同功能所决定,人们在选择过什么节,怎么样过节,以及和谁一起过节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对自己

10、的文化身份做出选择。6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等节日寄予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和祝愿,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通过沿袭传统节日,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体认和感受那些隐藏在生活背后、潜伏在思想深处的民族文化底蕴,无疑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这些节日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同地区还产生了众多的传说、节名和习俗。比如,端午节在不同地区就有端阳节、端节、女儿节、五月节、娃娃节、蒲节、重五节、天中节、天长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等众多别称。节日期间,除划龙舟、吃粽子以外,还有女儿回娘家、佩香囊、悬菖蒲、挂艾草、饮雄黄酒

11、、荡秋千、吃粽子、放五毒风筝等习俗,体现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热爱。现代考古发现,端午节可能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的祭龙神活动。然而,传统节日的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多种文化激荡中,尽管传统节日在民间从未4李国庆,节日假面下的诸神狂欢,新周刊2006年1月15日,第28页5赵东玉,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9页6王宵冰: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中国民俗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学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4页中断,但它越来越像一个形单影只的孤立事件。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法定假日没有充分配套的文化生活,而有

12、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却没有法定假日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而且,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特定内涵与农耕、宗教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如今的工业文明对原有的农业文明造成了很多的冲击,中国的宗教更是远远比不上以前的地位。近年来,围绕传统节日的各类商业活动丰富多样,各种食品、用品争奇斗艳、花样百出。然而,在这种围绕节日的商业繁荣背后,传统节日文化品位的缺失却为人们所诟病。一些传统节日,在进行“花样翻新”上最不遗余力的,当属节日的“食文化”,以至于有人将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中秋、端午,戏称为饺子节、月饼节、粽子节,内中夹杂了些许的遗憾和无奈。本来作为烘托气氛的节日食品,“喧宾夺主”成为主角,暴露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

13、就是商业化与同质化倾向正在渐渐吞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总之,当我们重拾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味道往往被商品狂潮淹没。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过节不过就是吃得好些,穿得好些,很多人把其中的文化内涵摈弃了。人们已经忘掉了传统节日文化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传统节日正是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撑,才有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但是反观当前,我国传统节日出现的“空壳化”迹象,值得反思。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假日上,而要善于以现代形式巧妙地展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不断体味传统节日浓郁的文化气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使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在

14、每个人的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今天,我们为什么过节?为了体现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但是,现在的节日还能不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呢?我们应该怎样过节,这是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二节、西方节日的冲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繁荣之后,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加物质化,而且传统节日注重的精神宣泄功能也变弱了,人们对它们的感觉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强烈了。而国外的节日在这个时候以商业经济的形态挤了进来,很容易就抢占空缺。西方节日的冲击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不仅情人节、母亲节、感恩节这种温情节日受到热捧,圣诞节这种宗教节日受到热捧,而且万圣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都吸引了不少的民众。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似乎

15、已经威胁的我们的生存,我们已经西化了吗?比如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就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而中国的基督教徒绝对远远少于中国过圣诞节的人数,因此,很大一部分的人都不会明白这个节日的真正内涵。但是,每年的圣诞节到来的时候,看看商场和超市,看看各地的大学中学,中国人俨然和西方人一样快快乐乐的享受。圣诞节或者其他西方节日并不一定都很可爱,很好玩,但是中国人也没有功夫对它进行更多的了解,但是中国人却愿意为它大张旗鼓的狂欢。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人愿意成为被时代所抛弃,于是就有了全球化境界下大家同过圣诞节的一个假象。就像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牛仔裤一样,西方节日的本身意义在中国已经不

16、重要,而更多的体现为一件来自西方的时髦消费品。只是,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过这些西方节日的时候,中国的传统节日又在哪里?第三节、“端午节申遗”之争2004年,中国媒体就开始爆炒韩国将申请把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曾有人提议动员万民进行签名运动,以示抗议。2005年,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7。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极大地触动了中国人的神经。很多人认为这是韩国盗取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流失。“韩国端午祭是江陵民众由村落祭奠发展而来的一项传统民俗庆典活动。它始于岁时风俗的端午节,如

17、今已经演化为尝试新文化,探索新方式的现代庆典活动。其内容虽然与我国的端午节有某些交叉之处,但确实具有独特的品质,两者不可混同。”8而且,和中国的端午节相比,江陵端午祭于1967年就被韩国政府确认为“文化财13号文化遗产”,受到法定保护,所以至今韩国江陵的端午祭的风俗仪式都保存的相当完好,一系列的仪式搞得有模有样。而20世纪中国的剧烈社会动荡和多次政治运动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造成了较大毁坏。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建国后也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只有春节被确立为国家法定假日,其他的传统节日都没有放假。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改革开放后深刻的社会转型与飞速的经济发展又对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

18、击,很多人都忘记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甚至有很多人连清明节、端午节是哪一天都已经不知道了。7丁肇文: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韩国江陵最终胜出,北京晚报,2005年11月25日8贺学君: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总之,韩国的端午祭早就立法保护了,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迟迟没有得到重视。这一点就解释了为什么韩国的端午祭能申请上世界文化遗产,而中国的端午节却还没有申请上。另外,端午祭虽然在时间上于与我国的端午节有相合之处,但是,它也有很多不同于端午节的地方,有江陵地区的特色。“祭祀的对象是他们信仰的神话人物,祭祀礼仪也有明显的江陵地方特色,尤其是风物游艺更表达出他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底蕴。”9更

19、为重要的是,韩国的端午祭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节日文化,而是在传统节日文化中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2004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与国际观光相结合,定名为“2004年与千年端午节同乐江陵国际观光民俗节”。这次活动持续17天,附设了20多个观察所,如农业博物馆、世界民俗馆、江陵端午馆、端午节民俗体验村、民俗游乐场所、乡土饮食村、公演馆、大型集市、秋千场、摔跤场等等。公演馆内,除了本国的传统节目,还有很多其他国家艺术团体的节目表演。中国的吉林剧团,昆剧团也应邀进行了多场演出。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首先,他们使用立法的方式保护好民间的传统节日文化;第二,向传统的节日文化活动注

20、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这对于中国的节日文化和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令中国人认识到: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在流失,我们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第四节、民间对法定节假日的调整的态度1999年,国家对原有的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了调整,将五一、十一放假天数分别由原来的1天和2天增加到3天,并通过调整前后周末休息时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7天的长假。开始的几年,这种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进步,这种放假方

21、式的局限性和缺点越来越明显,受到了很大的质疑。2004年以来,社会各方人士包括中国民俗学会的学者们纷纷向政府决策部门提出调整法定节假日的方案。这些方案虽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主张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增加为法定节假日。2007年,国家公布法定假日调整方案:1、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11天。9贺学君: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2、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22、10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公布后,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以及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都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草案放在头条显著位置。网友对方案表现出极大的热心,纷纷投票,踊跃留言。“不同于读经活动,不同于国学私塾,甚至于丹的讲论语、易中天的品三国,与其他复兴行动总引起议论鼎沸迥异,将除夕、端午、清明、中秋四大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消息几乎赢得了学者和百姓的齐声赞同”。11这次法定节假日调整的内容与方式体现了政府部门顺乎民意、以人为本的追求与努力。对传统节日的珍惜与保护是对民众情感需求的尊重和对民众精神利益的维护。设定法定节假日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是各种民间力量不断努力的结果,反映

23、了民众对节假日法定化的愿望。第三章、传统节日文化复兴了吗第一节、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日之后2007年,经过一番调整之后,四大传统节日都成为了法定节假日。但是,保护传统节日绝不仅仅是增加假日这么简单。一直以来,春节都在放假。但是,年味越来越淡,有关春节的传统活动越来越少。对于很多人来说,春节就是吃喝玩乐,感受传统倒在其次。设立传统节日,只是给保护传统提供了一个载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并没有假日,却在青年人群中迅速流行,而且风头日盛。假日和保护乃至发扬传统之间,并不存在决定关系。把传统节日变成法定假日,传统节日依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和保护,这种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传统节日的法定化仅仅提供了

24、一种方式,传统节日文化的兴盛与否,关键在其形式和内涵是否适应时代和民众的需求。已经变味的圣诞节在中国并无法定假期,但却日益红火、声势浩大,原因就是契合了人们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的放松愿望。与此不同的是,早已法定化的春节,却因内容单调之弊,在2005年就被人喊出“保卫春节”。10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问卷调查表,人民网,2007年11月6日11卢新宁:节日,渐渐明朗的“中国表情”,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0日因此,虽然四大传统节日已经成为法定节假日,但这只是一个开始。第二节、复兴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创新节日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的节日消失了,有的节日又诞生了;有些消失的节日,

25、又再出现,有些新生的节日,瞬间结束。哪个节日消失了,说明人们已经不需要它;只要人们需要,就随时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有很多已经消亡,而很多的节日也经过不断的变化,改造而被传承下来。传统节日法定化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节日文化上的重新挖掘和创新。当传统节日赖以生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之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和更新。要想传统节日让人们过得快快乐乐,欢天喜地,必须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节日与时俱进。“节日的现代化改革,不能仅仅局限在过节的形式上,而应该在主题及其所追求的

26、公共价值上也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创新,从而使节日所体现的社会理想与道德规范,能够与时代的潮流并进,与社会大多数人的口味和意志保持一致。”12西方的圣诞节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众所周知,圣诞节原来是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原来并没有圣诞老人、圣诞卡,或者是摆设圣诞树、送圣诞礼物、吃火鸡大餐等等的概念和习俗。19世纪前期,荷兰传教士将芬兰关于圣诞老人的相关说法传到美国。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商人一方面由于快到年终,为了激励士兵,另一方面也为了振兴经济,运用商业炒作的手法大加鼓吹,产生出许多相关的商品,遂形成了一种流行的风潮。伴随购买各种各样圣诞礼物的购物快感,和蔼可爱的圣诞老人形象

27、出现在橱窗、电视屏幕上,不同故事但同样温馨的电影、卡通片,营造出幽默、轻松的过节氛围。这种方式逐渐被其他各个工业国家所仿效,而成为了国际性的传统民俗节日。可见,节日文化是可以被改造的。其实,传统节日的创新正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比如春节联欢晚会、短信拜年、网上祭奠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与时俱进。但是,这些形式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有待观察。近年来对春节联欢晚会的争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12王宵冰: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中国民俗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学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4页小结:复兴传统节日文化任重道远总之,复兴传统节日文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

28、传统节日内涵、魅力的开发,不是依靠个人力量所能实现的,节日氛围也不是自发形成的。国家把传统节日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四大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这些措施都会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民间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参与是复兴传统节日文化的关键,而相关团体、组织和商家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尊重传统、重视文化氛围的形成。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以民族传统复兴为基础的。节日传统,只是民族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复兴传统节日就是复兴民族传统。“传统节日文化里的民俗形成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和背景,主要有生活中自然形成和政治影响或商业炒作下的编造与设定。但是无论那一种,都会形成一定

29、的民俗纪念物来达到唤醒人们关于节日的记忆。”13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民俗和纪念方式,传统节日为其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文化空间。传统节日的复兴也包括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国内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和国外的“春节热”“汉语热”,最终会促使中国人找回自己曾经的优秀传统文化,到那时,我们就可以不再讨论“复兴传统节日”了。13钟宗宪:民俗节日氛围营造与文化空间存续以台湾民俗假日与商业性文化游乐园区为例,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中国民俗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学苑出版社,2007年8月,第60页参

30、考资料:【学术著作】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高占祥主编:论节日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10月版3.中国民俗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8月版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5.朱子仪:西方的节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学术论文】1.贺学君: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报纸杂志及网站】1.丁肇文: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韩国江陵最终胜出,北京晚报,2005年11月25日2.卢新宁:节日,渐渐明朗的“中国表情”,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0日3.李国庆:节日假面下的诸神狂欢,新周刊2006年1月15日,第28页4.杜燕编辑:港报:与其抵制西方圣诞不如提倡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新闻网2006年12月15日5.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问卷调查表,人民网,2007年11月6日6.毛建国:别以为有了假日就保住了传统,新华网,2007年11月1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