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功能区划2004-9-17 16:39:00(一)生态环境功能区类型及特征说明生态环境功能区实际上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特征的具体体现,基于生态环境功能的分异性原则,根据各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土地利用方式等的不同,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的不同,而确定的功能区类型。生态功能区一般可分为如下大类:第一类是生态功能保护区。包括应保护保留的自然景观或自然生态系统,如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自然保护区、滩涂与湿地、自然地理和地质遗迹等。也包括对区域发展及其重要的资源保护区,如基本农田保护区、鱼虾蟹贝类的产卵索饵育肥场、水
2、源保护区(包括水源林和主要集水区)。这些是对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资源,应作为优先和强制性的保护对象。该类功能区以保护、封育、生态环境建设为主,可以进行在严格监控之下的适度开发。第二类是开发监管区。在这类生态功能区中,可以进行工业、农业、旅游等生产生活活动,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管理策略不是限制开发活动,而是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管,防止产生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资源开发、生产生活等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基础。第三类是过渡缓冲区。如典型气候-土壤-植被带间的交接过渡带,不同构造地形地貌(如山地、平原、高原)交接过渡带,不同利用方式如园林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
3、、工业用地之间的交接过渡带,功能分区之间预留的隔离、缓冲区域,也包括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留有余地的生态管理区域保留区。第四类为生态环境建设区。为防止污染和自然灾害、维护区域环境和经济社会稳定的人工或自然生态系统,如防护林带与防风林带、绿色隔离带、城市绿地与绿化带、公园、地质灾害防护区(防灾减灾特别保护区)、防洪排涝区(行洪河道),也包括消纳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废水、固体废物而设立的污水处理厂、纳污水域、垃圾填埋场等功能区。(二)青岛开发区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结果按照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的不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分为如下的 32 个大的生态功能区:开发区生态功能区划结果一览表类 型 名 称薛家岛北部
4、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薛家岛北岛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薛家岛南岛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大涧山低山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大涧山山前平原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薛家岛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薛家岛丁家河生态功能保护区柳花泊南部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柳花泊北部、辛安平原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柳花泊辛安北部低山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殷家河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戴戈庄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小珠山低山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小珠山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黄海海岛开发监管区薛家岛湾沿海开发监管区薛家岛海岸旅游资源开发监管区唐岛湾沿海开发监管区前湾港沿海开发监管区辛安工业开发监管区黄岛重化工开发监管区开发监管区海洋开发监管区长江路商住生态环境建设区薛家岛
5、中部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薛家岛办事处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区柳花泊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区辛安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区生态环境建设区黄岛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区过渡缓冲区 薛家岛半岛走廊缓冲区行政商务区西部、北部缓冲区黄岛北部缓冲区(三)青岛开发区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示意图(四)生态功能分区管理目标和对策从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发监管区、生态环境建设区、过渡缓冲区的不同性质和管理对策上总体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该区应以保护和恢复为主,如封山育林,防止由于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系统破坏而导致整个开发区生态系统的崩溃。其他各区重在建设和监管,目标在于通过工程和管理手段,保持、改善所在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工业、旅游
6、、居住等经济和生活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服务于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这些区域的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应严加保护,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管理目标和对策为:加强保护与管理,对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性恢复措施,防止发生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和退化,实现严格保护下的适度开发利用。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控
7、制人口增长,区内人口已超出承载能力的应采取必要的移民措施;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生态功能保护区往往属于脆弱生态环境。如,从生态系统客观出发,将开发区内的低山丘陵区划为生态功能保护区。低山丘陵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生态因子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往往十分脆弱,需要加以特殊保护。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草地,应划为禁垦区、禁伐区或禁牧区,严格管护;已经开发利用的,要退耕退牧,育林育草,使其休养生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切实保护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
8、沙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对毁林、毁草开垦的耕地和造成的废弃地,要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限期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努力减少林草资源灾害性损失;加速林区、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高。2、开发监管区 开发监管区的管理目标和对策为:加强对各种开发生产活动的监督管理,预防开发所导致的现实和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减少各种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防止出现严重的生态功能退化,加大生态破坏的恢复治理。以区域生态环境要求、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等规范、约束各类开发活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形成生态经济,达
9、到社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建立高耗水项目管制制度,停止新上高耗水项目,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做到采补平衡;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抓紧清理不合理的抽水设施,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地表塌陷、海水入侵。严禁向水体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鼓励畜禽粪便资源
10、化,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氮肥、磷肥施用量。严禁在开发区内水土流失易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区域采石、采砂、取土,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区域和作业方式,把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已造成破坏的,开发者必须限期恢复。已停止采矿或关闭的矿山、坑口,及时做好土地复垦。加强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必须按功能区划进行,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切实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保护滩涂、湿地,严格围垦造地建港、海岸工程和旅游设施建设的审批,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加强重点渔场、江河出海口、海湾及其他渔业水域等重要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严格渔业资源开发
11、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的环境管理,逐步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体系。 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与要求,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强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限制对重要自然遗迹的旅游开发,从严控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严格管制索道等旅游设施的建设规模与数量,对不符合规划要求建设的设施,要限期拆除。旅游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
12、处置。 3、生态环境建设区生态环境建设区的管理目标和对策为:生态环境建设区重在建设,包括对已经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要进行恢复治理,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证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被破坏;也包括在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恶化的区域(如居住小区、城市建成区)构筑生态绿地精品,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优美、和谐相处、生态良性循环的区域生态结构。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各类重要生态用地。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设与保护,大力推广庭院、墙面、屋顶、桥体的绿化和美化。严禁在城区和城镇郊区随意开山填海、开发湿地,禁止随意填占溪、河、渠、塘。继续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3、,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切实加强城镇建设项目和建筑工地的环境管理。4、过渡缓冲区生态过渡缓冲区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是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交接带,具有一组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以及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独特性质。生态过渡缓冲区比景观结构单元内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敏感,异质性景观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交换过程主要发生在过渡带内,是生态系统界面效应和稳定性的反映。是区域不同生态功能之间的舒张、交接管理区,应该加强该区的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防止功能混杂和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蔓延。生态过渡缓冲区包括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交错区域,如典型气候-土壤-植被、不同构造地貌
14、单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带间交接过渡带。各种卫生防护绿地也应该纳入过渡缓冲区的范畴,如重化工区南侧 100 米以上的绿地,其他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之间也必须有 50-100 米绿地;道路防护绿地:20-50 米宽;铁道防护绿地两侧各 50 米;海滨防护绿地:重化工区北部建设宽度 100 米的防护绿地。5、生态功能分区管理分区生态环境管理对策名 称 问题及对策薛家岛北部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植树造林,发展风景林,村庄适当集中,景观建设符合薛家岛旅游区规划特色,严禁新上工业企业,适度建设精品度假小区薛家岛北岛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提高农业效率,防止水土流失,适当发展农田景观,部分耕地退耕还林,扩大林地薛家岛
15、海岸旅游资源开发监管区强化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工作,在沙滩区严禁新建人为景观,按照带状结构合理建设旅游区,进行景区基础绿化,按生态旅游模式发展薛家岛南岛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 适当发展农田景观,发展风景林薛家岛中部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 美化环境,严禁新上工业项目,建设合理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薛家岛半岛走廊缓冲区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按照种群源标准建设大面积乔、灌、草相结合的精品绿地,连通商业居住区生态系统与薛家岛旅游区生态系统,防止工业、城建占地。黄海海岛开发监管区加强监管,严禁新上大规模的污染产业,合理控制开发规模,防止对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薛家岛湾沿海开发监管区薛家岛造船厂对景观和海洋生态
16、环境影响很大,与区域生态系统反差较大,需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及预防工作,加强监管。薛家岛办事处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区 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旧村改造,进行土地整理、村庄缩并,村镇建设有特色,注重环境卫生建设大涧山低山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按照城市生态绿肺和城市森林标准建设种群源,植树造林,在山前建设悠闲设施。大涧山山前平原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农业用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防治农业污染,发展城市景观农业、城市近郊农业薛家岛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绿地薛家岛丁家河生态功能保护区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两岸建设绿化隔离带长江路商住生态环境建设区大面积绿化、精品绿化,乔、灌、草结合,沿城市交通干道建
17、设生物廊道,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唐岛湾沿海开发监管区 加强监管,防止养殖污染,保持水质和生物多样性长江路办事处西部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农业用地,防治水土流失,缓冲人口密集区域对小珠山区域环境的影响,发展城市近郊农业景观行政商务区西部、北部缓冲区植树绿化,沿香江路和嘉陵江西路建设绿化隔离带,引绿进城,舒缓北部工业区对行政商务居住区的影响,建设烟崮墩山、辛庄、岔河、徐山等公园以起到种群源模地作用。前湾港沿海开发监管区防止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绿化隔离、卫生防护带,舒缓填海工程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污染,加强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加快功能区内粉尘、石油类污染的治理,保护入海口水质和生物多样性戴
18、戈庄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绿地小珠山低山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以保护山体的完整型为原则,禁止砍伐,封山育林,保护原生植被、人文景观,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进行总体规划,重点保护花岗石、土壤、山林植被、地貌景观、生态系统、地质遗迹,控制游人数量,严禁未经许可擅自建设游览项目和设施,严禁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防治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当减少耕地面积,退耕还林,防治耕作对土壤植被的破坏小珠山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对鸵鸟养殖厂等关停、搬迁,对水库附近村庄进行搬迁,实施撤村并镇,退田还库,防治畜禽等对水
19、体的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柳花泊南部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 保护农业用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避免对小珠山低山丘陵区的破坏,培育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柳花泊北部、辛安平原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农业用地,发展高效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柳花泊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区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旧村改造,按照柳花泊规划要求,进行土地整理、村庄缩并,村镇建设有特色,注重环境卫生建设柳花泊辛安北部低山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植树造林,保护绿地,涵养水源,防止工业、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园地、林地殷家河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 植树造林,
20、涵养水源,保护绿地辛安工业开发监管区适当集中,防止对辛安河等水体的污染,防止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按照生态工业模式组织工业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辛安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区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旧村改造,进行土地整理、村庄缩并,村镇建设有特色,注重环境卫生建设黄岛北部缓冲区 建设大面积生态绿地黄岛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工业污染的影响,控制大型居住小区的建设,控制黄岛居民人口规模黄岛重化工开发监管区污染预防,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绿色企业制度”,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设绿化隔离、卫生防护带,美化环境,合理布局,防止该区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节水减污、节能降耗,积极推进城市环
21、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功能区环境容量,限制该区大型居民小区的建设海洋资源开发监管区合理规划布局,防止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控制海水养殖规模,重视填海造地、造船厂等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区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开发应以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规划为主要依据;在风貌保护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内,严禁填海造地,其他填海造地工程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开发强度应置于完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6、区域生态经济的建设(1)建立清洁文明的生态工业体系结合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合理布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清洁文明的生态工业体系,这是减轻工业结构性污染的最佳途径。工业企业要把节约资源、降低
22、物耗、提高能效、减少排污、实施污染源全过程控制,纳入生产管理范畴,全力推行清洁生产,使全区清洁生产企业比例达到 50%;积极推进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的认证工作。(2)完成工业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参照国内外“工业发展、园区带动”的成功经验,把老工业企业迁至工业园区,通过土地置换,原址开发三产、绿地或公益事业,既有利于企业进入新的发展期,又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完成老工业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将我市建成生态城市的基本条件。(3)建立适合国情市情的“绿色+消费”模式建立适合国情市情的“绿色消费”模式,包括: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树立勤俭节约、反对浪费、适度消
23、费观念,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的数量;提倡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消费方式;购用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食品”;使用“绿色包装”,控制“白色污染”;推广“绿色生态旅游”;大搞资源综合利用,确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机制;形成人人爱惜资源、人人爱护环境、自觉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道德风尚;推行“绿色消费”行动计划,将“绿色消费”纳入法制化轨道。(4)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有效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一是重点控制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退化和农田污染,推行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二是利用基因转化生物工程,培育和推广强抗病虫害和抗逆性农作物的新品种;三是严厉禁止使用国家禁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和有机肥料;四是采取断然措施防治
24、乡镇、村办和个体企业环境污染,重点保证饮用水卫生安全;五是推行高效、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六是推广秸杆气化技术,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 100%;七是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 2 个以上。(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三区”保护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将重点推进特殊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的“三区”保护战略。对特殊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资源开发保护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对生态保护示范区采取保护与建设并重的积极性保护;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自然保护区,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监督管理;大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安全工作,建立生物保护监管机制和制度;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相应阶段的规划目标,开发活动生态破坏恢复治理率达到 100%。(6)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实施海洋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保护并举方针配合“海洋经济强市”建设,以胶州湾生态环境保护为突破口,全面落实碧海行动计划;遵循海域污染防治与陆源污染防治并重原则,实行胶州湾和黄海近岸海域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严格防止陆源污染向海域转移;强化海洋资源开发、海水养殖、海上运输、滨海旅游、海岸工程的环境监督管理,配套完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健全海上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做好海上溢油事故、生物多样性破坏和赤潮的预警预报工作,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