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巢湖市渔业发展概述我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怀抱巢湖,濒临长江,素称“鱼米之乡“ 。境内池塘、湖泊星罗棋布,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水面资源和饵料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著名的淡水鱼主产区。全市总水面 240 万亩,还有可供渔业开发利用的水利工程废弃地、深圩区的低洼地、低产田、稻田约 180 多万亩。渔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巢湖渔业历史源远流长。据史载,春秋时期,今和县、含山两县境内已有专业渔民结网捕鱼;隋代,在居巢区境内,已有人工蓄养鱼类者;唐宋时期,长江沿岸鱼苗业开始兴起;到明清,无为县的鱼种饲养技术已日益提高,并享誉全国。建国后,巢湖渔业同其它行业一样,曾经有过发展,但也有一度退废,是党的
2、改革开放政策才使古老而传统的巢湖渔业焕发勃勃生机。由于全面推行渔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经营体制,确定渔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放宽水产品购销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渔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渔业生产力得到空前释放,渔业经济取得迅猛发展。经过二十年的精心培育,巢湖渔业在大农业中的优势地位已经确立;巢湖渔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巢湖农民来自渔业的增收额在逐年增长;渔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增量最大、最引人注目的支柱产业之一。渔业总量不断膨胀。全市养殖水面,2002 年已达 90 万亩,其中规模连片养殖基地近20 万亩;水产品产量达 18 万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 5.6 万吨,
3、渔业总产值现行价 25 亿,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的 22%。渔业在大农业中的份额已四分天下有其一。区域特色十分明显。以河蟹、青虾、甲鱼、珍珠、鳜鱼为主的特色产品养殖已形成巢湖的区域优势,涌现像钓鱼、同大、杨柳、泉塘、姚沟、清溪、姥桥、泥汊、无城等乡镇的规模化生态养殖虾蟹、珍珠达 10 万多亩,年产河蟹 8000 多吨、虾类 2500 多吨、珍珠60 多吨,特种水产品的产值占渔业总产值 65%,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以无为华康食品有限公司、蓝神珠宝有限公司、大鑫食品加工、金猴渔具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龙头公司的崛起,带动了龙虾、珍珠等水产养殖基地的发展,形成槐林渔网市场,堪称全国第一,泥汊珍珠加工小区冠为
4、华东之首的格局,如今集旅游、观光、垂钓、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又湖滨大道悄然兴起,成为环巢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特色基地、特色产品、特色市场,标志着巢湖渔业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水产品市场繁荣,货足价稳。市场上各类养殖品种琳琅满目,货源充足,价格平稳。盛产的青、鲢、鲤、鳜、珍珠、青虾、甲鱼已远销海内外,巢湖“三珍一秀”银鱼、毛刀鱼、大闸蟹、秀丽白虾,更是脍炙人口。巢湖正逐步发展成为安徽最大的淡水产品“菜篮子“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水产养殖成为主导产业,名特优养殖方兴未艾,二、三产业发展异军突起,已拥各类二、三产企业 300 多家,年产值近 2 个亿,全市渔业已形成养殖、加工、流通、运贮、休闲
5、服务为一体的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渔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市累计建设的精养鱼塘 18 万亩,建设鱼苗种繁育基地 3.8 万亩,建设各类水产品市场数十家,建设集约化、工厂化、基地化养殖场所 60 余处,水产品冷冻加工能力已达 5000 吨/年。同时,巢湖的生态综合治理已被国家列入“三湖三河 “治理重点项目,可望有更多的资金注入巢湖的综合治理。产业素质不断提高,增长方式有了较大转变。通过一批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引进,加快了科技长入渔业经济的步伐,大大提高我市渔业技术水平和资源综合开发能力,实现渔业增长方式由常规养殖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数量效益型转变。2001 年我市科技对渔业的贡献率已达到 48%。渔政管理步入正轨。群众依法治渔,依法兴渔的观念逐渐形成,以渔业法和安徽省渔业法实施细则 为基干的法律体系正逐步完善,渔政管理工作已步入正常的轨道,渔业生产秩序得到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