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腰背肌筋膜炎按摩治疗.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8249219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腰背肌筋膜炎按摩治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腰背肌筋膜炎按摩治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腰背肌筋膜炎按摩治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腰背肌筋膜炎按摩治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腰背肌筋膜炎按摩治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腰 背 肌 筋 膜 炎 按 摩 治 疗腰背肌筋膜炎系指由寒冷、潮湿、急性和慢性劳损等原因引起腰背部筋膜、肌肉出现水肿、缺血、渗出及纤维性病变的一类疾病。该病是临床常见多发性病征之一,约占腰腿痛患者就诊率的2030。患者中年居多,年轻人也不少见。该病多发生于体力劳动者和长时间坐位工作者。笔者运用按摩手法治疗该病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也较满意。 一、 病因1、部分患者有程度不等的急性外伤史,腰背肌肉、筋膜受损伤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留下隐患,迁延日久所致。2、不少患者虽没有明显急性外伤史,但因长时间坐班而少活动,或工作姿势不良,长期处于单一的特定姿势,或工作紧张,持续性负重,过度劳累,天长日

2、久形成慢性劳损。 3、寒冷潮湿是诱因,或盛夏贪凉,露卧当风,或剧烈活动后,迫不及待地吹风、冲淋,或长期从事水下,野外作业,或冒雨涉水,处所阴暗潮湿,或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不慎衣着等等,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严重影响肌肉筋膜的营养和代谢,积年累月,引起肌纤维变性。4、与患者体弱,免疫功能不强有关,或腰骶椎先天变异(畸形)所致,也常与脊柱退行性疾病(骨质增生)交织在一起。二、 症状腰背肌筋膜炎易发于筋膜、腱鞘、韧带、骨膜、肌肉起止点等处。背部好发于背部菱形区域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的肌性组织及筋膜组织。腰部好发于腰背筋膜、棘上和棘间韧带、骶部及髂后上棘旁,髂嵴及横突尖端

3、等肌筋膜附着处。该病疼痛有隐痛,或酸痛不舒,腰背板结,沉重、乏力。局部皮肤麻木、粗糙或僵硬,感觉较迟钝,并有广泛的压痛点。有的患者自己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有的不能明确地指出疼痛位置。疼痛有牵引性反射传导现象,有的背部疼痛反射前胸胸廓,有的反射到臀腿部。腰背肌长期紧张痉挛,病变部位按之较硬,并有颗粒型、条索样或块状等多形态的痛性结节。不少患者起病较突然,有的夜间翻身困难,凌晨 34 时疼痛加重,在变换体位,或按摩、捶击患部后,疼痛可减轻。有的晨起后疼痛加重,稍加活动,疼痛也能缓解。有的白天疼痛轻微,傍晚加重。有的参与劳动不受影响,过劳后症状加重。有的阴雨天病重,遇到温暖病情减轻,按摩后普遍感到轻

4、松舒适。该病除过分劳累、疲劳外,抑郁、受惊及受挫折时病情也会加剧。查体:除病情严重者外,直腿抬高试验多接近正常,腰部活动受限不明显。血液化验阴性,仅少部分人偶有血沉加快,抗 O 偏高。X 线片仅提示腰骶椎先天变异或骨质增生,余无异常表现。三、治疗治则:疏筋活血,温经通络,解除挛缩,化瘀止痛。取穴:肾俞、肝俞、脾俞、腰阳关、足三里、膈俞、筋缩、夹脊、肩井、八髎以及病变局部压痛点(阿是穴)。手法:揉、压、拨、拿、搓、叩等。操作顺序:1、患者俯卧,术者用掌或大小鱼际,以轻缓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及周围,做揉、搓、推、摩等法,约五分钟,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2、用叠掌或掌根以稍强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及

5、周围揉按约三分钟,使局部肌肉充分放松。3、点按局部穴位压痛点(阿是穴),每穴约两分钟,以通畅气血,缓解疼痛。4、用拇指或背关节,以较强的力度,在病变部位反复拨、按、推、捋约五分钟。对条索隆起,僵硬、增粗、结节硬块等阳性反应物,可作为重点施治,顺着肌筋的循环方向,左右拨动,来回按揉,上下推捋,以理顺肌筋,消除瘀滞。5、双手拇、食、中三指提拿、弹拨肌筋三至五遍,可起到剥离粘连,缓解痉挛之效。6、用掌摩、揉、搓,双空拳来回叩击病变部位约五分钟,以进一步疏通经络气血,缓解麻木,挛缩等症状。以上治疗方法,临床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加减,灵活运用。四、疗效按摩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优势明显,辩证准确,以痛为

6、俞,手法得宜,灵活运用,直达病所,突破重点,力度适宜,刚柔兼备,循序渐进,沉稳深透,疏筋活血,开闭行滞,化瘀止痛,见效快,疗效确切,远期疗效也令人满意。2000 年以来,笔者收治 250 余例,一般仅需 35 次,便可告愈,治愈率达 80以上,一次治愈,很少复发。五、体会1、腰背肌筋膜炎非骨质性病变,属软组织风湿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肌痹。腰背肌筋对人体动静态活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担负着不同程度支持力学负荷,若无腰背肌筋的参与,脊椎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腰背肌筋膜是协助肌肉产生动力的结构,具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寒冷、潮湿和劳损所引起的肌筋长期紧张痉挛,血供不足,营养和代谢障碍,肌纤维性

7、变、增厚、挛缩,这是腰背肌筋膜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医学认为该病是由正气偏虚,腠理空疏,或素体虚弱,劳逸不当,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使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抓住病变本质和病机发展的关键,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2、腰背肌筋膜炎属无菌性炎症,根据经络学说经筋理论,它属筋病,病在经筋。经筋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组织结构。经筋病征多表现为肌肉、肌腱、筋膜、关节、韧带等组织在感觉、运动方面的机能失常。灵枢经筋篇说:经筋之病,寒则筋急临床所见,腰背肌筋膜炎的疼痛症状便是寒则筋急的表现。素问 o 皮部论说: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客于皮则

8、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该病传变途径是先皮毛、腠理,后络脉、经脉,即外邪从表浅的皮部和经脉之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入体内。如果皮部卫外功能坚实,外邪就不能得逞。外因是条件,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 o 血气形志篇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因此,首选按摩治疗该病是无可置疑的。 3、以痛为俞和相宜的手法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两千多年前的灵枢 o 经筋篇对经筋病征就提出了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的治疗方法。以痛为俞,即泛指病变之所在,又包含局部取穴的意思。换句话说,哪里疼痛,就在哪里取穴,痛点

9、即病位,病位即穴位。所取之穴,称为阿是穴。压痛点是在皮肤上按压反应出来的痛觉或过敏感应,它的周围有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结构。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 4、5 颈神经组成。竖背肌由脊神经后支的肌支支配。血管壁遍布大量植物神经。在病理变化方面,疼痛与神经、血管、肌肉有密切关系。在选穴方面,除以阿是穴为主外,还结合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适当选择其他一些穴位配合治疗。现代医学认为,按摩疗法作用于神经末稍和毛细血管,在于改善体表循环,促进血液、淋巴液的循环以及组织间的代谢功能。中医学认为按摩主要是在病位循经按压经穴,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除阻滞,缓解挛结,剥离粘连,化瘀止痛。手法得宜,也是取得疗效的重要环节。应因人、因时、因病制宜。中医用药之秘,在于量。按摩之巧,在于力度,要恰到好处。对病史短、病情轻、疼痛明显、体质弱者,力度需适当轻柔缓和些;对病史长、病情重,患部麻木不仁,身体较健者,力度需加强,直达病所,力求深透,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