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园林生态学期末要点.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244449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生态学期末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园林生态学期末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园林生态学期末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园林生态学期末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园林生态学期末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填空20 分(20 空) 名词解释20 分(10 道)选择题20 分(单选,10 道)问答题40 分(5 道)植物对水污染的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1、植物的吸收、富集作用,植物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溶解质2、植物具有代谢毒的能力光污染一般可以分为几种?3 种。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什么是种群?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例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或同一树林内的杨树。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1) 随机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完全和机遇符合,或者说每个个体的表现都有同等的机遇,任何一个个体出现与其它个体是否存在无关。如杂

2、草2) 均匀分布:种群内的各个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均匀距离。如水稻3) 集群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团状。如瓢虫土壤污染的定义?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种群的年龄结构模型有几种?种群年龄结构通常有三种: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如下图:什么是重要值?以综合数值表示植物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值。重要值=相对多度+ 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描述?通常把生物多样性分为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先锋群落?是演替开始最先建立起来的植物群落。例如

3、在岩石或裸地上,一般是从生长地衣开始的,因为地衣为旱生原生演替的先锋群落。顶级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生态学金字塔指的是?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生态系统营养成分的循环可分成哪三个主要类型?1生物个体层次上的物质循环 2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 。自疏?指同种植物或固着性动物,因种群密度而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的过程。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有?一、

4、出生率、死亡率二、种群密度三、种群的年龄结构四、迁入率、迁出率一个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有几个环节?A繁殖体的传播 B植物地上部分郁闭C植物地下部分相互交织 D植物体的定居E植物体之间的竞争按群落演替方向将群落演替划分为?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和循环演替根际效应由于根向根际土壤中分泌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一定量的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加之根细胞的死亡脱落,使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大量繁殖,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出生率。理想条件指环境十分优越以至种群生殖不由任何生态因子制约,只受生理因素制约。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对生物来说,人工造成理想环境也是困难的。因此生态学上是把某一段较优

5、越时观察到的高出生率视作最大出生率。动态生命表又称同一群的生命表(cohort life table)或特定年龄生命表( age-specific life table)。连续观察一群同一时期出身的生物的命运所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生理死亡率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实际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如果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生物个体应活到生理寿命结束时才死亡。但实际上由于被捕食、疾病、不良气候条件等多种偶然原因提早结束生命。静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time-specific life table),它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年龄分布频率的取样分析而获得,实际反映了种群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剖面。生态对

6、策是指任何生物在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下,都可能采用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在生态对策上,生物种对生态环境总的适应对策,必然表现在各个方面。植物化感作用植物化感作用最开始的定义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特定的次生物质从而对邻近其它植物(含微生物及其自身)生长发育产生的有益和有害的影响。现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事实上已扩展到以植物为中心的一切有机体及环境间通过化学物质为媒介的化学相互作用。高斯假说由于竞争的结果,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而是以某种方式彼此取代,使每一物种具有食性或其他生活方式上的特点,从而在生态位上发生分离的现象,这一假说称为高斯假说中度干扰理论断层形成的频率影响物种多样性。

7、据此 Connell 等提出了中度干扰假说(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即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2)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相对频度.相对频度=(该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总和 )100% 频度是指某个物种出现的样方数占总样方数量的比例。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

8、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地带性植被又称显域植被。分布在“显域地境”、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类型。显域地境系指排水良好、土壤机械组成适中的平地或坡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非地带性植被非地带性植被,又称隐域植被。指在一定的气候带或大气候区内,因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如草甸植被、沼泽植被、水生植被等。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

9、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可以用库(pool)和流通(flow) 两个概念来加以概括。最小面积群落最小面积指的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显著度将乔木的胸高断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成为种的显著度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驯化指通过实验诱导,使生物对某种生态因子的耐受性增强的过程。限制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10、又称主导因子。短日照植物是指给与比临界暗期(critical dark period)长的连续黑暗下的光周期时,花芽才能形成或促进花芽形成的植物;在自然界中,在日照比较短的季节里,花芽才能分化。例如菊花、水稻、牵牛花、苍耳、大豆等,都是属于短日照植物,K.对策k 对策是一类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仅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生理干旱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例如,土

11、壤溶液浓度过高、土壤温度过低和土壤中严重缺氧等,都能使植物根系吸水的正常生理过程遭到破坏而致缺水受害。进展演替进展演替:在未经干扰的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从结构比较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的阶段,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利用环境更充分,改造环境的作用更强烈。生态位概念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还包括了它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如营养位置等) 以及它 们在生态因子变化梯度中的位置。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是指生长在浅水区的植物。它的根或地下茎生长在泥土中,通常有发达的通气组织,茎和叶绝大部分挺立水面。此类植物有响蒲、慈

12、姑、芦苇等。群落的垂直成层性由于环境的逐渐变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求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动、植物各有其生活型,其生态幅度和适应特点也各有差异,它们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并排列在空间的不同高度和一定土壤深度中。群落这种垂直分化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种群内个体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种群栖息地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就造成种群在一定空间内个体以某种形式扩散分布,这种形式

13、就叫做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地形因子对观赏植物生存、生长发育产生作用的环境条件。种群年龄结构类型):(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在环境因子中,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我国的植被区划1)寒温带阵叶林区域2)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5)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6)温

14、带草原区域7)温带荒漠区域8)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中的基本单位群从问答题: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性: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因此在进行生态分析时,不能只片面地注意到某一生态因子而忽略其他因子。例如,一个地区湿润程度,不只决定于降水量一个因素,而是诸气象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湿润程度既决定于水分收入(降水),又决定于水分支出(蒸发、蒸腾、径流和渗漏等)。可以认为,蒸散是太阳辐射、温度、大气相对湿度、风速以及地表覆盖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蒸散不便于取得可靠

15、的观测资料,而温度与蒸散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许多气象学家、生态学家常用干燥度来表示一个地区的湿润程度。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 12 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就是主导因子。3.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的变化所造成的。例如,光照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并不起作用,但在光周期阶段则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有些鱼类年是终生都定居在某一个环境中,根据

16、其生活史的各个不同阶段,对生存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鱼类的洄游,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生殖季节就成群结队洄游到淡水河流中产卵,而鳗鲡则在淡水中生活,洄游到海洋中去生殖。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例如光照不足所引起的光合作用的下降可由CO2 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依生态因子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可将生物因子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类型,区分其作用方式对认识生物的生殖、发育、繁殖及分布都很重要。环境中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

17、作用是直接的,但是它们能够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的作用则是间接作用;而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的作用。湖泊的演替过程一个湖泊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以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演替过程大体经历从湖泊到沼泽、湿地,到草原,最后到森林这几个阶段。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根据基质的性质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在原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叫初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叫次生演替。所谓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者曾有过植物生长,但被彻底消灭了,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而次生裸地指原来有

18、植物生长,因植被遭到破坏后形成的裸地,这种裸地虽没有植物生长,但原有的土壤条件没有破坏或破坏不够严重,在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如种子、根、茎等,它们将在群落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演替根据开始时的状况可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湖泊演变为森林为水生演替,其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群落阶段;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湿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木本植物群落阶段。整个水生演替也就是湖沼填平的过程,通常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的中心顺序发生。这种演替类型是从原生裸地(湖泊)上发生的,故称为初生演替。形成群落结构的一些影响因素生物因素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

19、,但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竞争与捕食。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种间竞争在形成群落结构的作用问题上,最直接的证据可能是在自然群落中对物种进行引进或去除实验,Schoner 和 Cornell 就分别对种间竞争研究的文献进行过统计(分别达 184 和 72 例研究),平均有 90%的例证说明有种间竞争,表明自然群落中竞争是相当普遍的。他们的结果还表明,海洋生物中有种间竞争的比例较陆地生物多;大型生物间比小型生物间高;而植食性昆虫中竞争比例低,因为绿色植物到处都有,较丰富,很少被一食而空,所以为食物资源而竞争的可能性比较小。已有证据表明,

20、竞争是群落形成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但竞争的重要性在多个群落间显然是不同的,而且常常只是影响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一小部分。那么为什么许多调查结果显示的竞争往往是不强烈的呢?一般认为: 自然选择可能已有效地通过生态位划分而避免了竞争(或者抹去了过去竞争的痕迹); 在一个环境斑块中,具有强竞争力的物种共存,因为它们并不利用相同的资源; 物种也许仅仅在种群爆发、资源短缺时才发生竞争。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对形成群落结构的影响,视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化种而不同。对泛化种来说,捕食使种间竞争缓和,并促进多样性提高。但当取食强度过高时,物种数亦随之降低。对特化种来说,随被选食的物种是优势种还是劣势种而异。如

21、果被选择的是优势种,则捕食能提高多样性,如果捕食者喜食的食竞争力弱的劣势种,多样性就会随着呈现型下降趋势。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所以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岛屿效应岛屿的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岛屿由于与大陆隔离,生物种迁入和迁出的强度低于周围连续的大陆。许多研究证实,岛屿中的物种数目与岛屿的面积有密切关系。岛屿面积越大,岛屿上的物种数越多三种有关顶级群落性质的演替学说的区别与联系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

22、,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地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地整体。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 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洪削峰 ,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

23、力的重要作用。全国天然湖泊和各类水库调洪能力不下 2000 亿立方米。长江 22 个通江湖泊尽管面积锐减,目前容水量仍达 600 多亿立方米,洞庭、鄱阳两湖蓄洪能力不少于 200 亿立方米,对于调节长江洪水、消减洪灾依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湿地之水,除了江河、溪沟的水流外,湖泊、水库、池塘的蓄水,都是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据估算,我国仅湖泊淡水贮量即达 225 亿立方米,占淡水总贮量的 8%。某些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湿

24、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据一些地方的调查,湿地周围的空气湿度比远离湿地地区的空气湿度要高 5%至 20%以上,降水量相对也多。因此 ,湿地有助于调节区域小气候,优化自然环境,对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有利。湿地还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营养物质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我国湿地分布于高原平川、丘陵、海涂多种地域,跨越寒、温、热多种气候带,生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25、。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 1548 种,高等动物有 1500 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 8200 种,其中植物 5000 种、动物 3200 种。在湿地物种中,淡水鱼类有 770 多种,鸟类 300 余种。特别是鸟类在我国和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反映,湿地鸟的种类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种。世界 166 种雁鸭中,我国有 50种,占 30%;世界 15 种鹤类,我国有 9 种,占 60%,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世界总数的 95%。亚洲 57 种濒危鸟类中,我国湿地内就有 31 种,占 54%。这些物种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26、。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广阔多样的湿地,蓄藏有丰富的淡水、动植物、矿产及能源等自然资源,可以为社会生产提供水产、禽蛋、莲藕等多种食品,以及工业原材料、矿产品等。湿地水能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水电、水运,增加电力和交能运输能力。许多湿地自然环境独特,风光秀丽,也不乏人文景观,是人们旅游、度假、疗养的理想佳地,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此外,湿地还是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集群分布的原因,及这种格局形式对种群发展有何有利和不利影响植物种群个体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斑点地密集分布,称集群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的距离,群内个体的密度等都不等。集群分布是最广泛的一种分布格局,在

27、大多数自然情况下,种群个体常是集群分布。集群分布的形成,是:。二株植物的种子会落在该植物的附近,当种子生长时就产生了一簇幼小的植物。环境的差异,林地中由于透过的光照形成小斑点的镶嵌,光照的不同可以影响草本植物和下木的发展,致使植物成簇生长。城市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原理1 植物转化原理:植物转化也称植物降解 (Phytodegradation),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比如酶)的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2 根滤作用(Rhizofiltration)原理:借助植物羽状根系所具有的强烈吸持作用,从污水中吸收,浓集,沉淀金属或有机污染物,

28、植物根系可以吸附大量的铅,铬等金属.另外也可以用于放射性污染物,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三硝基甲苯 TNT)的治理。3 植物辅助生物修复(Plant-AssistedBioremediation)原理:通过植物的吸收促进某些重金属转移为可挥发态,挥发出土壤和植物表面,达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4 植物萃取(Phytoextraction)原理:种植一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新能源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原理:利用植物根际的一些特殊物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相对无害物质的一种方法。试

29、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作用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1)非生物环境 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无机物质,如C、H、O、N、CO2 及各种无机盐等。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2)生产者(producers) 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3)消费者(consumers) 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4)分解者(decomposers) 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30、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分析全球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有机体和大气之间的碳循环 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成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循环一次约需

31、20 年。一部分(约千分之一)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经过悠长的年代,在热能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当它们在风化过程中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人类消耗大量矿物燃料对碳循环发生重大影响。2. 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 二氧化碳可由大气进入海水,也可由海水进入大气。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于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强。这两个方向流动的二氧化碳量大致相等,大气中二氧化碳量增多或减少,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随之增多或减少。3. 碳质岩石的形成和分解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雨水和地下水中成为碳酸,碳酸能把

32、石灰岩变为可溶态的重碳酸盐,并被河流输送到海洋中。海水中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含量是饱和的,接纳新输入的碳酸盐,便有等量的碳酸盐沉积下来。通过不同的成岩过程,又形成为石灰岩、白云石和碳质页岩。在化学和物理作用(风化)下,这些岩石被破坏,所含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入大气中。火山爆发也可使一部分有机碳和碳酸盐中的碳再次加入碳的循环。碳质岩石的破坏,在短时期内对循环的影响虽不大,但对几百万年中碳量的平衡却是重要的。4. 人类活动的干预 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以获得能量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 1949 年到 1969 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以及其他工业活动,二氧化碳的生成量估计每年增加 4.8。其结果是大

33、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样就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可能导致气候异常。矿物燃料燃烧生成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有一小部分可被海水溶解,但海水中溶解态二氧化碳的增加又会引起海水中酸碱平衡和碳酸盐溶解平衡的变化。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自然过程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在大气中存留时间很短,主要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吸收,也可通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浓度的增加,就像在地球大气中遮挡了一层玻璃一样,使太阳带给地表的热量难以向空中散发,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温室效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什么会不断增高呢?这主要是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 50 亿吨,它们破坏了全球的碳循环。这些二氧化碳主要是由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产生的。当然,过度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地球上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数量急剧减少也是促进二氧化碳急剧郑家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