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小班幼儿也学会分享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的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事件、欢乐、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玩具、食品等。分享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分享意识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的基础。幼儿是祖国的花朵,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与体力,更应具有好的品质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目标中的第二点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 从中也可以看出, 在如今优越的社会条件下如何激发、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幼儿,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分享行为,这是一个很重
2、要的社会问题。而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对孩子有了过多的保护、迁就与溺爱。平时只和自己的亲人接触较多,却很少有机会能和别的孩子交往、游戏,于是他们不懂得分享,常 常 “霸 道 ”地 认 为 :“凡是他能够得到的东西都是属于他的。” 这 显 然 不 会 受 到 其 他 幼 儿 的 欢 迎 ,也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个性。具体表现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独占心强、不合群及合作意识差等。那么,如何使他们打破以“我”为中心的观念,更多地显示出分享行为呢?请看下面二组现象的描述:现象 1:在一次找朋友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幼儿去小二班找找新朋友,大部分的孩子与他们玩的很友好。但是,当进
3、行分组游戏时,我发现我班孩子对小二班阁楼下面的区域角充满了好奇,开始争抢里面的玩具了。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为什么孩子们做得与说的会相差甚远?现象 2:吃水果时我无意中发现,孩子们在拿水果时都是仔细看一看后,伸手拿走了其中较大的水果。针对这种情况,今天吃水果时,我有意的观察他们并告诉孩子现在盆子里有小番茄和桂圆你们打算这么吃呀,令我惊讶的是多数孩子都说:那我们一个小番茄,一个桂圆好了。但在行动表现是却截然相反。通过上述的两个现象,充分说明了幼儿分享活动中言行不一的现象。而现象 1 中我为我没有责备孩子感到庆幸,因为 4 岁的孩子要是能在诱惑面前表现出自律,那他们就不用我们教了,我又该如何提供帮
4、助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学会分享呢?现象 2 中也是如此,幼儿虽有了分享的意识,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很好的落实到行为中去,要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培养。一、善于发现,孩子之间的情感基础轩轩和是铿淳是两个四岁的小男孩,平时很要好。他二人的家长应忙于工作都较晚来接,于是他们在离园活动后会跑到图书角中找感兴趣的书来看。这一次,铿淳找到了一本新的图画书喜洋洋与灰太狼. 很是漂亮。轩轩盯了好一阵子,也不时的伸手去拉一下书本。可是铿淳不仅没有一点给他看的意思,而且有意的拿着书,走到角落,还边走边说:“这本书我以前没看过,那等我不看的时候你在看好了。”可是轩轩哪里肯依。用苦闹的方式
5、,执意要把这本书拿到手。保育老师见状,连忙出面调解:“铿淳,把你找的这本书给轩轩看一下吧。”可铿淳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保育老师的话一样,仍自顾自的看着,保育老师继续说:“铿淳乖,你要是给轩轩看看这本书,老师给你找本更好看的好不好?”铿淳依旧当做没听到。我在一旁算是按捺不住了,改变了一下策略,凑近铿淳的耳边小声说:“铿淳你们俩不是好朋友吗?好朋友不是应该有好东西了,就一起分享的,对不对?你看轩轩平时有了好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现在他非常想看这本书,请你和他一起看好吗?似乎这几句话打动徐铿淳的心,他很乐意的跑过来和轩轩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所以,老师应善于发现,孩子之间的情感基础,从而让幼儿学会分享
6、。二、利用榜样模仿,进行影响幼儿善于模仿,因此利用榜样进行影响,无疑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途径。教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会对幼儿行为和意识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的示范。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进行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时,会对其他幼儿产生激励的作用,也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因此,对小班幼儿应着重正面形象教育,并要多次强化,加以效果。三、在一日活动及游戏活动中渗透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条件,开展各种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积木游戏音乐游戏等多种游戏活动。游戏也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
7、我中心,有效地控制这种行为是幼儿与同伴进行分享行为的基础。如室内活动中的插雪花积木中,黄颖想把自己的太阳花加上叶子,可是她已进没有雪花片了,于是她从陈晨的地方拿了几个绿色的雪花片,陈晨见状,也从黄颖地方拿了几个红色的雪花片,在此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分享,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同伴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从而迫使幼儿站在同伴的角度去进行简单的思考,从而学会分享。 四、帮助家长养成良好的教养态度小磊,四岁,小班幼儿。平时体质很差,经常生病。上幼儿园经常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逐渐演变为上半天园。各方面能力发展都较弱,尤其表现在强“占有”上。父母对他的格外溺爱,滋长“占有”的欲望。在 主
8、 题 活 动 玩具 真 好 玩 , 我 让 幼 儿 从 家 中 带 来 一 件 最 喜 欢 的 玩 具 ,一起放到大箩筐里。上午的教育活动是我的玩具汽车,于是我从幼儿带来的各种玩具中找到六辆小汽车,我让这几辆小汽车的主人介绍了自己的玩具汽车。然后我问:“玩具汽车只有六辆,我们小朋友有这么多,那我们要怎么玩呢?”很多幼儿回答说:“ 可以一起着玩,我玩好了他玩。”但汽车的小主人可不答应了,小磊小朋友不高心地说“这是妈妈给我新买的,给别人玩,妈妈会骂我的。”等等理由,他认为是自己的,就不可以给别人玩。中午饭后,妈妈来接时,小磊非要把班上的奥特曼图书带回家,我告诉他:“这是小朋友共同的书本,好东西要大
9、家一起分享,不可以随意带走哦。”小家伙可不管,嚷道:“这是我的”一旁的妈妈说“老师,我明天会帮他带过来的。”分析其中原因:妈妈的过度溺爱是导致小磊各方面发展迟缓的重要因素。这个时期的幼儿是发展自主性的关键期,而这一个时期小磊在妈妈的过度保护下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家里,小磊是小皇帝,习惯的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虽他已经四岁了,自理能力上与我们班的其他幼儿相比是非常弱的,更不用说分享了。因为他错过了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对他百依百顺,他就无法形成和别人分享的意识,所以家长对孩子进行分享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要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从而乐于分享。1.父母应耐心的
10、引导孩子,但当孩子出现强要、强抢时,父母应适当的制止,还要以身示范。慢慢地,孩子就能了解了。2.帮助孩子完善分享的概念。四岁的孩子还很难摆脱自我中心,更多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家长带孩子去做客时,就可以让孩子带上一样喜爱的玩具去和亲戚家的孩子一起玩。经常这样就会形成习惯,每当孩子有了新玩具时,他就会主动别人分享。3.坚持赏罚分明,体验分享的快乐。小孩子是不会知道独占的行为是不好的,所有的道德意识都是从对其行为的反馈中形成的。因此,要让他体验分享的快乐,可以先通过品尝后果法。如:孩子把你买的糖果独自吃光了,以后无论他怎么请求,闹情绪都不给他买,并且让他知道这是对他独占的惩罚。相反,如果孩子把
11、糖果分给长辈、同伴,家长可以高兴地告诉他,因为大家都吃到了糖果很高兴,明天再买一点请他来分,这样孩子就会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五、通过环境创设,进行熏陶环境创设应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也要与社会教育要求相适应,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环境教育功能的特点,让幼儿参与营造具有分享教育氛围的各项活动,用反应分享行为的传统美德装扮幼儿园,点缀班级,加深环境陶冶程度,对幼儿进行积极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及情感。对小班幼儿分享教育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可行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小班幼儿受年龄心理特点的影响,形式也因该多样化。只要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小班孩子也会有良好的分享行为。总之,要把分享意识转化为行为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凭说教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来配合的,并通过用心观察,细心教育,耐心指导,真心付出来进行。相信会是一股清泉,源源流向孩子的心底,不断滋长的分享意识使孩子更乐意于付诸行动,结出累累的硕果。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