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春 秋 笔 法 第3课 晋灵公不君,【词句积淀】 一、字音辨识 辟丸( ) 胹( ) 熊蹯( ) 诸畚( ) 稽首( ) 翳桑( ) 弑君( ) 倒戟( ) 自诒伊戚( ) 答案:b r fn bn q y sh j y,二、熟语积累 1.过而能改:有了错误就能改正。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没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 3.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三、名句默写 1.谏而不入,_。 2.人谁无过,_,_! 3._,不忠;弃君之命,_。 答案:1.则莫之继也 2.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3.贼民之主 不信,【文
2、言归类】 一、通假字 1.而观其辟丸也(“_”同“_”) 2.寘诸畚(“_”同“_”,_) 3.三进及溜(“_”通“_”,_) 4.衮职有阙(“_”通“_”,_) 答案:1.辟 避 2.寘 置 放置 3.溜 罶 屋檐下滴水处,这里指屋檐下 4.阙 缺 过失,二、一词多义1.过 答案:动词,犯过错/动词,超过/动词,责备/名词,过错/形容词,过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过三爵,非礼也( )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 过蒙拔擢(陈情表)( ),2.假 答案:形容词,不解衣冠(而睡)/动词,借助/名词,假日,尚早,坐而假寐(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
3、学)( )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王阁序)( ),3.舍 答案:动词,住宿/动词,留下/动词,放开/动词,舍弃/动词,放弃/动词,筑舍定居,舍于翳桑( ) 食之,舍其半( ) 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胠箧)( )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 )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4.焉 答案:句尾语气词,无实义/兼词“于此”/代词“之”/疑问代词,哪里,公嗾夫獒焉(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晋灵公不君 (
4、 )_ (2)舍于翳桑 ( )_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 ( )_ (4)问其故,而患之 ( )_ 答案:(1)名词作动词 行君道 (2)名词作动词 住宿 (3)名词作动词 犯错误 (4)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忧患,2.动词活用 (1)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 )_ (2)提弥明死之 ( )_ 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幸免 (2)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而死,四、古今异义 1.书法不隐 古义:_ 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2.古之良大夫也 古义:_ 今义:医生 答案:1.记事的原则 2.古代官职名,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董狐,古之良史也。( ) 翻译:_ 2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 翻译:_ 答案:1.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董狐,是古代的好史 官。 2.宾语前置句。宾语“之”前置于谓语“继”前。您进谏,如果国君 不采纳,那么就没有谁能够接着您去进谏了。,3.其我之谓矣。( ) 翻译:_ 4.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 翻译:_ 答案:3.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标志。宾语“我”前置于谓语“谓”前。大概是说我吧。 4.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首山”“于翳桑”分别置于“田”“舍”后。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5.有一于此。( ) 翻译:_ 6.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 翻译:_ 答案:5.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此”置于“有”后
6、。在不忠不信两者之中有一种。 6.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桃园”置于“攻”后。赵穿在晋灵公的园囿杀死了晋灵公。,【语句品评】 1.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句意品读】当 麑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突然产生了强烈 的思想矛盾杀赵盾就是不忠于国家,不杀赵盾就是不守诺言。这几句话将 麑“忠”“信”不能两全的处境描摹出来,可歌可泣。 【知行启迪】 麑的死固然有其悲壮、正义的一面,但客观来评价的 话, 麑死得不值,对君主的忠心应视情况而定,君贤则辅之、忠 之;君不贤则谏之或废之,万万不可愚蠢到为忠而亡。,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句意品读】文中大臣士季进宫劝谏,
7、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其实,晋灵公的话把重点落在了前一句,只是想用这句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而士季则把这句话的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 【知行启迪】_ _,参考示例:首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每个人都有可能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其次,“错误”是“进步”之母。正视错误,总结教训,及时改正,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和成就。,【备选链接】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句意品读】句子写晋灵公的劣迹,表明他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君”,即不行君道,不像个国君。“厚敛以雕墙”,表现他的贪婪;“从
8、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表现他的荒唐。 【知行启迪】一个贪婪、荒唐的人,是完全不符合为君之道的,是不配当一国之君的,晋灵公的被杀是情理中的事。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真的需要在立身处世上行得端,坐得正,才能让人拥护和爱戴。,【精要研习】 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2.为法受恶的“法”是什么?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明确】法即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作“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但是,这种“为法
9、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3.如何用儒家的观点认识赵盾这个人物? 【明确】,总结:赵盾为人臣敬忠国君,直言敢谏;对本职工作是宵衣旰食,连杀手都佩服他;对百姓尽其分,做到了养民以惠;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从以上种种行为可以看出,赵盾按儒家臣道做到“敬”,是一位良臣。,【备选要点】 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明确】(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要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要像个臣样,父子也一样。(2)文章写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虐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10、,(3)文章写赵盾,身为臣子,对晋灵公虐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他对待饿坏了的灵辄,也做到了养民以惠,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4)文章写灵辄,写出了一个人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时候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探究平台】 晋灵公派遣 麑刺杀赵盾, 麑被赵盾的“忠敬”感化后触槐而死, 其死前的内心独白作者是从何得知的?你怎样看待这种“笔法”? 我的观点:_ _,参考示例:这是史书中一种常见的写法,可以叫作“悬揣”,就是“想 当然”的意思。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 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 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遥体人 情,悬想事势”,换句话说,就是“想当然耳”。这种“想当然”并 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 进行的一种合理想象。这种情况在左传中还有很多。因为它符合人物的性格,可以合 理解释结果,所以读者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一种历史“带入感”, 感到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