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蒸发压力与蒸发温度的关系蒸发压力与蒸发温度的关系是,蒸发压力(低压)越低,蒸发温度也就越低。 蒸发温度与制冷量的关系是:在制冷剂流量一定时,蒸发温度越低,那么与热负荷(热风)的温差就越大,制冷量越大,换言之,蒸发压力越低制冷量就越大,并且相同质量的同一制冷剂,在不同的温度下蒸发,其蒸发潜热也不相同,蒸发温度越低,蒸发潜热也越大,吸热能力越强。 热负荷与蒸发压力的关系是:在一恒定的工况条件下(制冷剂流量),热负荷越大,蒸发压力越高,反之亦然。蒸发箱的热负荷还与热负荷风量(风速)有关,当蒸发箱进风口的温度不变时,风量越大,热负荷也就越大。 在空调的高压部分,因为液态的制冷剂处于一很高的压力条件下所
2、以它不会沸腾。(沸腾需要温度和压力两个条件的)。但当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膨胀阀或孔管或毛细管),由于膨胀,压力突然降低,制冷剂便开始沸腾吸热(沸腾是一种强烈的蒸发)。在蒸发箱中,使压力变低的主要因素是压缩机的吸气能力,而使压力变高的主要因素是膨胀阀的制冷剂通过量和热负荷。 压缩机:如果压缩机的吸气能力很强,蒸发所产生的制冷剂蒸气能被快速的吸走,那么就会使系统低压维持在一较低的程度上。 膨胀阀:一般认为膨胀阀的开度增大,低压就会上升,而膨胀阀的开度减小时,低压就会下降。当膨胀阀由于冷量的需要而增加开度时,这时制冷剂就会大量的进入蒸发箱蒸发,如果此时的吸气能力若小于制冷剂的进入量,就会引
3、起低压的上升。如当车辆处于怠速时,由于此时压缩机转速较慢吸气能力较差,使得蒸发压力偏高,蒸发温度也偏高,这时膨胀阀的感温包感受到的温度也较高,膨胀阀的开度就会适度的打开,使系统的低压维持在一较高的数值上。当我们加油时,吸气速度加快,低压降低,蒸发温度也随之降低,这时感温包就会感知蒸发箱的出口温度较低而膨胀阀的开度就会适度的变小,使系统低压维持在一较低的数值。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化解释,实际上压缩机的吸气能力,膨胀阀的开度,与冷量之间的关系十分的复杂。 热负荷:热负荷是低压值的又一决定因素,热负荷不但直接左右蒸发温度和压力,而且直接的决定膨胀阀的开度。当热负荷较大时,制冷剂蒸发所产生的冷量要小
4、于热负荷值时,就会使蒸发压力和温度上升,膨胀阀感应到蒸发箱出口的温度上升就会使膨胀阀的开度加大。因此当热负荷过大时,系统的制冷量小于热负荷时,就会使低压上升,蒸发温度高,出风不冷。 蒸发箱的散热性能:与冷凝器一样,蒸发箱也是冷热交换的重要部件,如果蒸发箱的换热性差,那么就会造成蒸发温度和压力都正常或是偏低,而出风温度依然很高的现象。另外蒸发箱的大小(热交换能力)与膨胀阀的通过量不配匹也会造成蒸发温度和压力偏高。这是因为蒸发箱的有效面积仅有一部分是用来蒸发的,而大部分面积却是用来对制冷蒸气进行过热,所以在低压侧测得的压力就会偏高化工运行制冷过程工程分析 一、 压缩蒸气制冷循环制冷操作是从低温物料
5、中取出热量,并将此热量传给高温物体的过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传热过程不可能自动进行。只有从外界补充所消耗的能量,即外界必须做功,才能将热量从低温传到高温。液体汽化为蒸气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从而使外界的温度有所降低。而任何一种物质的沸点(或冷凝点),都是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如氨的沸点随压力变化的情况见表 161。从表中可以看出,氨的压力越低,沸点越低;压力越高,沸点越高。利用氨的这一特性,使液氨在低压(101325kPa) 下汽化,从被冷物质中吸取热量降低其温度,而达到使被冷物质制冷的目的。同时将汽化后的气态氨压缩提高压力(如压缩至 1220kPa),这时气态氨的冷凝温度(30)高于一般
6、冷却水的温度,因此可用常温水使气态氨冷凝为液氨。制冷是利用制冷剂的沸点随压力变化的特性,使制冷剂在低压下汽化吸收被冷物质的热量降低其温度达到被冷物质制冷目的,汽化后的制冷剂又在高压下冷凝成液态。如此循环操作,借助制冷剂在状态变化时的吸热和放热过程,达到制冷的目的。制冷剂如果在较高的压力下由于设备破裂泄漏,就会导致液态制冷剂快速汽化而发生爆炸。二、 制冷循环过程制冷循环是借助一种工作介质制冷剂,使它低压吸热,高压放热,而达到使被冷物质制冷的循环操作过程。在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由于低压气体必须通过压缩做功才能变成高压气体,即外界必须消耗压缩功,才能实现制冷循环。如果把上述的制冷循环,用适当的设备联
7、系起来,使传递热量的工作介质制冷剂(氨)连续循环使用,就形成一个基本的压缩蒸气制冷的工作过程,如图 164 所示的制冷循环。理想制冷循环(逆卡诺循环) 由可逆绝热压缩过程(压缩机) 、等压冷凝过程(冷凝器)、可逆绝热膨胀过程(膨胀机 )、等压等温蒸发过程 (蒸发器)等组成。而实际制冷循环则如下所述。(1)在压缩机中绝热压缩气态氨以温度为 T1、压力为 P1 的干饱和蒸气进入压缩机 1 压缩后,温度升至丁 2,压力升至 P2,变成过热蒸气。(2)等压冷却与冷凝过热蒸气通过冷凝器 2 被常温水冷却,放出热量 Q2,气态氨冷凝为液态氨,温度为 T3。(3)节流膨胀液态氨再通过节流阀 5(膨胀阀),减
8、压降温使部分液氨汽化成为气、液混合物,温度下降为 Tl,压力下降为 P1。(4)等压等温蒸发膨胀后的气、液混合物进入蒸发器 4,从被冷物质 (冷冻盐水)中取出热量 Q1,全部变成干饱和蒸气,回到循环开始时的状态,又开始下一轮循环过程。在整个制冷循环过程中,氨作为工作介质(制冷剂) ,完成从低温的冷冻物质中吸取热量转交给高温物质(冷却水 )的任务。制冷循环过程的实质是由压缩机做功,通过制冷剂从低温热源取出热量,送到高温热源。三、 安全操作温度的选择制冷装置在安全操作运行中重要的控制点有:蒸发温度和压力、冷凝温度和压力、压缩机的进出口温度、过冷温度及冷却温度。(一) 蒸发温度制冷过程的蒸发温度是指
9、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沸腾温度。实际使用中的制冷系统,由于用途各异,蒸发温度各不相同,但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必须低于被冷物料要求达到的最低温度,使蒸发器中制冷剂与被冷物料之间有一定的温度差,以保证传热所需的推动力。这样制冷剂在蒸发时,才能从冷物料中吸收热量,实现低温传热过程。若蒸发温度 T1 高时,则蒸发器中传热温差小,要保证一定的吸热量,必须加大蒸发器的传热面积,相反,蒸发温度低时,蒸发器的传热温差增大选择适宜的蒸发温度,不仅是保证安全运行必需的,而且涉及到安全控制的难易程度和经济费用。蒸发器内温度的高低可通过节流阀开度的大小来调节,一般生产上取蒸发温度比被冷物料所要求的温度低 48K。(二) 冷凝
10、温度制冷过程的冷凝温度是指制冷剂蒸气在冷凝器中的凝结温度。影响冷凝温度的因素有冷却水温度、冷却水流量、冷凝器传热面积大小及清洁度。冷凝温度主要受冷却水温度的限制,由于使用的地区不一和季节的不同,其冷凝温度也不同,但它必须高于冷却水的温度,使冷凝器中的制冷剂与冷却水之间有一定的温度差,以保证热量传递。即使气态制冷剂冷凝成液态,实现高温放热过程。通常取制冷剂的冷凝温度比冷却水高 810K。(三) 操作温度与压缩比的关系压缩比是压缩机出口压强 P2 与人口压强 P1 的比值。压缩比与操作温度的关系如图 165 所示。当冷凝温度一定时,随着蒸发温度的降低,压缩比明显加大。当蒸发温度一定时,随着冷凝温度
11、的升高,压缩比也明显加大,制冷系数变小,对生产也不利。因此,应该严格控制制冷剂的操作温度,蒸发温度不能太低,冷凝温度也不能太高,压缩比不至于过大,工业上单级压缩循环压缩比不超过 68。这样就可以提高制冷系统的经济性,发挥较大的效益。四、 制冷剂的过冷制冷剂的过冷就是在进入节流阀之前将液态制冷剂温度降低,使其低于冷凝压力下所对应的饱和温度,成为该压力下的过冷液体。由图 165 可以看出,若蒸发温度一定时,降低冷凝温度,可使压缩比有所下降,功率消耗减小,制冷系数增大,可获得较好的制冷效果。通常取制冷剂的过冷温度比冷凝温度低5K 或比冷却水进口温度高 35K。工业上常采用下列措施实现制冷剂的过冷。(
12、1)在冷凝器中过冷 使用的冷凝器面积适当大于冷凝所需的面积,当冷却水温度低于冷凝温度时,制冷剂就可得到一定程度的过冷。(2)用过冷器过冷 在冷凝器或贮液器后串联一个采用低温水或深井水作冷却介质的过冷器,使制冷剂过冷。此法常用于大型制冷系统之中。(3)用直接蒸发的过冷器过冷 当需要较大的过冷温度时,可以在供液管通道上装一个直接蒸发的液体过冷器,但这要消耗一定的冷量。(4)回热器中过冷 在回气管上装一个回热器(气液热交换器) ,用来自蒸发器的低温蒸气冷却节流前的液体制冷剂。(5)在中间冷却器中过冷 在采用双级压缩蒸气制冷循环系统中,可采用中间冷却器内液态制冷剂汽化时放出的冷量来使进入蒸发器液态制冷剂间接冷却,实现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