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对话”的内容掌握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2、掌握“顾” 、 “之” 、 “比”等常用实词的含义,理解本文的议论思路,了解孟子论辩时类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解读文本,理清作者在议论时的说理层次,掌握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说理方法。2、难点:感悟孟子直陈治国良策时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初步感知其民本、仁政思想。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初析课题1、出示一些常用成语:明察秋毫、事半功倍、专心致志、绰绰有余(说说意思,猜猜出处)2、课文中的一句话也转化为成语引出课题。请同学们解释字面
2、义(落实“顾” 、“左右” 、 “言” 、 “他”等字词的含义)二、疏通课文、掌握大意1、带着疑问,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2、这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散文,记录的是哪两个人的谈话?孟子,齐宣王3、两人的对话围绕哪几个问话展开?在孟子的追问下,王回答时的语气情态是怎样变化的?孟子问 王回答 王的语气情态变化一问:冻馁其妻子 一答:弃之 坚定,不假思索二问:士师不治士 二答:已之 坚定,不假思索三问:四境之内不治 未答,王顾左右而言他 尴尬,无言以对三、理清层次,探究深意1、第三问齐宣王知道怎么回答吗?知道。2、齐宣王为什么不回答?如果回答了,就是承认自己不治国。3、孟子知道齐宣王能够回答出来吗?能
3、4、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则如之何” 迂回追问呢?你觉得用这三个问话好在哪里?A 双方是君臣关系,为臣不能太直接把矛头指向王,道理得委婉得说王才有可能接受B 目的已经达到,使王明白,若不想被废之,就应好好治国。好处:孟子在论辩时要巧用方法、讲究策略:列举具体事例,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导入治国正题(类比)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中层官员的行为统治者自身四、拓展迁移、体悟情感1、 请为齐宣王写出“顾左右而言他”时的人物心理活动。 (80 字左右) 。抓住“顾左右而言他”的内涵避开本题,看看两旁的人而谈别的事情。形容无言对答,支吾其词的神态。2、 在那个时代,孟子为什么敢直面治国?结合课后学习建议中的孟子语录,说说除了孟子的辩才,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五、课后作业、学习积累1、 如果你是孟子,你会怎样规劝齐宣王把国家治理好呢?请尝试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150 字左右)2014 年 4 月 29 日星期二第一节 7(3 )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