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224278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际海洋渔业资讯(第二十六期)(2007 年 8 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外经处福建省水产研究所2007 年 9 月 6 日国际海洋渔业资讯2目 录1、科技动态-4-61.1 德国首次成功培育长 12 个头的水母1.2 研究发现是石油分散剂威胁珊瑚生存1.3 西班牙为吸引游客海滨推出无线上网服务1.4 苏格兰鲑鱼 DNA 指纹识别1.5 以色列科学家利用海藻净化环境并制造生物燃料1.6 意大利研究发现水下噪音会影响海洋生物健康2、国际海洋资讯-6-202.1 全球变暖在美催生死亡海域2.2 2006 全美海滩水质评比出炉 污染严重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2.3 加拿大进行鲨鱼普查 数量恐难以维持渔

2、业2.4 军事污染:海湾水域不能承受之重2.5 美环保团体称过量海洋垃圾威胁海洋生物生存2.6 5 大能源纷争地:美俄抢占北极 非洲争端难解2.7 北极是谁的?为何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热点?2.8 气候变暖加剧北极冰融化 全球资源战一触即发2.9“低氧症”促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2.10 美国海洋保护协会指出海洋垃圾数量惊人2.11 经济快速增长全球海运费大幅上涨2.12 日本迎来兜蟹产卵高峰2.13 赤道太平洋海域可能出现弱拉尼娜现象2.14 全球变暖催生毒鱼人类食用后可能无药可救2.15 声呐对海洋动物构成杀伤 环保人士诉美海军获胜2.16 科学家发现南半球深海洋流 揭示海洋影响气候2.17 巴

3、西科考队在亚马孙地区进行科考 发现新物种2.18 巨型水母大规模入侵墨西哥湾吞食当地的鱼类2.19 太平洋印度洋部分地区珊瑚覆盖面积迅速减少2.20 旅游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罪魁祸首2.21 俄罗斯科考队拟在北极建浮动科考站2.22 挪印签定谅解协议 计划援助印度发展海洋渔业2.23 韩国西海中部海域发现 176 种新的底栖动物2.24 日本在海上试采油气资源成功2.25 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制定北极公约3、国际渔业资讯-20-343.1 2015 年,世界水产消费将缺口 1100 万吨3.2 越南简化 56 家水产公司出日手续国际海洋渔业资讯33.3 菲政府将实行海产品出口质量许可制3.4

4、 澳大利亚加强对虾和虾产品的进口检疫措施3.5 爱尔兰巨额投资保护贝类生存环境3.6 英国渔业管理机构及法规详解3.7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与制度分析3.8 欧盟、俄罗斯保护资源可能引发日本鳗蟹涨价3.9 新西兰鲑鱼北美受宠3.10 美国 FDA 回收鲨鱼软骨制品3.11 传统旺季 全球海运费大幅上涨3.12 澳政府决定自 9 月起对生虾进口实行严格检疫政策3.13 亚洲十国将向 WTO 投诉澳大利亚设置生虾贸易壁垒3.14 欧洲鳗鱼白子被限制出口中日鳗鱼贸易将受影响3.15 欧盟制定对进口水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3.16 泰国多样化的海产品加工3.17 美国禁止进口韩产金枪鱼罐头3.18 智利三

5、文鱼生产有可能在短期内超过挪威3.19 智利三文鱼养殖厂 ISA 病毒爆发3.20 喀麦隆使用卫星监视系统防止渔业资源遭偷猎3.21 2012 年日本筑地鱼市场的大限3.22 秘鲁第三大鱼粉生产商 copeinca 预计全年收入削减3.23 本发布织纹螺中毒预警3.24 北欧真鳕养殖会议即将启幕3.25 全球对鲸鱼肉需求大减 冰岛宣布暂停商业捕鲸3.26 挪威援助印度发展海洋渔业3.26 英国海洋渔业局拨款 300 万英镑用于渔业补助4、台湾渔业资讯-34-354.1 抢救海岸 政院不再建海岸公路、渔港4.2 抢救观音藻礁 保育界总动员4.3 五线笛鲷 海生馆复育成功4.4 沿海渐控管 地层下

6、陷转内陆4.5 栗县鱼礁投放 吸引鱼群国际海洋渔业资讯4国际海洋渔业资讯51、科技动态1.1 德国首次成功培育长 12 个头的水母2007.08.02据国外媒体报道,德国科学家日前表示,他们目前已经在实验室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有 12 个脑袋的水母,这一新成就在人类的动物培育史上尚属首次,对于科学家们揭开多头生物体的形成奥秘具有重要意义。在 8 月 1 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网络版上,德国汉诺威大学兽医学院的生物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本内德-谢尔沃特及其同事沃尔夫冈-雅各布公布了他们的这项新成就。本内德-谢尔沃特称,科学家们最近进行了一系列基因实验,并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培育出一种有 12 个头

7、的水母,该实验揭示了自然界中其它多头生物体,包括形成珊瑚礁的生物群,是如何起源的。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所谓的“Cnox”基因,因为这种基因能够影响水母的胚胎发育,进而影响水母身体结构的形成。 “Cnox”基因与“Hox”基因有着密切的关联,后者同样能够影响人类的胚胎发育和身体构成。科学家们从法国南部搜集了一种欧洲水螅水母,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们设计了一些可以专门抑制“Cnox”基因的核糖核酸分子。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水母体内的盐份比较高,因此这种核糖核酸分子无法渗入它们的细胞。为此,本内德-谢尔沃特表示,他们使用了足够多的淡水对海水进行稀释,创造出一种既利于水母存活,又利于核糖核

8、酸分子进入水母体内的环境。本内德-谢尔沃特称,当一个名为“Cnox-3”的 Cnox基因受到抑制,动物就会生出两个功能完备的头,例如进食;而一旦另一个名为“Cnox-2”的基因也受到抑制,动物常常就会长出两个以上,甚至多达 12 个头。在自然界,生有多头的动物极其罕见,这意味着两个或者多个头并不比单独一个头优越,因为多头往往弊大于利。在古希腊神话中,九头蛇海德拉是一个生有九个头的妖怪;美杜莎是蛇发女妖三姐妹之一,头发是一条条蠕动的毒蛇。然而,谢尔沃特注意到,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许多珊瑚虫群集在一起形成群体,它们的头不断叠加却共用一个腔肠,看起来有点类似于研究人员们培育出的多头水母。水母与形成

9、珊瑚的珊瑚虫一样,都是长有小刺须的食肉动物,属于刺丝胞动物类。谢尔沃特猜想,早在很久以前,珊瑚虫和其它集群生物体的共同祖先可能就拥有了这种多头基因,以“形成动物集群” 。谢尔沃特认为,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发现表明抑制某些基因可以导致身体结构“从一开始”就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异,这揭示了“动物生命大体上的进化和演变过程” 。1.2 研究发现是石油分散剂威胁珊瑚生存2007.08.01研究人员发现,用于清理海洋中泄漏石油的化学药品对珊瑚造成的危害比前者更大。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发生在珊瑚礁附近的海上溢油事件,技术人员应当采用物理方法控制泄漏的石油,或者让石油自然分解,而不是在珊瑚礁附近倾倒化学清理药品

10、。地球上的珊瑚如今正处于一个危险的时刻。大量事实证明,这种由海葵般的海洋小生物也称珊瑚虫构成的美丽生物群体,正面临着海洋酸化、漂白以及白色综合征的影响,后者是一种因海洋温度上升而导致的疾病。更进一步的威胁则来自富含污染物以及沉积物的淡水在海岸附近区域的汇集,以及为了获得建筑材料而直接在珊瑚礁上进行开采。国际海洋渔业资讯6通过对海洋石油清除药品例如化学油分散剂进行研究,以色列海法市国家海洋研究院的科学家又带来了更多坏消息,这些化学药品能够将石油表面分解为许多小油滴。它们有时会被倾倒在珊瑚群附近,这些珊瑚群往往位于各国的沿海区域,而这里也正是石油生产和运输的活跃地带。为了测定化学油分散剂对珊瑚的影

11、响,研究小组将栖息在红海的两类珊瑚Stylophora pistillata 和 Pocillopora damicornis的残片或分支暴露在 6 种常用化学油分散剂的溶液中,并在 24 小时后观察这些珊瑚的健康状况。在随后的 7 天里,这项试验产生了戏剧性的结果:几乎所有暴露在化学油分散剂和石油中的珊瑚残片都相继死亡。其中,化学油分散剂能够杀死 2/3 的珊瑚分支,但若只有石油并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杀伤力。研究人员在 8 月 1 日出版的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进行这项研究的海洋生物学家 Baruch Rinkevich 推测,化学油分散剂与石油形成的混合物之所以更加致命,主

12、要是因为小油滴在水下能够与微小海洋生物产生更多接触。他说,新的发现表明,应当禁止在珊瑚礁附近使用化学油分散剂。美国亚拉巴马州王太子岛海洋实验室的海洋科学家 Richard Aronson 也认为,使用化学油分散剂应更加谨慎。但并不意味着这种选择是一成不变的。他说:“显然,如果石油恰好在珊瑚礁上泄漏,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因此,在何处使用化学油分散剂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美国查布尔希尔市北卡罗来纳大学海洋生物学家 John Bruno 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我们迟早会看到石油泄漏对珊瑚礁造成的巨大破坏” 。但问题是, “决定如何作出响应的人们是否会从这项及时的研究中学到些什么” 。 1.3 西

13、班牙为吸引游客海滨推出无线上网服务2007.08.07互联网就象是一片浩瀚的知识海洋,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都把上网称为冲浪;而在西班牙,就有人即使在真实的大海边冲浪,还不忘到虚拟世界再冲冲浪。为了吸引这样的游客,巴塞罗那的一处海滨度假村开始提供免费的无线上网服务,很受欢迎。 为了免去许多游客的烦恼,海滩的工作人员在岸边附近安装了无线基站,这样人们就可以一边晒太阳,享受悠闲的时光,一边打开笔记本电脑,随时收发邮件,到网上冲浪了。即便是出海游玩,也可以随时上网,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这项计划由当地城镇管理委员会发起,最初只是为了便于警察在执勤时与警察局联络,以提高警察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却没有想到成

14、了公务繁忙游客的福音。现在他们就可以工作休闲两不耽误。1.4 苏格兰鲑鱼 DNA 指纹识别2007-08-21 鉴于苏格兰 DNA 指纹识别系统的发展,苏格兰鲑鱼质量大有改进。设在苏格兰和智利的鲑鱼繁育公司(LNS)和爱丁堡附近的 Roslin 协会、斯特灵水产协会的科学家合作促进这项技术的发展。该公司 Alloa 分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在苏格兰和智利地区生产 1.1 亿个鲑鱼蛋,计划到2010 年供应世界 20%的鲑鱼卵。该公司十多年以来一直应用 DNA 指纹识别方法繁育优良鲑鱼种。现在联合使用庞大的性能数据库技术,鲑鱼的生长速度和和抗病性都得到很大改进。LNS 繁殖工程主任 Alan Tinc

15、h 博士称:“现在可以通过 DNA 技术检查鲑鱼的血样,挑选生长最快,抗病性最强的鱼种。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71.5 以色列科学家利用海藻净化环境并制造生物燃料2007.08.28以色列海洋生物技术公司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利用海藻制造生物燃料的新方法。他们将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输入海藻池,不仅净化了环境,也为海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目前,研究人员已在以色列西南部的阿什克隆建立了试验性海藻农场。该农场由 8 个海藻池组成,占地 1/4 英亩。附近一家煤发电厂释放出的部分煤烟直接输送到海藻池中,煤烟中的二氧化碳被海藻吸收后,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海藻的生长,同时也减少了温室气体。烟尘中的其他有害物质,则通过

16、一个特殊的过滤系统予以净化。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勃察尔表示,这项成果已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关注。他们与夏威夷、新加坡、意大利和印度的电厂接触后,这些厂家对此均表示出兴趣;巴西的一位教授在信中说,如海藻确如所说的那样具有环保和生物质能双重优势,他们也将考虑改种甘蔗为养海藻。研究人员称,海藻的养料主要来自阳光和二氧化碳。海藻不仅生长迅速,而且还是良好的生物燃料。研究显示,每单位面积海藻产生的生物质能,要比传统的生物燃料作物高得多,且不含毒素,可生物降解,因此,很可能成为今后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燃料之一。为此,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他们计划明年建设首个大规模海藻生物燃料农场。1.6 意大利研究发现水下噪音会影响

17、海洋生物健康2007.08.29意大利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为的水下噪声威胁着许多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健康和生殖能力。位于罗马的意大利海洋应用研究所(ICRAM)的 Fabrizio Borsani 在一次接受安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某些物种来说,噪音的影响是致命的。特别是带有可膨胀膀胱的鱼类,例如鳕鱼,可能会爆炸。Borsani 于近日参加了在丹麦的 Nyborg 召开的关于海洋噪声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他表示:导致水底噪音增加的原因包括海运船只和沿岸建筑施工的增多,以及海上风电场和海油钻探的增加等。噪音也使得加拿大和美国养殖鱼类的养鱼人蒙受损失,如果靠近噪音源,那么养殖的鲑鱼数量也会相应较少。研

18、究人员也表示:在地中海地区,一些鲸鱼不再生殖,是因为由于噪音它们无法听到配偶的召唤。2、国际海洋资讯2.1 全球变暖在美催生死亡海域2007.08.02美国科学家 7 月 31 日说,美国俄勒冈州海域近日出现被称为“死亡区域”的低氧海区,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科学家同时警告说,此次“死亡海域”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生物学教授简卢布琴科说,科学家对这一海域考察后发现,从距海岸约 1 公里至约 19 公里处,水中溶氧量仅为正常含量的六分之一。卢布琴科说,遥控探测器发回的图像显示,纽波特南部出现大量死蟹。另有渔民报告,他们在本不该出现岩鱼的地点发现大量岩鱼。显然,它们因遭遇“死

19、亡区域”逃到此处。卢布琴科说,这是该地区海域连续 6 年发生这一现象。 “这似乎已成为新的常规现象,国际海洋渔业资讯8连续 6 年产生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俄勒冈州附近海域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她同时指出,现在的低氧环境已经彻底改变了这一海域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原状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2.2 2006 全美海滩水质评比出炉 污染严重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2007 年 8 月 7 日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NRDC)7 日发布的年度海滩水质报告显示,2006 年许多美国海滩的水质未达安全标准。报告指出,位于马里兰州的黑克斯澎特(Hac

20、ks Point)海滩与纽泽西州的毕伍德西滩(Beachwood Beach West)海滩为 2006 年美国受污染最为严重的两个海滩。于此两个海滩中所采集到的水质样本有 60%未达大众健康标准值,海滩游客因而可能遭受胃病、呼吸疾病、肝炎以及其它严重病症的风险。水质研究者除了引用美国环保署的的最新资料,并且记录了 300 个海洋、海湾与大湖海滩超过 2 万 5000 关闭暨健康咨询日(closing and health advisory days)天数。研究结果发表在 NRDC 第 17 届年报中。NRDC 纽约办公室发言人莱文(Larry Levine)表示, 纽约试图抑制污水外溢,因而

21、把重点放在设置大型且昂贵的水槽以及修补其它相关的工程,然而光靠这个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例如藉由种植更多路树、设置绿屋顶与铺设多孔性路面等绿色方案的结合,可在大雨来时将水保存起来,而非令其造成下水道满溢,让污水淹没我们的休闲水域。2.3 加拿大进行鲨鱼普查 数量恐难以维持渔业2007 年 8 月 7 日加拿大新斯高沙省(Nova Scotia)哈利法克斯(HALIFAX)-在哈利法克斯滨水区餐厅的展示架上,一只喉咙沾着血迹的鲨鱼,张着无神的双眼。这只摊在冰块上的生物是大西洋鲭鲨(porbeagle shark) ,曾在 1960 年代加拿大大西洋的严寒海域,因滥捕而濒临绝种。加拿大联邦渔业部不愿再

22、犯相同的错误,根据路透社报导,海洋生物学家在做加拿大第一次鲨鱼族群数量的普查时,显得小心翼翼,这次的调查以大西洋鲭鲨鲨为目标物种。鲨鱼在全球都面临销售鲨鱼肉和鱼翅的威胁,风险很大。部分保育人士认为,加拿大的大西洋鲭鲨渔业应该结束,不过政府部门的科学家主张,在目前的情况下似乎还够维持渔业捕捞数量。加东地区已经目赌曾经多产的鳕鱼业壮烈瓦解,而科学家了解他们没有太多犯错的空间。贝德福海洋研究机构的加拿大鲨鱼研究室主任坎贝纳(Steven Campana)博士指出:我们不希望鲨鱼走上鳕鱼的绝路。这是加拿大首次在我们的海域做和鲨鱼相关的研究。 这项调查费时大约 6 个星期并在 7 月中旬结束。在调查期间

23、,生物学家登上商业渔船,从西岸一路航行到加拿大的东部海岸。 坎贝纳说:他们用科学或是相似的方法捕鲨鱼每天使用 600 个饵钩。然后科学家计算、检查、及测量每一条抓到的鲨鱼。渔民获淮留下一些捕到的鲨鱼,但他们自愿放回成熟母鲨和幼小的鲨鱼。 约 95%捕到的鲨鱼是大西洋鲭鲨。坎贝纳说:此次研究将近捕了 1000 只鲨鱼,而我们预估约有 19 万只大西洋鲭鲨在加拿大大西洋海域中。 目前的大西洋鲭鲨捕捞配额是一年 185 公吨。坎贝纳表示未来有任何研究显示鲭鲨数量不足以维持,将立刻停止鲨鱼业捕捞。国际海洋渔业资讯92.4 军事污染:海湾水域不能承受之重2007.08.08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 8 月

24、 5 日呼吁美国海军暂停可能导致鲸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军事演习,不想却遭后者拒绝,最终不得不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此事使军事行动造成海洋污染的问题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根据该委员会提交的诉状,美国海军计划近期在加州海域进行 14 场军事演习,并准备使用一种用来探测潜艇的高强度、高噪音的声呐仪器,这种仪器发出的巨大噪音能在海底扩散,对海洋生物构成巨大威胁。但是美国海军称,他们不会以牺牲国家安全为代价停止使用这些仪器。众所周知,军舰多设有声呐探测器,作用是侦测和追踪敌方军舰和物体。单是美国,便有数百艘军舰设置了中频度的声呐系统。近十年开始流行的低频度声呐,威力更强,影响范围遍及数百海里外的水域。

25、海洋生物的听觉器官被强劲的声呐严重伤害,不仅生存状态大受影响,甚至因此死亡。此外,一些大型航母备有齐全的起居设施,可容纳数以千计的海军官兵,其排污程度与游轮不遑多让。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对海洋生态的关切让人联想起中东海湾的现状。过去一段时间里,伊朗核问题使得在海湾水域游弋的外国舰队不断增多。海湾海洋环境保护组织秘书长阿卜杜拉赫曼奥迪对此指出,目前外国军队在海湾水域部署了近百艘军舰,仅美国就有包括航母战斗群在内的 60 艘舰只,这些军舰正在成为当地海洋环境的最大污染源之一。伊朗环境保护组织“绿色阵线”近日也为此发表声明称,外国舰队对海湾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第一,各种军舰散发出

26、大量热量,造成热污染;第二,它们发出各种噪声,形成噪声污染,这些噪声最高能达数千分贝;第三,这些舰只还向海湾排放大量有害废弃物。不仅如此,这些舰只每年还要进行多达 100 多次军事演习,更增加了它们对环境的破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早就提出,海洋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十大环境祸患之一。最近几十年,海湾地区相继经历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其间因战事造成的原油泄漏已经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如今,长期在海湾地区驻扎的美国等国的军舰又在毒害着业已脆弱的海湾海洋环境。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固然可以通过法律维护本国海洋环境,海湾水域的生态又有谁来捍卫呢?2.5 美环保团体称过量海洋垃圾威胁海洋生物

27、生存2007.08.09美国海洋保护协会最近指出,烟蒂、食品包装和塑料制品等海洋垃圾数量惊人,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据日本共同社 8 月 6 日报道,美国海洋保护协会 2006 年 9 月至 10 月在日本、美国和新西兰等 68 个国家的海岸开展清扫行动,回收了重达 3000 吨的 800 万件垃圾,其中包括190 万个烟蒂、77 万个食品包装和食品容器、70 万个各种盖子和 69 万个塑料袋等。美国海洋保护协会指出,垃圾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正在污染海洋,每年全世界有约 100万只海鸟因为吞食塑料垃圾或缠绕在渔具上而死亡。另据介绍,在从日本海岸回收的垃圾中,烟蒂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硬塑料碎片、泡

28、沫塑料碎片和塑料袋等。这些垃圾大多是日常生活废弃物,经由河流流入海洋。2.6 5 大能源纷争地:美俄抢占北极 非洲争端难解2007.08.08国际海洋渔业资讯10综合外国媒体报道,近来,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能源主张以及科考活动打破了北极固有的宁静,也让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到了这里。北极丰富的能源储量无疑是引发北极争夺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全球范围的能源紧张让不少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了各方角力的舞台。外刊近日撰文列举了全球五大能源纷争地区。北极圈能源渔业前景广阔俄率先打响争夺战参与北极圈争夺的主角包括俄、美、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五个国家。究竟是什么使众多国家对北极产生了兴趣?2000 年的一份地质调查报告指

29、出,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未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北极。此外,北极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2002 年美国一专家小组指出,北极圈冰层融化将为商业捕鱼开辟全新的地域。届时,古代航海家梦想的“西北水道”在北美洲北方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水道也有望成为现实。 “西北水道”比今天大西洋和太平洋间航道短数千公里,仅运输一项就可节约数百万美元。分析人士认为,争夺北极资源的“战争”已经打响。上周,俄海洋学家潜入 4000 多米深的北冰洋底,还插上了俄罗斯国旗。这一举动刺激了美加等国,他们除公开指责外,也纷纷付诸行动。美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将开往北极进行科考,加拿大投资数十亿美元建造巡逻船。西方一些能源公司也积极寻求获得开采

30、权,以便在北极气候变化后能够尽快实现商业开发。中日东海油气开发存分歧共同开发原则有待落实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而焦点集中在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主权问题上。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边缘,是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的。20 世纪 60 年代末,该岛附近被认为可能蕴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后,日方单方面采取行动,开始对岛屿进行勘探,并企图占为己有。据悉,东海地区拥有多达 200 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日本曾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即所谓“日中中间线” 。由于缺乏依据,中方未予承认。中方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提议,原则上得到了日方的支持,但双方在细节及实际操

31、作上的矛盾仍然突出。例如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上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以及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在中方海域内试开采石油气。委内瑞拉强推能源国有化国际石油巨头被迫撤出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盆地石油蕴藏量丰富,预计可达 2700 亿桶,这也使得委内瑞拉全国石油储量超过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等国。委内瑞拉正加大开发力度,除与包括印度和伊朗在内几国的石油公司联合勘探该区域外,还邀请白俄罗斯共同勘探在奥里诺科河盆地的超重原油储量。近年来,委内瑞拉政府加大对该地区石油工业的控制,2007 年 6 月,由于委内瑞拉政府获取了奥里诺科河盆地的四个重油工程 60%的股份,埃克森美孚和康菲石油公司未能与委政府就新条款达成一致,两家公

32、司决定从委内瑞拉撤出。委内瑞拉石油部长拉米雷斯此前还表示,要采用一项专门法案,令奥里诺科河流域石油工程资产得以国有化。目前,政府在委内瑞拉全国范围内的其他油田拥有 80%的控制股,这些油田以前都是由私营公司经营的。伊朗占岛屿控制能源运输要道今年 5 月,伊朗总统内贾德对阿联酋进行历史性访问,引起外界的普遍关注,除了因为这是伊国家元首自阿建国以来对该国首次访问外,还由于两国间长期存在领土争端。1971 年 11 月,伊朗出兵占领了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原属英国保护地的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这三个岛本身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由于其地处波斯湾,临近数个主要油田,因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伊朗通过海峡沿岸及三个

33、岛上部署的岸炮或反舰导弹基本可以实现对海峡的封锁,实际上扼住了该地区运输要道。国际海洋渔业资讯11多年来,阿联酋不断向多方寻求支持,并通过谈判等方式希望结束伊朗对大小通布岛及阿布穆萨岛的占领,并要求阿拉伯和一些友好国家支持阿对“三岛”的主权。然而,伊朗却在不断加强对几个岛屿的控制。时至今日,伊朗强硬派仍坚称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是伊朗永远不可分割的领土。几内亚湾或成新中东边界纠纷民众不满是难题目前,西非地区每天出产大约 470 万桶原油,而几内亚湾石油总储量可能超过 240 亿桶,该地区有望成为新的中东。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油田的发现已经使贫困的赤道几内亚等国成为重要的能源基地。然而,安哥

34、拉、喀麦隆、加蓬、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几内亚湾周边国家的海上边界至今没有划定。目前为止,几内亚湾周边国家尚能和平的处理争端,联合开发区的设立允许邻国分享该地区丰富能源。尽管赤道几内亚和加蓬仍在就 1972 年岛屿被占问题纠缠不清,但尼日利亚和喀麦隆、赤道几内亚等国家的边界纠纷已经得到解决。2006 年,环几内亚湾国家领导人还举行地区论坛重点解决与石油有关的纠纷。然而,该地区未来的局势却不会稳定,尼日利亚持续不断的暴力冲突,几个岛国内部的政变企图都是突出的例子。此外,西非国家政府内部腐败严重,一些国家从石油中攫取的财富并没有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这些都可能引发民众不满。2.7 北

35、极是谁的?为何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热点?2007.08.10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科考队员当日乘深海潜水器从北极 极点下潜至 4000 多米深的北冰洋洋底,在洋底插上了一面钛合金制造的俄罗斯国旗。俄知名北极专家、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副主席奇林加罗夫及国家杜马议员格鲁兹杰夫等随队潜至北冰洋洋底。 新华社发近一段时间,北极突然成为一个热点。丹麦、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等所谓的“北极国家”纷纷围绕着北极地区的归属展开争夺,搅得冰天雪地的北极沸腾起来。 对北极地区的争夺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加拿大就宣布拥有北极主权,当即引起国际社会的抗议,后来经国际法庭裁决,此后 100 年如果没有人对加拿大的

36、宣布有异议,这个宣布方可生效。进入 21 世纪,对北极的争夺开始激化。先是 2003 年,丹麦宣布对一个叫汉斯的北极小岛拥有主权,遭到加拿大的抗议。加拿大在 2004 年 8 月特意在北极有争议的地区举行了“独角兽行动”军事演习,强化自己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同年9 月,丹麦宣布北极水下一条 1240 公里长的山脉与其国土相连,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丹麦对北极资源享有权益。2007 年 4 月,加拿大为了宣示对北极的主权,首次派兵对北极进行 8000 公里的巡逻,并首次进行千人规模的反恐军事演习。这次代号“独角鲸”的演习引起美国的极大不快,指责加拿大梦想独呑北极,而美国同样也是北极国家,加拿大

37、的自私行为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就在丹、加、美等国对北极地区的争夺接近白热化的时候,俄罗斯又插上一脚,宣布深入北极的罗蒙诺夫海岭是俄罗斯大陆的自然延伸,北极地区的120 万平方公里面积属于俄罗斯,并在 8 月 2 日将一面钛金属国旗插在 4000 米深的北极点海底。俄罗斯的行动如同一桶北海原油浇到火炉里,加拿大当即严辞指责:“现在不是 15世纪,你不能在世界游逛一遭,到处插上自己的国旗,就声称我们拥有这片领土 ”。美国则一方面在口头上表达强烈不满,一方面落实在行动上,在 8 月 6 日宣布向北极派出一艘重型极地考察船。这一系列最新事态表明,围绕北极地区归属问题,一场争夺战势所难免。 一向平静、

38、寒冷的北极为何成为争夺热点? 首先,科学考察逐渐发现,北极海域可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煤炭能源,已经勘国际海洋渔业资讯12探出天然气,还发现了丰富的钻石资源,特别是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在那里跑马占地。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北极的渔业资源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产自冷水海域的鱼类在国际市场上非常畅销,而越发先进的破冰技术,使这种冷海鱼的捕捞成为可能。 其次,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然规定北极及其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但也规定海洋大陆架自然延伸如果超过 200 海里,经济专属区就可适度延伸,从而给一些国家造成了可乘之机。 第三,北极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英俄等大国视其为“兵

39、家必争之地” 。随着俄罗斯“超级大国心理”重新复活,如果俄罗斯的核潜艇霸占了北极地区,其导弹在 10 分钟内就可能落到美国头上,如果俄罗斯的领土再延伸到北极,那对美国及西方社会来说,如同噩运临头。 北极主权之争已成为国际媒体的关注热点。根据联合国法律,南北极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任何国家不能据为己有。一些国家钻联合国法律空子,欲使北极成为自家的舞台,这种现象是国际社会所不能允许的,势必给纷乱不已的世界再增加一个热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应予以极大关注。2.8 气候变暖加剧北极冰融化 全球资源战一触即发2007.08.13气候变暖加快北极冰川的溶化,也使蕴藏全球三分之一未开发天然资源的土地渐渐

40、外露,掀起邻近多个国家的新一轮土地及资源争夺战。俄罗斯、挪威两国已经抢选在该地兴建石油及天然气田,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西北航域主权的争执也日益激烈。俄国挪威抢先建气田 挪威面对能源危机,已于 2002 年在近北极的边陲地区开设“白雪公主”天然气设施,展开北极“淘金热”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近北极地区兴建规模更大的天然气田,而加拿大政府亦已开放北极地区供开发,科学家已确定北极 320 公里外有油储。该区更成为北极争夺战的新战线。 气候暖化令北极冰山溶化,逐步打通该区海道,开拓新的航道、鱼场、旅游业以至石油及天然气田。 各国勘探人员对北极虎视眈眈,挪威的哈默弗斯特作为近北极的小小区,便成为北极争夺

41、战的新战场。 挪威已于 2002 年在哈默弗斯特边境展开“白雪公主”计划,兴建液体天然气厂,多条140 公里长输气管通往该区气田,还兴建其它配套设施,明年起便开始供气,同时带来丰厚收入。 当地国家石油公司 Statoil 的斯韦勒表示:“估计此计划能赚得三百四十亿英镑,储气池预期最少维持三十年。 ”美加争西北航域主权 若北极融解持续,东北线海路将更易通行,届时船只可由欧洲驶往北亚,比现时的航道短逾三分之一。届时,美加两国的航线权之争势必加剧。打通大西洋及太平洋的西北航道或在几十年内开放,比现时的巴拿马运河短四千英里,故早已成为其它国家的必争之地,美加两国早在 2002 年开始就这一带的国际水域

42、主权争论不休。 带动渔业旅游业发展 全球暖化不单引起北极土地、海道及资源争夺,亦有助当地的渔业及旅业发展。 已融化的北极区已成为新鱼场,渔民有更长的捕鱼时间。俄罗斯一间旅行社亦把握商国际海洋渔业资讯13机,开办破冰船游北极之旅,票价 1.7 万英镑。 北极区争夺战已不是新话题,当地没有任何条约监管,邻近多个国家包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瑞典、芬兰及冰岛皆指拥有主权,俄罗斯及挪威在北极的争拗已达三十五年,相信暖化问题将令这场争夺战升温。2.9“低氧症”促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2007 年 8 月 14 日据英国媒体报道,在一片因缺氧而被科学家称为“死亡区”的海域,鱼类和甲壳类海洋生物正在大量死

43、亡。在俄勒冈的太平洋沿岸监测这一现象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在水下发现了一个“甲壳类生物的坟场” 。科学家担心,今年这一问题仍会像去年一样严重。2006 年是历史上这一问题最为严重的一年。这一现象被称为“低氧症” ,是由北方吹来的季风引起的。这些来自北方的季风改变了洋流方向,导致海洋深处的洋流上涌,流到靠近海岸的区域。这些海水中富含氮及其他营养物质,这种突然到来的富营养使浮游生物迅速繁衍。但当这些微小的动植物死亡和腐化后,海水中的含氧量便会迅速下降。今年已经是连续第年在俄勒冈沿岸发生“低氧症” ,科学家相信这是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他们担心这一现象会成为一年一度的循环中的一个永恒特征。7 月底,科

44、学家用船只拖着仪器在离海岸 1.6 公里20 公里左右的海域进行检测时发现,海水中的氧含量只有平时的 1/6。在 5 月进行的观测表明,在经过去年的低氧症之后,已经有迹象表明海洋动物正在恢复之中,但慢游动物仍然十分罕见。生活在海床或海床附近的生物被毁坏的程度十分严重,研究人员担心,要让这些野生生物复元,可能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科学家认为,系统已经显示出复元的早期迹象,但要完全复元可能会需要十分漫长的时间。特别是目前的低氧状况可能会使系统重新回到起步阶段,本来已经受损的环境可能再次遭受打击。2.10 美国海洋保护协会指出海洋垃圾数量惊人2007 年 8 月 14 日国海洋保护协会最近指出,烟蒂、

45、食品包装和塑料制品等海洋垃圾数量惊人,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该协会 2006 年 9 月至 10 月在日本、美国和新西兰等 68 个国家的海岸开展清扫行动,回收了重达 3000 吨的 800 万件垃圾,其中包括 190 万个烟蒂、77 万个食品包装和食品容器、70 万个各种盖子和 69 万个塑料袋等。他们指出,垃圾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正在污染海洋,每年全世界有约 100 万只海鸟因为吞食塑料垃圾或缠绕在渔具上而死亡。2.11 经济快速增长全球海运费大幅上涨2007 年 8 月 14 日据外电报道,由于需求上升、港口拥堵和贸易线路大大延长,全球煤炭、铁矿石和谷物等散装干货的运输费用已经涨至新高。波

46、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最近首次突破 7000 点,在过去一年里增长了 103%。这一指数自 2000 年以来已经涨了近倍。港口严重拥堵,迫使船只等待卸货的时间长达周,使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加剧。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码头,这一问题特别尖锐。整个拉美的情况也是如此。国际海洋渔业资讯14雇一艘巴拿马中型货船每天的平均费用已涨到 58500 美元,比去年 25400 美元的价格涨了一倍多。而 2005 年,这一价格是 10000 美元左右。 货运价格上涨的背景是世界经济不断快速增长。现在是世界经济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2.12 日本迎来兜蟹产卵高峰2007 年 8 月

47、 14 日日本佐贺县伊万里湾日前迎来了被称为“活化石”的兜蟹产卵高峰。兜蟹至今仍保持着数亿年前的模样,与其说它长得像蟹,不如说更像蜘蛛或蝎子。兜蟹又称鲎,是一类与三叶虫(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兜蟹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兜蟹从 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兜蟹有“活化石”之称。随着满潮的到来,在水深 30 厘米的浅滩上多对兜蟹开始交配产卵。雄兜蟹紧紧抱住雌兜蟹,过了一会儿水面上漂浮起无数被视为产卵象征的气泡,接着它们又不断变换地点继续产卵,最后一对对兜蟹趁

48、着退潮消失在大海中,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 2 个小时。“日本兜蟹保护协会”呼吁,修筑岸堤、填海造地导致各地的兜蟹数量锐减,不过伊万里湾每年还能看到 200 多对兜蟹前来产卵,是非常珍贵的繁殖地,希望整个社会对它们加以保护。2.13 赤道太平洋海域可能出现弱拉尼娜现象2007 年 8 月 14 日世界气象组织近日表示,赤道太平洋海域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现程度较弱的拉尼娜现象,与之相对的厄尔尼诺现象则不太可能出现。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官方网站的新闻公告,目前赤道太平洋中部仍有寒流,未来一到三个月里,形成拉尼娜现象的状况可能会发展下去,但目前没有迹象显示会出现海温大幅变化的状况。世界气象组织提醒相关地区对出现

49、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保持关注。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水温持续异常下降,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增温。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引发气候出现反常,给一些国家和地区带来灾害。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亚洲季风区往往出现更强烈的季风和大量洪水;非洲会变得更加干旱;大西洋飓风的发生频率变得更高。2.14 全球变暖催生毒鱼人类食用后可能无药可救2007.08.20全球变暖,海洋同样遭灾。全球温度升高给鱼类带来不利影响,一些鱼体内蓄积的毒素不断增加,因食用海产品引发的中毒现象时有所闻。 鱼汤中毒 去年夏天,菲律宾港口城市伊洛伊洛的罗亚一家聚在一起共进礼拜天晚餐滚烫的梭鱼汤。数小时后,喝过汤的 6 人全部感到极度不适。 与此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