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ppt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8221798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财政思想。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对春秋时期有代表性的理财人物及其财政思想能够有清楚的把握。,本章的重点与难点:管仲的“相地衰征”思想及各国变法之间的传承关系。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仲的财政思想 第二节 其他各国的财政改革,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生产力的发展,使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巨大变化,至后期土地自由买卖的出现,已打破西周以来“田里不鬻”的传统,产生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及大量小土地私有者。土地占有形式的这一转变,表现在财政征课方式上,也出现一系列的重要变化。,第一节 管仲的财政思想,一、管仲简介管仲(约公元前730前

2、654)是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他在财税方面的思想主要见于管子。 二、管仲的财政思想管仲在治理国家财税方面具有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其理财思想集中表现在管子这部历史性的巨著中。,(一)赋税原则一是有度的原则。管子权修中指出:财富的增长受自然条件和人力的限制,而君主的贪欲没有限度。“赋敛厚,则下怨上矣。”他提醒国家的执政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二是公平的原则。即按负担的能力征税。管子山国轨提出:“巨家重葬其亲者,服重租;小家菲葬其亲者,服小租。巨家美修其富室者,服重租;小家为室庐者,服小租。”管仲认为,应按安葬亲属和修房屋所反映的贫富差别而征轻重不

3、同的税。,三是弹性的原则。强调赋税的征收量应根据条件的变化而有伸缩性。 四是适时的原则。即征收的时间和时限的规定要适当,否则会给征纳双方带来损失。管仲在臣乘马中指出:“彼王者不夺家时,故五谷兴。”国家征收赋税不应耽误农民的生产季节。,(二)关于征税对象 一是慎重选择征税对象。管子认为,统治者应慎重选择征税对象,因为征税不仅影响纳税人的生活和经济利益,而且还影响社会再生产。国蓄篇指出:“夫以室庑籍,谓之毁成;以六畜籍,谓之止生;以田亩籍,谓之禁耕;以正人籍,谓之离情;以正户籍,谓之养赢。五者不可毕取,故五者偏行而尽也。”,就是说:课征房屋税,使人们不愿建房屋;征牲畜税,等于限制了牲畜的养殖;征田

4、亩税,等于阻止耕种;征人头税,等于要人绝育;征户籍税,等于优待富室大户。王者对于这五种税不能同时征收。正因为管仲看到了赋税的消极作用,所以提出开征的税种要少,要慎重选择,不能随意地扩大征收的范围。,二是考虑纳税人的承受能力。管子提出,在选择征税对象时要考虑纳税人的心理承受力。他说:“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征籍者,所以强求出,租税者,所虑而清也。霸王之君,去其强求,废其所虑而清,故天下乐从也。”管仲认为,人们喜欢接受给予,怒恨被夺。税给人“夺”的印象,因此应选择“不见夺”的征敛方式。,三是主张间接税。管子认为,以间接的方式征税,如国家通过掌握货币取

5、得收入,或垄断粮食、盐、铁等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专卖,寓征于价格之中,这种隐蔽的征税比直接征税使人们易于接受。他说:“天子籍于币,诸侯籍于食是人君非发号命收啬而户籍也,彼人君守其本委谨,而男女诸君子无不服籍者也。”,也就是说,每家每户都要使用货币吃粮、食盐、用铁,国家通过控制货币的敛散和粮盐铁的买卖,可以获得大量的收入,人君不用发号令收税,而每个男女在用钱买卖粮盐铁中便不自觉地缴纳了税收。,管子提出的这种“不见夺之理”同18世纪欧洲提出的“拔最多的鹅毛而不让鹅叫”是异曲同工的,而且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采用,从汉代桓宽所著的盐铁论中便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思想的实践轨迹。,管子倡行以隐蔽的方式征税只是为了

6、减少征纳双方的矛盾,并不是借此向人民暴征重敛。它反对重税于民,主张大力培养税源,通过民富达到国富。山至数篇中指出:“民富,君无以贪;民贫,君无以富。”,四是促进对外贸易往来。管仲提出:“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不计税),以来远人。”这就是说,要运用少税轻税政策吸引外地人来本国贸易,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三)税收调节思想首先应以税收来调节贫富。管仲认为,人们太贫或太富都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安定。他说:“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不行,万民不治,贫富之不齐也。”他认为,调节贫富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对富户多征税。,其次是调节本末关系。管子提

7、出,农业是国家致富的本业,商业和手工业是末业。从事本业的人劳累而不易致富,只有调节本业与末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们才愿意从事本业。调节的办法之一就是用税收诱导人们的行为,即对那些搞好农业生产再经商者课以轻税,而对那些不务农事从商渔利者征重税。,三是调节地区之间的供求关系。管子轻重丁以管仲与齐桓公对话的形式讲到运用税收调节地区的商品供求关系。管仲认为,国家在经营粮食等专卖物资中,丰收价低时购进,紧俏时售出,即可取得大量的财政收入,又可调节市场物价,防止商人“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管子强调,应通过国家专卖调控市场物价,防止老百姓受投机者的盘利。,第二节 其他各国的财政改革,继管仲在齐国改革之后,各

8、国纷纷进行改革。其中最有名的是魏国的李悝改革,楚国的吴起改革和秦国的商鞅改革。其中改革最彻底、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改革。,一、李悝改革覣国的财政公元前四二四年,覣文侯任用李悝、西门豹等人进行改革,其中属于财政方面的政策有:(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即是废除奴隶社会残留下来的世袭为卿、世代食禄的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把禄位赐给有功于国的人,不让无功受禄。进一步发展了因军功受田宅的制度,让更多的人去努力立功。,(二)是“尽地力之教”。即是要鼓励农民努力增产粮食,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根据覣国的人口和土地情况,每个农民可耕好地一百亩(约合今31亩),或坏田二百亩;李悝估计,地力还有

9、余,即农作物收获量还可能提高。办法是通过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劳动强度,改进耕作技术。农业产量增加了,向国家缴纳的赋税就随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就多了。,(三)实行平籴法。李悝认为,粮价太贱,农民耗费的种子、肥料和花费的人力得不到补偿,就要影响农民的生活,也导致国家的收入减少;反之,粮价太贵,城市居民买不起,生活困难时只好逃亡,引起社会不安定。因此,粮价太贵或太贱,对维护统治都不利。李悝说:“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为此,他制定了“平籴法”,以平抑粮价,即把好年成分成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成上、中、下三等;好年成的余粮,由官府按优质优价的

10、办法买进来,坏年成由官府按歉收情况出售定量粮食,以供应市场需要。,二、吴起改革楚国财政楚、秦、燕等国的财政改革比三晋和齐国为晚。由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面临危机;同时各国变法的成功也迫使他们起来进行改革。楚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楚悼王十九年(公元前383年)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其中有关财政方面的主要是:,一是损有余,补不足。楚国的困难在于大世的权太重,而封君的人数又太多,贵族掌握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不利于新兴的地主势力的发展。因此,吴起首先对此进行改革,凡封君的子孙已传三代以上的,收回爵、禄;疏远了的公族,一律除掉公族籍;削减官吏的俸禄和裁免无能之官及无关紧要的官职,以节约财政

11、支出,用以抚养将士。这就是剥除奴隶主贵族的“余”,用以补充地主阶级的“不足”。,二是强令迁移奴隶主贵族。楚国地广人稀,吴起下令旧贵族带领其所属百姓充实到大片荒凉地区,变相的收回了他们原有的土地。总之,吴起的改革,打击了贵族势力,扶植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精简了国家机构,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使楚国国势迅速加强。,三、赵奢整顿赵国财政赵奢是和廉颇齐名的赵国大将。据史记记载:“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贵?以君之贵,奉公如法,

12、则上下平,上下则国疆,国疆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庫实。”,四、商鞅变法,(一)商鞅简介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人,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原名公孙鞅。,他在秦国立功后,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于今河南内乡)十五邑,号为商君,故又称商鞅。商鞅是春秋战国中期的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二)商鞅的经济政策与财政思想,一般认为,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全面和彻底。可以说是各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总结。通过变法,秦国迅速富强起来。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有关财政方面的是:,1、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根据军功制定尊

13、卑爵秩的等级。2、在经济上实行“为田开阡陌封疆”制度。,废除以井田为主干的贵族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和准许土地买卖,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并一律收税,这一变法,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变革。,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商鞅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他的基本观点是“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对非农业活动的课税,要既多且重。,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他要求加重关市之赋,加重酒肉之租,按每家游惰坐食不务农事的人口而重征人头税。至于税率重到何种程度,他对酒肉之租曾提出“令十倍其朴”,即按原价征收十倍的捐税。由此类推,其他租税税率之高可想而知。,4、国富民贫论。先秦各学派的思想家,绝大多数都是宣扬在百姓富足的基础上充实财政,但商鞅提出与此相反的观点,主张百姓要穷,国家财政要富。“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怎么实现呢?商鞅提出的实现的方法则是:“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即依靠国家的“刑”与“赏”。,本章复习思考题:,1、管仲财政思想评析。 2、简述商鞅变法及其历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