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永雨霖铃赏析寒 蝉 凄 切 ,对 长 亭 晚 ,骤 雨 初 歇 。都 门 帐 饮 无 绪 ,留 恋 处 、兰 舟 催 发 。执 手 相 看 泪眼 ,竟 无 语 凝 噎 。念 去 去 、千 里 烟 波 ,暮 霭 沉 沉 楚 天 阔 。多 情 自 古 伤 离 别 ,更 那 堪 冷 落 清 秋 节 ! 今 宵 酒 醒 何 处 ? 杨 柳 岸 、晓 风 残 月 。此 去经 年 ,应 是 良 辰 好 景 虚 设 。便 纵 有 千 种 风 情 ,更 与 和 人 说 ?雨霖铃被誉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而这首雨霖铃是柳永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词通过层层的渲染、铺陈,以及典型意象的有机使用,使词成为一首意致绵
2、密,凄恻动人的“惜别诗词”之千古名篇。首先,全词通过多层次地、层层递进的结构将离愁别绪表现得缠绵悱恻。 “寒蝉凄切”从寒蝉,深秋之鸣虫开始展开,将镜头聚焦在一个微小之物之上。然物微而意大,寒蝉代表的是秋风萧瑟的深秋,而“悲秋”又是从宋玉起开创而形成的传统意境。且, “凄切”之声又响在耳边,其悲凉之意更增添了一分。寒蝉体积虽小,看似微不足道,但仅“寒蝉”一入眼(/入场),其整个深秋、悲凉、愁绪之意便跃然纸上,不必再赘言,读者便早已心领神会。仅四字“寒蝉凄切” ,便奠定了整篇词的基调,而四字概括得极为精妙而传神。此为一层。然后,放佛随着主人公的抬头远望,镜头拉长,那延绵不绝的长亭,五里一短亭,十里
3、一长亭,似乎都像是为主人公而设,放佛在幽幽地诉说着无法逃避的离别。抬头望去,尽是离别之景物。并非周围景物仅有长亭而已,然而入眼的却只有长亭,正表明了主人公的满心离愁别绪。再一望,那夕阳西落,暮色十分,一日的美好将尽,放佛象征着“你我”之美好姻缘也将随之而尽。第二层,对着送别的长亭,在这傍晚时刻, “我”心如何不感伤?不仅如此,第三层的环境描写,将氛围烘托得更为抑郁难耐,即“骤雨初歇” 。深秋之傍晚,已觉寒气,然而加之秋雨,更令人觉得无法抵御的寒气逼人。天冷而心亦寒。正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 ”而且,骤雨已既停,表明船即开,分手的时间迫在眉睫。此三句十二字里,包含了三层氛围的营造及环境的描绘,层
4、层递进,十分精妙而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背景和场景。字有限而意无穷。虽然“都门帐饮” ,却并没有江淹所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那种豪迈和欢快的气象,有的只有“无绪” ,心情的起伏不定,难以平复。正留恋处,此时“兰舟催发” ,已经容不得再叙儿女别情。这种无奈,情何以堪?“盖写未别之情景,已凄然欲绝。 ”然后,镜头从周围环境转向了主人公。 “执手” “相看” “泪眼” “无语” “凝噎”这几个词将两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 “执手” ,也许曾有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山盟海誓,而今“执手”的时间却已分秒可算;“相看” ,这或许是有生之年最后一次见面;这心里纵有千言万语,此
5、刻却说不出口,也许不必再说出口,曾惺惺相惜,自然明白“我”心;默默之中,只有眼泪不止,哽噎不断。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将离别人心中复杂而微妙,伤心落魄而难以言表的内心情感勾勒出来。将情感表达得有隐有显,回环而不绝,绵密而细致。“念去去”两句,大气包举、直抒胸臆,放佛要在心中大声哭喊、发泄心中的愤懑之情。“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 ,看似言景而又实指人情。主人公忧伤惆怅弥漫及心情的无比沉重,与此时此地的大背景融为一体,放佛漫天弥漫的已不再是雾霭,而是无法抑制的离别的惆怅,满江奔腾流逝的不只是江水,而是离别的哀愁。此处,情缘于景而甚于景,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如果说该词的上阕写的是未别及别时之情,那么
6、下阕则写的是别后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 ,历来人们都伤心于离别之事,离别本身已足以让人伤神, “更那堪”秋愁万绪的“清冷时节” ,真是悲上加悲。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是作者的假设和设想。分别时的无绪帐饮,别时神情恍惚,而当酒醒十分,自己又会是身在何处?也许只有那枯柳夹岸,拂晓寒风残月在天吧。这情境,闻之便另人心生悲哀。酒醒后再次清醒地意识到伊人已不在,只有自己和那败柳残月,寒风迎面吹来,孤寂寥落之感,传遍全身,不能自拔。这句虽在描写假象的周围环境,无一字在说情感,却又感觉没有一字不是在叙说着沉重而荒凉的伤心。这句既是写深秋清早的佳句,更是”无声胜有声,不言胜言”的描写离
7、人凄恻之情的千古名句,传诵至今,经久不衰。“此 去 经 年 , 应 是 良 辰 好 景 虚 设 。 便 纵 有 千 种 风 情 , 更 与 和 人 说 ! ”此 处 作 者 , 继续 设 想 下 去 , 即 使 不 是 那 酒 醒 后 的 荒 凉 处 境 , 但 孤 独 寂 寞 却 常 在 , 纵 使 有 “千 种 风情 ”, 又 能 找 谁 去 诉 说 , 只 有 虚 度 年 华 , 蹉 跎 一 生 。 层 层 递 进 的 假 设 , 一 步 一 步 地 引人 至 更 深 的 感 情 漩 涡 中 去 。 放 佛 一 道 一 道 无 形 地 缠 在 身 上 的 离 愁 与 悲 哀 , 让 人
8、不 能 反 抗 ,只 能 与 作 者 与 主 人 公 感 受 同 样 的 沉 重 而 绵 密 的 离 别 之 情 。层 层 环 套 , 层 层 递 进 的 结 构 , 使 得 离 愁 别 绪 缠 绵 悱 恻 , 无 穷 无 尽 。 环 境 的 烘 托 及细 节 的 描 写 , 使 感 情 呼 之 欲 出 , 情 寓 于 景 , 而 情 景 交 融 。第 二 , 这 首 词 的 哀 断 凄 绝 , 还 通 过 特 别 的 音 节 声 律 而 得 到 加 强 。 首 先 , 该 词 压 的 是短 促 的 入 声 韵 ,如 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用这样的入声韵去表达难以抑制的强烈的
9、愤懑之情。其次,词中使用了很多抝句,如“骤雨初歇” (仄仄平仄) 、六字句“都门帐饮无绪”和“今宵酒醒何处” (都是平平仄仄平仄 )、七字句“暮霭沉沉楚天阔” (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及八字句“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少了正常的音律之感,却多了一种不是按常速诵读即可的、与词的情感相协调一致的、特殊而奇特的节奏。再次,词中用了很多结构特殊的句子,使得读者在诵读时,不得不有意加入停顿和顿挫,使得词节奏缓而重。如, “对长亭晚” ,是“一三”而非“二二“;“竟无语凝噎” ,是“一二二”非“二二一”等,有意打破了句子的节奏,却不觉涩怪,反而更好地表达出了哀断凝噎之感。这首次中体现了很多柳永作词的创作手法,在此仅举一二。词的妙与好,就在于不可言说和不可替代之上,虽冗长地分析一番,却未尝不是画蛇添足,有损词本身的意境。柳永虽是“失意才子词人” ,却是在宋代乃至整个文学史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伟大词人而,这首词的艺术造诣之高,不愧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