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

类型唐代科举与社会习俗的关系.doc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8212659
  • 上传时间:2019-06-14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20.16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唐代科举与社会习俗的关系.doc
    资源描述:

    1、唐代科举与社会习俗的关系唐王朝建立之初,为了吸收中小地主阶层中的知识人才,曾经一度沿用隋朝科举制度:“武德四年,复置秀才、进士两科” 。又“高祖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人。 ”由此可知,唐高祖武德四年决定恢复隋朝设置的明经、秀才、进士等科,并于武德五年即正式开科取士。但科举制真正开始成熟起来,则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千百年来,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影响,但在这里,我想就社

    2、会习俗方面的影响做一些补充。隐逸之风在封建社会里,人生的价值就是侍君报君,文人们皓首穷经,以图跻身仕途。但往往是虽身居官场仕途,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虽身在朝野,却无法与统治者达成默契。这些文人们心灰意冷,逐渐淡却对仕途的满腔热情,只希望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由于隋末唐初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定,士阶层对于政权更迭的现实局面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群人积极入仕,参与到新王朝的建设之中;另一群人则选择归隐山林,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归隐之风。面对人才急剧流失,政局不稳定的局面,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来弥补中央吏员大量空缺的情况,制举就是由帝王出面进行调整的措施,并因此和唐代文人的隐逸之风结下了特定的关系

    3、。最早的制举诏是武德五年三月的,诏云:择善任能,救民之要术;推贤进士,奉上之良规。自古哲王,弘风阐教,设官分职,唯才是与。然而岩穴幽居,草莱僻陋,批褐怀珠,无因自达。实资选众之举,固藉左右之容。意在搜杨,理宜精擢。是以贡士有适,爰致加锡之荣;无益于时,必贻贬黜之咎。末叶浇伪,名实相乖,取非其人,滥居班秩。流品所以未穆,庶职于是隳废。朕膺图御宇,宁济兆民,思得贤能,用清治本。招选之道,宜革前弊;惩劝之方,式加恒典。苟有才艺,所贵适时,洁己登朝,无嫌自进、宣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总管、刺吏各举一人。其有志行可录,才用未申,亦听自举,陈其艺能,当加赏擢,授以不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制举已经开始作为选

    4、拔人才的一个途径。更值得注意的是诏书里出现的如“岩穴幽居,草莱僻陋,批褐怀珠”等术语。这是对卷怀深藏之士的习称,并被唐以后历代帝王所沿用。从这以后,帝王们在下达诏书时,都习惯在前面加上诸如这样的词语来修饰那些隐逸的文人们。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虚有其表,故弄玄虚之感。但实际上,以“旌贲丘园”名义开头的制举诏书,就已经把那些文人们纳入“隐士”名下,反而成为了帝王为这些身份庞杂的士人们所举行的锡名仪式。最初可能认为是由于唐代隐逸之风推动的制举的发展,但是现在看来,倒不如说是制举给这些隐士们提供了正名的机会,它不再是事后对隐逸现象的追认,而是预先以命名的方式宣告隐士现象的诞生。古代教育唐代科举作为选拔

    5、官员的唯一途径,采取考试的方式就必然会对古代的教育产生直接影响。但在这之下,不得不提另外一个选拔制度,那就是童子科。顾名思义,就是选拔那些从小天赋异禀,才智过人的儿童。唐代的童子科和科举制度中的其它科一样,有严格的规定。考试内容、方法,应试者的年龄和入选者的使用等都有条文限制。唐刚开始设置童子科时,规定入选者年龄必须在十岁以下,“凡童子科,十岁以下。”到后来又规定“实年十一、十二以下”。考试内容,要求能一经以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并且要“自能书写者”。“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唐代的童子科有一个不断完备的过程,它开始于唐太宗、高宗年间(公元627 年655 年),到了代宗广德二年五月,礼部侍郎

    6、杨绾发现童子科有使幼儿凭其小聪明而获官的可能, “恐成侥倖之路” 。他奏请罢废了童子科。到代宗大历三年又重新开设童子科。下诏要每年都要考选年龄在十岁以下,通一经兼论语 、 孝经者申送礼部,同明经、举人等一同考试。到文宗开成二年,皇帝下诏各道,禁止滥荐童子, “冀绝倖门” ,但“虽是有命,而以童为荐者,比比有之” 。可见当时推荐神童以应特科,已成为社会风气,虽天子有令也难禁绝。到宣宗大中十年,对荐送童子又做了详尽的规定,为了保证童子科的质量,申饬诸道“荐送童子,并须实年十一、十二以下,仍须精熟一经,问皆全通,兼自能书写者” 。如果选送那些年龄已过,并且才学平平之辈入京参加省试,那么“本道长吏亦议

    7、惩法” 。可见,童子科的设立经过很漫长曲折的过程,但显然采取极端的取缔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找出纰漏并不断完善。婚姻观念门第观是封建婚姻观念的核心思想,尤其是魏晋以来门阀势力的恶性发展,建立在士族政治之上的门第婚姻更为普遍化和制度化,门第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随着唐代科举制的发展和日益完善,沉重打击了门阀的势力,其政治地位和影响力日益下降。与此同时,借科举翻身的新贵们却如日中天,声誉日隆,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科举夺冠者不仅可以位及人臣,高居庙堂;在民间也享有极高的盛誉,每逢放榜之日,新科进士们曲江宴饮、雁塔题名、长安观花,享尽荣耀。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使得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巨变,即不再重门第出

    8、身,而是更看重功名,更看重人才。科举的金榜提名者成为权贵们争相抢夺的择婚对象,为了得到才貌双全的乘龙快婿,人们甚至有榜下择婿之举。据唐摭言记载:在放榜日的曲江之宴上, “公卿家率以是择婿” ,乃至“车马填塞” 。更有甚者, “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此,若有东塌之选者,十八九,钿车珠幕,栉比而至” ,大有守株待兔之势。宰相李林甫还经常将及第进士招致门下,令女儿暗中挑选意中人。同时,因为科举考试考察的主要是个人的文学修养,受其影响,重文轻武之风日盛。人们在择婿时也更加注重其诗词歌赋的能力,这在唐代的传奇小说中也有所体现。迷信在科举考试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社会中流行举人占卜以及举人重视占卜,相信占卜

    9、的现象。举人占卜与科举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占卜可以用来预卜科名缓解举人的紧张心理,可以成为举人选择人生方向的手段,也可以通过占卜选择出行;另一方面举人也可以利用占卜为自己提高声誉获得更多及第的机会,同时也推动了占卜风气的盛行。通常,举人的占卜习俗大致可分为占梦、相面和其他占卜活动三类。关于占梦, 唐摭言记载:钟辐,虔州南康人也。始建山斋为习业之所,因手植一松于庭际。俄梦朱衣吏白云:“松围三尺,子当及第。 ”辐恶之。尔来三十余年,辐方策名:使人验之,松围果三尺矣。 太平广记也有记载:有进士李岳,连举不第。夜梦人谓曰:“头上有山,何以得上第?”及觉。不可名“狱” 。遂更名“言” 。果中第。从这些材

    10、料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任何梦兆都极力与科举拉拢关系,释梦也极力从举人期望“金榜题名”的心理来解释猛地本质。关于相面, 唐摭言也有记载:郑朗相公初举,遇一僧,善气色,谓公曰:“郎君贵极人臣,然无进士及第之分。若及第,即一生厄寒。 ”既而状元及第,贺客盈门,惟此僧不至。及重试,退黜,唁者甚众,而此僧独贺,曰:“富贵在里。 ”既而竟如其所卜。太平广记记载:窦相易直,幼时名秘,家贫,就业村学。其教授叟有道术,而人不知。一日近暮,风雪暴至,学童悉归家不得,而宿于漏屋之中,寒争附火,唯窦公寝于榻。夜深方觉,叟抚公令起曰:“窦秘,君后为人臣,贵寿之极,勉励自爱也。 ”及德宗幸奉天日,公方举进士及升朝,访得其子,提絜累至吏中荣达。这些材料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宣言的因果报应说,及第与积阴德有很大的关系,且与人的品德有关,体现了佛、儒教思想对科举取士的影响。而且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占相还是占梦,都是好的方面居多,这也表现了举人迫切渴望获取功名的积极心态,好的预兆会给人带来正面积极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科举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选官制度,不仅是在选拔人才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在社会发展或者历史发展潮流也起了一定的导向与推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唐代科举与社会习俗的关系.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821265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