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以5000年文明理解40年改革:把发展优势变成话语优势.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212231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5000年文明理解40年改革:把发展优势变成话语优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以5000年文明理解40年改革:把发展优势变成话语优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以5000年文明理解40年改革:把发展优势变成话语优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以5000年文明理解40年改革:把发展优势变成话语优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以5000年文明理解40年改革:把发展优势变成话语优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以 5000 年文明理解 40 年改革:把发展优势变成话语优势改革进入不惑之年,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改革 40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奇迹,但还存在着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落差,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因此,理解中国改革,也涉及到一个认知方法的转换,应该回到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中来理解中国改革。 新近出版的经济图书中国的改革哲学,将尝试“以中国为方法”理解中国改革,用基于中国的话语来解释中国的经济改革。这本书认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和包容智慧,对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产生了潜在影响,正因为此,中国才能够在经济改革方案的设计中,不偏向任何一个极端,而是遵循混合至上、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原则,形成了各

2、种元素相互抵消缺点而又彼此激荡优势的“混合优势” 。 这本书得到了中国经济 50 人论坛成员曹远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农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重阳投资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王庆等人作序或推荐。现将这本书的前言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编者 以 5000 年文明理解 40 年改革 题记 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抑或与其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 亨利基辛格 (一) 许多年以后,当人们回望人类的 21 世纪,最值得记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进入新千年,人们见证了太多重大历史事件。纽约双

3、子星座轰然倒塌,美国开启了全球反恐战争;雷曼兄弟意外陨落,一场持续近 10 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贸易保护、民粹主义、难民危机、恐怖袭击等沉渣泛起。与此同时,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突破,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未来。这些事件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就对人类历史的长远影响来看,这些重大事件与中国崛起还不在一个层次上。 毫无疑问,中国崛起是 21 世纪最为重大的事件。 作出这一概括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西方的主流媒体。全球语言监测机构评出 21 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崛起高居榜首。从日本、韩国机场俯首即是的中文广告,到中国人设计的桥梁公路通行于非洲大陆,从巴黎奢侈品店门前由中国消费者排起的长队,到

4、纽交所不断响起的由中国企业上市发起的敲钟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中国崛起带来的震撼。13 亿多人开启现代化的征程,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进军,而能以如此之大的国家规模、人口规模实现后发赶超,在人类现代文明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壮举。 过去,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眼睛向西”,希望从西方先发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寻找摆脱贫困、走向现代文明的钥匙。现在,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很多发达国家也纷纷把目光转向东方,希望能从中国的改革实践中提炼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改革艺术、制度模式和治理经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改革 40 年的经济奇迹同样受到瞩目的,是对中国改革的普遍性思考。 “中国模式” “北京共识”等新概念,一

5、时间成为风靡世界的学术热词,代表着人们对理解中国改革的热情期待。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新制度经济学奠基人科斯说,中国的改革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故事”,美国时代周刊写到,“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故事,不是中国人的事,是我们的故事,是全人类的故事” 。这个伟大的故事,也引起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对它的认真思索: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奇迹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的成功密码?中国改革 40 年的历程,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其中的核心启示是什么?向世界讲清楚这些问题,需要更好地讲述中国改革的伟大故事。中国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讲述。 (二) 当我们谈论中国经济改革,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比较优势战略

6、,市场导向改革,中国特色产权界定,发展主义政府引领各种经济理论应运而生,都想破解中国改革成功的密码,并基于中国的改革实践提炼出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制度模式。这不仅会丰富人类的知识版图,更会直接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别于西方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知识和发展两个层面有益于人类的总体进步。 但是几乎所有的分析,从抽象意义上来说都集中于有形的制度模式层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制度经济学大师诺思认为,制度不仅有正式的、成文的制度规定,还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比如说文化传统、民风习俗和意识形态等看不见的因素。从这样的视角来看,解读中国改革,就不能缺少基于文化的解释,新加坡联合早报这样总结在经济

7、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也许较不抢眼、较不具新闻轰动效应的故事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 历史学家史华慈说过,“人类过去的各方面经验,不论有益有害,都可能继续存在于现在之中”并认为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是“两种流动不居、互相渗透的状态” 。从这个视角来看,寻找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密码,就要找到中国改革的独特性,找到中国独有而其他国家所无的特质,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薪火相传、未曾断代的文化。那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它们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想象世界的方式,并没有埋进时间的故纸堆,而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看待我们这个光怪陆离的现代世界。

8、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敏锐地洞察到数千年历史传统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国家享有如此悠久的连绵不断的文明,抑或与其古老的战略和政治韬略的历史及传统如此一脉相承。 ”因此,在探讨中国经济奇迹时,就不能忽视文化对于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意义。中央政治局委员刘鹤明确指出,“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改革开始就起到重要作用,主要是按照循序渐进的传统和中庸文化特点摸索改革路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也说,“中国 30 年奇迹及其背后的制度演化逻辑同样清楚地表明,近 30 年内的经济变迁绝非是纯经济制度因素所能概括。 ” 这些洞见让人透过中国经济改革的 40 年,看到了中国文明延续的

9、上下 5000 年。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一个文明古国正在重拾昔日荣光。讲好中国的改革故事,也应该摒弃西方中心观,走出“被表达” 、 “被代言”的困境,努力“以中国为方法”理解中国改革,以 5000 年文明理解 40 年改革,在中国发现历史,在中国看见智慧,在中国遇见未来。 (三) 40 年与 5000 年。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相遇,也是历史向未来的延伸。 与俄罗斯、波兰等转轨国家比较就可以发现,中国的渐进改革带来了一种混合的经济形态:既有有效的市场,也有强大的政府;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既有充当发展“助推器”的城市,也有充当发展“稳定器”的农村曾被视为相互矛盾的对立元素在

10、中国的改革中不仅并存共处,而且戏剧性地发挥着互补的作用,这可以说是中国古老的中庸哲学的当代运用。 一位经济学家注意到,中国的经济改革,展现出一种全方位学习的能力:科学技术可以学美国,工业制造学德国,管理学日本,分解房地产的使用权学香港,工业园区学新加坡,农业还可以学以色列。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也感慨:“中国人学得快啊!”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面对现代社会的治理,面对各种经济理论,中国展现出了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能力,“到中国讨论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发展,会比在纽约联合国讨论还要受到大家欢迎” 。 这就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面对不同的经济学说,为什么中国没有偏执地选择其中一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俄

11、罗斯等国家选择基于“华盛顿共识”的“休克疗法” 。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能把各种经济学说以及基于这些学说的解决方案结合起来,吸收各自的合理成分并混合应用于现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看待不同的经济学说的认知问题。这是一个文化传统和哲学观念的问题,也就是改革哲学的问题。 中国改革走过 40 年,现在确实到了总结中国的改革哲学的时候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改革的影响,绝不只是锻造了中国人勤劳、节俭、务实等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化中沉淀形成的包容性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影响着人们对待不同改革方法的认知方式,并最终形成了中国改革不走极端、兼收并蓄的混合形态。显然,贯穿于改革过程的“包容型智慧”,在中国历史上

12、有着源远流长的谱系,它最早的表述就是孔子总结提炼的“中庸” 。 提出“北京共识”概念的雷默早已注意到中国崛起的“非对称特点”,中国的实力并不仅仅体现在可以数字化的显性实力,也体现在向世界贡献了一种全新的看待现代化的认知方式和思想观念。政府与市场,集中与分散,管制与自由,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内需与外贸,国内与国际,东部与中西部在所有这些相关联的二元范畴中,中国的经济改革始终坚持执两用中的原则,进行综合运用、形成叠加优势。 对待不同的经济学说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改革方案,中国都是以学习的态度汲取其合理成分,又以批判的眼光扬弃其不足之处,并最终混合应用于改革实践,形成了各种元素相互抵消缺点而又彼此激

13、荡优势的“混合优势”或者说“叠加优势” 。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奇迹不只是后发优势、大国优势,也不仅是规模优势、人口优势,很难归因于哪一个简单的方面,而是一种综合优势、混合优势和叠加优势。这就是贯穿于中国改革的“包容型智慧”,这些哲学观念应用于现代中国,却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理解中国当代的发展,需要到几千年深根固本的历史中寻找解释。 (四) 时间变成历史,中国内涵天下。 中国改革 40 年取得的经济奇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这本书的使命,就是要寻找引领中国取得改革成功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展示出中庸哲学与“包容型智慧”如何运用于中国改革 40 年的进程,并由此尝试“以中国为方法”理解

14、中国改革,用基于中国的话语来解释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奇迹无论有多少种经济解释,基于文化的解释必将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几千年历史在当代的延伸,也是这 40 年对于 5000 年的回响。 这本书将分为 8 个章节,第一章是总论,寻找中国经济奇迹的文化解释;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从改革的目标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改革的转轨方式等动态视角,深入观察“包容型智慧”运用于经济改革的过程;第五章到第七章分别从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政府与市场的结合,从静态视角来观察“包容型智慧”达到的经济绩效。第八章是总结,明确提出“作为一种方法论的中国”的概念,用中国的方法论去理解中国、认知中国,并对“包容型智慧”做出系

15、统解释,形成讲述中国故事的认知框架。 这本书将尝试把经济分析的专业性与哲学文化的思想性结合起来,既形成一种通俗的经济读本,也透视经济选择背后的哲学观念。经济学往往被戏谑地称为“令人抑郁的科学”,在加入思想图景之后,这本书的经济分析将变得灵动起来;同时,讲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种需要避免的倾向是陷入盲目的自大,这本书将以一种哲学思辨和科学理性的态度来分析中国的“包容型智慧”,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云里雾里的玄学、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体验或故弄玄虚的封建迷信,而是一整套内涵明确、可被复制的科学思维,经由理性总结完全可以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讲好中国故事,绝不仅仅只是从事实层面展示中国的改革历程,这是讲

16、好中国故事的初级层次。英国崛起带来了自由的观念,德国崛起让人看到国家的作用,美国崛起则制造出“历史终结论”,可以说,历史上每一个崛起的大国,都曾给世界贡献出新的思想观念和话语体系。中国的崛起同样应该有这样一个思想贡献。因此,从理论和知识的高度总结中国改革的经验,提炼出能够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哲学观念和理论图示,才是讲好中国故事更高层次的任务。 这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预测:中国可能“有意识地、有节制地融合中国与其他文明的长处”,“其结果可能为人类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 。这本书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努力,也许它所提炼出的“包容型智慧”,只是中国的改革哲学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更深厚的思想智慧

17、还等待着更多人去思考和挖掘。这本书并不是封闭的终章,而只是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 170 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 60 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 ”这句话饱含着深刻的方法论智慧。历史不是关于过去,而是关于现在,它一直参与到今天的选择与决策中。 “5000 多年文明史”与“30 多年来探索史”,也有着深刻的联系。让我们一起回顾改革 40 年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并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打捞中国的改革哲学,感受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智慧。 图书信息 购书链接:htt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