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學的次領域與研究方法,討論大綱,心理學簡史 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心理學的次領域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心理學在中國,心理學研究的議題與方法,這一章的目的是介紹心理學的發展史,以及心理學家所探討的研究議題,與他們所採用的研究取向和方法。 這裡所做的並不是完整的介紹;這裡所涵蓋的只是授課教師認為較為重要,也比較容易在課堂上教學的概念。 你還是需要從教課書上才能得到詳細的訊息。,本章的訊息多來自,Hunt, M (2000). 心理學的故事(李斯譯)。台北市:究竟出版公司。 Sternberg, R.J. (2004). Psychology: In search of the human mind
2、(4th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討論大綱,從一些影片看心理學的研究 心理學簡史 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心理學的次領域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心理學在中國,從一些影片看心理學的研究,按影片標題之字母排列 Ash Depression Fear Neuron Piaget Memory Skinner,心理學簡史,一般心理學課本對心理學的定義如下: 心理學是研究心智、行為與二者間之關係的科學。在這個定義中 心智指的是:各種無法直接觀察的複雜心智功能(如記憶、學習、知覺、推理、決策歷程、創造等等) 行為指的是:人類及其它種類的動物
3、(如,大白鼠、貓、狗、猴子等)的可觀察行為,以及各種生理反應; 例如:見下頁,眼動、 EEG、ERP、 TMS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ET Scan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MRI Single cell recording 等等。,心理學簡史,前述的定義並不是心理學出生時的定義,這個定義是經過一百多年的時間,慢慢形成的。 在這段時間裡,心理學家對心理學研究的使命(亦即,心理學的定義)發生了質化的改變,而這些改變也造成了心理學家從事研究時,研究議題和研究方法的改變。,Thomas Kuhn的科
4、學史觀,心理學定義的改變過程非常符合科學哲學家Thomas Kuhn的對科學演進的分析。 一般人認為,科學的發展是一種類似線性的進展歷程;亦即,透過不斷的知識累積,而逐漸的進步,逐漸的達到該種科學的現況。 Kuhn 則認為,科學的發展是在兩種輪迴出現的時期之間,迂迴前進的;這兩種時期分別是常態科學期(normal science)以及革命科學期(revolutionary science)。,Thomas Kuhn的科學史觀,當一門科學處於常態科學期時,多數的學者對於這門科學的研究使命抱持著類似的看法,他們會用類似的方法,探討大家都認為的重要研究議題。 當研究完成後,他們會將研究的結果發表在他
5、們所辦的學術期刊中,提供大家參考。 Kuhn 用 paradigm(派典)這個字眼來稱呼研究者對這門科學的共識。亦即,他們對這門科學的看法與進行研究的做法。,Thomas Kuhn的科學史觀,當一個學科處於常態科學期時,雖然大多數的研究者對該科學抱持著相同的派點,但是 Kuhn 指出,這時仍然會有少部分另類的研究者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從事研究。 當常態科學家累積了許多不符合派典的研究發現,或另類科學家發現一些重要的現象,且這些現象無法用派典的觀點解釋時,人們就會漸漸的放棄這個派典,採用新的觀點,新的方法進行研究;這時,該科學就進入革命科學期。 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澱與整理,一個新的派典會漸漸
6、的被學界中的大多數科學家採用,這時就進入另一個新的常態科學期了。,心理學研究取向的演變,一些早期的心理學研究取向,結構學派 功能學派 連結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結構學派,馮特(Wilhelm Wundt) 認為,心理學的研究焦點在探討人類的意識。研究者應該藉由科學的方法(內省法),分析人類的意識經驗,以找出意識的基本成份。,結構學派,因為以下的原因,許多人認為馮特(Wundt)是科學心理學之父。 (一)他在西元 1879 年於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所以科學方法研究心理學的實驗室 (二)馮特培育了許多研究生;他指導了近二百名博士生的論文。在這些學生中,後來有許多成為歐美大學機構中的重要心理學家。(前
7、北大校長蔡元培也是他的學生) (三)馮特本人著作等身,使心理學成為科學領域的一員。,結構學派,馮特在 1862 年就開始思考如何以實驗的方法,探討人類的意識。在一本書的序言中,馮特寫道: 實驗方法終將在心理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只是目前很難被人們全盤的認識到 . 一旦靈魂被看做是一種自然現象,心理學也將被看做是一門自然科學,而實驗方法也一定能在這門科學中更為廣泛的被使用。,結構學派,內省法(introspection)是馮特用來探討人類意識之組成元素的方法。 例如,在一個研究中,他和他的學生將節拍器調成各種速度(有快有慢),然後在不同的時間長度(有時只聽幾拍,有時則聽好幾分鐘)裡,讓受試者聽節拍器
8、的聲音。聽的人需要仔細的檢查自己的感覺(內省),然後將自己的感覺報告出來。例如,有人發現快節拍會引起激動的感覺、慢節拍會引起放鬆的感覺、嗒的聲音出來時,會先引起緊張感,然後會出現微妙的放鬆感。 在馮特的研究中,受試者並不能隨意的進行內省。受試者要根據實驗者的要求,進行準確,有系統的自我檢視。例如,實驗者可能會要求受試者在實驗中檢視各種生命的要素(如,感覺、知覺與情緒)的狀況,以及一些能引起生命的要素之刺激(如,聲音、光、顏色等等)的狀況。,Friedrich的博士論文,前圖是馮特教授及兩位他學生(Max Friedrich(德國人)及 G. Stanley Hall(美國人)進行實驗時的留影。
9、 這套設備是為 Max Friedrich 製作的;當時,Max Friedrich 正在為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 the duration of apperception)收集資料。,Friedrich的博士論文,在Max Friedrich所做的研究中,受試者在實驗前可能被指派在兩種不同的情況下做實驗。 (A)受試者感到自己聽到音響時,盡快的按發報鍵。 (B)受試者聽到音響時,盡快的按發報鍵。 雖然這兩種狀況好像沒有什麼不同,但是馮特的研究卻顯示,兩種情況中的受試者經歷著不同的意識狀態。 在 A 狀況中的受試者需要注意自己對聲音的知覺意識,所以他們的按下發報鍵的反應時間通常比 B 狀況中的受
10、試者慢。 而且,受試者報告,當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聽到聲音的意識上時,他們會體驗一種清晰的心理圖像;這個圖像就是他們準備要去聽的聲音。當聲音實際出現時,他們會先產生一種訝異感,並有很強的按發報鍵的衝動。,結構學派,根據這樣的研究結果,馮特認為可以透過內省法將意識結構(亦即,意識的的基本成分)解析出來;一如化學家將某種化學物質的基本元素解析出來一樣。 雖然馮特心理學的廣度不止於意識結構的分析,但是這方面的研究是馮特研究的中心議題,所以後人稱馮特及其追隨者的心理學想法及做法為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結構學派,一些批評及問題 (一)研究過於重視基本感覺;所以研究結果分析出了過多的基本
11、感覺。 (二)並未研究意識的重點;如,思維及思維的歷程。 (三)採用內省法的研究發現無法被他人重複驗證。 (四)研究結果無法應用到真實的世界中,解決真實世界裡的問題。,功能學派,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應該是意識的各種功能(例如,推理、注意力、意願、想像、記憶、感覺等),尤其是這些功能在人類適應及生存(於這個複雜的世界中)上扮演的角色。 左圖為William James的照片,功能學派,和馮特一樣,William James認為意識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他認為,馮特以內省法研究意識絕對不會成功,因為: 正如一片雪花落在熱手上就不再是一片雪花,而只是一滴落物一樣,當我們想抓住某個正在結束的感覺時,我們
12、會發現我們抓到的其實是某種實在、確切的東西;這東西通常是我們思想中的最後一個單字。 亦即,William認為,因為意識中的各種狀態一個接著一個,還經常交互混雜,很難把彼此分來。 他說:意識流動,像一條河流,或一條小溪讓我們把它叫做思想之流 所以意識是一種動態的狀況,如果我們掌握的是(意識中的)一個靜態的字,我們將完全無法掌握這個字的動態功能。 他又說:內省分析的辦法,就像試圖飛快的打開煤氣燈,來看看黑暗是什麼樣子。,功能學派,雖然功能學派的學者有著一致的研究議題(意識的功能),但他們卻沒有一致的研究方法,對其研究的結果也沒有一致的解釋。 他們強調心理學研究的應用性,但卻少探討一些基本的心理議題
13、(如,結構學派學者所研究的議題)。,心理分析 Great Psychologists,Sigmund Freud(佛洛以德)認為: 人類的意識除了能夠被我們知覺到的部分外,還包括了其它種類的狀態(如潛意識)。雖然平時人們無法知覺潛意識中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卻會影響著人類的行為。有時,一個人會因為這些內容的影響,而做出人們認為的病態行為。 心理學家的工作是透過精神分析,瞭解個案的潛意識中的內容,以治療個案的心理問題。,心理分析,在心理學史上,可能沒有人像佛洛以德一樣,受到那樣多的推崇與詆毀。例如: 社會學家Phillip Reiff說:這個人的偉大之處不容置疑,他的思想更加偉大。他的寫作也許是二
14、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想。 政治學者Paul Roazen: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神學家Paul Tillich:所有心理學家中最有深度的一位。英國學者E.M. Thornton說:潛意識不存在,他的理論毫無根據,荒唐且可笑。Thornton並說,佛洛以德是在受到古柯鹼的影響下,編出他的理論。 諾貝爾獎得主Sir Peter Medawar也說,心理分析是本世紀最驚人的知識欺詐。 然而,不管這些批評和讚賞如何,佛洛以德的理論雖然還對少部分的心理學領域(如,心理病理學和臨床心理學)有些影響外,他的理論在學術的心理學中,可以說幾乎已經沒有影響力了。,二十世紀的心理學研究取向,行為學派
15、完形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 生物心理學 演化心理學 人道主義心理學,行為學派,行為學派的學者認為:(一)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所以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是(可觀察的)行為(對環境刺激的反應)和環境(提供使行為發生的刺激)之間的關係。心智不是研究的課題。 他們認為,行為是對環境刺激的反應,而環境則提供使行為發生的刺激。因為刺激和反應的連結依循著一定的原則,心理學的研究目的是探討這些原則。 他們認為心靈像是一個夾在行為和環境之間的黑盒子,我們不需要去探討它。 (二) 無論是何種物種(包括人類)刺激和反應的連結都遵循著相同的法則。無論是多複雜的行為都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簡單的刺激和反應的連結。 (C三) 研究
16、者可以用環境中的線索來解釋行為的法則,並不需要用行為者的內部的心理歷程來解釋行為。,兩位發現行為法則的學者,最早研究,並發現行為法則的人是兩位截然不同的學者。 Edward Lee Thorndike (桑代克;1874-1949)是一位致力研究心理學的心理學家, Ivan Pavlov (巴甫洛夫;1849-1936)則是位有些瞧不起心理學的生理學家。 他們的共同點是,他們都以動物為研究對象,並發現在一定的條件下,動物會將一些環境中的刺激和行為連結起來;而這些條件便構成了行為的基本法則。,第一位使用Behaviorist這個詞的人,John B. Watson(華生;1878-1958)或許
17、是所有心理學家中,最賣力推銷行為主義的人了。他和另一位心理學家不約而同的在1912年,使用了behaviorist這個字眼。他並在1913年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Psychological Review上。在這篇被當作行為主義者宣言的文章中,他寫到: 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分枝;是一個完全客觀,實驗性的科學。它的理論目標是預測,並控制行為。內省並不是心理學方法的必要部分 亦即他認為:(A)心理學研究的是行為,(B)心理學的研究法應該客觀,而不是內省式的,(C)心理學的目標是預測並控制行為,而不是理解所謂的心理現象。,第一位使用Behaviorist這個詞的人,華生曾經嚴厲的指出,心理
18、學之所以沒有成為一門真正的自然科學是因為過去的心理學關心的是看不見的、主觀的、無法精確定義的意識過程。他認為使用內省法研究意識,會導致研究者進行無休無止的辯論,因為這是一種無法得到客觀數據的研究方法。因為這些原因,華生提出,行為應該是心理學的唯一研究對向。,認知心理學,心理學的工作是瞭解各種心智能力(認知;如,記憶、語言、推理能力等)的心理機轉。,認知心理學,從華生正式提出behaviorist這個詞以來,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行為主義成為心理學界最主要的理論;它不但影響研究者的研究,也宰制著研究者對心理學的看法。這個現象直到1960年代中期才見到明顯的轉變。 造成轉變的原因有許多,其中心理
19、學和語言學研究的發現對行為主義的影響非常大。 在1965年,Ulric Neisser寫了一本名為Cognitive Psychology的書,正式展開了認知心理學的時代。 在Neisser的書中,他對認知心理學的定義是:研究人們如何學習、儲存、運用和組織知識的學門。(記憶、思維、決策、問題解決、語言等),認知心理學,在新的認知心理學中,1960年代的心理學家便尋找取代行為主義對人本質的想法。 他們使用當時出現的訊息處理論和電腦中的一些概念,將人類比喻為訊息處理者(見後圖)。 人們藉著感覺系統,接收外在的訊息。當訊息進入內部的認知系統後,這些訊息會被處理,而處理的結果便是我們對訊息的理解,以及
20、行為的根據。,認知心理學,早期的認知心理學家常用電腦的運作來比擬人類的認知運作: 人類在執行某種認知功能時,會將訊息處理通過一連串的處理階段。這些階段具有順序性;前一階段的執行成果是下一階段的訊息來源。 如,我們聽到火警的警報聲,可能會經過下面的歷程:聲音(察覺區辨決策行動規劃)執行行動 (括弧中的階段代表認知歷程),認知心理學,雖然認知心理學家不認為行為是心理學的研究唯一重點,但他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則可以說是沿襲了行為學派學者的精神。他們多在嚴格控制的實驗室中,採用實驗法作研究。 當然,也有一些認知研究是在真實環境(如在賭場中探討人們做決策和做選擇的心理機制)中進行的,但做這些實驗的研究者還
21、是會盡量的控制研究,以防止研究結果受到規劃之外的因素的影響。,認知心理學,一直到今天,認知心理學還是心理學中的主要研究取向。 然而,一些新的思維還是在心理學界中出現。例如,在1980 年代頗受重視的連結論者取向(associationist approach),以及1990受到大家重視的神經心理學(neuropsychology)。,心理學的領域,大學心理系所可能涵蓋的心理學領域(理論) 生理心理學:研究行為與心智背後的生理和神經機轉 認知心理學:研究人類的知覺、記憶、推理、決策、問題解決、語言等高等心智功能 發展心理學:研究人一生(從出生到死亡)的生理,心智和社會能力的發展過程 社會心理學:
22、探討人與人之間,以及團體和團體之間的互動方式及影響因素 性格心理學:探討人類行為、情緒、人際互動等的傾向,以及其影響因素,大學心理系所可能涵蓋的心理學領域(應用) 臨床心理學:探討如何歸類、診斷與治療各種心理疾病 教育心理學:探討如何將各種心理學知識應用在教育上,以提升教學、教室管理、學校行政效率等事項 組織心理學:探討如何應用心理學知識在公司與工廠的環境中,以提昇公司管理、人事行政決策等事項 工程心理學:探討人機互動模式,以使機具設計符合人類使用 學校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知識以診斷、處理一些學童在學習上,因為心理因素引起的問題。他們也會提供一般教師教學上的建議,心理學家使用的研究方法,科學的特
23、質,Lewin(1979)指出科學具有五種特質: (一)科學家相信宇宙具有規律性(或,事物的發生具有因果關係), (二)科學的目的是在一堆看似蕪雜的現象中,找出現象間的規律。也就是說,科學研究的目的是建立理論(就是研究者對規律的想法)來解釋現象, (三)建立理論時,研究者所根據的是研究中收集到的實徵資料, (四)因為理論只是研究者的一些想法,所以理論只是暫時真理,可以被隨時推翻。一個無法被推翻的理論便不是科學的理論, (五)因為科學理論只是暫時的真理,所以它的建立過程必需公開,以便其他的科學家加以檢視和驗證。,重複驗證,重複驗證的傳統讓科學產生了以下好的結果: (一)因為研究需要被公開和重複驗
24、證,所以科學家認可的現象通常能夠被穩定的重複發現;當然在多次對現象的觀察中,科學家較能夠正確的描述目標現象。 (二)當研究者能夠正確描述現象時,他們就比較能提出理論來解釋現象,然後再利用提出的理論來預測和控制現象。 (三)藉著理論的引導,研究者能夠更有目標的進行研究,這使得科學界能夠快速的收集訊息,累積成豐厚的知識。,無法在科學研究中探討的問題,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夠透過科學研究加以探討。以下是一些無法在科學研究中探討的問題: (一)科學研究只能處理那些能夠被實際觀察的問題。下面的問題就不可以在科學研究中加以探討,因為研究者無法在研究中實際操弄和觀察與這個問題有關的事項(稱為變項,variab
25、le)。:關公和岳飛的武功,哪一個比較高?這是一很有趣的問題,但是它卻是一個不可以在科學研究中探討的問題,因為在問題中,關公的武功和岳飛的武功是研究的主要變項,而這兩個變項無法在實際的研究中加以觀察。 (二)道德上的考量也讓一些研究議題無法以實驗的方式進行研究。例如,某位研究者懷疑,大腦的某個部位和人類的攻擊性有關。這位研究者不可能找一些人為受試者(subject;也被稱參與者(participant),然後將其大腦破壞,觀察這些人的攻擊性有沒有變化。,現代心理學家常用的研究方法,實驗法 相關法 觀察法,實驗法,在一個研究中,和研究現象有關的變項可以被概略的分為四類:獨變項(independe
26、nt variable)、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混淆變項(confounding variable)、控制變項(controlled variable)。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的工作是:操弄獨變項,測量依變項,將可能成為混淆變項的變項加以控制,使它們成為控制變項。,例子,一位教育研究者發明了一種新的數學教法。他希望知道新教法是否比舊教法好,所以他找了兩班學生,一班用新的方法教,另一班用舊方法教。一學期以後,兩班的學生都參加了一個數學測驗;他希望藉著學生的數學測驗成績來驗證他的想法。 這個實驗的獨變項是新的和舊的數學教法。這位研究者在研究中主動的操弄了這個變項;他讓一個
27、班級的學生接受新教法,另一個班級的學生接受舊教法。 學生在學期末接受數學測驗,測驗的分數是這個研究的依變項。明顯得,數學分數是研究者透過測驗測量到的。,例子,這個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新教法和舊教法的成效,哪一種比較好? 這個目的蘊含著一種因果關係的探討:亦即,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是造成學生學習成果變化的因? 如果實驗發現,接受新方法教學的學生的測驗成績比較好,這位研究者便可能做下面的推論:教學方法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而新方法的成效比舊方法好。,例子,當研究結果顯現接受新教法之學生的測驗成績比較好時,位研究者就一定能做出新教法比舊教法好的推論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個研究可能含有混淆變項。 所謂
28、的混淆變項指的是那些:(一)不是獨變項,(二)會影響依變項,但(三)在研究中,未被控制的變項。 例如,智力便可能是這個實驗的混淆變項;因為如果下列條件成立,研究也應該會發現接受新教法的學生的測驗成績比較好的結果。 (1)聰明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 (2)接受新教法的學生都比接受舊教法的學生聰明。,例子,為了去除混淆變項對實驗依變項的影響,研究者會盡力的在實驗中控制各種可能的混淆變項,讓它們成為控制變項。 研究者可以用以下幾種手段來控制混淆變項。 當研究者知道或懷疑某個變項會影響依變項,但他又不想在實驗中探討這個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時,他可以使用恆定法或配對法來控制這個變項。,例子,例如,如果智商會
29、影響上面實驗的結果,這位研究者便可以用恆定法將所有學生的智力控制為一樣。 他可以找一群智商都是100的受試者參加實驗。 在實驗中,他將這些受試者分為兩班,一班接受新教法,另一班接受舊教法。因為兩班受試者的智力相同,所以當實驗發現兩個班級的測驗成績不同時,這個測驗上的差異便不應該是兩班受試者在智力上的差異造成的了。,例子,這位研究者也可以用配對法來控制學生的智力。 他可以找一對對智商相同的受試者,然後將一對受試者中的一位分入新教法的班級,另則一位分為舊教法的班級。配對法也可以讓兩個班級的受試者在智力的程度上相同。,例子,當研究者不確定哪些變項會影響依變項時,他最常用來控制混淆變項的方法是隨機法(
30、randomization)。 例如,這位研究者可能將一個學校所有的三年級學生加以編號,然後將這些號碼寫在小紙片上,放入一個箱子中。實驗時,研究者先將箱子中的小紙片弄亂,然後再隨意的抽出 30 張紙片,並將紙片號碼所代表的學生分入新教法的班級,另抽 30 張紙片,並將紙片號碼所代表的學生分入舊教法的班級。 因為參加兩種教法的受試者是經過隨機取樣所分派的,所以根據機率理論,這兩個班級之學生在智力上的平均數都和這個學校所有三年級學生的智力平均數相同。 事實上,不但智力相同,這兩班學生在所有人類的特質上的平均數都和這個學校所有三年級學生的智力平均數相同。,實驗法的優缺點,優點:能推論變項之間的因果關
31、係。 問題:有些研究的議題無法以實驗的方式進行探討。,課堂活動 一位婚姻諮商師希望能夠預測案主的婚姻狀況,所以他從文獻中找出了四個預測幸福婚姻的測驗。他希望知道哪一個測驗最好,最有預測力,以便諮商時使用。 研究中,他找了80對將要步入禮堂的新人為受測者,讓他們接受這四個測驗。 兩年後,他又將這80對夫妻請來,測量他們的婚姻幸福指標。不但如此,他還將這80對夫妻在兩年前所做的測驗結果找出來,並和這個婚姻幸福指標做相關分析。 以下是分析的結果;這四個測驗和婚姻幸福指標的相關係數分別是: 測驗 1: r = .62 測驗 2: r =.25 測驗 3: r = -.10 測驗 4: r = -.73
32、 請問,根據上面的結果,哪一個測驗最能夠幫助這位婚姻諮商師預測一對將結婚的新人未來的婚姻狀態?為什麼?,相關法,在相關法的研究中,研究者只做觀察,而不主動操弄變項。 例如,一位研究者希望瞭解身高有沒有遺傳性。他可以找一對一對的父子或母女(當然找父女或母子也行),然後測量他們的身高。最後將測量到的資料加以統計分析。,一對一對的父子的身高,相關法,相關法的研究形式很多,最常見的是測驗和問卷法 。 研究者利用這些方法收集資料後,會對進行一些統計分析;如,相關分析 、因素分析、因徑分析、結構方程分析等。相關分析是其它幾中分析的基礎。 進行相關分析時,我們會計算兩個變項之間的相關係數。例如,我們可以計算
33、親子之間在身高上的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我們得到的相關係數是正的,且很高,這代表當父親高的時,兒子的身高也有高的傾向。,相關的意義,兩個變項之間的相關程度可以透過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通常以英文字母 r 代表 )表示。 相關係數是一個介於 -1到 +1之間的值。,幾種相關的型態,(一)完美的正相關(r=1): 當 A 高時,B也高。,幾種相關的型態,(二)正相關 (0 r 1): 當 A 高時,B也有高的傾向。,幾種相關的型態,(三)完美負相關r = -1: 當 A 高時,B 變低。,幾種相關的型態,(四)負相關 -1
34、r 0:當 A 高時,B有低的傾向。,幾種相關的型態,(五)零相關 r = 0: 當 A 高時,B可能高,可能低。,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兩個變項之間具有高相關時,並不意味著兩個變項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因為相關可能是由所謂的第三變項(溫度)所造成的。 且有時候,只依賴相關係數和變項名稱,我們無法判斷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因為,相關係數不具因果關係的方向性。,相關,兩個變項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 ,並不意味著兩個變項之間就沒有關係。 例如,如果以相關法分析吃冰量和時間(月份)之間的關係,得到的結果是,二者之間的相關係數為 0。類似的結果也會發生在溺斃人數和時間(月份)之間。,觀察法,類似相關法,以觀察法
35、做研究的的研究者也只做觀察,不做變項的操弄。 和相關法相比,觀察研究中的變項不像相關研究那樣的固定。 觀察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記錄其所觀察對象的行為,為了提醒研究者要做哪些觀察,進行觀察時,研究者通常都會帶著一個待觀察變項的單子,但是這張單子只具有指導功能,並無法約束研究者不得觀察其它的變項。,觀察法,觀察法有許多型態;如,自然觀察法(natural observation),控制觀察法(controlled observation)等等。 以自然觀察法觀察受試者的行為時,研究者通常會去受試者的自然棲息地,被動的觀察受試者的行為。 動物行為學家 Jane Goodall 在非洲對黑猩猩觀察研究就是
36、最好的例子。,觀察法,心理學家常以控制觀察法進行研究。 例如,發展心理學家就可能將兒童和其父母親請到研究室,然後再在事先安排好的不同情境(例如,有或沒有陌生人的出現)中,觀察兒童和成人的行為,及他們的互動情形。,中國早期的心理學家,顏永京,第一本的漢譯心理學書是顏永京於清光緒15年(1889年)翻譯的心靈學(原著為1857年(美)Joseph Haven所寫之心理哲學:包括智、情、意,上海益智書會)。 書中的許多概念是中國從未論及的想法,所以顏永京必須自創一些詞彙來加以表達,再加上這本書以文言文書寫,所以十分的艱澀難懂,以致影響它的傳播。但是顏永京將心理學傳播於中國的首功是不容磨滅的。,顏永京
37、,顏永京(18391898)生於上海,祖籍山東。他於1854年赴美留學,留學期間曾經學過心理學。在1861年畢業後(建陽學院),次年便返回中國;先後於上海英國領事館、同文書局等處任職。 於1870年在武昌擔任牧師的工作,並籌建文華學堂(華中師範大學前身)。 1878年於上海建立聖約翰書院(後稱聖約翰大學),並任院長,並兼授心理學等課程。,一些譯自日文書的心理學書籍,心理教育學(1902)。上海廣智書局。(原著,(日)保田真則。譯者不詳) 心理學教科書(1903)。直隸學校司。(原著,(日)太瀨甚太郎、立炳教俊。譯者:張云) 教育的心理學(1905)。湖北學務處。(日)太久保介壽講授,湖北師範生
38、編輯),第一本由中國人編著的心理學書籍,1906年江蘇師範編的心理學(江蘇寧屬學務處出版)。,真正傳承科學精神的心理學書籍,王國維 王國維1877年出生於 浙江海寧縣城,初名國禎, 後改名國維,字靜安(或庵 ),亦字伯隅,號禮堂, 晚年更號觀堂,又號永觀 。,真正傳承科學精神的心理學書籍,王國維於1907年翻譯心理學概論。這本書的原者為丹麥人Harold Hoffding;1882:丹麥文初版,1886:德文譯本,1891:從德文譯成英文。王國維是根據英文本的書,翻譯成中文的。 這本書吸收了當時自然科學的精神,企圖使心理學脫離哲學成為獨立的科學,所以書中提到: .心理學必須是一門獨立之學,而不
39、可為哲學之一部分. .心理學具博物學之性質. 全書分為七章:心理學之對象及方法、精神及身體關係、意識與無意識之關係、心的原質之分類、知識心理學、感情心理學、意志心理學。 這本書在1907年譯為中文後,在30年間再版10次,是影響極大的一本書。,早期的重要學者,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 ,於1868年生于浙江紹 興府山陰縣(今紹興市)。 十七歲考取秀才,二十歲 得中舉人,二十六歲時再 中進士,旋被點為翰林院 庶吉士,一八九四年正式 授職翰林院編修。,早期的重要學者,蔡元培(18681940) 他於1907月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留學。他第一年先學習德文,從1908年10月至1
40、911年11月這三年間,他研究哲學、美學、心理學等,修了近近 40 門課。 其間,他曾經上過 Wundt 所授之心理學與哲學史等課。(據其年譜所載,修課時,甲年講心理,乙年講哲學史,每週四小時,兩種間一年講。)他並學習心理學實驗課,時間長達一年半,並選修現代自然科學之主要成就。 蔡元培可以說是是馮特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中國學生。,蔡元培,蔡元培 3 年內共聽過 8 門心理學課;這些課程包括:心理學、實驗心理學、民族心理學(均由 Wundt 講授)、心理學原理( Lipps 講授)、兒童心理學與試驗教育學(Brahon 講授)、心理學實驗方法(Wirth 講授)、語言心理學、現代德語語法與心理學基礎
41、(Dittrich講授)。 當時在萊比錫大學修課的外國學生有多次聽課的現象,而蔡元培也不例外;從遺留的登記卡得知,蔡元培聽了 3 遍 Wundt 的心理實驗課。 除此之外,他還聽了與心理學關連性很高的哲學課程 (7 門);這些課程包括 Wundt 講授的新哲學,Brahon 講授的叔本華哲學等,蔡元培,蔡元培於 1911 年辛亥革命後回中國。1912 年一月,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蔡元培被任命為教育總長。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總統後,僅任教育總長數月的蔡元培即行辭職,隨即赴德國留學。1916年秋,他應北京政府教育總長范源濂之邀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前後達10年之久。其間他提倡學術自由,鼓勵
42、新思想新文化,提攜年輕後進,也使北大成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中心。 1928年六月,他出任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長和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 1938年二月,蔡舉家南遷,由滬至香港養病。1940年三月五日,病逝于香港。,陳大齊(1886-1983),陳大齊字百年,1886年 8月22日生於浙江省海鹽縣 ,1983年1月8日卒於臺灣 ,終年97歲。,陳大齊,1912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回中國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心理系主任、教務長、代理校長。 1930年後任中華民國政府考試院秘書長、考試委員會委員長。 1948年後任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政治大學教授、校長。,陳大齊,心理學著作與貢獻 有系統地將
43、當時西方心理學各主要研究領域的新成就(包括普通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差異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民族心理學、審判心理學、動物心理學等)介紹到中國。 新青年雜誌的政論作者之一,曾發表辟“靈學”、心靈現象論、迷信與心理等文章,以心理學中的樸素唯物論觀點和關於意識與無意識的理論揭露批判“靈學”利用扶乩宣揚神靈等迷信思想。 1917年在北京大學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1918年1919年採用問卷法進行“北京高小女生首先意識之調查”,對我國心理學的調查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 1918年編著的心理學大綱曾先後翻印12版,是我國最早的心理學大學用書之一。 主要著作還有:現代心理學(1
44、918)、民族心理學的意義(1919)。 譯著有:審判心理學大意、兒童心理學等。,郭任遠,徐嘉宏(科學月刊,1987月)開山未成的中國心理學家郭任遠 http:/chntlb.chshs.tpc.edu.tw/science/content/1987/00100214/0010.htm 一向只刊載實驗報告的比較與生理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於1972年第八十卷特別例外地刊登了一位動物心理學家的傳記。該雜誌之所以肯特別破例,是因為所有的編輯一致認為,這位心理學家對比較心理學及生理心理學,有過非常特殊的偉
45、大貢獻;這位非凡的學者,就是郭任遠(Zing-Yang Kuo)。,郭任遠,郭任遠,18981970,廣東汕頭市人。 早年入上海復旦大學,1918年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就讀。 他一開始不能決定要讀哲學還是物理學,但在修習了幾門哲學課程後,即深信大部分的哲學問題,只能由心理學來解決,遂轉讀心理系。 讀完普通心理學,很快就服膺華生(Watson)的行為主義心理學。,郭任遠,1923年,年僅 26 歲的郭任遠獲博士學位歸國,回母校復旦大學創辦心理學系。 在當時人心目中,他是蜚聲國際學術舞臺的年輕中國學者;他在延攬名教授至該系的同時,四處募捐。由於同鄉郭子彬、郭輔庭的慷慨捐助和美國庚子賠款教育基金
46、團的補助,1926年,復旦心理學院大樓子彬院落成。據申報稱,大樓規模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蘇俄巴甫洛夫心理學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心理學院。,雪中子彬院(作者:顧旭乾) http:/ 他在此書中提出對一行為的瞭解必須兼顧解剖學、生理學、個體的發展史及行為當時的環境狀況,任何談及行為的理論,若不將上述諸項全部考慮進去,都不算是完美的行為理論。,郭任遠-研究及著作,在1920年代的心理學界裏,本能概念之氣焰高漲,運用本能來解釋行為的傾向,彌漫了整個心理學界。 媽媽為何要照顧小孩?因為有母愛的本能。 人類為何有戰爭?因為人類有戰爭的本能。 公的為何會追母的?因為有愛的本能。 你為何會笑?因為你有笑的本能。似
47、乎,所有行為都是本能行為!,郭任遠-研究及著作,郭任遠認為本能概念絲毫無補於吾人對行為的瞭解。他認為持這種態度的心理學家是偷懶的、不負責任的。 終其一生,他對本能的反感絲毫不減。 他於讀大學的最後一年(1921),在美國 Journal of Philosophy上發表 Giving up instincts in psychology,主張廢除心理遺傳,認為有機體除受精卵的結合外,別無真正不學而能的反應。 此文引起哈佛大學詹姆士講座教授 William McDougall 為文反擊,震驚美國心理學界。(註:當時,郭任遠還只是大學四年級學生。),郭任遠-研究及著作,他到復旦任教不久,郭任遠指導
48、學生做了一個著名的貓鼠同籠、大同世界實驗。 他們讓一隻貓和一隻白鼠從小同居一隻籠內,人工飼養長大。結果貓鼠友好相處,所謂貓捕老鼠的本能不見了。 學生們還拍了一張白鼠騎在貓身上的照片。實驗報告以貓對鼠反應的起源為題刊登在美國比較心理學雜誌上,轟動美國,引為奇聞。這個讓貓鼠自出生起就同籠生活的實驗證明,貓捉老鼠不是本能,而是後天學習的技能(1930)。,郭任遠-研究及著作,為了證明雞啄食的動作,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胚胎內訓練了動作,郭任遠費盡心機,耗去許多時間(有一段時間,每天工作1214小時,一周七天),發展出一套在鳥蛋殼上開天窗的技術,這樣他就可以觀察胚胎行為的發展。 結果他發現雞的心臟的跳動,迫使停靠在心臟上的胚胎的鳥頭,隨著心跳而動,他認為這種強迫性的鳥頭動作,即是啄食動作的胚胎期練習。 觀察雞的胚胎行為發展,證明啄食這種雞一出生即會的行為,也不是本能,而是在胚胎期發展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