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6章单项选择.doc

上传人:saw518 文档编号:8199848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4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章单项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1-6章单项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1-6章单项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1-6章单项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1-6章单项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第六章选择题1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 )A.细胞的生命现象 B.器官的功能活动 C.与环境的相互关系D.体内的物理化学变化 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2 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 )A.物质代谢 B.新陈代谢 C.适应性 D.应激性 E.自控调节3 下列各种实验中,属于急性实验方法的是( )A.离体蛙心灌流实验 B.狗食道瘘假饲实验 C.临床胃液分析实验 D.血液常规检查 E.X 线成像4 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A.反射 B.兴奋 C.刺激 D.反映 E.阈值5 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共同特征是( )A.收缩反应 B.分泌活动 C.神经冲

2、动 D.生物电变化 E.慢波6 机体对适宜刺激所产生的反应,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称为( )A.兴奋性反应 B.抑制性反应 C.双向性反应 D.适应性反应 E.无反应状态7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 E.血液8 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保持什么状态?( )A.固定不变 B.相对恒定 C.随机多变 D.绝对平衡 E.与外界一致9 机体的外环境是指( )A.大气环境 B.细胞外液 C.泪液 D.汗液 E.细胞内液10.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 )A.脑脊液 B.血浆 C.尿液 D.淋巴液 E.细胞内液11 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

3、,错误的是( )A.生物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C.维持机体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D.稳态一旦不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将受到威胁 E.稳态的概念首先由美国科学家 Cannon 提出12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节幅度小 B.调节的敏感性差 C.作用范围广,而且持久D.作用范围局限,而且反应缓慢 E.反应迅速、准确和短暂13 下列有关反射的论述,错误的是( )A.完成反射所必需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反射是实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C.同一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效应完全相同

4、D.在反射进行过程中可有体液因素参与 E.轴突反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射14 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节幅度大 B.调节敏感性强 C.作用范围广,而且持久 D.作用范围局限,而且反应较慢 E.反应迅速、准确和短暂15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局部体液调节 E.神经-体液调节16 下列各项调节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A.动脉血压在 60140mmHg 范围内变动时,脑血流量可保持相对恒定2B.全身动脉血压升高时,血压水平下降 C.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D.水量摄入多时,尿量增加 E.机体酸中毒时,泌酸

5、增加17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 )A.适应性反应 B.旁分泌反应 C.稳态反应 D.非自控调节 E.前馈调节18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发出到达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 )A.偏差信息 B.干扰信息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E.自控制信息19 下列各项调节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血液凝固 B.降压反射 C.排尿反射 D.分娩过程 E.排便反射20 使机体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是( )A.非自动控制系统 B.负反馈控制系统 C.正反馈控制系统 D.前馈控制系统 E.自主神经系统21 对单纯扩散速度无影响的因素是( )A.膜两侧的浓度差

6、 B.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C.膜通道的激活 D.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E.物质的脂溶性22 通道扩散的特点是( )A.逆浓度梯度 B.消耗化学能 C.转运小分子物质 D.转运脂溶性物质 E.无选择性23 氧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继发性主动转运 E.入胞和出胞作用24 维持细胞膜内外 Na+和 K+浓度差的机制是( )A.ATP 作用 B.Na 泵活动 C.K+易化扩散 D.Na+易化扩散 E.Na+、K+通道开放值25 钠泵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 )A.消耗 ATP B.维持兴奋性 C.防止细胞肿胀 D.建立势能贮备 E.维持细胞内 pH

7、 值26 载体扩散不具有的特点是( )A.饱和性 B.电压依赖性 C.结构特异性 D.不消耗能量 E.相对竞争抑制27 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防止细胞水肿 B.造成胞内高钾 C.造成高血钾 D.建立膜两侧的离子储备 E.产生膜两侧 Na+、K+不均匀分布28 关于 Na+跨细胞膜转运的方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以单纯扩散为主要方式 B.以易化扩散为次要方式 C.以主动转运为唯一方式 D.有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 E.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29 葡萄糖或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跨细胞膜转运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经载体易化扩散 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

8、动转运 E.继发性主动转运30 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通过(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易化扩散 D.出胞 E.入胞31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易化扩散 D.出胞 E.入胞32 关于 Ca2+通过细胞膜转运的方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以单纯扩散为主要方式 B.以易化扩散为次要方式 C.有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 D.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 E.有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33 在膜蛋白的帮助下,某些蛋白质分子选择性地进入细胞的物质跨膜转运方式是( )A.原发性主动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 C.经载体易化扩散 D.受体介导入胞 E.

9、液相入胞34 允许水溶性小分子和离子等物质在细胞间通讯的结构是( )A.化学性突触 B.紧密连接 C.缝隙连接 D.桥粒 E.曲张体35 在跨膜物质转运中,转运体和载体转运的主要区别是( )3A.被转运物完全不同 B.转运速率有明显差异 C.转运体转运没有饱和现象 D.转运体可同时转运多种物质 E.转运体转运需直接耗能36 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性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 )A.化学性突触 B.紧密连接 C.缝隙连接 D.桥粒 E.曲张体37 下列哪种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无饱和现象?( )A.原发性主动转运 B.受体介导入胞 C.单纯扩散 D.易化扩散 E.Na+-Ca+交换38 单纯扩散、易化

10、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 )A.要消耗能量 B.顺浓度梯度 C.需膜蛋白帮助 .被转运物都是小分子 E.有饱和现象39 下列哪项不属于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点( )A.结构特异性 B.具有电压依赖性 C.有饱和性 D.有竞争性抑制 E.与膜通道蛋白无关40 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 ACh 属于(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易化扩散 D.出胞 E.入胞41 安静时细胞膜内 K+向膜外移动是通过( )A.主动转运 B.单纯扩散 C.易化扩散 D.出胞 E.入胞42 ACh 在骨骼肌终板膜上实现跨膜信号转导的结构属于( )A.化学门控通道 B.电压门控通道 C.机械门控通道 D.酶耦联受

11、体 E.G 蛋白耦联受体43 N2 型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结构上的两个 ACh 结合点位于( )A.两个 亚单位上 B.两个 亚单位上 C.一个 亚单位和一个 亚单位上 D.一个 亚单位和一个 亚单位上 E.一个 亚单位和一个 亚单位上44 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 7 个 -跨膜螺旋的膜蛋白是( )A.G 蛋白 B.腺苷酸环化酶 C.配体门控通道 D.酪氨酸激酶受体 E.G 蛋白耦联受体45 G 蛋白是下列何物的简称?( )A.腺苷酸结合蛋白 B.鸟苷酸结合蛋白 C.三磷酸肌醇 D.cAMP E.转录调节因子46 cAMP 作为第二信使,它的主要作用是激活( )A.腺苷酸环化酶 B.G 蛋白

12、 C.蛋白激酶 A D.蛋白激酶 C E.蛋白激酶 G47 下列物质不属于第二信使的是( )A.cAMP B.IP3 C.Ca2+ D.ACh E.DG48 下列哪种物质是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 )A.ANP B.ACh C.DA D.NA E.IGF49 下列哪种物质是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 )A.ANP B.ACh C.DA D.NA E.IGF50 以神经细胞和肌细胞为例,正常时膜内 K+浓度约为膜外浓度的( )A.12 倍 B.30 倍 C.50 倍 D.70 倍 E.90 倍51 以神经细胞和肌细胞为例,正常时膜外的 Na+浓度约为膜内浓度的( )A.2 倍 B.6 倍 C.1

13、2 倍 D.24 倍 E.30 倍52 细胞膜内外正常 Na+和 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 K+通透性大 B.膜在安静时对 Na+通透性大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 Na+-K+泵的作用 E.膜兴奋时对 Na+通透性增加53 完全由膜固有电学性质而非离子通道激活所引起的电活动是( )A.动作电位 B.局部反应 C.终板电位 D.电紧张电位 E.突触后电位54 神经细胞在静息条件下,电化学驱动力较小的离子是( )A.K+和 Na+ B.K+和 Cl- C.Na+和 Cl- D.Na+和 Ca2+ E.K+和 Ca2+55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

14、动力较小的离子是( )4A.Na+ B.K+ C.Cl- D.Ca2+ E.任意一价阳离子56 在神经轴突膜内外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 )A.等于 K+的平衡电位 B.等于 Na+的平衡电位 C.略小于 K+的平衡电位 D.略大于 K+的平衡电位 E.接近于 Na+的平衡电位57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机制是( )A.K+平衡电位 B.K+外流+Na+内流 C.K+外流+Cl-外流 D.Na+内流+Cl-内流 E.Na+内流+K+内流58 关于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论述,错误的是( )A.属于细胞内电位 B.膜外正电,膜内负电 C.数值接近 K+平衡电位D.数值接近 Na+平衡电位 E.不同

15、种类细胞数值不同59 关于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论述,错误的是( )A.胞外K+小于胞内 B.胞内Na+低于胞外 C.细胞膜对 K+通透性高 D.细胞膜对 Na+通透性低 E.胞外K+,静息电位绝对值60 当达到 K+平衡电位时( )A.膜内电位为正 B.K+的净外电流为零 C.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D.膜外 K+浓度高于膜内E.膜两侧 K+浓度梯度为零61 神经静息电位数值与膜两侧( )A.K+浓度差呈正变关系 B.K+浓度差呈反变关系 C.Na+浓度差呈正变关系 D.Na+浓度差呈反变关系 E.Ca2+浓度差呈反变关系62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 )A.仅有少量 K+外流 B.仅有少量 Na+

16、内流 C.没有 K+和 Na+的净扩散 D.有少量 K+外流和 Na+内流 E.有少量 K+和 Na+的同向流动63 增加细胞外液的 K+浓度后,静息电位将(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 E.先减小后增大64 当胞外K+时,产生( )A.RP 幅值,AP 幅值 B.RP 幅值,AP 幅值 C.RP 幅值,AP 幅值 D.RP 幅值,AP 幅值 E.RP 幅值不变,AP 幅值65 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 Na+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 E.先减小后增大66 神经细胞膜对 Na+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

17、)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 E.先减小后增大67 下列关于神经纤维膜上电压门控 Na+通道与 K+通道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有开放状态 B.都有关闭状态 C.都有激活状态 D.都有失活状态 E.都有静息状态68 将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通以直流电刺激时,兴奋( )A.发生于刺激电极正极处 B.发生于刺激电极负极处 C.同时发生于两个刺激电极处 D.在两个刺激电极处均不发生 E.先发生于正极处,后发生于负极处69 细胞内侧负电位值由静息电位水平加大的过程称为(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复极化 D.超射 E.极化70 某肌细胞静息电位为-70mV

18、,当变为+20mV 时称为(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71 神经细胞在发生一次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中,Na+的电化学驱动力( )A.持续增大 B.持续减小 C.由大变小而后恢复 D.由小变大而后恢复 E.没有变化72 假定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Na+平衡电位为+60mV,则 Na+的电化学驱动力为( )A.-130mV B.-80mV C.-10mV D.+10mV E.+130mV73 骨骼肌终板膜上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与 ACh 结合而使 Na+内流远大于 K+外流,是因为( )5A.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对 Na+通透性远大于 K+ B.细胞膜

19、两侧 Na+浓度差远大于 K+浓度差C.Na+的电化学驱动力远大于 K+的电化学驱动力 D.Na+平衡电位距离静息电位较近 E.K+平衡电位距离静息电位较远74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 )A.阈电位 B.锋电位 C.局部电位 D.负后电位 E.正后电位75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中,膜电位值超过 0mV 的部分称为(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复极化 D.超射 E.极化76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中,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倒转,称为( )A.去极化 B.复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极化77 神经细胞在产生动作电位时,去极相的变化方向是朝向下列哪种电位的变化方向( )A.K+的

20、平衡电位 B.Na+的平衡电位 C.Ca2+的平衡电位 D.Cl-的平衡电位 E.有机负离子的平衡电位78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于( )A.K+内流 B.K+外流 C.Na+内流 D.Na+外流 E.Cl-外流79 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A.仅因 Na+通道失活所致 B.仅因 K+通道激活所致 C.由 Na+通道失活和 K+通道激活共同所致 D.仅因 Cl-通道激活所致 E.由 K+通道和 Cl-通道一起激活所致80 将神经细胞由静息电位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 0mV 水平时( )A.先出现内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 B.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

21、内向电流C.仅出现内向电流 D.仅出现外向电流 E.因膜两侧没有电位差而不出现跨膜电流81 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下述错误的是( )A.加大细胞外 Na+浓度,动作电位会减小 B.其除极过程是由于 Na+内流形成的 C.其复极过程是由于 K+外流形成的 D.膜电位除极到阈电位时,Na+通道迅速大量开放E.该动作电位与 Ca2+无关82 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替代浸浴液中的 Na+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基本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 E.先减小后增大83 神经轴突经河豚毒素处理后,其生物电的改变为( )A.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

22、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C.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D.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E.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84 可兴奋细胞电压钳实验所记录的是( )A.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 B.离子电流本身 C.膜电位 D.动作电位 E.局部电位85 可兴奋细胞的正后电位是指( )A.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 B.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C.锋电位之后的缓慢去极化电位 D.锋电位之后的缓慢超极化电位E.锋电位之后的缓慢去极化过程和超极化电位86 可兴奋细胞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C.终板电位 D.感受器电位 E.突触后电

23、位87 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是指同一细胞电位的幅度( )A.不受细胞外 K+浓度的影响 B.不受细胞外 Na+浓度的影响C.与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无关 D.与静息电位无关 E.与 Na+通道的状态无关88 对于单根神经纤维来说,在阈强度的基础上将刺激强度增大 1 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化是( )A.增加 1 倍 B.减小 1 倍 C.增加 2 倍 D.减小 2 倍 E.保持不变89 在可兴奋细胞,能以不衰减的形式在细胞膜上传导的电活动是( )6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C.终板电位 D.感受器电位 E.突触后电位90 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 K+外流的量决定于( )A.各自平衡

24、电位 B.细胞的阈电位 C.Na+-K+泵的活动程度 D.绝对不应期长短 E.刺激的强度91 细胞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电活动过程是( )A.形成静息电位的 K+外流 B.动作电位去极相的 Na+内流 C.动作电位复极相的 K+外流 D.复极后的 Na+外流和 K+内流 E.静息电位时极少量的 Na+内流92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 Na+-K+泵活动时,生物电的改变为(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E.静息电位值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改变93 采用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

25、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 )A.静息电位 B.锋电位 C.锋电位和后电位 D.单相动作电位 E.双相动作电位94 刺激是( )A.外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的变化 C.生物体感受的环境变化 D.引起机体抑制的环境变化 E.引起机体兴奋的环境变化95 兴奋性是机体的何种能力?( )A.作功 B.运动 C.适应 D.疲劳 E.对刺激产生反应96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同特征是( )A.反射活动 B.动作电位 C.神经传导 D.肌肉收缩 E.腺体分泌97 生理学所说的可兴奋组织( )A.仅指神经 B.仅指肌肉 C.仅指腺体 D.包括神经和腺体 E.包括神经、肌肉和腺体98 判断组织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

26、是( )A.阈强度 B.阈电位 C.刺激波宽 D.刺激频率 E.强度-时间变化率99 用来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通常是( )A.组织反应强度 B.动作电位幅度 C.动作电位频率 D.阈刺激 E.刺激持续时间100 阈电位是指一种膜电位临界值,在此电位水平上,神经细胞膜上的( )A.Na+通道大量开放 B.Na+通道少量开放 C.Na+通道开始关闭 D.K+通道大量开放 E.K+通道开始关闭101 阈电位是引起( )A.超射的临界膜电位值 B.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 C.超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 D.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E.局部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102 阈强度(阈值)增大代表兴奋性( )A.增高

27、B.降低 C.不变 D.先降低后增高 E.先增高后降低103 一般情况下,神经细胞的阈电位值较其静息电位值( )A.小 4050mV B.小 1020mV C.小,但很接近 D.大 1020mV E.大 4050mV104 神经纤维上前后两个紧接的锋电位,其中后一锋电位最早见于前一锋电位兴奋性周期的(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E.低常期之后105 如果某细胞兴奋期周期的绝对不应期为 2ms,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 A.5 次 B.50 次 C.100 次 D.400 次 E.500 次106 神经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

28、)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E.兴奋性恢复正常后107 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变的原因是( )A.全或无定律 B.离子通道不同 C.局部电流不同 D.局部电位不同 E.各条纤维兴奋性不同108 关于细胞动作电位的正确叙述是( )7A.动作电位传导时幅度可变 B.动作电位是兴奋性的标志 C.阈下刺激引起低幅动作电位 D.动作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变化 E.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方式传导109 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大频率取决于( )A.兴奋性 B.刺激频率 C.刺激强度 D.不应期长短 E.锋电位幅度110 关于局部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不应期

29、 B.衰减性扩布 C.属于低幅去极化 D.由阈下刺激引起 E.开放的 Na+通道性质不同111 阈下刺激时膜电位可出现(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 D.超极化 E.超射112 神经细胞兴奋的标志是( )A.极化状态 B.局部电位 C.锋电位 D.局部电流 E.阈电位113 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为( )A.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B.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C.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E.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114 兴奋性为零的时相是(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E.静息期115 实验中,如果

30、同时刺激神经纤维的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 )A.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导到另一端 B.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C.将在中点相遇后停止传导 D.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而到达另一端E.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116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共同点是( )A.反应幅度都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B.反应幅度都随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C.都可以叠加或总和 D.都有不应期 E.都有 Na+通道的激活117 局部反应的时间总和是指( )A.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

31、.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E.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118 局部反应的空间总和是指( )A.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E.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119 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特点是( )A.传导速度慢 B.跳跃式传导 C.衰减性传导 D.单向传导 E.电缆式传导120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32、E.-羟色胺121 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A.Na+通道关闭 B.Ca2+通道开放 C.K+通道开放 D.Cl-通道开放 E.Cl-通道关闭122 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变关系( )A.Ca2+ B.Mg2+ C.Na+ D.K+ E.Cl-123 在神经-肌接头传递过程中,ACh 与 ACh 门控通道结合使终板膜( )A.对 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 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8C.仅 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对 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E.对 Cl-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124 在神经-骨

33、骼肌接头部位,囊泡释放 ACh 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称( )A.突触后电位 B.接头后电位 C.局部电位 D.终板电位 E.微终板电位125 引发微终板电位的原因是( )A.神经末梢连续兴奋 B.神经末梢一次兴奋 C.几百个突触小泡释放的 ACh D.一个突触小泡释放的 Ach E.自发释放的一个 ACh 分子126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不包括( )A.双向传递 B.时间延搁 C.1 对 1 的关系 D.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E.易受药物的影响127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能够保持 11 的关系,与兴奋所释放的乙酰胆碱能够在多长时间内被清除有关( )A.0.5ms B.2ms C.

34、5ms D.10ms E.20ms128 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 B.胆碱酯酶 C.-银环蛇毒 D.六烃季铵 E.四乙胺129 筒箭毒可被作为肌松剂应用,是由于能在终板膜部位( )A.激活胆碱酯酶 B.与 ACh 竞争结合位点 C.与 ACh 结合成复合物 D.抑制神经末梢 Ca2+内流 E.减少囊泡释放 ACh130 神经-肌接头传递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磷酸二酯酶 B.腺苷酸环化酶 C.胆碱酯酶 D.ATP 酶 E.胆碱乙酰化酶131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使( )A.乙酰胆碱合成加速 B.胆碱酯酶活性增加 C.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 D.乙酰胆碱水解减慢 E.

35、乙酰胆碱受体功能变异132 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肌束颤动症状,是由于何种酶受到抑制?( )A.腺苷酸环化酶 B.胆碱酯酶 C.单胺氧化酶 D.ATP 酶 E.氨基肽酶133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骨骼肌对运动神经冲动的反应降低是由于( )A.递质含量减少 B.递质释放量减少 C.胆碱酯酶活性增高 D.受体数目减少或功能障碍 E.微终板电位减小134 下列哪种毒素或药物能阻断骨骼肌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 )A.河豚毒素 B.阿托品 C.筒箭毒 D.心得安(普萘洛尔) E.四乙胺135 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原纤维 B.肌小节 C.肌纤维 D.粗肌丝 E.细肌丝136 肌丝滑行理论

36、的直接证据是骨骼肌收缩时( )A.明带和 H 带缩短,暗带长度不变 B.明带缩短,暗带和 H 带长度不变C.暗带缩短,明带和 H 带长度不变 D.明带、暗带和 H 带长度均缩短E.明带、暗带和 H 带长度均不变137 骨骼肌收缩时,下列哪一结构的长度不变?( )A.明带 B.暗带 C.H 带 D.肌小节 E.肌原纤维138 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牵拉伸长后,其( )A.明带长度不变 B.暗带长度增加 C.H 带长度增加D.细肌丝长度增加 E.粗、细肌丝长度增加139 肌细胞中的三联管指的是( )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C.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每个纵管及其

37、两侧的横管 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140 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9A.钙离子的贮存库 B.钙离子进出肌纤维的通道C.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E.钙离子和肌钙蛋白结合141 下列哪种肌肉蛋白质具有 ATP 酶活性( )A.肌动蛋白 B.肌钙蛋白 C.肌球蛋白 D.原肌球蛋白 E.调节蛋白142 在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离子是( )A.Na+ B.Cl- C.K+ D.Ca2+ E.Mg2+143 骨骼肌细胞中哪种蛋白质能与肌浆中的 Ca2+结合( )A.肌凝蛋白 B.肌红蛋白 C.原肌凝蛋白 D.肌纤蛋白 E.肌钙蛋白144 骨骼肌细胞内贮

38、存 Ca2+的主要部位在( )A.纵管 B.横管 C.三联管 D.终末池 E.肌质网145 在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内的 Ca2+来自( )A.横管膜上电压门控 Ca2+通道引起的胞外 Ca2+内流B.细胞膜上 NMDA 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外 Ca2+内流C.肌质网上 Ca2+释放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内 Ca2+释放D.肌质网上 Ca2+泵的反向转运 E.线粒体内 Ca2+的释放146 骨骼肌细胞的钙释放通道主要位于下列何处膜结构上?( )A.连接肌质网 B.纵形肌质网 C.横管 D.运动终板 E.线粒体147 骨骼肌舒张时( )A.消耗 ATP B.不消耗能量 C.释放机械能 D

39、.释放化学势能 E.需 Mg2+参加148 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 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 )A.横管 B.肌膜 C.线粒体膜 D.肌质网膜 E.粗面内质网149 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 )A.兴奋性 B.初长度 C.传导性 D.收缩力量和缩短速度 E.收缩性150 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A.被动张力 B.前负荷 C.后负荷 D.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 E.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151 骨骼肌收缩的最适前负荷是肌小节的初长度处于( )A.1.5m B.1.52.0m C.2.2m D.2.02.2m E.3.5m152 能够反映前负荷对肌肉收缩影响的是( )A.长度-张力曲线

40、B.被动张力曲线 C.等长单收缩曲线 D.张力-速度曲线 E.等张单收缩曲线153 关于后负荷的描述,正确的是( )A.指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 B.能增加肌肉的初长度 C.不阻碍收缩时肌肉的缩短 D.与肌肉缩短速度呈正比关系 E.适度后负荷作功最佳154 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后负荷,则骨骼肌收缩时的( )A.缩短速度加快 B.缩短长度增加 C.主动张力增大 D.缩短起始时间提前 E.初长度增加155 在最适初长条件下进行收缩,肌肉产生的张力最大,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 )A.起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 B.横桥释放的能量最多C.ATP 酶的活性最多 D.横桥循环的速度最快 E.钙通道开放的数目最多156

41、 下列哪项因素会降低骨骼肌的收缩力( )A.增加后负荷 B.增加前负荷 C.给肾上腺素 D.缺氧 E.给咖啡因157 等张收缩的特点是( )A.不产生位移 B.发生在离体骨骼肌 C.是单收缩 D.可做功 E.可维持姿势158 肌张力最大的收缩是( )A.等长收缩 B.等张收缩 C.单收缩 D.不完全强直收缩 E.完全强直收缩159 生理情况下,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几乎都属于( )10A.等张收缩 B.等长收缩 C.单收缩 D.不完全收缩 E.完全强直收缩160 使骨骼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条件是( )A.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单刺激 B.足够强度-时间变化率的单刺激 C.间隔大于潜伏期的连续

42、阈下刺激 D.间隔小于收缩期的连续单刺激 E.间隔大于收缩期的连续阈上刺激161 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引起的复合收缩称为( )A.单收缩 B.不完全强直收缩 C.完全强直收缩 D.等张收缩 E.等长收缩162 在复合收缩时,肌肉的动作电位( )A.幅值变大 B.幅值变小 C.发生复合 D.仍独立存在 E.频率变低163 短时间的一连串最大刺激作用于肌肉,当相继两次刺激间的时距小于绝对不应期,后一刺激则出现( )A.一连串单收缩 B.一次单收缩 C.无收缩反应 D.完全强直收缩 E.不完全强直收缩164 各种平滑肌都有( )A.自律性 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C.细胞间的电耦联D

43、.内在神经丛 E.时相性收缩和紧张性收缩165 与骨骼肌收缩机制相比,平滑肌收缩( )A.不需要胞质内 Ca2+浓度升高 B.没有粗、细肌丝的滑行 C.横桥激活的机制相同 D.有赖于 Ca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 E.部分具有自律性166 平滑肌中与 Ca2+结合并引起肌丝滑行的蛋白质是( )A.肌钙蛋白 B.肌凝蛋白 C.肌纤蛋白 D.钙调蛋白 E.原肌凝蛋白167 平滑肌细胞被刺激时,Ca2+来自( )A.钙调蛋白 B.肌钙蛋白 C.肌浆网 D.细胞外液 E.肌浆网和细胞外液168 下列有关平滑肌收缩机制的各个环节中,与骨骼肌收缩相类似的环节是( )A.钙-钙调蛋白复合物的形成 B.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激活C.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 D.横桥与细肌丝肌动蛋白结合 E.肌球蛋白轻链脱磷酸,粗细肌丝解离169 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 )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 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E.细胞内未发现类似骨骼肌那样的 Z 线170 多单位平滑肌的主要特点是( )A.静息电位不稳定 B.具有自律性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