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伏发电系统设计计算公式 1.转换效率;=Pm(电池片的峰值功率)/A(电池片面积) ;其中:Pin=1KW/=100mW/cm2; 2.充电电压;Vmax=V 额1.43 倍; 3.电池组件串并联; 3.1 电池组件并联数=负载日平均用电量(Ah)/ ; 3.2 电池组件串联数= 系统工作电压(V)系数 1; 4.蓄电池容量;(单位是安时 Ah,或者单位极板 CELL 几 W,简称 W/CELL. 蓄电池容量=负载日平均用电量(Ah)连续阴光伏发电系统设计计算公式 5 平均放电率 平均放电率(h)=连续阴雨天数负载工作时间/最大放电深度 6.负载工作时间 负载工作时间(h)=负载功率负载工作
2、时间/负载功率 7.蓄电池7.1 蓄电池容量= 负载平均用电量( Ah)连续阴雨天数放电修正系数/ 最大放电深度低温修正系数 7.2 蓄电池串联数= 系统工作电压 /蓄电池标称电压 7.3 蓄电池并联数=蓄电池总容量/蓄电池标称容量 8.以峰值日照时数为依据的简易计算 8.1 组件功率=(用电器功率用电时间/当地峰值日照时数) 损耗系数 损耗系数:取 1.62.0根据当地污染程度、线路长短、安装角度等 8.2 蓄电池容量=(用电器功率用电时间/系统电压)连续阴雨天数 系统安全系数 系统安全系数:取 1.62.0,根据蓄电池放电深度、冬季温度、逆变器转换效率等9.以年辐射总量为依据的计算方式 组
3、件(方阵)=K(用电器工作电压用电器工作电流用电时间)/当地年辐射总量 有人维护+一般使用时, K 取 230:无人维护+可靠使用时,K 取 251:无人维护+环境恶劣+要求非常可靠时,K 取 276 10.以年辐射总量和斜面修正系数为依据的计算 10.1 方阵功率 =系数 5618安全系数负载总用电量/斜面修正系数水平面年平均辐射量 系数 5618:根据充放电效率系数、组件衰减系数等:安全系数:根据使用环境、有无备用电源、是否有人值守等,取 1.11.3 10.2 蓄电池容量=10负载总用电量/ 系统工作电压:10:无日照系数(对于连续阴雨不超过 5 天的均适用) 11.以峰值日照时数为依据
4、的多路负载计算 11.1 电流 组件电流=负载日耗电量( Wh)/系统直流电压(V)峰值日照时数(h)系统效率系数 系统效率系数:含蓄电池充电效率 0.9,逆变器转换效率 0.85,组件功率衰减+线路损耗+尘埃等 0.9.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1.2 功率组件总功率=组件发电电流 系统直流电压系数 1.43 系数 1.43:组件峰值工作电压与系统工作电压的比值。 11.3 蓄电池组容量 蓄电池组容量= 【负载日耗电量 Wh/系统直流电压 V】【连续阴雨天数/逆变器效率蓄电池放电深度】 逆变器效率:根据设备选型约 80%93%之间:蓄电池放电深度:根据其性能参数和可靠性要求等,在 50%
5、75%之间选择。 12.以峰值日照时数和两段阴雨天间隔天数为依据的计算方法12.1 系统蓄电池组容量的计算 蓄电池组容量(Ah)= 安全次数负载日平均耗电量(Ah) 最大连续阴雨天数低温修正系数/蓄电池最大放电深度系数 安全系数:1.1-1.4 之间:低温修正系数:0以上时取 1.0,-10以上取 1.1,-20以上取1.2:蓄电池最大放电深度系数:浅循环取 0.5,深度循环取 0.75,碱性镍镉蓄电池取 0.85. 12.2 组件串联数 组件串联数=系统工作电压(V )系数 1.43/选定组件峰值工作电压(V) 12.3 组件平均日发电量计算 组件日平均发电量= (Ah)=选定组件峰值工作电
6、流(A)峰值日照时数(h)斜面修正系数组件衰减损耗系数 峰值日照时数和倾斜面修正系数为系统安装地的实际数据:组件衰减损耗修正系数主要指因组件组合、组件功率衰减、组件灰尘遮盖、充电效率等的损失,一般取 0.8: 12.4 两段连续阴雨天之间的最短间隔天数需要补充的蓄电池容量的计算 补充的蓄电池容量(Ah)=安全系数负载日平均耗电量( Ah)最大连续阴雨天数 组件并联数的计算: 组件并联数=【 补充的蓄电池容量+ 负载日平均耗电量最短间隔天数】/组件平均日发电量最短间隔天数 负载日平均耗电量= 负载功率/负载工作电压每天工作小时数 13.光伏方阵发电量的计算 年发电量=(kWh)= 当地年总辐射能
7、( KWH/)光伏方阵面积()组件转换效率修正系数。P=HA K 修正系数 K=K1K2K3K4K5 K1 组件长期运行的衰减系数,取 0.8:K2 灰尘遮挡组件及温度升高造成组件功率下降修正,取 0.82: K3 为线路修正,取 0.95:K4 为逆变器效率,取 0.85 或根据厂家数据:K5 为光伏方阵朝向及倾斜角修正系数,取 0.9 左右。 14.根据负载耗电量计算光伏方阵的面积 光伏组件方阵面积= 年耗电量/当地年总辐射能组件转换效率修正系数 A=P/HK 15.太阳能辐射能量的转换 1 卡(cal)=4.1868 焦(J)=1.16278 毫瓦时(mWh) 1 千瓦时(kWh)=3.
8、6 兆焦(MJ) 1 千瓦时/(KWh/)=3.6 兆焦/ (MJ/)=0.36 千焦/厘米 2(KJ/cm2) 100 毫瓦时/厘米2(mWh/cm2)=85.98 卡/厘米 2(cal/cm2) 1 兆焦/米 2(MJ/m2)=23.889 卡/ 厘米 2(cal/cm2)=27.8 毫瓦时/厘米 2(mWh/cm2) 当辐射量的单位为卡/厘米 2:年峰值日照时数=辐射量0.0116(换算系数) 当辐射量的单位为兆焦/米 2:年峰值日照时数= 辐射量3.6(换算系数) 当辐射量单位为千瓦时/米 2:峰值日照小时数=辐射量 365 天 当辐射量的单位为千焦/厘米 2,峰值日照小时数=辐射量
9、0.36(换算系数) 16.蓄电池选型 蓄电池容量5h逆变器功率/ 蓄电池组额定电压17.电价计算公式 发电成本价格= 总成本总发电量 电站盈利=(买电价格 -发电成本价格)电站寿命范围内工作时间 发电成本价格= (总成本-总补贴)总发电量 电站盈利=(买电价格 -发电成本价格 2)电站寿命范围内工作时间 电站盈利=(买电价格 -发电成本价格 2)电站寿命范围内工作时间+非市场因素收益 18.投资回报率计算 无补贴:年发电量电价投资总成本100%=年回报率 有电站补贴:年发电量电价(投资总成本-补贴总额)100%=年回报率 有电价补贴及电站补贴:年发电量(电价+补贴电价)(投资总成本-补贴总额
10、)100%=年回报率 19.光伏方阵倾角角度和方位角角度 19.1 倾斜角 纬度 组件水平倾角 025 倾角=纬度 2640 倾角=纬度+5 10(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采取+7) 4155 倾角=纬度+10 15 纬度55 倾角=纬度+1520 19.2 方位角 方位角=【一天中负荷的峰值时刻(24h 制)-12 】15+(经度-116) 20.光伏方阵前后排间距: D = 0 . 7 0 7 H / t a n * a c r s i n ( 0 . 6 4 8 c o s- 0 . 3 9 9 s i n) + D:组件方阵前后间距 :光伏系统所处纬度(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 H:为后排光伏
11、组件底边至前排遮挡物上边的垂直高21、太阳高度角计算 1、 冬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An=90-(B1+B0),AN 为太阳高度角,B1 为城市纬度,B0 为回归线纬度=2326。 举例:北京冬至日太阳高度角北京的纬度为 3954那么代入公式就得出: 北京冬至日太阳高度角=90-(3954+2326)=7372 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H=90- (+/-) 是代表当地地理纬度 是代表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 )是所求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是否在同一半球:如果在同一半球就是;在南北两个半球就是+. 地球绕太阳公转,由于地轴的倾斜,地轴与轨道平面始终保持着大概 6634的夹角,这
12、样,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 2326之间往返移动,并决定了太阳可能直射的范围: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即直射点的纬度为 0;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即直射点的纬度为 2326S;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直射点的纬度为 2326N。 2、 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其实是角度) 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 高度是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能数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用 h 来表示这个角度,它在数值上等于太阳在天球地平坐标系中的地平高度。 太阳高度角随着地方时和太阳的赤纬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赤纬以 表示,观测地地理 纬度用 表示,地方时(时角)
13、以 t 表示,有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sin hsin sin sin cos cos t 日升日落,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零度,正 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 正午时时角为 0,以上公式可以简化为: sin Hsin sin sin cos 其中,H 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角。 由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可得 sin Hcos( ) 因此, 对于北半球而言,H90 (); 对于南半球而方,H90( )。 还是举个例子来推导,假设春分日(秋分日也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某时刻太阳直射(0, 120e)这一点,120e 经线上各点都是正午 这点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当然
14、是 0 度啦(因为就是自己嘛) 此时, ( 0,120e)的太阳高度角就是90(因为直射它嘛) 另外一个观测点, (1n,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 1 度 此时,这一点的太阳高度角为 89(涉及立体几何计算,我就不详细推导了) 聪明的你肯定知道, (1s,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也是 1 度 因此,当地的太阳高度角也是 89!right! 同一时刻,下列各观测点,报告的太阳高度角度数如下: 南北纬 2 度(与太阳直射点相距 2 纬度): 88(902) 南北纬 3 度(与太阳直射点相距 3纬度):87(90 3) 南北纬 10 度(与太阳直射点相距 10 纬度):80 (90 1
15、0 ) 南北纬 30 度(与太阳直射点相距 30 纬度):60 (9030 ) 南北纬 80 度(与太阳直射点相距 80 纬度):10 (90 80) 南北纬 90 度(与太阳直射点相距 90 纬度):0 (9090) 但是,这个“纬度差”的计算可是有讲究的: 设太阳直射点纬度为 ,观测点纬度 如果 与 在同一半球,则“纬度差”为|-|( 减 差的绝对值) 如果 与 在异半球,则 “纬度差”为 说起来好像很麻烦,其实只要脑袋里有个地球的模型就简单了 比如太阳直射点是北纬 10,观测点是北纬 30,纬度差当然是 20 如果太阳直射点是南纬 10,观测点是北纬30,纬度差当然是 40 事实上,计算
16、“正午太阳高度角” ,根本就不要考虑“正午”这个因素 只要用 90减去观测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得出的就是正午太阳高度角。 行了,就写这么多吧,即使你前面都没搞明白也没关系,只要你记住一个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角90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 由于太阳赤纬角在周年运动中任何时刻的具体值都是严格已知的,所以它(ED)也可 以用与式(1)相类似的表达式表述,即: ED=0.372323.2567sin0.1149sin20.1712sin30.758cos0.3656cos 2 0.0201cos3(5) 式中 称日角,即 =2t365.2422(2) 这里 t 又由两部分组成,即 t=NN0 (3) 式中 N 为积日,所谓积日,就是日期在年内的顺序号,例如,1月 1 日其积日为 1,平年 12 月 31 日的积日为 365,闰年则为 366,等等。 N0=79.67640.2422(年份1985)INT(年份1985)4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