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柱体的体积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材下册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中第三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底面积 X 高”对探索圆柱的体积方法有迁移作用,我合理利用教材教学流程,确定目标和重难点。在教学中我将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体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练习,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整节课立足教材,采用新的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同伴交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掌
2、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本节课主要突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猜想与验证思想的渗透。新课开始,通过引导提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 X 高“计算,也就是说它们的体积都与它们的(学生回答:底面积和高)有关,那么圆柱的体积可能会和什么有关系呢?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猜一猜。学生提出猜想:“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X 高” ?师生共同利用一元硬币操作、验证猜想。二、利用旧知识迁移、转化思想展开教学。本课体积计算教学时,先出示学生前面认识过的圆柱体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圆柱体的特征。进而再理解圆柱体积的意义。在教学体积的计算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
3、教学中先设疑提问:还记得我们是如何得到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能用同样的方法吗?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很快学生便能结合前面的学习经验,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圆柱体分割成大小相同的若干份,再将它们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从而将圆柱体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长方体,并能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就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的高,这时学生利用计算长方体积的方法从而就能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在此基础上我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刚才的分割、拼接方法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再让学生归纳总结求圆柱体体积的方法,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得出计算公式。整个环节中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旧知识的联系;计算中体现圆柱体(转化)长方体的思想,从而达到本节预设学习目标,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三、合理有效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根据知识特点,我设计如下板书,思路清晰,设计实用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有较好的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x 高分割 拼接 相当于圆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 x 高v 柱 =s h不足之处:1、本节课中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因此在课堂时间把控上做的不太好,学生的练习也相应较少。2、课堂上对学生的个别关注还不太够,同时对学生课堂的及时评价还应再跟上一些,以后应注意及时改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