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毒剂的选择、配置与使用:广义上的消毒可分为消毒与灭菌,消毒就是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灭菌就是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叫做消毒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叫做灭菌剂。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消毒剂:戊二醛属灭菌剂,具有广谱、高效杀菌的作用,常用灭菌浓度为 2%。剂型有 2%碱性戊二醛、2%强化酸性戊二醛和 2%中性戊二醛。戊二醛主要用于不耐热的手术器械和精密仪器,如内镜、口腔医疗器械等消毒与灭菌。戊二醛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接触戊二醛溶液时应带橡胶手套,带上口罩,防止吸
2、入体内或溅入眼中。戊二醛对手术刀片等碳钢制品有腐蚀性,使用前应加入 0.5%亚硝酸钠防锈。常用的方法是浸泡法:将清洗、晾干、待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戊二醛的容器中,灭菌浸泡 10 小时,消毒一般浸泡 20-45 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擦干。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检测戊二醛浓度,盛装戊二醛消毒液的容器应加盖,放于通风良好处。过氧乙酸属灭菌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优点,浓度为 16%-20%。剂型分一元型和二元型。一元型即为过氧乙酸溶液,有效期为半年到一年。二元型分 A 液(冰醋酸、硫酸) 、B 液(过氧化氢) ,有效期为两年。二元型过氧乙酸在使用前将 A 液、B 液按 1:1 比例
3、稀释,在常温下放置 24 小时后才能使用。过氧乙酸水溶液极不稳定,配制好的溶液应及时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方法有浸泡(浓度为 0.05%-0.2%) 、擦拭(浓度为 0.1%-0.5%) 、喷洒(浓度为 0.2%-0.5%)和熏蒸(使用过氧乙酸原液,用量为 7mL/m3) 。过氧乙酸有腐蚀性和漂白作用,金属制品与织物经浸泡消毒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使用过程中谨防溅入眼内或皮肤黏膜上,一旦溅上立即用清水冲洗。含氯消毒剂属高效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优点,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常用的含氯消毒剂有:漂白粉(含有效氯 25%) 、漂白粉精(含有效氯 80%) 、次氯酸钠(含有效氯 10%) 、二氯异氰
4、尿酸钠(含有效氯 60%) 、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 85%-90%) 。含氯消毒剂适用于餐具、环境、水、疫源地等消毒。含氯消毒剂应避光、防潮、密闭保存。配制含氯消毒剂溶液时应带口罩、手套。含氯消毒剂有腐蚀性和漂白作用,金属制品与织物经浸泡消毒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含氯消毒剂不稳定,所需溶液应现配现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方法有浸泡(浓度为 500-5000mg/L) 、擦拭、喷洒(浓度为 500-1000mg/L,作用30-60 分钟) 、干粉消毒(浓度为排泄物的 1/5,搅拌均匀,作用 2-4 小时)等。消毒时若存在大量有机物,应提高使用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碘类消毒剂属中性消毒剂,具有速效、低
5、毒、对皮肤黏膜无刺激、稳定性好等特点。适用于皮肤、黏膜等处的消毒。根据有效碘含量,用灭菌蒸馏水将碘伏稀释成所需浓度。在临床实际消毒过程中,并非碘的溶液浓度越高越好,常用浓度含有效碘 0.5%,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升高,游离碘释放加速,杀菌效果提高。碘伏对金属制品有腐蚀性,不应用于金属制品的消毒。碘类消毒剂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冲洗等方法。浸泡时用含有效碘 500mg/L 的消毒液消毒 30 分钟。对皮肤黏膜用擦拭法消毒,消毒时用浸有 0.5%碘伏消毒液的无菌棉球擦拭被消毒部位,作用 30 分钟。外科洗手时,用含有效碘 500-5000mg/L擦拭作用 3 分钟。口腔黏膜及创口黏膜创面消毒用含有效碘 500-1000mg/L 擦拭,作用 3-5分钟。消毒时若存在,有机物,应提高使用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