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报任安书第2课时.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8185033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任安书第2课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报任安书第2课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报任安书第2课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报任安书第2课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报任安书第2课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作业反馈:文句翻译,1.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误译:我之所以苟且偷生,囚禁在粪土中却不自杀,是痛惜我的私心尚未完成,平平庸庸的死了,我的文章就不能显扬于后世了。正译: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被囚禁于粪土一般的牢狱,是痛惜我的志愿尚未完成,如果平平庸庸地了结一生,我的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扬。,点拨:注意特殊句式,尤其是倒装句,翻译时候要把正确的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 注意有修辞的句子的翻译,比如,这里对“粪土”翻译。,作业反馈:文句翻译,作业反馈:文句翻译,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2、,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误译:我确实希望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可以传的人,四通八达的大城市,这样就补偿了我以前下狱受刑的耻辱,即使被一万人杀戮,难道还有悔恨吗!正译:我确实希望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志同道合的人,以至广泛流传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这样就补偿了我以前下狱受刑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难道还有悔恨吗!,点拨:添加适当成分,使语句通顺。注意结合语境来翻译。,作业反馈:文句翻译,翻译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小结: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无非就是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而言,做题时我们首先考虑直译,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意译。 注意古今异义、色彩的变化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注意有修辞

3、的语句的翻译 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注意固定句式,第一部分(1)说明任安来信内容。,回顾文章结构,第二部分(2)说明自己忍辱不死的原因。,第三部分(3)列举古代非常之人的事迹。,第四部分(4)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著书的宗旨。,第五部分(5)倾诉愤懑并答复任安的问题。,细研课文,一、研读第2段,文章中哪些句子谈到“死节”?他受刑后“隐忍苟活”未能引决的原因又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对死节是什么样的认识?“死节”:“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为父母、妻子,不是缺少勇气,而是,为名节而死,1.名节重于泰山,利欲

4、轻于鸿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马迁的名节观,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才能完成他未竟的伟业。 比起为名节而死,可以说,司马迁的名节观是更高境界更高层次的,他已完全不是站在个人或者某时的角度,而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他整个人生的角度。,(读后感作业节选) 黄劼晟:摆在司马迁面前的有两条路,是遵循“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还是“弃小人,雪大耻”,以实现“名垂于后世”而“隐忍苟活”?死,并不可

5、怕,有时反而是一种解脱。司马迁遭受了如此侮辱,本该一死了之,可他并没有,不是因为他贪生怕死,而是为了他心中的理想执着奋斗。他选择了如蝼蚁般的活下来,他忍辱负重,他默默努力,他的这种死节观需要何等气魄,又是何等悲壮?!,细研课文,二、研读第3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司马迁的遭遇同先贤们有相似之处,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地活,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不死节,选择生,是为了完成未竞的事业。换言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生。,司马迁的遭遇同先贤们有相似之处,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地活,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不死节,择生,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

6、。换言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生。,三、研读第4段: (1)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 (2)体会最后两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最后两句话传达出的信息: 为了“名垂于后世”而隐忍苟活,为了能够完成自己未竞的理想,他死中求生,他宁可选择卑微的活着,他的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岂是我们常人所能接受的?他的这种生命观包含了人生中最大的苦难与悲怆! 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第5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后人有送给司马迁的对联: 1.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2.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课外阅读:周国平苦难的精神价值,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选择,你怎么看待?2.读后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