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七五”普法的主要任务【本节导引】2014 年 12 月,习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了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后又多次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主攻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和大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最具标志性的思想理论符号,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七五”普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对全民普法工作做出整体部署,特别突出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将对法治国家建设起到有力的推
2、动作用。【事件回放】“七五”普法明确布置了七项任务,一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宣传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使全社会了解和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二是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把宪法学习宣传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宪法意识。三是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法治宣传的基本任务,在传播法律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树立法治意识。四是深入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宣传党章,大力宣传各项党内法规。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文化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
3、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六是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等法治创建活动。七是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内容】一、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根据“七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是本阶段普法任务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了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
4、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学习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宣传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党内法规建设的生动实践,使全社会了解和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经党中央批准,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该书共分 8 个专题,收入 193 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 2012年 12 月 4 日至 2015 年 2 月 2 日期间的讲话、报告、批示
5、、指示等 30 多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习近平同志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他说: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我们党在这样一个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这是党的十八大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后,党中央紧接着在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基本考虑。二、突出学习宣传宪法“七五”普法规划指出,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
6、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宣传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理念,宣传党的领导是宪法实施的最根本保证,宣传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我国的国体、政体,宣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宪法基本内容,宣传宪法的实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教育引导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增强宪法观念,坚决维护宪法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 1954 年 9 月
7、20 日、1975 年 1 月 17 日、1978 年 3 月 5 日和 1982 年 12 月 4 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 1982 年宪法,并历经 1988 年、1993 年、1999 年、2004 年四次修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真正树立宪法权威,就要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四中全会后,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将看到宪法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活的价值。全面实施宪法,建立有效的宪法保障制度,启动宪法解释机制将成为四中全会后法治发展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过去没有解决的宪法保障的问题,没有受到重视的宪法价值,将会得到
8、重视。按照四中全会设定的目标和部署,我们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摸着宪法过河”,宪法将成为国家生活、执政党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坚强后盾。三、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1 年 3 月 10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向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庄严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9、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保障。这标明中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各项事业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郑重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七五”普法强调,坚持把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系统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大力宣传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法规。在传播法律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树立法治意识,大力宣传宪法法律至上、法
10、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破除“法不责众”、“人情大于国法”等错误认识,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四、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的总称。毛泽东同志最早使用“党内法规”的概念。1938年 10 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还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首次提出党内法规的概念。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同志作了党规党法的报告,这是党的领导人第一次使用“党规党法”的名称。邓小平同志关于党规
11、党法的思想,充实和丰富了党内法规理论。1962 年 2 月,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有一套健全的党的生活制度,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一贯提倡的,是我们的党规党法”。1978 年 12 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强调,“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这深刻揭示了党内法规的地位作用及党规与国法的关系。1990 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正式使用了党内法规这一名称。1992 年,党的十四大修改的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纪委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自此“党内法规”正式写
12、入党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党的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党对党内法规的认识也日益深入。2001 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要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行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2006 年,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2012 年 5 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标志着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党内法规工作高度重视,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权
13、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前提。适应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加大党内法规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党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尊崇党章,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决维护党章权威。从严治党不是为了治党而治党,而是为了保证和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即为了治国而治党。治党治国都必须依法,都必须既加强党规,又加强国法,党规、国法对于中国语境下的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不可缺少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执掌国家公权力的党,因此它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14、,党规必须服从国法。只有国法完善了,才有可能健全党规,只有推进了依法治国,才有可能推进从严治党。具体地,应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与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和协调,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五、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是一整套思想、价值和行为体系,包括熔铸在人们内心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镌刻于法律制度中的法治价值和法治权威,贯彻到行为方式上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它是法治建设的根本支撑和保证,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
15、义重要而深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是我们党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写入全会决定,体现了对法治文化建设重要性、现实性、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四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了全新视域、顶层设计和有利时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更是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扩展为“四个自信”,并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平等、开放的文化观,来自于自身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累,更加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
16、壤,从而让“中国方案”寻找到更多的知音。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具备国家意志性、意识形态性、历史传承性、体系开放性等普遍性特征的同时,还具有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制度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既不能罔顾国情、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应该树立自信、保持定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普法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础工作和主要抓手,30 余年普法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七五”普法提出,以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使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把
17、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繁荣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广,通过影视剧、舞台剧、文学等艺术形式来表现法治文化,把法治文化作品纳入各级文化作品评奖内容,纳入艺术、出版扶持和奖励基金内容,培育法治文化精品。发掘和传承天津历史上法律先贤的法治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法治精神和法治实践相融合,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法治文化产品。组织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下乡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法治文艺展演展播、法治文艺演出下基层等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把法治元素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积极参加全国法治文化示范点建设,因地
18、制宜建设法治文化中心、法治广场、法治公园等阵地,加强各类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推动社区(村)法治宣传橱窗和街道(乡镇)电子显示屏全覆盖。六、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强调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我国宪法法律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职责明确、合作共事,共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自由与秩序的统一。决定在全面总结地方、部门和行业
19、依法治理实践的基础上,对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作出全面部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呈现社会层次立体化、社会主体多样化、社会利益差别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新格局,法治愈加成为加强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善治的必然选择。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用法律上的事实判断是非、用权利义务关系衡量对错,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社会关系得到规范协调,社会主体能够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社会矛盾纠纷能够依法按程序公正解决,对于推动建设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和运用宪法法律的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七五”普法要求,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律条文变成引导、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
20、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区县等法治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创建,继续组织市级民主法治社区(村)创建工作,健全律师担任居(村)法律顾问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教育引导基层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七、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
21、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决定作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大论断,是对我们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也是对法治和德治关系的深刻把握。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是普法领域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七五”普法具体要求为,以法治体现
22、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促进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市民思想道德水平,为建设法治天津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延伸阅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