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型期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分化,(一)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见解,(1)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有关,(2)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有关,(3)与社会观念的发展变化有关,、社会问题的含义人们在对社会问题下定义的时候,一般会受到某些重大因素的影响:,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1)客观性的事实依据,(2)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3)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道德抉择 有关,(4)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二)我国转型期社会
2、问题的 类型和特征,1、我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类型,第一类:结构性社会问题,(1) 人口问题,(2) 失业问题,(3) 贫富分化,(4) 官员腐败,这类社会问题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 由于某些制度性、政策性的因素引发的, 它往往带有全局性和普遍性。,(5) 公共安全,第二类:变迁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主要是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伴生物,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现象。,(1) 农民工问题,(2) 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问题,(3) 人口老龄化问题,(4) 离婚率上升问题,第三类:越轨性社会问题它主要是由个人或集体行为偏差而引发的,这类问题因直接危及个人
3、生命和财产安全,严重妨碍社会秩序,人们反应最为强烈。,(1) 黑恶势力猖獗,(2) 青少年犯罪,(3) 偷盗行为,(4) 信用危机,第四类:病态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那些畸型、丑恶的社会现象。,(1) 色情泛滥,(2) 吸毒贩毒,(3) 艾滋病流行,(4) 利他性行为衰减,(6) 拐卖妇女儿童,(7) 聚众赌博,(5) 关系网与行业不正之风,第五类:心理性社会问题这是由于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心理负荷加重和心理震荡,或者个人遭受挫折、创伤、身心疾患无法调适而引发的社会问题。,(1)社会焦虑现象弥漫,(2)精神病患者增多,(3)自杀率
4、上升,、我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特征,(1) 交叉性,(2) 伴生性,(3) 整体性,(4) 复杂性,(5) 生长性,(三)转型期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是产生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外部世界的影响,是产生转型期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社会控制的弱化,是产生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直接原因。,正确认识和对待转型期 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转型期的社会问题:,转型期社会问题不可避免,转型期社会问题存在明显的阶段性,转型期社会问题具有特殊的严重性,在承认大多数社会问题属于社会病态的同时,还要承认某些社会问题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正确对待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要采取有效对策, 防范和缓解
5、某些社会问题, 把社会问题给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对转型期社会问题给予更多的社会关注,建立健全同新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社会控制机制,确立一套转型期社会问题的预警系统,四、转型期社会分化 与 社会稳定,当前的中国,主题:,发展,赶超,竞争、焦虑、浮躁、急功近利,转型,全方位的、深刻的变化,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治转型,文化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传统农村社会,现代城市社会,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封闭、半封闭社会,半开放、开放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当前的中国,大,多,社,老,穷,不,后,中国社会转型困难重重,幅员大,人口多,依然不富裕,区域发展不平衡,后发展
6、国家,传统文化深厚,社会主义,社会分化,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单位。,异质性:功能专门化,不平等:地位多样化,特点,功能,正功能: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负功能:增加社会整合的难度,社会分化导致的专门化,可以提高社会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分化程度越高,协调的任务越重,协调难度越大,协调的要求越高。,我国的社会分化,阶层分化,利益分化,观念分化,弱势群体的产生,社会矛盾的加剧,社会价值的混乱,阶层分化,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分层的固化,社会分层一旦固化,阶层便具备了再生产能力。,阶层间的通道越来越窄,向上流动的门槛越来越高,财富精英,通过继
7、承将财产传递给子女,权力精英,文化精英,虽不能直接将其所掌握的资源传递给后代,却足以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底层与精英的对立,不同群体利益的分化,社会结构的断裂,社会矛盾的加剧,社会不平等,法律上的不平等 与 事实上的不平等,稳定性的不平等 与 暂时性的不平等,这是社会底层的人们所看重的,“你可以比我富,过得比我好,但至少在法律上我们应该平等!”,这样的不平等使社会底层的人们感到绝望,他们根本无法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权力的不平等,公权与私权,公权与暴力,公权与垄断,公权行使的不公平,社会矛盾的加剧,仇富,仇官,仇警,穷人没有机会看到富人背后的世界。“为什么你那么富我却这么穷?”,群体性维权 与
8、群体性泄愤,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体制,百姓对官、警甚至整个体制都丧失了信任,社会信任危机,群体性事件,种种群体性事件折射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刻矛盾,伴随着阶层分化的利益分化,社会权利贫困,社会权利的数量相对不足 获取社会权利的机会和渠道不足 现有的权利无法得到维护 权利失而复得的机会少,工作、,教育、,住房、,医疗,穷人心理,基本尊严无法得到维护,农民工的期望,尊严得以维护 家庭和睦 子女的教育得到重视,如何对待低收入群体?,给予应有的社会保障,如就业保障、住房保障等,从而维护其基本尊严。,社会行动,社会矛盾的积蓄,社会冲突的爆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社会经济结构转
9、型,伴随着新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群体的诞生,社会行动者的种种政治表达和利益保卫活动,日益频繁地浮上社会舞台。无论是以小型熟人共同体为组织基础的集体性抗争活动,还是以更大型的地理区域为组织空间的群体性事件,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各类群体性事件最终大多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与各级政府机构打交道的环节,无论政府机构是仲裁者或调停者,还是政府及其机构本身就是抗议的目标物。,1980年代中后期,(2)参与者主导形象:,(3)突出特点:,政治性,未来取向,(1)稀缺资源和需求保卫:,路线合法性资源,路线立场的冲突坚持 改革开放还是保持封闭保守,公平的经济分配秩序,对明显冲击经济分配正义的官倒 现象和早期腐败现象
10、的强烈回应,例如:大学生、知识分子、离退休“老革命”,传统精英(社会类别群体/身份共同体),1990年代中后期,(2)参与者主导形象:,例如:,(1)稀缺资源和需求保卫:,都市地区的下岗工人,乡村地区的抗税农民,支撑产业转型的人力资本以及与此相关的福利资格,农村的财政资源和现金收入,(3)突出特点:,经济生存的道义性,现实取向,首属弱势群体,最近的10年,(2)参与者主导形象:,(1)稀缺资源和需求保卫:,(3)突出特点:,暴力性,空间取向,保卫居住环境、土地房屋产权和各类经济收益权的地方性居民,空间权益和财产权之类的稀缺资源,地域共同体,例如:,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结构性风险与挑战,自然,社会
11、,国内的,国际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公共流行疾病威胁,食品安全威胁,原始民族主义,教育危机,犯罪和社会问题,腐败和地方治理危机,信任危机,金融社会风险,台湾问题,中国人形象危机: 全球化过程中的族际互动,快速城市化中的管理体制,阶级形成风险,民主化转型风险,贫困、两极分化和福利不足,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F(P)= f(G,A,C),表示集体行动发生的可能性,或个体参与某个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怨恨的生产和解释,积极分子及其组织能力,参与的收益和成本计算,理论模型:,G:怨恨的生产和解释,怨恨的生产,对现行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公正的关注,个体或群体正在或曾经遭受着的苦难体验,对某种潜在的社会危机
12、的担忧和关心,利益表达和需求保卫的导火索,怨恨的解释,集体行动的催化剂,界定问题,对责任进行归因,指出行动的必要性,中国的社会情境,缺乏利益表达、消减怨恨的常规渠道,缺乏回应群众要求的处理机制,相关机制的失效状态,群众的怨恨难以依循常规渠道得到消减,转而采取非常规的战术手段(如静坐、示威、挟持人质或阻拦交通等)来进行。,媒体一般不被允许报道常规或非常规形式的集体行动,相关信息只局限在当地,难以发展成全国性事件,降低了重要的第三方介入的可能性。,当局(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仍保有处理突发事件的绝对合法性,而集体行动的发动者和参与者则没有相应的法律地位。,怨恨生产的场域不断扩大,怨恨生产的频率不断加
13、快,怨恨生产进程中两个关键的分析性层面:,非政治主体,如商界、媒体、有组织犯罪团体,全国性的政治主体,如党和国家的全国性机构,地方性的政治主体,如地方政府和党的地方机构,政治等级制中的个人或单个机构,如具体的腐败案例,(1)怨恨生产的规模,(2)怨恨所指向的目标对象的不同属性或所处的不同层级,中国:怨恨的生产,对原生怨恨的认知和标定,在社会变迁和转型过程中相对地位变动和相伴随的利益损害,在社会变迁和转型过程中的非法利益僭取,制度缺失或失效而引发的怨恨,如环境恶化、社会失信等,对次生怨恨的认知和标定,中国:怨恨的解释,权力机关及其执行部门或其成员在处理和消减原生怨恨中失当、不力或无能,使公众和受
14、害者对怨恨处理的前景持黯淡预期,最终导致权力机关失去公信力和合法性。,中国:怨恨解释框架的动员潜能,经验上的可信度,叙事的重要性,经历上的可测量度,怨恨解释框架所标定的怨恨源泉在经验上是否可信,是否有存在的证据,潜在动员对象自己是否经历过或体验过类似的怨恨,怨恨解释框架所标定的怨恨种类在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中所占据的位置,“想想就那么回事!”“肯定如此!”“天下乌鸦一般黑!”在中国都市地区,引发集体行动的怨恨解释框架所涉及的主要怨恨主题,由于它们较高的经验上的可信度、经历上的可测量度和叙事的重要性,因此在潜在动员对象中引起反响的可能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动员潜力。,中国:积极分子及其组织能力,不利
15、的政治机遇结构对集体行动的遏制效应: 领导层和积极分子参与风险 一般参与者的风险,精英知识分子群体本身角色形象和角色意识的变迁:接受渐进的、非破坏性的社会改革理念,基本上反对比较激烈的和破坏性的集体行动,集体行动的领导层和积极分子的供给目前相对不足,(1)集体行动领导层和积极分子的供给水平,政治上的压制 法律上的制裁,由于和外国压力集团的种种关联而丧失合法性,当代都市集体行动的动员结构的强力体现在哪里呢? 怨恨人群社区的形成及其空间发布状况如何?,中国:积极分子及其组织能力,(2)都市内初级社区以及社区内潜在的动员网络的形成和维持,怨恨所由生产的主要人群,空间上的聚集实质性的社区,广泛可辨识的
16、社会特征想象的社区,怨恨群体认同感的形成 现有动员网络的激活,因此,从动员结构上来看,中国都市社会中存在着促成参与的怨恨人群社区及其动员网络,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诱发集体行动并促成个体参与的空间布局。,政治机遇结构,政体的开放性或封闭性:集体行动是否采取镇压手段,精英阶层对抗议活动的容忍程度,同盟力量或支持团体的存在或缺失,成本,对成功的预期,收益,能否引起当局的正面回应,能否引起重要的第三方的介人,能否达成集体行动所提出来的政治目标或实质性要求,C:参与的收益和成本计算,中国:参与的理性计算,目前的政治机遇结构是否足以阻止都市集体行动,尤其是破坏性集体行动的爆发呢? 不一定!,怨恨水平的
17、净收支平衡问题,集体行动是否能够在付出一定代价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收益?,(1)有成本,无收益,怨恨水平稳定不参与,(2)有成本,无收益,怨恨水平提升参与,(3)有成本,有收益参与,(4)假想的无成本,收益未知参与,为什么不去解决矛盾?,民众的多数要求是合理的,也是政府能够解决的。为什么不去解决矛盾? “狼狈为奸” “懒惰成性” 没感情、没意识,漠视民众利益 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对稳定话语的思考,社会稳定成为首要执政目标之一,社会管理者希望在源头消灭各类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因素,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和需求保卫,很难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进行,怨恨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急剧提升,人们选择以非制度化的渠道和手段
18、来保卫自己的利益,造成了更大的社会稳定威胁,对稳定话语的思考,社会稳定成为重要的执政目标,地方政府为规避责任或掩盖与政府直接相关的社会不公正事实,而向上级或社会公众隐瞒信息,信息真空,集体不确定性 集体不安全感(或恐慌),造成了更大的社会稳定威胁,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实施社会控制和危机管理时,仅仅以控制事态发展的广度和规模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而不是把引发危机的社会不公正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如此,社会控制的措施不当(包括过度使用合法暴力或威胁使用合法暴力),往往会引发社会危机的升级。,对稳定话语的思考,措施不当,治标不治本,不担心被剥夺,同时一定的社会约束和道德引导,理想的社
19、会分层结构与合理的制度,上层,底层,中产阶级,拥有良知及其符合道义的行动,向上流动渠道的畅通利益诉求的充分,良性互动,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渠道,政治资源政治权力政治资本,拥有的社会资源,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与机会,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财富经济资本,文化资源教育程度文化资本,关系资源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理想的资源分配状态,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受益者的所得足以补偿受损者的所失,如何从受益者处拿福利?,转移支付中的流失问题如何解决?,到达受损一方又如何发放?,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希克斯改进,?,对于一个官吏而言,工作一辈子或许都没能发现一个真正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因此,当你手中有了权力,当你面临某种事件或任务时,就应当珍惜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为此,你准备好了吗?关于如何维护社会稳定,我们要做的是: 有感情发自内心地关心这个社会的稳定 有意识敏感地发现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有投入不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精力 有方法充分相信老百姓和基层干部的智慧体认公众对权利和尊严的敏感,推动更健康、更友善的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