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1

类型古代行政管理制度.ppt

  • 上传人:j35w19
  • 文档编号:8168622
  • 上传时间:2019-06-12
  • 格式:PPT
  • 页数:101
  • 大小:258.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古代行政管理制度.ppt
    资源描述:

    1、第一章,先秦的行政管理制度,第一节,中国国家制度的起源,一、关于国家起源的几个理论问题,1、关于国家的概念和起源 2、关于国家产生的标志 3、关于国家形成的动力 4、早期国家形成的类型,(1)国家的定义: 列宁曾说过:“国家问题是一个最复杂最难弄清楚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被资产阶级学者、作家和哲学家弄得最混乱的问题。”1 早在1931年,就有人宣称搜罗到了145种不同的关于国家的定义。2 这非常典型地说明了国家学研究在西方莫衷一是的情况。 1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7卷,第59页。 2 参见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02页。,1、关于国家的概念与起源,国家的定义,中国

    2、古代:国,口、土(一)、戈,王;诸侯所治曰“国或邦”,“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卿大夫的食邑曰“家”,“大夫皆富,政将在家。” 现代国家概念来源于布丹的学说中。“国家是受一种最高权利和理性所支配的家族及其共同事务的一种联合体。”。马君主论中多次使用国家概念。在现代西方政治学界,较为通行的对国家的定义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作出的,即国家“是在某一特定的领土范围内能够宣称合法地垄断强制力的人类团体 。” 伴随着近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国家这个概念逐渐形成了它较为确定的内涵: “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其全体国民进行控制并拥有最高主权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众所周知的国家有

    3、领土、国民、主权三要素的理论表述。 参见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家”条。,1.国家神权说,托马斯.阿奎那 2.国家社会共同体说:亚氏、格劳秀斯:“国家是一群自由的人民,为了享受法律上的利益和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而结合成德一种完善团体。” 3.社会契约说: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 4.国家统治说:布丹、马克思、列宁 5.国家要素说:三要素说;伽纳:四要素说(政府):“国家是由许多人所组成的社会;永久地占有一定的领土;不受或几乎不受外来的控制;有一个为人民习惯服从的有组织的政府。” “国家是一种政治团体,占有一定的领土,政治上在一个政府,特别是有主权的或不受外来统治的政府之下而组织的任何人民的团

    4、体。”,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们长期延用列宁对国家的定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列宁曾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国家机构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国家的定义,根据美国学者约翰霍尔和J. 艾肯伯雷的分类,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大致有三派:1 其一是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满足共同的需要而创立的一种机构;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国家是社会内部阶级冲突的产物;其三是包括拉策尔、奥本海姆、马克斯韦伯在内的德国社会学派,2 认为国家乃是军事征服,尤其是一个定居的农业文明被其边缘的游牧民族

    5、征服的结果。第一种学派又被称为合作论或契约论学派,后两种学派则被称为冲突论或暴力论学派,并且被进一步细分为内部冲突论和外部冲突论。 1 Hall and Ikenbury, The Stat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9, p. 16. 2 参见奥本海姆:论国家,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8页。,(2)国家的起源:,社会合作论,社会合作的国家起源论则认为国家乃是人类通过合作而满足其共同需要的产物。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互相缔结契约的结果,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柏拉图:“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

    6、,我们需要许多东西。”1 约翰罗尔斯:“某些主要利益的不可分性、公共性以及所产生的外差因素和吸引力,使得有必要由国家来组织和推行集体协议。认为政治统治仅仅是因为人们的自私倾向和非正义倾向而设立的看法是一种肤浅的观点。”2 1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8页。 2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9页。,亚里斯多德:“城邦出于自然的深化,而人类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的动物)。” 城邦是“家庭和村落的联合,其目的是在达到完善自足的生活。” 1 德国人特莱奇:“国家是人类建立政治秩序的理性要求的外在表现形式。”2 英国政治学家格林

    7、:“人的意识要求自由,自由要求权利,而权利又要求建立国家。”3 1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第7页。 2 Treitsche, Politics. New York: Macmillan, 1906, p. 167. 3 R. 巴克:英国的政治思想,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0页。,卢梭契约论,“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就是社会契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这个国度中,虽然他失去了自然赋予的一些权利,他收到的回馈远超出了他的付出:他的潜能得以开发,他的思维得以扩展,他的感情变的高

    8、尚,他的灵魂也得到升华。只要这一新生的环境不受到破坏使他生活更加困苦,人必然会接受这一公民社会而永远走出他的自然国度,从此他成为智慧的人,而不再是愚昧的动物。让我们把这一过程说得更加明白一点:在社会契约中,人失去的是他的天赋自由和对一切予取予夺的没有限制的权利,人获得的是公民的自由和对私有财产的所有权。”,霍布斯的国家论,如果要建立这样一种能抵御外来侵略和制止相互侵害的共同权力,以便保障大家能通过自己的辛劳和土地的丰产为生并生活得很满意,那就只有一条道路: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付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像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

    9、,在拉丁文中称为城邦。,内部冲突论的主要观点是:随着人类共同体(如部落)内部阶级的产生,占有者阶级在与不占有或较少占有财产的阶级的暴力冲突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建立了国家。 亚当斯密:“只是在出现了畜群的占有和由此而引起的财富不均之后,才促使了具有一定法规的统治的出现;在占有出现之前,是不会出现政府的,因为后者本来的目的正是保证财富的安全,保护富人免受穷人的侵害。”,内部冲突论,内部冲突论的主要观点是:随着人类共同体(如部落)内部阶级的产生,占有者阶级在与不占有或较少占有财产的阶级的暴力冲突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建立了国家。 亚当斯密:“只是在出现了畜群的占有和由此而引起的财富不均之后,才

    10、促使了具有一定法规的统治的出现;在占有出现之前,是不会出现政府的,因为后者本来的目的正是保证财富的安全,保护富人免受穷人的侵害。”,恩格斯,“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1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6页。,外部冲突

    11、论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军事征服与战争。 德国政治学家海因兹指出,不是阶级对立,而是共同体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国家的建立。 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库诺认为:“民族内部阶级分化的形成并不会自动导致国家的出现”。,外部冲突论,2、关于国家产生的标志,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地缘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 出现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这是国家产生的首要标志。 出现保证这 一最高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 司法 、军事组织,包括诸如法庭、军队、监狱等。 出现为维持这一权利中心及其各种机构存在和运行的税收制度。 国家官吏的出现,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利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12、3、关于国家形成的动力,传统国家起源论认为: 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原始群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现代人类学倾向一种综合的看法: 生产力的进步 自然地理因素 人口增长和人口压力 阶级分层和社会分化 战争动力 杰出人物的政治发明,4、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1)氏族模式(民主) 是指早期国家直接从氏族社会中演化而来。 恩格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雅典国家的产生) (2)酋邦模式(专制) 是指早期国家是从氏族社会解体后出现的酋邦演化而来。 国家的产生起源于部落的合并,民主与专制这两种主要的国家体制形态的

    13、成因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部落合并的方式不同 说服利益均衡达成平等契约合并 征服利益独占达成不平等契约合并,二、中国国家的形成,1、中国国家产生的过程 2、中国国家形成的动力 3、中国国家的形成时间,1、中国国家的产生过程中国 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中国、巴比伦、埃及 、印度 ) 原始群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联盟国家出现,原始人群(约170万年前至4万年前) 人类是从古猿中的一支演变来的。人类体质的发展变化,大体上经历了“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距今大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是我们所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猿人大约是几十人结成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这样的原始

    14、人群是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是早期人类的社会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在原始人群中,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约4万年前至5000年前) 人工取火、弓箭的发明、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群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便逐渐被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所代替。大约从四、五万年前开始,我们的祖先从“古人”进化为“新人”,我国原始社会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首先,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生活单位,平等占有生产资料,平等分享劳动成果。其次,其社会组织形式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第三,实行原始民主制管理,氏族全体会议是最高权利机关,首领选举产生,无任何特权,父系氏

    15、族公社(5000年前4000年前),距今约5000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经过长期的发展,先后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产品出现剩余,交换得以产生。各氏族部落首领渐渐将氏族交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私有制的出现又促进了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进而导致了阶级的出现。社会分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原始民主管理体制,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五帝:黃帝、 顓頊 、帝嚳 、堯 、舜 军事民主制的管理机构大体有三:军事首长:统帅军队、担任主祭、没有管理公共事物的独断权、由选举产生,不世袭。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礼记.礼运 “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

    16、为天子。”左传.文公八年 “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史记.苏秦列传 尧”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韩非子 舜”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豚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几希。”孟子 禹“操橐耜,而九杂于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庄子 部落酋长议事会:常设权力机关,重大事务集体决断。 人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不经常举行。 “命众悉于庭”;尚书“凡国之大事,致民。”;“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礼记 “禅让者,私相授受之义也。凡人必其己所自有之物,然后能举以授人。国家者,岂君主所有物乎?以国家为君主所有物,是正沉惑于专制政体之谬想耳。”梁启超

    17、,2、中国国家形成的动力,优越的地理位置 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增埴和人口压力 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 战争动力 洪水泛滥 周边民族入侵,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

    18、之野,遂禽杀蚩尤。,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

    19、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3、中国国家的形成,BC21世纪夏代国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国家的形成. 标志是夏的“家天下”的确立,即禹和他的儿子启实现了由部落首领的“禅让制”到世袭王位制的转变。”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恩格斯有关早期国家产生的论述谈到了部落联合体中公职人员在由“社会公仆”到“社会主人”转变过程中“社会职位的世袭”这一重要社会现象。无独有偶,我国古代著名经典礼记礼

    20、运篇也把“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作为“大同”之世进入“小康”(即国家社会)的标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21、,4、为什么说夏王朝的建立标志国家形成,农村公社代替了原有的氏族公社 出现了一个公共权力中心 世袭制代替了民主选举制度 出现了为保证中央权力中心运行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 出现了为维持权力中心及其各种结构存在和运行的税收制度 形成了维持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舜)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

    22、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释名.宫室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 “昔夏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之神奸。”左传 “(禹)平水土,定九州,四方各以土地所生贡献,足以充公室,供人主之欲。”离骚” “

    23、自禹夏时,贡赋备矣。”史记.夏本纪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BC21BC 16),共13代16王,约存472年。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扁、胤甲、孔甲、皋、发、履 商(BC16BC 11),共17代30王,大约存在629年。天乙、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 西周(BC11BC771),共12代12王,大约存在386年。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

    24、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共和行政、宣王、幽王,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居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

    25、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1、国王的名号、权限和行政运行,名号: 夏:“后”、“王”、 商:“王”、“余一人”、“帝”、 周:“天子”,权限:,天下大宗,握有主祭权 统帅军队的权力 独揽最高决定权 分封诸侯的权力 任命官吏的权力 巡狩和接受诸侯朝觐的权力,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

    26、伐昆吾,遂伐桀。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以告令师,作汤誓。,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行政运行,王通过誓、诰、命、训、令等形式行使权力,通过集会、召、使、告、呼等形式传达命令。 主要联络和决策方式:集会。 “夏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

    27、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薮,康有澧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2、王子王位继承制度的建立,夏:有的传子,有的传弟,基本以传子为主 商:“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后期确立嫡子继承制度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度。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帝乙的嫡子。 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3、中央(内服)行政管理体制,(1)夏: 据尚书甘誓夏有“三正”;史记.夏本纪,夏有“四辅臣”;通.职官二夏有“三老五更”。 “三正,指奴隶制王朝的大臣、官长”; 四辅臣是“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

    28、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日弼”; 三老五更是“三者道成于三,谓天地人也。老者,旧也,寿也”,“五者,训于五品。更者,更也,五世长久更相代,言其能以善道改更己也” 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2)商,尚书酒诰中有以下记载:“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 提出了“内服”、“外服”之称 中央王朝(内服)管理结构,其职官可分为宗教、政务、事务三类 其中有商汤时的伊尹,太甲时的保衡,太戍时的伊陟、臣扈、巫咸,祖乙时的巫贤,武丁时的甘盘。这些人分别用尹、保衡、臣、巫为官名。 伊尹亦被称为“相”,是“汤得

    29、之举以为已相”。武丁 时,傅说被“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商代还有“三公”之说。据文献记载,伊尹、傅说、文王、九侯、鄂侯都曾为“三公”。据尚书微子记载,纣王时,箕子为“父师”,比干为“少师”。,(3)西周,西周初期,成王年幼继位,以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太公为太师。还有太宰,他们是帮助周王履行统治职能的重要辅臣。 西周官吏可分为“太史寮”和“卿事寮”两大系统。 太史寮之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号称“三左”,卿事寮之下有司土、司马、司工,号称“三右”,也称“三事大夫”。 从政务分工来看,太史寮负责宗教祭祀及文书册命等文化事务;卿事寮主管生产、军事、工程营造等政务。,4、地方(外服)行政体制,(1

    30、)夏的五服制度:臣服于王朝的地方诸侯称为“五服”或“外服”。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外服”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与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共同构成国家的地方政权,这种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称为“服制”。地方诸侯根据与王朝关系的远近,形成不太牢固的臣服和贡纳关系 见禹五服图,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郅,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 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夏代的地方诸侯称为“君”、“伯”,更多的是称为“某某氏”,这反映出当时

    31、正处在国家初创阶段,夏王朝就是建立在大量降服各部族并对之进行管辖的基础之上的。 聚居在各地的部落首领仍属于酋长性质。夏王朝通过“享”、“会”的方式召集各部族首领,传达王命,并根据远近亲疏关系向他们索取贡赋,对不服从王命的,则纠集各部族共同进行讨伐。 相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乃是建立在依恃武力使之臣服和迫令其交纳贡赋之上的。对不服从王朝的部族,则采取强硬的手段,“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攻益而立启”、“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将有扈氏之民沦为牧竖(指放牧的奴隶)。这样凝聚的结果是不可能牢固的,所以“昔夏后氏

    32、太康失国,四夷背叛”。少康中兴,恢复夏王朝的统治,又使“方夷来宾”,“自少康以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玉门,献其乐舞”。 地方诸侯对王朝的责任有“宾”、“御”两种。远方的部族为“宾”,即对王朝有一定的贡纳关系,附近的部族为“御”,即除了向王朝缴纳贡赋以外,还要服从王朝的指挥和调动。这些诸侯实际上和夏王朝保持着联盟关系,有相当大的独立性。,(2)商的内、外服制,商代的地方诸侯是商王的“外服”,即“外臣”,也就是在外之官,所以尚书酒诰讲:“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这些名称在甲骨文里均有记载。据考证,在甲骨文中有侯35个,伯39个,还有子、男等,都是爵称。,(3)西周的分封制度,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

    33、思。周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广大地区,他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子弟亲属或功臣治理,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王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 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不仅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巩固起来,,(4)地方基层组织,夏代没有确切的记载。商代则有“族尹”,也称为“里君”、“里尹”。

    34、周的地方基本行政区划有国、都、邑三级以及“邦鄙”。 国是国都,王和诸侯所在地;都是大邑,邑是居民点,相当于村镇;邦鄙是边境地区的行政区域。 西周地方行政系统是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的“乡制”,分别设有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和乡大夫。此制实行于王畿和都畿之内, 在王畿和都畿之外和边远地区实行的是“遂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设有邻长、里胥、酂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这就是所谓的“乡遂制度”,因乡是国人居住的地方,遂是野人(奴隶)居住的地方,所以也称为“国野制度”。,5、人事行政管理制度,据历史文献记

    35、载,夏商周三代的官员人数是“夏百二十员,殷二百四十员,周六万三千六百七十五员”。 这些数目当然并不精确,但它说明夏商周三代的国家机器得了很大发展。对各级官员进行制度化的管理已经成为必要。这种管理除包括明确职责、规定职权范围外,还包括任免更新、爵命等级、俸禄致仕等有关人事的管理。,(一)世卿世禄制度,夏商周三代,实行世卿世禄制度。 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诸侯和官员都是世袭的,实行世官制,亦称世卿制。 即“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各级贵族实行世禄制,即根据他们等级和地位的不同,世袭享有自己封地里的收入,除了依次向

    36、上一级贵族交纳一定的贡赋和提供军役、劳役之外,其余全部归他们享用。 即“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二)爵命等级制度,夏代的爵命等级一般说法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因无实据,难以窥其详。商代也有公、侯、伯、子、男,而分为三等。一等为公、侯,他们是商族或亲族,直属于商王朝。二等为伯,是商远方的首领,周族曾为商的西伯。三等为子、男。商代虽有等级之分,但制度并不健全,故王国维考证认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当夏后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恒、累叶称王,汤未放桀之时亦已称王;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

    37、臣之分也”。,西周实行分封制,制定了尊卑高下的等级。在这种制度下,天子为第一等,诸侯为第二等,卿大夫为第三等。 诸侯由于功勋大小和受封土地的多少,又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不同的爵位。 卿大夫又分为天子卿大夫、大国卿大夫、列国卿大夫、小国卿大夫。 诸侯、卿大夫又统分为九等,称为“九命”。即上公九命为伯,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大夫四命,公伯国卿三命,侯伯国大夫两命,士一命。 爵命等级是和政治、经济利益相结合的。周代规定,凡四命以上都有“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规模大小及物品多少,要“各以其命数为节”。三命以下则没有“国家”,只有与自己命数相同的“宫室、车旗、衣服、

    38、礼仪”,(三)致仕制度,所谓致仕,即退休。三代都有年老致仕制度。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在国之西郊”。 70岁致仕后可以转到各级学校去传授知识。卿大夫以上称“国老”,在大学任教,大夫以下称“庶老”,在小学任教。, “夏曰校,殷曰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 这些学校主要是为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而设置的。 教育的方法及内容是“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6、礼乐制度,先秦政治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 “为政以礼”。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

    39、,是奴隶主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乐中,依靠各种礼乐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礼乐”与“刑政”,在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乐”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目的。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 乐记所云:“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乐也者,和之不可变也者,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和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

    40、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礼是一个序,乐是一个和,只此二字,含蓄多少义理!”(朱熹) “礼,理之不易者也!”(梁启超) “礼乐者,治本之膏粱!”(朱元璋),左桓二年传:“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左庄二十三年传:“夫礼,所以整民也。” 左僖十一年传:“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左昭五年传:“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左昭二十五年传:“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又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左昭二十六年传:“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

    41、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乐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也者。乐统同,礼辨异。”孔颖达疏曰:“乐主和同,则逺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

    42、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礼乐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礼乐制度目的:在于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宗法制,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统治。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礼”的核心:等级; 内容:吉、凶、军、宾、嘉。 “乐”的核心:和; 内容: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六律六吕:阳声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 五声:宫、商、角、征、羽; 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六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磐、大夏、大觳、大武,7、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建立在分封制度上的等级制度 建立在宗

    43、法制度上的家长制度 国家机构不完善 王权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官员的职能分工不明确。 家国不分,政权与族权结合。 臣仆用事。,首先,王权受到天地、祖先、鬼神等宗教信仰的限制。“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其次,王权受到原有地方势力的制约。据传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至西周初年,“尚有千八百国”,以后诸侯相并,在西周后期还有“千二百国” 再次,王权受到宗法和贵族的限制。从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至春秋时的子产不毁乡校,都说明“谋及庶人”,“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进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

    44、”,“立时人做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为大吉,身其康强,子孙逢吉;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 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 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 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 龟筮共逆于人,用静吉,用作凶。”,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

    45、型主要体现为:中央集权下的封建地主君主专制制度代替了宗法分封制度下的奴隶主贵族的国王制度。“中央集权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是500多年变革带来的最丰硕成果。”,平王东迁,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原来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际上变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以秦、晋、齐、楚、越等为首的大诸侯国相互兼并称霸。 春秋242年间,列国进行战争483次。最后形成楚、齐、燕、韩、赵、魏、秦七强并立的局面,由秦兼并了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一、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了井田制度,(1)为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

    46、济基础 (2)使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 (3)阶级结构的变化 (4)基层行政组织的变化,二、“君临之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局势动乱,人们都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安定局面。这在当时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只能寄希望于“圣人”的出现,这个所谓圣人就是能统一各国,牢固掌握统治权的君主。 几乎所有的先秦诸子理论都认为应该有独一无二的君主来统一天下,都从不同的角度呼唤集中使用权力,都要求“定于一”。这是先秦诸子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进程的总结。,慎到“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 管仲“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 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四大”并列。墨子“选择天

    47、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孟子:“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荀况:“君者,国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长久者”; 吕氏春秋执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善为国者,内固其威,外重其权”。 “势者,王之神”。“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法者,遍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七术六微”:“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 七术即:众端参观;必罚明威;信赏尽能;一听责下;疑诏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

    48、六微即:权借在下;利益外借;托于似类;利害有反;参疑内争;敌国废置。 “六柄四位”:“明王了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所操也;主之所处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所处也”。 二柄:“杀戮谓之刑,庆赏谓之德”,君主“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三、各国君主名号和职权的变化,春秋前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原来最尊贵的名号“王”,在此时虽然还作为周天子的

    49、专称,但其政令已逐渐不能越出王室的所辖之地。各国的君主还依照周天子的分封秩序,分别称为公、侯、伯、子、男。 春秋中期,出现强国争霸的局面。继独立于南方的楚国君主称王以后,列国君主相继称王,“王”字的含义在新的集权制度下又加入了新的内容:“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有了专制一方的含义。,早期列国国君在施政过程中受到由宗亲贵族组成的卿大夫的制约。他们左右国政,掌握实际的军政权力,往往借小矛盾就将国君或逐或杀。春秋300年间,有36位君主被卿大夫所杀,所以,这时的君主“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足矣。 到战国时期,君主地位提高,权力扩大,形成“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

    50、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的集中权力于上、分权于臣下的局面,,四、从分封制到郡县制,郡县设立最早和较普遍的是春秋初期的晋国和楚国,楚国最早设县。这些县与原来奴隶制国家国君直接统治的领邑和国君分赏给卿大夫的封邑不同。君主在县设有长官,县是一级行政组织,由君主直接控制。 春秋后期,晋国首先设立了郡,“郡本来设在新得到的边地,因为边地荒僻,地广人稀,面积虽远较县大。但是地位要比县低”。 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之间战争与交往的频繁,边境地区也逐渐繁荣起来。由于郡的面积大,在郡以下逐渐分置了若干县,形成郡统县的郡县制度。 郡的长官称为“守”或“太守”,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长官,所以常常任命武将出守,官名也因此而来。 县的长官称“令”、“长”、“公”、“尹”、“大夫”、“啬夫”等,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古代行政管理制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816862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