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5世界汉学大会主题及若干相关问题漫谈.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8167756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世界汉学大会主题及若干相关问题漫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5世界汉学大会主题及若干相关问题漫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5世界汉学大会主题及若干相关问题漫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5世界汉学大会主题及若干相关问题漫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5世界汉学大会主题及若干相关问题漫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汉学大会主题及若干相关问题漫谈,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林新年,关于“汉学”,汉学(Sinology)也称海外汉学、海外中国学等。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研究,或者说汉学就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一切,涵盖很广,任何属于中国问题的研究都可以朝里面放,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法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外国人研究中国,其研究方法、学术传承及文化视角又不同于中国,他们是以独特的视野和自身的经验观照中国文化。,关于“世界汉学大会”,世界汉学大会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旨在通过世界汉学界专家、学者的深入对话和讨论,促进国际汉学

2、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迄今已经举办二届。,关于“世界汉学大会”,第一届世界汉学大会是2007年3月26日至27日召开,主题是“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 5个分会主题: 作为文明对话的汉学研究“中国形象”在汉学研究中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诠释和影响汉学家与汉学史汉语国际推广与跨国文化 3场专题圆桌会议:汉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景教文典与新近发现的景教宣元至本经幢汉学的自我定位,关于“世界汉学大会”,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召开。 六个分会论题: 汉学与文化对话汉学与历史研究汉学与中国文学汉学与汉籍传译汉学与中国戏曲孔子学院论坛

3、 二场专题圆桌会议:出土文献与汉学研究中国文学与当代汉学互动 在开幕式上,悬挂着两幅字:“同归而殊途”(周易)、 “此路亦彼路”(赫拉克利特)。,一、大会主题强调的是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二届汉学大会的主题是“对话”和“交流”,为什么中国和外国、或者说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能够而且必须进行“对话”和“交流”?,一、大会主题强调的是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首先,对话精神应当是所有人文学科包括汉学研究所共同持守的内在品质,同时也是人文学术可以共同分享的价值命意。,一、大会主题强调的是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其次,不同文化实际上包含着共同的理念,或者说存在着普世原则,由此形成了对话的基础。例如:

4、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印度史诗摩珂婆罗多“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你自己向往苛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基督教主张“爱人如己”、“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伊斯兰教也强调:“你自己喜欢什么,你就该稀罕别人得到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你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一、大会主题强调的是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第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虽然反映了人类共有的追求正义

5、、公平、自由等价值观,同时应当承认存在着差异和不同。中国和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客观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而这些差异和不同恰恰是一个和谐世界的本来面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不同产生和谐”的观点。古希腊哲人道此,亦喻谓音乐之和谐,乃五声七音之辅济,而非单调同声之专壹。赫拉克利特反复言,无高下相反之音则乐不能和,故同必至不和而谐出于不一。对于和谐产生于差异的理解,也是所谓东海西海,文心相通的。人们都意识到,无论是饮食的调味,音乐的谱写,情爱的沟通以及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把差异乃至相反的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达成和谐。那种以为把同样的事物置于一起,或者强求不同的事

6、物变得一律便是和谐的做法或想法是完全背离事物的本性的。文革时期,不仅舆论一律,而且举国之人服饰几近无差别,女性也着男装,美其名曰“不爱红妆爱武装”,这样的整齐划一哪里是和谐,完全是单调专一。这种不真实的和谐掩饰了矛盾和危机,人类社会许多灾难正来源于此。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这里,我们看到,赫拉克利特的“不同产生和谐”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

7、小人同而不和”是息息相通的,文化共生中本来就是多元的品格,“差异”和“共识”两极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以唯我独尊这样狭隘的民族主义去消灭“差异”,同样也不能拒绝承认“共识”而走向文化自闭。,一、大会主题强调的是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不同民族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才能达到揭示和谐世界的本来面目,才能营造和谐共生的世界环境。,二、汉学研究历史概说,西方汉学大体经历了“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三个时期。,二、汉学研究历史概说,“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1324年)前后直到耶稣会入华这一段时间称为“游记汉学”时期。这期间有不少

8、作品在西方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如元蒙时期的柏朗嘉宾蒙古行记、大航海以后拉达的记大明的事情、平托的平托游记、皮尔资的东方志等。这一时期以门多萨的中华帝国史为其发展的顶峰,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作品停留在对中国表面的报导上,尚不能深入中国文化的内核之中,故以“游记汉学”给以概括应较为准确。,二、汉学研究历史概说,“传教士汉学”1583年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正式入华,并在中国腹地肇庆建立了第一所天主教教堂“仙花寺”,从此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1601年以利玛窦进京为标志,天主教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一个“传教士汉学”时期就此开始了。由于入华传教士大都遵循利玛窦的“合儒排佛”,适应中国文化的路线,他们读中

9、国古书、念儒家经典,广交朝野文人,努力以中国的语言和传统去传播基督教,取得了文化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从罗明坚开始到最后一名耶稣会士钱德明,这些入华耶稣会士及其它修会的传教士用中文写出的中文著作有千部之多。另外,他们使用各种西方语言,或介绍、或翻译、或研究亦写了近千部的著作、报告和通信。这些著作或通信明显区别于“游记汉学”时期的著述,原因有二:一是大多入华耶稣会士能用中文写作,当然也少不了中国文人的润笔;二是其中不少著作对中国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像后期的刘应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宋君荣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冯秉正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就是许多当代的汉学家也是望尘莫及的。但这一时期汉学仍在传教学的框架中生

10、长,中国还尚未做为一个实证的、科学的对象,研究者基本上都是教内学者和传教士,汉学研究尚未成为学术职业,所以,以“传教士汉学”加以概括较为合适。,二、汉学研究历史概说,“传教士汉学”这一时期的西方汉学在中国学术史、思想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中国来说,明清之际是“天崩地裂”的大变动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有满人入关、明亡清兴改朝换代这样的大事,还有西方文化的传入、天主教的入华。中国传统思想第一次与西方思想相遇。徐光启的入教、李贽与利玛窦的相见对中国思想文化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震动中国文人的不仅仅是天学、算学、地图、自鸣钟,还有一整套与之伴随而来的宇宙观念、思维方法、宗教信仰。心学衰而实学

11、兴。乾嘉汉学的大师们重考证、讲版本,开始抛弃空疏的心性之学而向经世之学转化,这里不能不讲传教士所介绍的西学的作用。梁任公认为“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学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到利徐诸人影响不小”。胡适认为中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如顾亭林、阎若璩、戴震都曾先后受启于利玛窦等人的著作。这样,我们看到如果我们把入华传教士的中文著作纳入西方汉学的整体历史发展之中,那么对西方早期汉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与明清思想史的研究紧紧连在一起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传教士的研究也就是对明清基督教史的研究。利玛窦在一定意义上讲可称为“中国基督教之父”。实际上传教士的这批中文著作和文献构成了明清基督教史

12、的基础。,二、汉学研究历史概说,“专业汉学”1814年以后的专业汉学是在西方早期汉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传教士汉学”。雷慕沙1815年1月16日在法兰西学第一次开汉语课时,用的是马若瑟的汉语语言札记的手稿,而德经则一直保持着与宋君荣的联系,并将整理宋君荣的遗稿作为其研究任务,法国19世纪东方学的巨头们则一直关注着传教士汉学名著中国杂篆最后一卷的出版。这是说“专业汉学”在其诞生的初期,其学术文献和资料都是在传教士汉学的基础发展起来。在理雅各(1815-1897)等传教士的推动下,汉学成为西方大学中的一门学科。1837年,撒母耳基德(Samuel Kidd)(17971843)成为英格兰第

13、一位中文教授。在此领域,教会外学者的人数逐渐超过了传教士。到了20世纪,汉学逐步在西方大学取得了更重要的地位。由于在所谓智库中所起的作用,汉学对当代政治也产生了影响。尽管有些非议,但汉学依然是西方学术性中国研究的主导模式。,二、汉学研究历史概说,“专业汉学” 如果说战后美国的中国研究后来居上,战前的国际汉学界却几乎是法国的一统天下。1920年代留学法国的李思纯一言以蔽之曰:“西人之治中国学者,英美不如德,德不如法。”本世纪初的国际汉学泰斗沙畹(Edouard chavannes)认为,中国学是由法国传教士所开创,并由法国学者雷慕萨(Abel Remusat)与儒莲(Stanislas Juli

14、en)等人所组成的一门科学。戴密微(M.Paul Demieville)说:“中国学在西方,在骨子里仍是一门法国的科学。”1919年1月,法国总统在商业地理协会印度支那部演说时称:“法国研究中国,已自从来之散漫状态中成为一般学术上之正统,而认为一科;是故研究中国者,正所以为法国之学术。”视汉学为法国的“国学”。,二、汉学研究历史概说,“专业汉学” 汉学在欧洲登堂入室,成为本国学术的一部分,得益及体现于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其一,学者的专门化。从前欧洲研究东方学的人,大半是“海关上的客卿”、“外交机关的通事翻译”或“传教师”出身,本人既不是严格的科学家,也不是素来即有志研究东方学问,所以他们初期的

15、著作,比较本国的学者,往往稍欠精确。比方史料来源的批评,鉴定史料的可信程度,而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F.Richthofen)不懂汉语,竟写成多卷本巨著中国(China,Ergebnisse eih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undeter Studien),对中国地矿学研究贡献甚大,但引据谬误极多,对德国汉学反有不良影响,“投机作品,如雨后春笋,一似汉学著书为不学而能者。” 这种状况到沙畹时开始转变,用伯希和的话说:“夫中国有史三十世纪而迄未间断,其雄伟深奥,确可成一独立学科而有余,盖非久涉猎之士,不经训练所能操觚者矣。”,二、汉学研究历史概说,“专业汉学” 其

16、二,重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沙畹、伯希和之前甚至与之同时,不少的西洋汉学家,每但以西洋的汉学为全个范域,无视中国前贤及当代学者的成果。而巴黎学派诸大师的态度完全不同。伯希和认为:“中外汉学大师之造就,堪称殊途而同归,尤以清初康熙以来,经雍乾而至道光,名家辈出,观其刈获,良足惊吾欧洲之人。此果何由,亦由理性之运用与批评之精密,足以制抑偏见成说。其达到真理之情形,实与西方学者同一方式”。因“心向既久”,不禁对继承前辈学者的当代中国学人,也“寄有无限之敬重与希望”。高本汉则责成自己追随清代学者的开路工作,而把现代西方语言学方法应用于所整理过的材料。傅斯年在高著中国音韵学研究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40

17、年)序言中说:“高本汉先生之成此大业固有其自得之方法,然其探讨接受吾国音韵学家之结论,实其成功主因之一”。同时他还认真收集中国当代学术书刊,以追踪中国同行的研究。 高氏晚年称:“我毕生从事中国文化的著述,只有爱护本国文物历史而从事研究的中国学者是真正的知音。”,二、汉学研究历史概说,“专业汉学” 胡适在与汉学家钢和泰交往中改变了原来认为汉学家治学“成效殊微”的看法,而他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评价更说明西方近代汉学对中国学术的影响。高本汉以治音韵学著称,胡适说:“近年一位瑞典学者珂罗倔伦(即高本汉)费了几年工夫研究切韵,把260部的古音弄得清清楚楚。珂先生成绩何以能这样大呢?他有西洋音韵学原理作工

18、具,又很充分地运用方言的材料,用广东方言作底子,用日本的汉音吴音作参证,所以他几年的成绩便可以推翻顾炎武以来300年的中国学者的纸上功夫。”因此,他号召青年人要掌握新的研究方法,那时再来整理国故,便可“一拳打倒顾亭林,两脚踢翻钱竹汀”。,二、汉学研究历史概说,“专业汉学” 使战后国际中国研究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人物,是被称“美国中国研究开山祖”的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欧风美雨经过一轮对垒,显出后来居上之势。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

19、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在半个多世纪里,费正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考察中国,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当今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自其门下。,二、汉学研究历史概说,“专业汉学”费正清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落后是由于缺乏动机而非缺乏能力,是由于社会条件而并非由于其天

20、生才智。“冲击回应”模式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在费正清看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在长期以来成功地占据了意识形态上的正统地位,从而使中国社会保持极大的稳定。当近代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沿海寻求贸易机会时,这个古老的中华帝国对外部世界表现出惊人的惰性,它闭关自守,排斥一切外来势力。为此,费正清强调,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是一种刺激,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进步的机遇。 “冲击回应”模式是一个以西方人价值观来认识东方的研究模式,它假设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近代社会,而中国社会则是一个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其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中国传统社会才有可能摆脱困境,获得发展。这

21、种以“西方为中心”的“外向型”模式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界一直占有统治地位,成为一种“学术规范”。直到60年代后期,中国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批判思潮,才有人公开对这一模式提出质疑。费正清部分地纠正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观点,承认自己的中国史观并非无懈可击,并在中国新史和再版的美国与中国中对自己以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承认中国的近代化主要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内在生命和动力,西方的影响是有限的。,三、汉学研究的学术意义,汉学可以区分为现实意义的研究和学术意义的研究两大类。政府决策部门、外交部门会更多关注海外对华智库及其重要智库专家的研究,这无疑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术部门则会侧重关心海外对中国学术的研究,了解他们对中

22、国学术研究的一般状况和基本趋势,从中寻找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至少搞清楚他们曾经说过什么,思潮特点。这在学术全球化的时代尤其重要。 对于我们来说,“身在此山中”的单一立场未必能达到真正的自我理解。所谓的跨文化交流,就是要跨越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美学诉求、族群身份的差异,才有文化带给人类的开阔和雍容。,三、汉学研究的学术意义,为什么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开始逐步关注海外汉学的发展呢?其实这里有着深刻的文化和学术的背景。从大处说,从那时开始学术界开始了一种深刻的反思,检讨以往的学术,试图跳出长期以来制约学术发展的那种教条主义的体系和方法,寻求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这是80年代西学热的基本背景。

23、海外汉学当时是作为西学的一部分而介绍到中国学术界的。这种狂飙式的介绍和学习还是给学术界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不管今天人们怎么评价80年代的西学热。不可否认当时所介绍进来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产生了影响,例如,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几乎几天成为我们解释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视角,以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为代表的“法国年鉴派”的理论和方法也已经成为新一代学者构建自己学术体系的基本依据。,三、汉学研究的学术意义,但到80年代后期人们已经感到,仅仅西学的介绍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是不够的。特别是90年代初加大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学术界需要有关如何研究中国本土学问的新方法,而作为西学一部分的汉

24、学以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为其对象,她所提供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对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学术研究对象的学者来说更为直接和便利。这就是为什么“海外中国学丛书”当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而汉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我们只要提一下费正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就足够了。,三、汉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国外汉学家的一些研究为什么会在一些方面高于国内同行的研究呢?这是我们国内学者要认真反思的,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有二点较为重要。 第一,有些研究方向的文献,海外优于国内。例如长期以来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在国外,但这并非国内学者不努力,而是绝大多数敦煌文献藏于国外,国内学者无法使用。(敦煌(

25、吐鲁番)文献大多是唐五代的写本,反映了当时的语言原貌,可以说最重要的近代汉语语料。它被道士王元箓发现于1900年(另一说是1889年),当时文献大约有五万卷以上。1901-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M. A. Stein)劫走九千多卷,法国人伯希和(P. Pilliot)劫走五千多卷,到了1910年,清政府才将剩余部分运往北京,但途中和到北京后又有散失,最后仅剩八千多卷。被劫走的现在保存在大英博物院和巴黎国家图书馆,有一部分在日本和前苏联。 敦煌文献中,除了佛教经典外,还有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契约文书、帐籍、俗讲、白话诗词、俗赋等。它是研究近代汉语的第一手资料,其重要性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类似的

26、情况还有不少,如明清中国基督教研究,至今最优秀的学者、最有影响的著作大多是汉学家的而不是国内学者的。因为大多数传教士的文献藏于国外。,三、汉学研究的学术意义,第二,研究方法汉学家高于国内学者。高本汉用现代语音学的理论研究中国古代音韵,从而使这一研究走出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老路。李约瑟运用现代科技思想整理中国历史,从而开创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新的学科。费正清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近代社会,从而开创了西方汉学的新路,使美国汉学从此有别于欧洲汉学。目前,国内文科研究中许多人采取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这同样受启于汉学家。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面临范式转换的今天,汉学家对中国学术界在方法论上的影

27、响日益增大。,三、汉学研究的学术意义,汉学家的研究水平并非整齐化一,他们中许多人的研究隔靴抓痒,文不对题。他们的许多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应深入讨论,但这些都不能作为我们轻视海外汉学家的理由,他们的存在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们应了解他们、研究他们并与其积极对话,以此促进中国学术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汉学的研究是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一条重要措施。,三、汉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在更大的意义上看,汉学的存在标志着中国自己的学问,无论是传统的文史哲,还是当代有关中国的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已经不再是中国学者自己独有的专利,中国学术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汉学的存在日益揭示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近20年来在西

28、方的传统文科中,汉学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全球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每年以15的速度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域外汉学还将会有大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汉学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表现,汉学的强大是中国强大的表征,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正像人们所说的语言与文化的强大是民族昌盛的特征。现在全球有近万名专业汉学家,仅美国就有6000多名职业汉学家,每年毕业的汉学博士有近千名,每年海外出版的汉学著作有几百部,面对这个庞大的群体,我们不能采取鸵鸟政策,无视他们的存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首要一步就是要了解海外汉学,中国文化要显示其世界文化的意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与汉学的沟通与互动。,三、汉学研究的学术意义,海

29、外汉学(中国学)是西学的一部分,必然要遵循西方学术的传统和规范。它与国学之间既有同,也有异。同,表现在内容上,汉学的材料都是中国的;异,则表现在学术规范和方法上,最终还在问题意识上,国学是从自身的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的,汉学则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国内许多做“国学”研究的学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往往将“汉学”和自己所从事的“国学”相等同,对其“同”的部分大加赞赏,对其“异”的部分大加批评。,世界学习汉语的动机已从猎奇转变为实用,本届世界汉学大会的一个主题就是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这个问题也引来众多专家学者的兴趣。 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察白乐桑先生说,过去想学习汉语的法国人大都认为

30、,中国传统文化是古老、悠久、高雅的文化,学中文仅仅凭兴趣。而现在,许多学生为了自己将来的职业等原因开始学习汉语。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法国中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就已经超过了法国学校开设的其他4门外语课的学习人数。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周质平说,2005年至2006年,普林斯顿大学选学汉语的学生人数增加50%,上升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位。他认为,学生选学汉语的动机从学术、猎奇转变为实用这是中国国力发生变化的结果。 来自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的冯氏慧女士结合越南的具体情况说,越南受汉文化影响时间很长,越南古代的典籍、文稿大都是用中文记录的,60%的越南语要借助汉字。要想了解越南的历史,就必须学习汉语,而且越南语和汉语在语调上有共同点,学起来更容易掌握。另外,越南人希望借鉴中国成功的改革开放经验,这也需要学习汉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