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何疑 在文字等方面有何疑问? 2.何难 “蜀道 ” 有何 “ 难 ” ? 3.何奇 诗歌艺术有何奇妙之处? 4.何因 李白为何创作本诗? 请研读诗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 唐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做皇帝的御用文人。期间与王炎相识。王炎因久居长安,无所遇合,准备到蜀中漫游,寻求官职,便请李白写诗留念。临行之时,李白思绪万千,挥笔写下 蜀道难 ,以送友人入蜀。 蜀 道 难 李白 人教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3第二单元 1.调动想象, “ 走进 ” 诗歌意境,深入感受 “ 蜀道之难 ” 。 2.紧扣诗文,知人论世,多角度理解“ 蜀道难 ” 的寄托之意。 3.细研诗文,多角度评价,品评 “
2、 蜀道难 ” 的艺术之妙。 鱼 凫 咨 嗟 猿 猱 扪 参 历井 抚 膺 巉 岩 飞 湍 喧 豗 砯 崖 万 壑 峥嵘 崔 嵬 ( f) ( ji) ( no) ( yng) ( tun) ( png) ( zhng rng) ( shn) ( mn) ( chn) ( hu) ( h) ( cuwi) 1、给红色字注音: 猿猱欲度 愁 攀援 使人听此 凋 朱颜 砯崖 转 石万壑雷 侧身 西 望长咨嗟 为 发愁,为动用法 使 凋谢,使动用法 使 滚动,使动用法 向西,名词作状语 2、指出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一、走近蜀道 -感受蜀道难 听朗诵,整体感知诗文。 剑阁 长安 峨眉山 青泥岭 太白山
3、 成都 “ 蜀道”是由中原进入蜀地的道路。包括怎样一段路程? 蜀道 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成都,全长 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 二、走进蜀道 -亲历蜀道难 (一)研读第一段 1.“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本应直接介绍蜀道,但他一开始却来了一句突兀的惊叹之语,为什么? “噫吁嚱 ” 是蜀地方言,据 宋景文公(庠)笔记 云:蜀人见物惊异,辄曰 “ 噫吁嚱 ” 。李白一想到高险的蜀道就惊讶万分,已顾不得把话说完整,只能发出 “ 高呀,真高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的惊叹声! 蜀地早在 “ 蚕丛及鱼凫
4、 ” 等蜀王的茫茫远古时代就辟出一隅,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年,一直与外地隔绝,连与相邻的秦国也不通人烟,原本没有蜀道。长安西面有太白山阻挡了入蜀的道路,只有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有鸟儿飞行的路径,这条鸟道可以飞跃峨眉山的顶峰,但人迹却不能至。 2.李白还没带我们踏上蜀道,却先讲述蜀道来源。朗读“蚕丛及鱼凫 愁攀援”思考:蜀道是在什么样情况下开辟的?如何开辟的?站在蜀道上,眼前是怎样的景象? 到了秦惠王时,蜀王派了五个力士开山,才修建出了一条 “ 天梯(高峻惊险的山路)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而建的通道)相钩连 ” 的高险难行的通道,秦蜀两地才开始相通。据历史记载,古代蜀地本与中原隔绝,到了公元 306
5、年,秦惠王灭蜀,派张仪筑都城,始建蜀郡。 天 梯 天 梯 栈 道 站在高险的蜀道之上,仰头看,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掉头绕道前进的高峻的山峰;低头看,下面有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连黄鹄那样健飞的大鸟也休想通过山巅,连猿猱那样善于攀援的野兽也因无法攀越而感到愁苦。我们可以想见蜀道高不见顶,深不见底的崇山峻岭、高壑深涧的奇险景象。 青泥岭盘旋曲折、阴雨连连、泥泞不堪、高峻艰险。李白翻过山顶之时,仰头看,只感觉可以伸手摸到天上的星辰,甚至是在星辰之间走过,让人大气都不敢出,只敢按住胸口空自长叹! 3、踏上青泥岭,“以手抚膺坐长叹”。青泥岭的路如何?李白为什么会“以手抚膺坐长叹”? 白天,只看见无名鸟
6、在古树上号哭,雌的跟着雄的在老林中盘旋,好像也找不到出路似的;夜晚,又只听见子归鸟在月光下啼泣,一声声 “ 不如归去 ” 的哀叫,使这空寂的山间显得更加阴惨了。这蜀道之难啊,真是难于上青天,不要说亲临其境会让人望而却步,就是听一听艰险情景的介绍,怕也会让人失去容颜了!感觉到畏惧、恐怖,路途太艰险! (二)研读第二段 1.“ 问郡西游何时还”,翻过青泥岭,我们由秦岭进入蜀地高山。行走在崇山峻岭、高山密林中,眼前展现了怎样的景象?感觉如何?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李白,蜀地人,还是王炎谁的口气? 无论哪一种都说明这里的环境太过于阴森恐怖,让人听了就吓得脸变颜色。如果真是走在这里,一定是
7、害怕之极,甚至后悔自己来这里! 1、剑阁之路,难在何处?“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有何深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锦城虽说美,怎奈路途凶险,既有险恶的自然山水,更有凶险的人为政治灾祸,还是早早离开为好。 (三)研读第三段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 “ 剑门天下雄 ”之说。 2、“侧身西望长咨嗟”是怎样的姿态?他为何有如此之神态? 是因为吃惊害怕而斜着身子。李白眼望那高远凶险的蜀道,只有惊惧的斜着身子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这是想到蜀道艰险之时的自然流露,也是劝朋友要慎重掂量此行的吉凶
8、利弊。 三叹“蜀道难”中,李白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次, 李白还未言蜀道,只心中想到了蜀道,就不由得脱口而出: “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惊叹其高危,可见蜀道之高险给李白印象之深。当他越过太白山,攀过峨眉山,行走在高峻的青泥岭上,感觉星辰就在手边,不由得屏住呼吸,手抚胸口,空空长叹。 (四)理出情感脉络, “ 讲 ” 出蜀道难。 第二次, 他由秦地进入蜀地山川后,行走在高山密林之中,眼见悲鸟古木,绝壁枯松,耳听子规对月泣血啼,砯崖转石万壑雷,毛骨悚然,容颜变色,魂飞魄散!不由惊呼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 第三次, 当他行至剑阁,看到天梯石
9、栈之间那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的剑门关,想到这里以往的叛乱纷争和杀人如麻的人世之祸,想到即使到了锦官城,也随时可能遭遇人世之祸,凶险之极,难以安居。就极力劝阻朋友早早离开这是非之地。不由得侧身西望蜀道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请设想这里就是饯别的客栈,同桌就是王炎,自己就是李白。朋友就在身边,我们要规劝朋友不要入蜀。要讲出蜀道的高危曲折,讲出蜀道的阴森恐怖,讲出蜀道剑阁的位置险要、人事凶险,讲出诗人胸中惊讶、害怕、恐怖、担心等复杂的情感,讲出李白的 “ 畏难 ” 之情! 三、走出蜀道 -感悟世途难 1.关于诗的主题,争论颇多。主题有几种争论: “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 担心杜甫安危。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警戒朝廷防范章仇兼琼反叛。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 ” 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 歌咏蜀地,别无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