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芜湖市2012-2013届度高三届级第一学期期末评价语文试题(word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816717 上传时间:2018-04-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芜湖市2012-2013届度高三届级第一学期期末评价语文试题(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芜湖市2012-2013届度高三届级第一学期期末评价语文试题(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芜湖市2012-2013届度高三届级第一学期期末评价语文试题(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芜湖市2012-2013届度高三届级第一学期期末评价语文试题(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芜湖市2012-2013届度高三届级第一学期期末评价语文试题(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芜湖市 2012-2013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评价语 文 试 卷(考试日期:2013 年 1 月 28 日上午 9:0011:30)第卷(阅读题 共 66 分)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历史上,徽商对促进沿江区域市镇的兴起与繁荣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明成化一直到万历的这段时间,是徽商特别是盐商获得长足发展的黄金时代。唐宋间的江苏扬州,是江南较为繁华的都市之一。明清时期,这里跃为以盐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徽商萃居维扬而牟取盐荚之利。据光绪两淮盐法志列传记载统计:自明嘉靖至清乾隆间,在扬州的著名客籍商人共有八十名,其中徽商就占六十名。近人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说:“徽人在扬州

2、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明中叶。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中华两千年史的作者邓之诚也说:“扬州盐商至万历之后,日见兴盛,皆徽州人也!”明清时寓居扬州的徽商,以歙县人居多,般被称之为“盐商派”。他们人数众多,财雄势大,在两淮盐政八总商中,歙人“恒占其四”。居扬徽商在服饰食用方面,确实是挥霍无度,同于王侯。在购园建宅、设置书院、举办诗文会(馆),藏版刻书,以及营建戏馆等娱乐场所方面,他们也是不惜巨资,所费动辄数十万。扬州素以园亭之盛甲江南,而这与居扬徽商的大规模投资分不开。当年乾隆南巡时,在乾隆来扬州之先,徽商便大兴土木,“兴宫室,建园池,营台榭,屋宇相连,矗似长云。”明清时居扬徽商

3、促进了扬州在经济、文化、教育、市镇及园林建设诸方面进一步繁荣。清人孔尚任说“东南繁华扬州起”,扬州在东南率先繁华,徽商是尽了大力的。徽商以治盐业为“大者”而“藏镪百万”,促进了都市的繁荣,这主要是明中叶至道光年间的事情。然而,徽商所经营的项目中资格最老、时间最久、对繁荣都市影响最大的,还是茶叶、木材、典当、银号、“文房四宝”诸项目。徽州茶商,至少在唐代就已出现。唐人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提到:当时祁门县“业于茶者七八”,“给衣食,供赋悉恃此。”宋代,徽州产茶地及品种增多,茶商更为活跃。明清时期,徽州茶商在商界名声很大,“祁红”、“屯绿”闻名天下,国内一些大的市镇几乎都有徽州人开的茶庄。徽州

4、木商,在宋代已十分活跃,宋室迁都临安之后,大兴土木,其中很大一部分木材是由徽商贩运去的。担任过徽州司户参军的范成大在骖鸾集中记载道:休宁人“多以种杉为业”,杉木“出山时价极贱,抵郡城已抽解不赀”。明代,京都皇木多由东南各省承办,徽州木商乃居其中大头。典当商在徽商中也占不小的比例。如,明万历年间,仅河南一地就有徽商汪克等人开的当铺 213 家。明崇祯年间,休宁人汪箕在京都设“典铺数十处”。徽商中的金融商也为数不少,较出名的要数清代绩溪人胡光墉。他最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在内地各省设“阜康号”银号,并经营中药、丝茶,积资数万元。徽墨、歙砚素负盛名,故徽商中的文具商也是资格老、生意兴隆的。就拿墨商中的“

5、胡开文”派来说,自同治、光绪年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末近百年中,国内至少半数以上省城有“胡开文”墨坊、门市部。概而言之,历史上大凡较为繁华的都市均有徽商经营,而徽商的资本一旦渗入这些都市,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它们的繁华。诚如马克思在考察商人资本时所断言:“商业依赖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1从原文看,下列对“徽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徽商在明成化到万历年间获得了长足发展,是沿江区域市镇兴起于繁荣的主要因素。B徽商萃居维扬,以歙县人居多,他们虽是为牟取盐荚之利,但也开创了扬州的繁荣局面。C徽商资本一旦渗入便会促进了都市的繁华,我国大凡比较繁华的都市均不

6、乏徽商的身影。D徽商涉及的行业很多,他们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创造着商业条件。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由唐到宋,徽州茶叶逐渐发展,茶商越来越活跃,到明清时期,国内一些大的市镇几乎都有徽州人开的茶庄。B宋室迁都临安之后,大兴土木,其中很大一部分木材是由徽商贩运去的,可见,徽州木商在宋代已经十分活跃。C典当商在徽商中也占不小的比例,明万历年间的汪克崇祯年间的汪箕,以及清代的胡雪岩,都是非常有名。D同治、光绪年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近百年里,国内至少半数以上省城有“胡开文”墨坊、门市部。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价格孙扬州之所以成为

7、江南较为繁华的都市,主要因为它是以的盐务为主的商业中心。B徽商在服饰食用等方面挥霍无度同于王侯,常不惜巨资,这是受了乾隆下江南的影响。C只有茶叶、木材、典当、银号和文房四宝等徽商所经营的这些项目对繁荣都市影响最大。D文章结尾引用马克思的话,意在说明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依赖这个道理。二、(3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豫 让 论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盖尝因

8、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 ,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馀憾矣。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 ,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

9、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10、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注:指预让剑斩赵襄子的衣服,几次跳起来呼喊上天。预让原来跟随中行氏,后中行氏被灭,预让跟随智伯,赵襄子责备他的就是这一点。韩康、魏献:均为春秋战国之交晋国的卿。覥(tin)然:厚着脸皮。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 名:称作B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 事:侍奉C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骄:骄傲D国士之报,曾若是乎 曾:竟然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A俾身全而主安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B让为之报仇,声名

11、烈烈 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C我故以众人报之 未闻以国士待之也D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 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者认为士君子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却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是一种钓名沽誉的行为。B预让不为中行子而死却为智伯而死,那是他认为中行子以普通人待他,智伯以国士待他。C段规、任章、郄疵都没有得到国士的待遇,但他们都忠于其主人,是作者眼里真正的国士。D作者认为,在智伯贪婪荒淫之时,如果预让能不断地进谏,一定会采纳,从而避免灭亡。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2)让之死

12、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3)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8 分)南湖春早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8诗中是怎么表现春早的?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4 分)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 6 小题)(6 分)(1)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3)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4) ,相逢何必曾相识

13、。 (白居易琵琶行)(5)羌管悠悠霜满地,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7)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8)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三、(2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归 燕张中行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都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

14、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

15、很可能是都具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已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这种诗意的境界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院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

16、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成敞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

17、,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

18、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漫与寒衾梦绣帏,天街细雨湿春衣。年年驿路生春草,旧燕归时人未归。(选自张中行散文,有删改)11文章第 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1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13结合文章两段,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6 分)1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的分析。(8分)第卷 (表达题共 84分)四、(24 分)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A文身 喝彩 挖墙脚 声名鹊起B渲泄 观摩 座右铭 平心而论C气概 赝品 摄相机 两全其美D修葺 家俱 元宵节 分庭抗礼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