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张雅珩2009040141,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二、学情分析:三、教学设计,本课的地位与作用:,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高一上册第三节课的内容,隶属于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讲,本节内容在本单元都占有很大篇幅。它揭示了从汉朝到明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沿革历史,使学生通过对皇帝制度、丞相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和行政区划严格的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制度,其最大特
2、点是君权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对于第二课的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进一步的延伸,而对于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又起到了一个开启的作用,为封建社会末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弊端显现做了铺垫。,学情分析:,2.经过多年的学习,高一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高一的学生由于在初中已经对我国的古代史进行了一定的学习,因而已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但由于初中只是简单地,史实介绍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因而在高一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作为老师的应当帮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关
3、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系统知识体系。,3.学生对于古代历史有兴趣,尤其喜欢精美的图片,但史实模糊,容易张冠李戴,专题归纳能力不足,古文材料阅读上也有困难。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更有畏难情绪,教师要注意梳理史实,及时激励,关注全体,加强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巩固环节。,(1)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2)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元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3)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经过多年的学习,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
4、发展。,(3) 由于这一学习内容涉及的历史阶段较长,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在具备微观政治史的知识之后,进行宏观的长时段的历史分析。,2.过程与方法,(1) 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思考,探寻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 应注重将知识灌输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寓教于乐的方式,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历史上的重大争论的现场模拟。,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
5、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3.情感态度价值观,(2)教学难点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详尽地掌握是十分困难的,应当要求学生了解其中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教法:探究式教学法、讲解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交互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学法:阅读理解、分组讨论、史料分析、图表制作、自我展示等。,教法学法:,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合作研习,重难释疑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主题升华 第四
6、环节:你问我答,巩固新知 第五环节:自主探究,课后拓展,教学环节:,板书计划: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君权与相权(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2)唐代限制相权的措施(3)宋代限制相权的措施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中察体制(1)概况(2)评价3选官制度的变化4行省的设置,两大矛盾: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主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 削弱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利之间的矛盾,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两大基础:1.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理论基础::韩非子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皇 帝,全 国 政 务,监 察,军 事,助理,
7、一、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君权与相权,地方权力,中央权力,集中,集中,皇帝,专 制 主 义,中 央 集 权,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本质:皇帝独裁,君主专制,地方,中央,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监察体制,概况,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以后历朝:御史台、都察院,评价:,作用:监察地方,加强中央控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但因专制制度本质决定,实际效能有限,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将官员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2.察举制:汉代人才举荐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 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主要 的选官制度,1、秦至宋:
8、,郡县制,州郡县三级,道、州、县,路、州、县,2、元朝行省的设置:,3、明清:,省、府、县,省、道、府、县,郡国并行(汉初),四、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明),(清),(宋),(唐),中央和地方政府所需要的官员如何选出?,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表现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被不断削弱.(2)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促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课后知识回顾,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参考答案:中书
9、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1、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1)“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分别是什么意思?“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2)试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基本特征。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臣关系就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
10、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全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日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明太祖)曰:“自规矩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下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奏劾,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1)从材料一、二来看,唐太宗
11、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2)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便”的方法又是什么?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认为“稳便”的方法是: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3)你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的存废与君权的关系。 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相权的存废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辅佐作用;明太祖则是把君权与相权对立看 待,并从制度上废除相权,以此保证君王的绝对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