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邵培仁: 建设平衡和谐、良性循环的中国媒介生态系统 , 今传媒2010 年第 7期。建设平衡和谐、良性循环的中国媒介生态系统邵培仁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8生态学的人文转向,是人类学术史上的“世界观转化工程”和“第三次真正的革命” 。媒介生态学是媒介学与生态学进行学科交叉的产物,现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方向。中国媒介生态学试图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告别西方研究范式的绿色媒介生态理论体系,积极探索和揭示媒介生态发展与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力争以“循环式食物链”代替“单程式食物链” ,以“绿色生态链”和“蓝色生态链”替代“灰色生态链”和“黑色生态链” 。这里就如何建设
2、平衡和谐、良性循环的中国媒介生态系统,提出以下若干构想与建议。一、尽快建立科学的媒介生态学以指导具体实践信息传播和媒介运营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同人、媒介、社会和自然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各种互动关系。如何使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互动关系形成平衡和谐、良性循环的状态,如何使媒介种群密度和种群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相对适度的水平,如何在密集的生态位组合中找到空缺富余的生态位和新的发展空间,这些都需要媒介生态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的论述中加以阐述和指导。科学的媒介生态学应该从中国国情出发,联系中国媒介实际,能用来分析和指导中国具体的媒介实践。科学的媒介生态学(Med
3、ia ecology) ,是一门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它所确定的媒介生态系统基本建设内涵和目标应该为:一是高效、低耗和高品、低密;二是无毒、无害和清洁、健康;三是预防、创新和循环、双赢。其媒介生态所关注的是环境而不是机器,是全局和整体而不是局部和个体,是关联互动的关系而不是独立封闭的机构。科学的媒介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别在于,科学的媒介生态系统是一种动2态的有机的和具有整体特征的运行机制,它以信息传受和媒介买卖为基点,把不同的人、媒介及其环境联结为一种网状的结构性存在。它不是单纯建立在个体参与的基础上的,而
4、是建立在群体存在及其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它不会只考虑系统生存所必需的经济效益,还会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更深刻的社会关联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可以在媒介系统找到自己的需求,每一个媒介也可以在社会系统得到应有的资源,但是互动同时给它们带来的却是信息共享、群体认同、文化整合和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采用学科建构的原理与方法、学科演变的历史与现状、媒介生态的核心概念、传播过程的重要因素、媒介生态的种群结构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充分地分析研究,提炼一整套完全不同于西方研究传统和研究范畴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它包括媒介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媒介生态学的历史与现状、媒
5、介生态的观念与规律、传者生态、信息生态、符号生态、受众生态、报刊生态、影视生态、网络生态等主要内容。同时,我们还应该适当关注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媒介作为虚拟空间的研究、媒介作为微生态的研究、媒介作为临界点的研究。还有就是以问题带研究,抓住了媒介生态的问题和“病征”就抓住了媒介生态系统中的突变和动因,进而可以把握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的动态。比如从“信息污染” 、 “信息爆炸” 、 “生物入侵”等问题入手,就可以看到中国媒介生态建设面对的危机与挑战。二、必须坚持媒介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媒介生态研究与建设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活力、饱含生机、拥有自己的意志和情感的有机整体。整体与部分有紧密的内
6、在联系,但并非不可分割,只要依据分割同一性、同质性、科学性的原则进行分析完全可以再现整体性。用系统论和整体论的观念来研究和建设媒介生态,强调媒介的信息传播、经营管理要与社会系统的生态需求保持协调一致、和谐融洽,既有利于人类的物质文明,也有利于人类的精神文明,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2、互动共进原则。万物相互关联。科学的媒介生态研究与建设,主张人与媒介、媒介与媒介、媒介与社会、社会与环境之间和谐协调、互动互助、共进共演、携手并进。人类对自然的许多胜利都是有代价的,并且代价往往过高,经常是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观念,科学利用人媒介社会自然之间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保持媒介生态
7、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有序和动态平衡,寻求互惠互利、和谐共赢。3、差异多样原则。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的著名命题,指明了系统的和生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作为差异性、多样性的统一和异3质差分要素的有机统一,是以异质对立要素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和” ,“和”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存在的,也是在差异和对立中发展的。科学的媒介生态研究与建设,尊重差异,提倡多样。人们发现的差别越多,能够承认和尊重的差别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种互相理解的氛围之中。4、平衡和谐原则。在媒介生态研究与建设中,遵循平衡和谐原则,关键是更新思想观念,改变思维方式,使崇尚和
8、维护平衡和谐的理念和原则内化为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建立平衡和谐的媒介生态,一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消费差距上保持适度平衡和谐;二要在媒介与媒介之间的权力和资源分配差距上保持适度平衡和谐;三要使“人媒介社会自然”的相互作用具有可持续性;四要在人自身的功能与需求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5、良性循环原则。良性循环原则要求遵循媒介生态系统的信息、物质、能量流动规律,以“循环式食物链”代替“单程式食物链” ,以“绿色生态链”和“蓝色生态链”替代“灰色生态链”和“黑色生态链” ,以“媒介生态城堡”取代“媒介智能大楼” 。媒介要生存和发展,除了要保持各种要素之间的和谐平衡之外,还要建立起能使诸种
9、媒介生态资源产生良性循环的机制,从而使媒介生态系统的传播要素之间和资源要素之间能产生持久性的连续性的流动性的有序的良性循环。6、适度调控原则。与其它生态系统不同,媒介系统的生态调节除了要重视其自然调节的几种重要因素,还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突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下一代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能力”的思想,合理的适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媒介生态系统的潜力,强化适度调控媒介生态变化趋势的能力,使其始终沿着平衡和谐、良性循环的轨道前进。 1三、要力争建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媒介生态系统1、建立媒介生态建设低代价的发展模式。科学的媒介生态研究与
10、建设需要实现由高代价的发展模式向低代价的发展模式转换,走低代价发展之路。高代价的发展模式,是指代价的付出大于或等于社会之进步,从而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发展问题。高代价的发展模式包括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和具有极端功利性质的思维方式。而低代价发展是付出的发展成本和所导致的消极后果最小或最少,而发展收益最大或最显著。低代价发展“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它既包括社会的发展,也包括自然的发展,即不应以1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年。4生态为代价的付出来实现社会的发展;既包括当代人的发展,也包括子孙后代的发展,即不应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潜
11、力为代价实现当代人的进步;既包括个人的发展,也包括他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即不应以社会的分化和失序为代价来实现某一些人的发展;既包括社会系统某一领域的发展,也包括着其他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 22、建构媒介领域高效率的传播系统。21 世纪是一个信息产业、媒介产业、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以地空合一的立体高速网络作为信息传播渠道,以渐趋普及的多媒体电脑、电视甚至手机作为收发工具,融采编摄演于一体,集声字图像于一身,聚眼耳脑手于一瞬,是一种高效率、大容量、全方位、多渠道、极具开放性的传播系统和服务体系。同时,它也是一个低成本、高速度、高效率、多元化的运营机制和传播渠道。高效率不仅体
12、现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媒介管理和物质转换的过程中。媒介经营管理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周转加快、效率提升。物质转换中的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质排泄少,从而形成绿色生产链和绿色消费链。3、打造与建构良性循环的媒介经济。要倡导建构“绿色经济学”、“绿色 GDP”。我国也正式启动循环经济立法,力图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最终实现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媒介生态建设也要以“绿色生态链”和“蓝色生态链”替代“灰色生态链”和“黑色生态链” ,以循环发展模式替代传统线性增长模式。良性循环的媒介经济要求媒
13、介产品在研发、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全部过程中坚持走绿色的低代价的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坚持不浪费资源、不污染身心、不破坏社会稳定的“三不”发展模式,坚持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和低代价发展的道路。4、设计与建设适宜洁净的媒介生态环境。适宜洁净的媒介生态环境应该是一个多功能、立体化、智能化的绿化系统和宜居环境。它由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和隔热、环保材料等构成能源节约系统,由大地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建筑绿化和屋顶绿化等构成城堡天然隔热层和绿色保护系统,整个系统点线面结合,上中下联通,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全部系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
14、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功效。从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的全过程预防精神的和物质的污染产生,实现信息传播和媒介营销的无害化、洁净化。5、科学解决媒介生态的污染、退化、破坏等问题。它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四项研究与2邱耕田: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走低代价发展之路 ,2007 年 6 月 26 日光明日报 。5建设:一是研究和防范人类活动对媒介生态系统的污染;二是研究与防范人类活动对媒介生态系统的破坏;三是研究人类如何对媒介生态污染进行清理和修复;四是研究人类如何对媒介生态破坏进行重建和维护。目前,在人类干扰和其它生态因子影响下,中国的媒介生态系统正在遭受过度的开发利用,有的则遭到严重损害和破坏,有
15、大量媒介生态系统处于混乱、无序、恶化的不良状态,承载着超负荷的环境、生产和广告压力,出现了信息污染、信息爆炸、新闻造假、暴力色情、媒介弱智化、媒介荒漠化、媒介功能退化、媒介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媒介生态危机问题。 “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媒介生态理论研究应该努力查清人类活动造成的媒介生态系统退化、衰败的机理并找到修复和重建的途径,找到尽快建立媒介生态的监测和保护的措施。6、科学预测和合理控制媒介生态的安全与风险。科学具有可预测性,媒介生态理论可以用来预测行为及其结果。在媒介生态理论研究中,学者要努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及时发现媒介生态问题,积极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具体实施,努力建构媒介生态环境预测和控制的体系和手段。在具体的媒介生态工程建设中,媒介生态理论研究还可指导媒介和管理部门树立超前意识,积极建构媒介生态城堡、媒介生态循环工程、媒介生态监测中心等生态项目。总之,媒介生态理论研究完全可以发挥预测、监督、评估和控制的功能。【作者简介】邵培仁,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传播学和媒介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