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和谐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 赵宇宝Email: 联系电话:0517-5093791 邮编 223200摘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所以数学的课堂应该选择、运用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情境或题型,重视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情境 创新题型 创新能力 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标志。因此,努力推进教育创新、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谈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实践与反思1. 运用自主用语
2、 营造创新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 ”所以,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好似人只用一条腿走路,这样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想象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使用自主发展性用语,多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尊重每一位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一位学
3、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一是提问的艺术,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法。在 40 分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的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例如,提问时可说“你能帮老师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 “你愿将你的答案告诉大家吗?”“你能替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吗?” “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与老师或同学商量吗?”同时,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差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你能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你能告
4、诉老师为什么这道题要先求这个问题呢?”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例如:“你能勇敢地告诉大家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这种形式多样的提问,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象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是评价语言的鼓励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或作业进行评价时,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科目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作评价时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切忌伤害学生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对回答问题完整的学生可赞美他“你真棒!”
5、“你真了不起!”“真不简单!” “你真聪明!”等。例如,我班有位学生,成绩很好,也很聪明。可是胆子特别小,总不爱举手。有几次我见到他欲举不举的样子,就点名要他回答问题。当他回答正确后,便表扬他“你的答案非常正确!老师真希望课堂上能再次听到你完整的答案。 ”如此几次之后,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变得又大方又积极了。而对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千万不能说“你答错了!” “不对!” “真笨!”等贬义语言。而应改变语气,换一种说法,可鼓励他“你虽然只说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好的!” “你的答案虽然和正确答案不一样,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地回答问题,
6、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树立起自信心。同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利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三次是批评语言的幽默化。批评的幽默化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醒他上课要认真听讲,真是一举两得。避免了学生的抵抗情绪的产生。有时刚过完节假日,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在有学生讲话时,可说“今天同学们真安静啊!看哪,这个小组保持得最久。 ” 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则问他“你梦见吃汉堡了吗?味道怎样?
7、”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总而言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这些自主性发展用语,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想创造。2. 运用故事内容 创设创新情境 课标认为,数学课堂就是素质教育课堂。合格的公民许多基本素质,诸如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精神,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是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的。所以数学教师只要树立育“人”的意识,把学生当人看,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
8、志与愿望的人,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指导者”转变成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创新的情境,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在讲故事,他讲的是: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在讲故事,他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他在讲故事,他讲的是:渐渐地,学生也由小声说到大声地一起说起来 ,在学生正说得起兴时,老师问,你们能说完吗?(生说,不
9、能) 师说,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类似的小数,你能大胆地写出一个吗? 然后将学生的创作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进行评议、讨论、分类、小结,学生情绪非常的高涨,因为这都是他们自己的作品。再如:教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时,在通过将一个物体浸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观察发生的现象与(放投影)一个盒子里先装满了沙子,倒出沙子,放进一个木块,再装进沙子,当装满时,你会发现什么现象并提示出体积的意义后,出示两个近似的长方体大理石,让他们比较体积的大小,一个学生说,把它们放入盛有同样水的同样的两个杯子中,看哪个杯子中水上升的多,那么它的体积就大;还有一个学生说,把它们称一称,看哪个重量大,重量大的物体,它的体积就大,当学生发笑时,
10、我让哪位尴尬的学生说一说想法,他说,我想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我又让笑的学生说一说想法,他们说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怎么好称呢。我于是讲了一个真实的称面积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两个探险家象哥伦布一样一起外出,他们发现了一块陆地,于是就讨论如来平分,可是,地比较大,以哪儿为分界线呢,经过动脑,他们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用一张厚薄均匀的纸,按比例画出地图,然后称出相等的两份,将土地进行了平分。那么称体积到底可不可行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认识到相同的物体体积比较可以用称的方法,不同的物体一般不可以称体积,这时我说,对刚才说称体积同学的发言谁来评价一下,学生评价他善于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我
11、提议对他的表现一起鼓掌一次,学生热烈地鼓起掌来,这时他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需要的开始。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发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就会丰富学生学习新知的内容,增强探索新知的欲望,唤起创新意识,进行创新的实践。3. 使用创新题型 培养创新品质创新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会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种学生的学习体验往往是“失败、失败、再失败,直致彻底失败” 。因此教师除了创设创新的学习情境,还要关注
12、两件事: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是解决了相关的问题,或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或是解决了部分问题,或是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敢于创新、勇于立异。教学中精心的设计、恰当的安排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的有效手段。如教学有趣的算式时,我们先出示P 63 =654 P62 =65 P74 =7654 P93 =987 P92 =98 P91 =9 当学生发现它的规律是 p
13、下面的数是后面算式的第一个数,p上面的数表示后面算式因数的个数时,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谁能验证给大家听听吗?然后让其出题,再由其它学生解答,当学生得意时,教师出了一题 P56,让学生说答案,这时学生就发现不好表达了,经过学生的再观察和教师的引导,得出上面的数小于或等于下面的数,这时教师设计了两个变式题如果 P6x =360,那么= ?和如果P 王 3 =720,那么王=?这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探索的欲望。学生们认真观察、思考、尝试,终于得出了方法和结论。在这题的小结时,引导学生反思刚才是如何寻求跨越障碍的办法而取得成功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3
14、6=24 46=30 48=40 58=48 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就发现第一个数加上 1 的和乘第二个数,又有一个同学发现是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的积与第二个数的和,虽然是同样的结果,但表达的形式还是一种创新,我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在解决下面的习题时,1012=?A18=360 ,A= ?19吴=300,吴=?,学生使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使解答更简便,最后出示孙吴=420,吴=?学生答案很多,这时我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所有的答案你能写出来吗,引导学生自己悟出其中的规律、掌握思考的方法。教师精心地设计习题、巧妙地安排次序,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让他们经历了克服困难的过程,也使学生不断地感受成功、增强自信
15、、锻炼能力。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4. 注意能力发展 提高创新层次叶圣陶先生说过:“人人既是创造之才,时时既是创造之机,处处既是创造之地”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
16、发现。如教学:甲乙两人从相距 200 米的 AB 两地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行 60 米,乙每分钟行 40 米,经过 5 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就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得出了相向、相背、同向的三种情况,四种不同的列式,引导学生小结出解决行程问题要注意运动的方向。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像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像开始。如教学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 32 页的实践活动内容。 (一)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二)剪长方体时,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先制定解题策略,再有序地设计合理的方案,最后再进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
17、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如在学习过长正方体后,我们补充了用一张正方形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容积较大的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看到题目,立即拿出一张纸裁成正方形,这时有的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做了一个长方体。有的同学却为难地想使这个无盖的长方体容积最大应看样做,老师这时要求分组讨论:什么情况下无盖长方体的容积会较大,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学生之间进行了合作:制表寻解、探求规律、再操作验证,或用相同大的正方形纸做试验、总结规律等等,学生在思考-操作-总结-验证中,不断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再创造。四是为学生提供一
18、题多解或多向思维的开放题目,激发学生创造性。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一题多解的题目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如:求右图的体积和表面积,学生可以横着切成两个长方体,也可以竖着切成两长方体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例如,将两个相同的长 20 厘米、宽 4 厘米、高 12 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表面积最多减少多少? 最小减少多少 ?这题
19、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形式,每一种形式就有一种答案,这就要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操作,去比较,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如在学生掌握了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又学会了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后,要求学生调查本校特修课程各兴趣小组的情况,面对这个课题,首先要学生讨论如何收集数据、再考虑怎样表示课外活动的情况,学生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让各小组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来决定,通过实际操作来调整。这个开放题目的运用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创造。5. 避免一些现象 把握创新方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我们
20、也对一些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一)把“对话”变成“问答”传统的教学是“满堂灌” ,现在往往会“满堂问” ,设计的问题太多,思考性的问题减少,提示性的问题太多,教师还是学习的领路人,而没有让学生较大发展的自由空间。我们认为,问题的提出还是要在课前精心地设计,确保问题提出的深度,想好降低难度的提示语,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二)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教师便不管学生表达如何,总能找到一个较合适的表扬或迁就的话,长此下去,学生便会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反而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我们认为,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所以在刚接手一个班级时,我们认为多鼓励是切实可
21、行的,这样做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大胆发言、大声讲话,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批评与表扬共存,确保学生在不断的正反刺激中健康地成长。(三)把“自主”变成“自流”现在提到“自主” ,就会想到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往往是教师不敢讲,最后形成了课堂的教学重点不够到位,难点没有解决,课堂表面热闹,可实际效果不行的局面。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前就应该明确那些该自己讲,哪些该引导解决,哪些必须要比较、要肯定,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既轻松学习,又获得知识,还形成能力。当然,教师除了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这样才能以幽默的语言和得体的动作感染学生、以知识的魅力和合适的教育方式吸引学生、以教师的人格和高尚真挚的情感赢得学生,使之乐于听课、乐于发言、乐于创造,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参考文献:吴正宪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部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6 月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