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建设单位: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协作单位:北京中地泓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赣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二一三年五月 目 录 1建设项目概况.1 1.1项目位置1 1.2工程概况4 1.3政策分析与厂址分析6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8 2.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8 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11 2.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13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19 3.1环境影响分析19 3.2工程污染防治措施24 4公众参与28 4.1环境信息公开28 4.2征求公众
2、意见的范围、次数、形式.42 4.3公众意见44 4.4公众参与代表性和有效性.49 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50 6联系方式51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 1建设项目概况 1.1项目位置 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是赣州市人民政府直属国有企业,成立于2004年12月,由赣州市政府牵头,赣州市国资委现金出资入股组建而成。是赣州稀土矿山唯一采矿权人,拥有全国104本南方离子型稀土采矿权证中的88本,均位于首批11个稀土矿产国家规划矿区内。 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将全赣州市88个采矿许可证通过整合成为44本采矿许可证。整合后矿区总面积 193.267km2,其中包括 19 个整合
3、矿区及 25 个非整合矿区,整合矿区涉及到6个资源县的63本采矿许可证。 整合项目分两期进行,整合项目(一期)包括龙南县和定南县稀土矿权的整合,二期包括全南、安远、信丰、寻乌、宁都和赣县稀土矿权的整合。 整合项目(一期)整合工程原计划将48个矿山整合为15个,龙南16个整合为4个,定南32个整合为11个。由于龙南足洞的富坑矿区有高速公路,因此暂不纳入本次整合项目中,因此龙南实际由15个矿区整合为3个矿区。 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将龙南、定南两县的现有47个(龙南13个、定南32个)稀土矿山,整合为14个矿山,其中龙南2个矿山东江稀土矿和临塘稀土矿本次不开采,实际整合项
4、目(一期)开采区为12个稀土矿山(龙南1个、定南11个),开采矿区总面积为109.7307km2。龙南足洞矿区稀土矿为足洞稀土矿,属于龙南县东江、汶龙、黄沙和关西四个乡镇管辖,矿区面积为23.3060km2。定南岭北矿区整合为11个稀土矿山,分别为大坑稀土矿、甲子背稀土矿、来水坑稀土矿、木子山稀土矿、细坑稀土矿、开子栋稀土矿、内头坑稀土矿、三丘田稀土矿、长坑尾稀土矿、座加形稀土矿和白水寨稀土矿。定南岭北矿区属于定南县岭北镇管辖,矿区总面积约 86.4247km2。项目交通位置图见图13。 整合项目(一期)生产总取用新水量 179.84 万 m3/a(5449.76m3/d),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5、93.29%。各车间平均取水量约5.14万 m3/a,各车间生产取水量不大,母液处理车间分散,水源取自各母液处理车间附近溪沟,即渥江、濂江、龙头河的三级和四级支流,设生产取水点35个,生产取水已取得取水证。职工主要为矿区附近村庄的村民,矿山不设职工生活区,依托矿区附近的村镇解决。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2 图1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交通位置示意图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3 图2龙南足洞矿区交通位置图 图3定南岭北矿区交通位置示意图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4 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计划将原地浸矿采场、母液处
6、理车间工程占地内的村庄进行搬迁。搬迁居民共10户56人,均位于定南岭北矿区。 龙南足洞矿区附近的村民生活饮用水为附近山体的山泉水。定南岭北镇矿区附近设有5个村镇集中式饮用水取水点,分别为南丰村饮用取水点、月子村饮用水取水点、迳脑饮用水取水点、蔡阳饮用水取水点。南丰村饮用水源为天光山取水点,供水范围为南丰村、老屋场、石头坑、大竹园、新圩、下叶、老圩、河背、五星;月子村饮用水取水点为园塅山取水点,供水范围为月子村、玉石村、古隆村、大屋村、长隆村;迳脑饮用水取水点为云岭洞取水点,供水范围为杨眉村、迳脑村、大坝村、枧下村;蔡阳饮用水取水点为蔡尾坑取水点,供水范围为蔡阳村;龙头村饮用水取水点为白水寨取水
7、点,供水范围为龙头村和禾草村。矿区范围内茶坑组、上寨径组及少量零散村民目前生活饮用水为取自附近的山泉水。白水寨稀土矿开发将影响龙头村白水寨取水点。 为解决矿区周边村民饮用水取水点,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承诺为龙头村、茶坑组、上寨径组等未解决自来水问题的村庄解决其自来水问题。经与岭北镇政府协商,将龙头村白水寨取水点调整至白水寨稀土矿上游的蔡脑岽取水点,禾草村生活饮用水取水点设在矿区影响范围外的牛垭潭,上寨径组生活饮用水取水点地设在上寨径东侧矿区外山泉水,茶坑组生活饮用水从南丰村取水点解决。 1.2工程概况 1.2.1项目名称、性质、类别、建设单位 项目名称: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 建设单位
8、: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 项目性质:改扩建。 项目类别:稀土金属矿采选,B0932。 1.2.2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建设规模:7150t/a(REO)离子吸附稀土的开采能力。 产品方案:产品为混合稀土碳酸盐,产量为25025t/d。 1.2.3服务年限 整合项目(一期)服务年限20.69年,各矿服务年限不尽相同,最短为2年,最长为20.69年,基建期均为1年。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5 1.2.4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全矿定员1457人,其中矿部管理人员128人。 矿山采用连续工作制,年工作330天,每天3班,每班8小时。 1.2.5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组成
9、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稀土开采工程主要由原地浸矿采场工程、母液处理工程、环保工程和公辅工程组成。 原地浸矿采场工程:龙南足洞矿区矿体主要以裸脚式风化壳面型分布,而定南岭北矿区整合矿区矿体主要以全覆式风化壳面型分布,整合项目(一期)工程的原地浸矿采场收液系统进行规范设计,裸脚式原地浸矿采场采用收液孔、集液沟和环保井多级监控收液系统;全覆式原地浸矿采场采用收液巷道、收液孔、集液沟和环保井多级监控收液系统。同时收液巷道和收液孔采用防渗水泥进行人工假底防渗,集液沟、集液池、中转池采取 HDPE 膜防渗;采场采取清污分流措施。原地浸矿工艺分为5个生产过程,注水饱和、注液浸矿、加注顶水、清水清洗、
10、封堵闭矿。龙南足洞矿区裸脚式原地浸矿采场的母液回收率90%,母液处理车间回收率95%,总回收率80%;定南岭北矿区全覆式原地浸矿采场的母液回收率85%,母液处理车间回收率95%,总回收率75%。 母液处理车间:整合项目(一期)工程对母液处理车间需要进行新建和改造,改造后母液处理车间将实现全面的地面硬化,减少水土流失;对池体采用HDPE膜进行严格防渗处理,防止母液渗漏,并且在每个母液处理车间均新增了除杂渣的处理工艺,提高了稀土回收率,减少了固废的产生量。整合项目改善了现有工程的母液处理车间呈现“小、多、杂、乱”的现状。 环保措施:整合项目(一期)在每个原地浸矿采场下游设观察井和环保井,在母液处理
11、车间下游设观察井,一旦在观察井发现污染物超标立即进行回抽。现有工程的原地浸矿采场和母液处理车间均未进行地下水的长期监测,没有在原地浸矿采场和母液处理车间下游设置地下水监测井。 1.2.6总体布局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主要由原地浸矿采场、母液处理车间、取水点、表土堆存场等组成。龙南足洞矿区和定南岭北矿区优化后设置为35个母液处理车间,龙南足洞矿区和定南岭北矿区分别按母液处理车间的数量分为35个采区,每个母液处理车间负责一个采区,采矿年限根据矿体资源量进行确定,每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6 个采区的服务年限不同。在母液处理车间附近设置了35个取水点,用于母液处理
12、车间的生产用水。定南岭北矿区有 11 个新建母液处理车间,每个母液处理车间的附近设一个表土堆存场,堆存母液处理车间剥离的表土,表土最终用于矿山复垦。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总体布局图见图4。 1.2.7工程总投资及环保投资 项目总投资135643.41万元,环境保护投资估算为51328万元,约占37.84%,主要用于矿区内历史遗留废弃地和采空区生态恢复和采场尾水收集治理。 1.3政策分析与厂址分析 整合项目(一期)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限制类“钨、钼、锡、锑及稀土矿开采项目”,项目已取得江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已列为江西省2013年第一批重点工程。
13、本项目符合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 年本)、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未使用国家淘汰和限制使用的工艺及设备。本项目符合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求。本项目符合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稀土行业准入条件的相关要求。 整合项目(一期)龙南足洞矿区和定南岭北矿区位于国家首批规划的龙南重稀土规划矿区(1)和定南岭北矿区位于国家首批规划的定南中稀土规划矿区内。 整合项目(一期)符合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龙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定南县国
14、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 整合项目(一期)符合江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江西省赣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龙南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和定南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要求。 整合项目(一期)符合江西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赣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龙南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要求。 从环境承载力(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国家规定保护的动植物种类)等方面看,项目所选厂址可行。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7 图4 整合
15、项目(一期)总平面布置图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8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2.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2.1.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区内共布设7个环境空气监测点,其中龙南足洞矿区2个,定南岭北矿区5个。监测结果表明:评价区内NO2和SO21小时平均浓度;SO2、NO2、TSP和 PM10的日平均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2.1.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本次评价共布设49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其中龙南足洞矿区共布设17个监测断面,定南岭北矿区共布设32个监测断面。部分断面进行了2次监测,在矿山停产一年后,进行了第2次
16、监测。 地表水监测结果表明:龙南、定南矿区周边地表水环境中的氨氮、总氮以及部分河流的pH超标。龙南足洞矿区地表水中的氨氮、总氮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均为 100%,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 295 倍、358 倍,最大超标点出现在乡际联办污水处理厂出口下游 100m,其他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值。定南岭北矿区地表水中的氨氮、总氮、PH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分别为 75%、87.5%、34.4%。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 112 倍、176 倍、1.47 倍,氨氮、总氮最大超标点出现在鹅公坑村,PH 最大超标点出现在石陂角村上游3km,其他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
17、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值。 龙南渥江临塘流域地表水现状,第一次监测结果表明,渥江临塘流域地表水体氨氮和总氮超标,超标率100%,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295倍和358倍,其他监测项目均达到地表水类水质标准限值。第二次监测结果表明,氨氮、总氮仍然超标,超标率为100%,但与第一次监测结果相比,各监测断面氨氮、总氮监测值普遍减小。 龙南渥江黄沙流域地表水现状,第一次监测结果表明,黄沙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中的氨氮、总氮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均为100%,超标倍数分别为111倍、135倍,其他监测项目项目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限制要求。第二次监测结果表明,氨氮、总氮仍然超标,超标率为
18、100%,但与第一次监测结果相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9 比,各监测断面氨氮、总氮监测值普遍减小。 龙南濂江关西流域地表水现状,第一次监测结果表明,濂江关西流域地表水中的氨氮、总氮超标,超标率 100%,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 209 倍、244 倍,其他监测项目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限制。第二次监测结果表明,氨氮、总氮仍然超标,超标率为100%,但与第一次监测结果相比,各监测断面氨氮、总氮监测值普遍减小。 定南龙迳河龙头流域地表水现状,第一次监测结果表明,龙迳河龙头流域地表水氨氮、总氮、pH超标,超标率分别为60%、73.3%、20%,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 73
19、倍、153 倍、1.47 倍,其他监测项目项目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限制要求。第二次监测结果表明,氨氮、总氮仍然超标,超标率为100%,但与第一次监测结果相比,各监测断面氨氮、总氮监测值普遍减小。 龙南龙迳河迳脑流域地表水现状,第一次监测结果表明,龙迳河迳脑流域地表水中的氨氮、总氮、pH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00%、100%、100%,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 30.7 倍、40.8 倍、0.25 倍,其他监测项目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限制。第二次监测结果表明,龙迳河迳脑流域地表水环境中的氨氮、总氮仍然超标,超标率为100%,但与第一次监测结果相比,各监测断面氨氮、总氮监测值普遍减小。 定
20、南濂江月子流域地表水现状,第一次监测结果表明,濂江月子段及其支流地表水中的氨氮、总氮、pH超标,超标率分别为86.67%、100%、40%,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112倍、176倍、1.24倍,其他监测项目项目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限制。第二次监测结果表明,濂江月子流域地表水环境中的氨氮、总氮仍然超标,超标率为100%,但与第一次监测结果相比,各监测断面氨氮、总氮监测值普遍减小。 原地浸矿采场较集中区的下游地表水监测断面氨氮超标倍数基本在50倍以上,堆浸采空区较集中下游各地表水监测断面氨氮超标倍数基本小于20倍。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原地浸矿采空区尾水未收集而进入附近地表水体造成的。 2.1.3底
21、泥环境质量现状 本次评价共布设49个底泥监测点,其中龙南足洞矿区共布设17个,定南岭北矿区共布设32个。底泥监测结果表明,龙南足洞矿区和定南岭北矿区地表水底泥均能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标准限值要求。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0 2.1.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龙南地下水监测结果表明,龙南渥江黄沙流域超标的项目主要有 Pb、Cd、总硬度、硫酸盐、氟离子、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氨氮、pH,其中 Pb、Cd、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氨氮,pH超标率为100%,氟离子为87.5%,总硬度为25%;龙南渥江临塘流域超标的项目主要有Pb、F
22、e、Cd、总硬度、硫酸盐、氟离子、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氨氮、pH,其中氨氮、pH超标率为85.71%,Pb、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为71.43%,硫酸盐、氟离子为57.14%,总硬度为28.57%,Fe、Cd为14.29%。矿区及周围的地下水不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类水质标准要求。 定南地下水监测结果表明,矿区超标的项目主要有氨氮、pH、硝酸盐氮、Fe、氟离子、Pb、溶解性总固体、Cd、Zn、总硬度及硫酸盐。Fe、氟离子、总硬度的超标与当地原生地质环境有关;氨氮超标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有关;氨氮、pH、硝酸盐氮、Cd、Zn、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出现超标与矿产开采有
23、关。评价区地下水水质不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类水质标准要求。 水质超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为距离采区位置越远,超标的倍数越低;水位埋深越深,超标的倍数越低;岩土颗粒越粗的地方,超标的倍数越低。Pb、硫酸盐、硝酸盐氮距离开采时间越长,超标率越大;Cd、氟离子距离开采时间越短,超标越大。据调查,监测点周围没有村庄居民,原有的池浸工艺形成的露天采场,基岩裸露,坡度大,坡面极不规整,生态总体恢复效果差,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尾渣库(场)有的冲沟明显,有的坡面沟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早期原地浸矿采场地表破坏较严重,浸矿完后未进行有效的植被恢复工作;未采取收液巷收集流失
24、的浸矿液,未用清水淋洗措施。因此,Fe、氟离子、Cd、总硬度的超标可能与当地原生地质环境有关,氨氮、pH、硝酸盐氮、Pb、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出现超标与原有矿区开采有关。 2.1.5声环境质量现状 在整合矿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母液处理车间和居民点进行厂界和敏感点现状声环境质量监测。共布设24个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其中龙南11个,定南13 个。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昼间、夜间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值,即昼间60dB、夜间50dB。各监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1 测点均未出现超标现象,说明当地环境声质量现状较好。 2.1
25、.6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在整合矿区及周边布设了39个土壤监测点,各取样点土壤均能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95)中的三级标准,土壤适用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根据本项目特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及有关法规,确定各环境要素评价等级。 2.2.1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 项目生产废水主要为母液处理沉淀溢流水,溢流水返回浸矿液配液池,重新进入注液工序循环使用,正常情况无生产废水排放。整合项目(一期)工程(龙南、定南)
26、位于桃江东侧一级支流渥江、濂江、龙迳河流域。整合项目(一期)工程各矿区的河流均为渥江、濂江、龙迳河的一级支流、二级支流或三级支流,均为小河,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考虑到原地浸矿采矿工艺对地下水影响较大,而本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因此评价等级上调一级。故本次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二级。 2.2.2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属采矿项目,为类建设项目。项目包括原地浸矿采场、母液处理车间、临时弃土场,均为类建设项目,地下水评价等级划分结果见表1、表2。 表1 龙南足洞矿区地下水评价等级划分结果 等级划分依据 情况概述 类别 评价等级
27、包气带防污性能 岩(土)层Mb1.0m,渗透系数K110-4cm/s。 弱 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矿区及下游含水层以潜水为主,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 易 地下水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不涉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和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周边有分散式居民饮用水井民井 较敏感 污水排放强度 矿山在正常情况下虽不产生废水和生活污水外排,但母液处理车间总用水量约28092.5 m3/d10000m3/d。 大 污水复杂程度 污染物类型数=2;污水水质指标10-4cm/s。 弱 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矿区及下游含水层以潜水为主,矿区地下水直接受到污染,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 易 地下水敏感程度 岭北稀土矿区范围
28、内无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矿区下游的少量地下水开采井主要是用于冲洗和清洁。白水寨稀土矿开发将影响龙头村白水寨取水点,经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与岭北镇政府协商将白水寨取水点调整至白水寨稀土矿上游的蔡脑岽取水点。 较敏感 污水排放强度 矿山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废水和生活污水外排,但原地浸矿回收量估算约78300 m3/d10000m3/d。 大 污水复杂程度 污染物类型为常规=2;需预测的水质指标为氨氮、硫酸盐、Pb、Cd、Zn 6。 中等 一级 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的类特征及相应评价工作等级分级,本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 2.2.3生态环境评价等级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占地
29、面积共1820.34hm2,其中龙南足洞稀土矿区占地面积314.20hm2,定南岭北稀土矿区占地面积1506.14hm2。整合项目(一期)需要占用林地面积为 1635hm2,其中包括生态公益林 912hm2,生态公益林全部位于定南岭北矿区。经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整合项目(一期)的占地和影响区域不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但涉及生态公益林,认为是较重要生态敏感区,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二级。考虑到本项目整合范围面积约 110km2,属于特大型的稀土整合项目,且矿区分散,因此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再上调一级,确定为一级。 2.2.4大气环
30、境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经对工程污染源进行分析、计算,本工程采矿为原地浸矿采矿,无固定排放源,大气污染物主要是运输等扬尘无组织排放,矿区为山区丘陵,地形较复杂。因此,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2.2.5声环境评价等级 整合项目噪声源主要分布在母液处理车间,设备噪声在采取防治措施后较低;评价区域为山区丘陵,母液处理车间周边200m内没有居民,因此受噪声影响人口较少,但矿区为2类标准适用区,按照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声环境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3 2.2.6环境风险评价等级 离子
31、稀土矿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主要有硫酸铵、硫酸、碳酸氢铵;不属于易燃易爆及剧毒性危险物质,且在生产车间的贮存量小于临界量,属非重大危险源;本项目母液输送管道较长,有发生母液泄露的风险,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属一般危险源。此外,项目所在地区不属于需特殊保护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等敏感区,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定为二级。 2.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3.1地表水环境 整合项目(一期)工程(龙南、定南)位于桃江东侧一级支流渥江、濂江、龙迳河流域,其中龙南足洞矿区东北侧翰岗河与定南岭北西南侧月子河流入濂江。龙南稀土矿区位于渥江支流临塘流域、黄沙流域和濂江支流
32、关西流域,定南稀土矿区位于濂江支流月子流域、龙头河支流迳脑流域和龙头流域。 地表水评价范围为矿区内部所有地表水经濂江、渥江、龙迳河支流汇至濂江、渥江、龙迳河,直至汇入桃江下游500m。地表水评价范围及敏感目标见图5。 2.3.2地下水环境 整合项目(一期)范围较大,约110 km2,项目占地面积约1820.34hm2,采矿点分散,矿山位于山区,地下水评价范围根据地形、地貌和水系分布、流向确定。整合项目(一期)涉及龙南足洞矿区、定南岭北矿区,定南岭北整合矿区包括岭北区和白水寨区两个矿区。龙南足洞矿区与定南岭北矿区直线距离约15km,定南岭北矿区与定南白水寨矿区最近距离约5km,故分开确定地下水环
33、境调查影响评价范围。依据地形地貌、地表水流域分布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结合项目周边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和地下水保护目标,划分评价范围。 龙南足洞稀土矿地下水评价区范围:东经 11445501145522,北纬244702245308,以河背、石场下、老屋下一线为西边界,凹下、中小举一线为东边界,南起迳仔、庙背一线,北至新屋仔、黄沙、五子石村一线;评价区总面积64.03km2;其中,矿区及附近的地下水可能被影响的区域划为重点评价区,面积28.3km2,其它范围为一般评价区,面积35.73km2。龙南地下水评价范围及敏感目标见图6。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
34、本 14 图5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及敏感目标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5 图6 龙南地下水评价范围及保护目标分布图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6 定南岭北矿区评价范围:东经 11458351150905,北纬 245310250347,东部、南部大部分边界及北部部分边界依据地表分水岭进行划定,其余边界依据河流而定,评价区面积212.468km2,其中矿区附近的地下水污染区及敏感点和矿区下游地下水可能被影响的区域为重点评价区,面积18.09km2,其它范围为一般评价区,面积 194.378km2。白水寨区地下水评
35、价范围:东经11509281151115,北纬 245843245944,评价区面积 5.5km2。定南岭北整合矿区地下水评价范围及敏感目标见图7。 2.3.3生态环境 因整合项目(一期)范围较大,涉及龙南足洞矿区和定南岭北矿区,2矿区直线最近距离相距约 15km,故分开确定生态环境调查影响评价范围。龙南足洞矿区评价区西侧和西北侧以渥江为界,北侧以流域分水岭为界,东北侧以濂江为界,东侧以流域山脊线高速公路为界,东南侧和南侧以流域山脊线为界,西南侧以入渥江小支流为界。定南岭北矿区评价区东北侧以龙头河为界,其余边界全部以流域分水岭为界。整合项目(一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共286.42 km2,其
36、中龙南足洞矿区生态影响评价范围64.94km2,定南岭北稀土矿区生态影响评价范围223.85km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见图8。 2.3.4环境空气 根据项目特征,整合项目(一期)范围较大,涉及龙南足洞矿区和定南岭北矿区,两矿区直线最近距离相距约 15km,两矿区均为山区,故分开确定环境空气评价范围。 龙南足洞矿区环境空气评价范围以黄沙矿为中心,长 8km,宽 6km 的矩形区域,面积约48km2。定南岭北矿区空气环境评价范围以细坑矿为中心,长18km,宽20km的矩形区域,面积约360km2。项目空气环境评价范围面积共约408km2,大气环境空气评价范围见图8。 2.3.5声环境 声环境评价
37、范围:母液处理车间边界外200m,交通道路两侧200 m及周围声环境敏感点。声环境评价范围见图8。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7 图7 定南岭北矿区地下水评价范围及保护目标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8 图8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生态、大气、声环境评价范围 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19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3.1环境影响分析 3.1.1环境空气影响 本项目采用原地浸矿采矿法,浸矿母液采用沉淀、压滤处理。大气污染为无组织排放源。无组织排放源主要是注液孔施工、临时弃土场、临时渣头渣仓
38、库。无组织排放源的面积很小,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3.1.2地表水环境影响 矿山不建生活区,依托当地村镇解决,上班期间工作人员生活用水主要为饮用水,用水量较小,拟定期采用桶装纯净水。工程生产取水量 376.31 万 m3/a,其中龙南足洞矿区生产用水量 106.08 万 m3/a,定南岭北矿区生产用水量 270.23万m3/a。项目已经取得了赣州市水利局颁发的取水许可证。龙南取水许可证为赣市字2013第 003 号,批复的取水量为 106.08 万 t/a;定南取水许可证为赣市字2013第002号,批复的取水量为270.23万t/a。 龙南、定南稀土矿区位于较偏远的山区,矿区内没有
39、工矿企业和大型用水户,仅有少量散落的农户和农田。龙南、定南县稀土矿区取水能力未超过90%保证率流量,项目取水基本不影响其他取水户,且能够保证生产用水。 除定南县三丘田3矿、座加型1矿、座加型2矿、长坑尾1矿和白水寨矿取水河段水质为类水,其它各矿取水口水质均为劣,不符合生活用水取水水质标准要求。项目生产用水主要用于矿体注液,对水质无特别要求,根据项目建设单位对各生产取水口现状水质核定,认为满足生产用水要求。 针对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超标的情况,本项目建议采取一系列的“以新带老”措施,采取措施后,地表水环境质量在一段时间后可以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值。 本项目
40、正常情况下母液处理车间废水和生活用水全部利用,无废水外排。 非正常工况下,小流域内1个原地浸矿采场渗漏全部进入地表水情况下,预测结果除氨氮外,硫酸盐、铅、锌、镉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类标准限值;5个小流域氨氮预测值均超标,最大预测值出现在濂江关西流域翰岗河,预测浓度为108.62 mg/L,贡献占标率为30.87%,超标倍数为107.62倍。小流域内全部原地浸矿采场渗漏全部进入地表水情况下,预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20 测结果除氨氮、硫酸盐、铅外,锌、镉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类标准限值;5个小流
41、域氨氮预测值均超标,氨氮最大预测值出现在濂江关西流域翰岗河,预测浓度为154.27 mg/L,贡献占标率为85.87%,超标倍数为153.27倍;硫酸盐在渥江黄沙流域和龙迳河迳脑流域超标,最大预测值出现在黄沙流域黄沙河,预测最大值为400.84mg/L,贡献占标率为231.27%,超标倍数为0.6倍;铅在黄沙流域黄沙河和关西流域翰岗河超标,铅最大预测值出现在黄沙流域黄沙河,预测浓度为0.122 mg/L,预测贡献占标率为12091%,超标倍数为1.44倍。原地浸矿采场渗漏全部进入地表水,将对地表水造成较大影响。矿山采取地下水监控、截获措施,控制原地浸矿采场渗漏水进入地表水体,在采取上述措施后不
42、会对地表水造成明显影响。 3.1.3地下水环境影响 矿区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标准。地下水保护目标为矿区开采范围的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水与局部分布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矿区周边均为分散式居民用水区域,地下水环境保护敏感目标为矿区周边的村庄。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在未采取措施情况下,矿区边缘和下游区一定范围内存在村庄居民用水,矿区生产和退役后会对部分居民饮用的地下水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在未进行初始浓度叠加的情形下,当采取人工淋洗与水力截获措施后,在抽水井布局合理、保证抽出的地下水水量情况下,矿区开采后地下水的超标范围不会超出矿区边界,对矿区下游的地下水的影响
43、很小。在进行初始浓度叠加的情形下,当采取人工淋洗与水力截获措施后,在抽水井布局合理、保证抽出的地下水水量情况下,在水力截获初期,矿区开采后局部矿区边界段地下水的超标范围仍会超出边界一定范围,随着水力截获持续进行,污染物浓度持续降低,地下水的超标范围持续缩小,并在矿界处达标。在采取人工淋洗与水力截获措施情况下,矿区开采后地下水的超标范围可控,污染物不会迁移出矿区边界,对矿区下游的地下水的影响很小。 3.1.4噪声影响 预测结果表示母液处理车间厂界噪声均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昼间60dB、夜间50dB)限值要求,未出现超标现象。 赣州稀
44、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21 3.1.5固体废物影响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注液孔、收液巷道产生的岩土、母液处理车间产生的渣头渣。 渣头渣各测定项目浓度均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中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值,各测定项目除pH外均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渣头渣pH值在3.945.06之间,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中 pH 值 69。由此可以初步判别渣头渣不属于危险废物,为第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临时弃土场在落实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关于类场设计、运行管理方面的
45、各项环保要求后,根据国内矿山临时弃土场的运行经验,不会对周围大气、水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渣头渣仓库按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管理,不会对周围大气、水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3.1.6生态环境影响 项目施工期共计占用土地面积 216.16hm2,其中项目临时占地面积201.96hm2,占总面积的92.74%,主要包括原地浸矿采场、表土堆存场、临时弃土场。永久性占地面积15.8m2,占总面积的7.26%,主要包括新建母液处理车间、外部连接道路、尾水处理车间。项目施工期占用林地、园地、草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的面积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相对应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0.82%、0.51%、0.4
46、8%、0.86%、0.64%,项目占地对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很小。施工期项目不占用耕地,工程施工对农作物影响很小。项目施工期破坏植被面积19.95hm2,包括灌木林地7.06hm2,草丛4.81hm2,灌丛 8.05hm2,导致的植被生物量损失为 1330.95t,施工期占地引起的生物量损失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生物量的0.55%,对评价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影响很小。施工期水土流失为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总量为 15.48 万 t。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缓项目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要求严格落实已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矿山采场的建设只在地表开凿注液孔,开凿时
47、尽量避开乔木,不会引起原有地形地貌的变化,对原有景观格局不会造成明显不利影响。项目占地范围内多为当地常见植物种类,没有濒危珍稀野生植物,不会对野生植物造成明显不利影响。矿区内主要为周边常见的动物,未发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赣州稀土矿山整合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 22 矿区的建设破坏地局部表植被,影响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可避免,鸟类、兽类等动物的规避本能将会使其远离被干扰地区,向其他地区迁徙。 项目运营期共计占用土地面积1574.73hm2,其中占用林地、园地、草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面积分别为1449.44hm2,39.33hm2,7.96hm2,76.24h
48、m2,1.20hm2,分别占运营期占地总面积的92.04%、2.05%、0.51%、0.56%、0. 08%,主要为原地浸矿采场占地,均为临时性占地。在矿山运营期原地浸矿采场建设对土地利用结构影响较小,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运营期项目不占耕地,不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直接不利影响。原地浸矿采场注液孔建设不砍伐林木,仅局部破坏注液孔周边草和小灌木。通过计算注液孔面积来确定实际破坏的植被面积,则运营期实际破坏植被总面积49.98hm2,导致植被生物量损失958.4t,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生物量的0.04%。项目采用边开采边复垦的开采工艺,原地浸矿采场完成采矿计划后,及时进行复垦工作,恢复为原有植被
49、,落实该措施后,对评价区植被影响较小。运营期水土流失为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总量为 3.61万 t,集中在临时弃土场、原地浸矿采场注液孔周边。运营期对景观的破坏主要集中在采场,采场注液孔开凿对原有地形地貌不会引起太明显的变化,对原有景观格局不会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根据当地土壤的实际调查,土壤中的氨氮背景浓度监测值含量在0.20460.60 mg/kg之间。原地浸矿采场的开采将导致土壤的氨氮浓度最大增加约290.57mg/kg ,母液渗漏情况下将导致土壤的氨氮浓度最大增加约440.52 mg/kg,会造成土壤中的氨氮离子浓度升高。原地浸矿工艺使用硫酸将使 Hg、Pb 和 As离子被带入到土壤环境中。经预测,运营期 Hg、Pb和 As 的最大预测浓度叠加值均能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评价认为,生产期采用原地浸矿方法采矿进入土壤的重金属不会对土壤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服务期满后,对于地表的扰动随之结束,不再产生新的不利生态影响。服务期满后,随着植被恢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