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找准切入点 做到长文短教.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8132257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准切入点  做到长文短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找准切入点  做到长文短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找准切入点  做到长文短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找准切入点  做到长文短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找准切入点  做到长文短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找准切入点 做到长文短教小学语文长文短教策略探讨盐池三小 朱清梅内容摘要: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可能是文眼,可能是文章的重点,也可能是某些细节,或个性化的语言。对于“长文” ,只要能抓住这些切入点,就能抓住全文的精神命脉,长文短教甚至是长文巧教。关键词:长文短教 切入“点” 教材取舍 我们知道,无论是北师大版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通过不断增加阅读篇目与提高课文的容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长文” ,教师们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 文章的长度不变,那么重要的就是在如何短教。文章的短

2、教,应该怎么短?总不能只讲一半吧?那是不行的。所以,短教,不仅仅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更高的就是要选择好一个切入点,怎么样选择内容和方法。我们一篇短文尚且有许多的内容,丰富的文字含义背后,值得学生学习的东西是很多的,怎么去把这些内容很好的和语文素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的风格等很好的联系起来,这就要考虑内容的取舍了。即我们老师要转变观念,要用“片言居要” “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切忌面面俱到。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巧妙的运用这些切入口,操作好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是,寻找这样的切入口很困难;要

3、操作好这样的方法,更是困难。所以,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去锻炼和提升。那么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点来切入呢?我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课为例,谈谈“找准切入点,做到长文短教”的策略:一、抓住中心,统领全文。我记得读过这样一句话:“最高明的雕塑家是把石块的多余部分恰到好处的凿掉的人,而最好的老师应当是那些删繁就简为孩子成长指明捷径的人。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

4、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主要是周晔在伯父去世时看到很多人来悼念他,不禁回忆起关于伯父的四件事。最后一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是文章的中心句。上课时就可以抓住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学生初读课文后就直接提问: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找到中心句后,再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趣谈水浒 、笑谈“碰壁” 、救治车夫、关心女佣四件事情。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事例讲完都回到这一个中心句。这样,整个教学过程脉络清晰,学生也能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感受到鲁迅先生伟

5、大的人格魅力。 二、抓住文眼,教活一课。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教师应把“文眼”作一个板块来设计课堂教学,以点带面展开相关的教学实践,使文本的精华成为课堂的精彩。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于 1933 年春夏之交在广东新会天马河上荡舟游罢后写的一篇散文。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抓住了“教学文眼”天堂,由此建构起“教学骨架” 。这节课由“天堂”展开话题,解词语,悟句子,层层阅读,书愈读愈美,情愈读愈深。整节课显得简

6、洁又不乏深度,灵活又不失梯度,语言文字训练扎实而朴实。纵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对全篇课文进行阅读分析,长文短教,长文巧教。 这一切,我想,关键是缘于执教老师用心寻找了一个恰当的“教学文眼” ,才能够如此游刃有余地凝聚起课堂的灵魂。三、理清板块,突破重点。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有其重点内容。抓住重点内容,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就容易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故事先写了小女孩大年夜又冷又饿,还在下雪的的街头卖火柴的情景;接着写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像;最后写小女孩冻死街头。三段相比,幻想这一

7、段应确定为重点。这一段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她的眼前分别出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幻像呢?因为她太冷、太饿、太痛苦了,她想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幸福。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在理清板块的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小女孩的幻想与现实生活的对比上,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讨论、朗读、对比等方式,了解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感受小女孩生活的凄惨,唤起学生对小女孩的深深同情,最后达到理解小女孩之所以冻死街头的社会根源。四、抓住细节,串联全文。有些文章设计巧妙,利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串联全文。如果我们能当一回慧眼识珠的深海拾贝人,那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凡卡讲述

8、的是九岁的凡卡在圣诞之夜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并求爷爷接他回去的故事。在课文里,凡卡写信过程中三次看窗户的细节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凡卡第一次看窗户是在课文的第 2 自然段。 “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 ”这段描写写出了凡卡定写信前提心吊胆的心情,说明他对老板等人的恐惧。这为后文写凡卡的痛苦生活埋下伏笔。 第二次看窗户是在课文的第 4 自然段。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遇出蜡烛的模糊影子”在圣诞节这个欢乐的日子,窗户上蜡烛的影子触动了他对世上唯一的亲人爷爷的思念之情。他自然回忆起和

9、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日子。乡下的日子虽然清贫却快乐,反衬出学徒生活的悲惨。第三次看窗户是在课文第 13 自然段。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 ”这句话写出了凡卡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及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这个九岁小男孩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从文章的结构上看,三看窗户也是三次很好的过渡。这篇课文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而成的。三看窗户的细节将这三部分内容自然组合在一起。凡卡先看窗户,再写信;写到爷爷时又看窗户,自然地想起爷爷,回忆起爷爷在乡下守夜和美丽的乡村雪夜景色;信写到圣诞节请爷爷拿礼物时又看窗户,回忆起同样是这个节日,爷爷带他去砍圣诞

10、时的自由和快乐。第一次看窗户暗示他现在生活的不自由、可怜;后两次看窗户引起回忆,衔接自然、无痕,又与第一次和信中描写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三次看窗户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但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都是我们理解课文的很好的突破口。 五、细评语言,感受禅意。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 ,虽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博杂,所谓 “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这一统领全文的“神” ,那么就会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艺术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所谓“言为心声” 。因此,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散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积累,对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充实文学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总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对于“长文” ,只要找准切入点,就能抓住全文的精神命脉,纲举则目张。长文短教,老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体会、思考,感受语文的趣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