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类型血涂片制备、形态学.doc

  • 上传人:fmgc7290
  • 文档编号:8131206
  • 上传时间:2019-06-10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88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血涂片制备、形态学.doc
    资源描述:

    1、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检验科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HPML-PD第 1 页 1 目的 将血液制成血涂片,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帮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2 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染色。细胞染色包括物理吸附及化学亲和作用。不同的细胞种类及细胞的不同成分,对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而使各种细胞呈现出各自的染色特点。在显微镜下根据各类细胞的形态特点和颜色差异将白细胞进行分类并计数,通常分类 100 个白细胞,计算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同时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进行观察。3 标本类型及采集要求3.1 采毛细血管血立即推制血涂片。3.2 用 EDTAK 2

    2、抗凝静脉血,要求标本不能有溶血和凝集等现象。3.3 标本采集后要求及时制备成血涂片,以免细胞形态发生改变。3.4 血涂片制好后应立即染色,染色后的标本可以长时间存放。4 仪器、试剂4.1 OlympusCH20 普通光学显微镜4.2 瑞氏-姬姆萨染色液 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4250ml) ,贮存于干燥、通风、远离火源、电源,防止剧烈振荡。5 操作步骤5.1 血涂片的制作过程:5.1.1 毛细血管血涂片的制作5.1.1.1 用毛细管常规取末梢血一滴(约 10ul),滴加于载玻片的一端( 距边缘约 1.5cm,将推片放在血滴的前方,逐渐后移接触血滴,血液立即沿推片散开。也可用干燥洁净的推片直

    3、接抹一滴血,与载玻片接触后,血液立即沿玻片散开。5.1.1.2 然后将推片与载片保持 3045 度角,平稳地向前推动至载片的另一端,载片上便留下一薄层的血膜。5.1.1.3 血膜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干燥,以免血细胞形态发生改变。5.1.1.4 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厚血膜处写明病人姓名或编号。5.1.2 EDTA-K 2抗凝静脉血涂片的制作5.1.2.1 将 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充分混匀。标题: 血涂片制备及细胞形态学检查版本号:A 修改号:0文件编号: HPDLM-P-SOP-XYJY-003 生效日期:编制人:韩素丽 发布部门:批准人: 页码: 第 1 页 共 5 页长治医学

    4、院附属和平医院检验科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HPML-PD第 2 页 5.1.2.1 用毛细管取 1 滴血(约10ul),置于载玻片的一端(距边缘约 1.5cm),将推片放在血滴的前方,逐渐后移接触血滴,血液立即沿推片散开。5.1.2.2 然后将推片与载片保持 3045 度角,平稳地向前推动至载片的另一端,载片上便留下一薄层的血膜。5.1.2.3 血膜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干燥,以免血细胞形态发生改变。5.1.2.4 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厚血膜处写明病人姓名或编号。5.2. 染色步骤:5.2.1 用蜡笔在血膜两头划线,以防染液溢出,然后将血膜平放在染色架上。5.2.2 用瑞-姬氏染液

    5、35 滴覆盖整个血膜,固定 1 分钟。5.2.3 滴加染液量 23 倍的缓冲液,用吸尔球将其与染液吹匀,染色 310 分钟。5.2.4 慢慢摇动玻片,然后用流动水从玻片的一侧冲去染液,待血片自然干燥后,即可镜检。(也用滤纸吸干)5.3. 血涂片的显微镜的观察方法:5.3.1 先用低倍镜观察整张血片染色情况、白细胞的多少和细胞分布情况。5.3.2 选择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转换油镜下计数 100200 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比值(一般认为细胞分布在片头至片尾 3/4 区段比较均匀,因此分类时必须在体尾交界处)。5.3.3 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墙

    6、垛”样顺序观察。5.3.4 同时观察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及其分布情况。5.3.5 注意有无寄生虫。6 计算方法通常数 100 个白细胞,计算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比,细胞数量多时应数 200 白细胞计算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细胞少时可只数 50 个白细胞,计算各白细胞的百分比。7 参考区间白细胞分类 百分率(%) 分数值 绝对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10.05 0.040.5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0.500.70 27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050.05 0.020.50嗜碱性粒细胞 01 00.01 01标题: 血涂片制备及细胞形态学检查版本号:A 修改号:0文件编号: H

    7、PDLM-P-SOP-XYJY-003 生效日期:编制人:韩素丽 发布部门:批准人: 页码: 第 2 页 共 5 页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检验科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HPML-PD第 3 页 淋巴细胞 2040 0.204 0.84.0单核细胞 38 0.030.08 0.120.80红细胞大小一致,呈双凹圆盘状,血小板形态正常。8 方法的局限性人为因素对该方法的影响较大,比如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9 注意事项9.1 涂片时,血滴愈大,将出现无尾现象,或者会使血膜过厚。9.2 血滴过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9.3 血膜太薄,白细胞多集中于边缘。(细胞分布越差)9

    8、.4 血膜过厚,使细胞重叠,无法观察。9.5 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所致。9.6 血膜干透后尽快固定染色,否则细胞尚未牢固地附着在玻片上,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9.7 染色时间与染液和缓冲液的比例,室温高低,有核细胞的多少有关。室温过低,有核细胞过多,所需的时间愈长。因此染色时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特别是更换新染液时,必须经试染,摸索最佳染色条件。9.8 染液不可过少,以防蒸发干燥,染料沉着于血片上,难以冲洗干净。9.9 冲洗时不可先倒掉染液,应以流水从一端缓缓冲去,以免染料渣沉着在血膜上。如已有染料的沉着,可加瑞氏染液溶解,及时用流水冲洗,以免脱色。9.10 染

    9、色过深时,加瑞氏染液或甲醇退色。染色过浅时,应先将染料稀释后再染。9.11 白细胞总数超过 20109 /L,应分类计数 200 个白细胞,白细胞数明显减少时(310 9 /L)可检查多张血片。9.12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可信限:在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占的比例较大,它们呈正态分布。白细胞分类的可信限可采用分类值2S 的方式。9.13 一般先选血膜体尾交界处或中末 1/3 邻接处用油镜计数,移动线路呈“弓”形,避免重复计数。9.14 严格按照杆状核和分叶核诊断标准进行识别。9.15 注意单核细胞与大淋巴细胞的鉴别、染色较差的涂片或脱颗粒的嗜碱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区分等。9.16

    10、凡不能识别的细胞应归为“未能识别的白细胞” 。标题: 血涂片制备及细胞形态学检查版本号:A 修改号:0文件编号: HPDLM-P-SOP-XYJY-003 生效日期:编制人:韩素丽 发布部门:批准人: 页码: 第 3 页 共 5 页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检验科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HPML-PD第 4 页 10 临床意义10.1 中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大于 10109 /L,称为白细胞增多。10.1.1 生理性增多:生理情况下,下午较早晨高。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白细胞一过性增高。新生儿、月经期、妊娠 5 个月以上及分娩等特殊时期也可使白细胞增高。生理性增高都是一

    11、过性的,通常不伴白细胞的质量改变。10.1.2 病理性增多:大致可归纳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10.1.2.1 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10.1.2.2 异常增生性增多是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细胞大量增生并释放至外周血中所致,是一种病理性粒细胞,多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10.2 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小于 4109 /L 称为白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 109 /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 0.5109 /L 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大致见于:10.2.1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是最

    12、常见的原因,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等。10.2.2 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部分白血病、恶性贫血等。10.2.3 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如放射线、放射性核素、某些化学品及化学药物等可引起粒细胞减少。某些化学药物如退热镇痛药、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等也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必须慎用。10.2.4 单核巨噬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某些恶性肿瘤、类脂质沉积病等。10.2.5 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10.3 淋巴细胞增多:10.3.1 生理性增多:主要见于儿童期,淋巴细胞比例较高。10.3.2 病理性增多:10

    13、.3.2.1 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10.3.2.2 某些细菌感染:如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等。10.3.3 相对增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时因中性粒细胞减少,故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但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并不相对增高。其它,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标题: 血涂片制备及细胞形态学检查版本号:A 修改号:0文件编号: HPDLM-P-SOP-XYJY-003 生效日期:编制人:韩素丽 发布部门:批准人: 页码: 第 4 页 共 5 页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检验科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HPM

    14、L-PD第 5 页 10.4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10.5 单核细胞增多:10.5.1 生理性增多:正常儿童单核细胞较成人稍高,平均为 0.09。2 周内婴儿可达 0.15 或更多。10.5.2 病理性增多:10.5.2.1 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结核病、亚急性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10.5.2.2 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10.5.2.3 其它疾病: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10.6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变态反应性疾

    15、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等。寄生虫病,如血吸虫、丝虫、肺吸虫等感染。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10.7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传染病(如伤寒)的急性期等。10.8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则为极罕见的白血病类型。11 参考文献叶应妩,王毓三主编.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 3 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4135刘成玉 主编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 第 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13熊立凡 主编 临床检验基础 第 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46标题: 血涂片制备及细胞形态学检查版本号:A 修改号:0文件编号: HPDLM-P-SOP-XYJY-003 生效日期:编制人:韩素丽 发布部门:批准人: 页码: 第 5 页 共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血涂片制备、形态学.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813120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