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 康 教 育 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学教研室,行为改变理论,知信性模式 健康信念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 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创新扩散,什么是理论,理论是一系列概念、定义和命题的有机结合,它通过确定变量间的关系表达对事务或情形的系统见解、用以解释和预测事物或情形。 为什么需要理论?,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或KAP) 知 信 行 此理论认为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行为改变,必须有知(知识和学习)作为基础,有信(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作为动力。知识(信息)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与信息不一定能直接导致行为的改变。信念(态度)
2、反映行为倾向性,要转变行为需先转变态度。,什么是态度,态度是一种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心理和神经系统的准备状态,它引导着或动态地影响着个体对这些经验有关的事情、情景的反应。 这个定义的前提假设: 1 态度是持久的 2 态度对行为有引导性的影响,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信息为基础,根据某个评价纬度对刺激所作的分类。 情感成分包含个体对态度的所有情绪与情感,尤其正面和负面的评价。 行为成分主要指个体在对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 认知成分指的是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想法,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张三对使用安全套的态度:1 同伴对安全性行为的赞同()2 降低意外怀孕的风险()3 降低感染性
3、病的风险()4 性伴侣偏爱安全的性行为()5 购买时感到尴尬()6 使用时感到尴尬()7 降低了性欢愉 ()(还有那些可能对态度的影响?),认知的复杂度矛盾认知之间可能相互存在 评价的简单化 行为控制态度态度控制行为,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基本的学习过程应该可以适用于态度形成的过程(强化、惩罚、模仿这些学习过程决定了个体的态度)对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学习理论强调两种主要的方法:信息学习和情感的迁移。,平衡理论,平衡理论考虑的是在个人所持有的简单认知系统中,情感之间的一致性。 不平衡的结构会往平衡的方向变化,使用“最小努力原则”。,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congitive dissonance
4、theory),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假设是有一种趋于实现认知一致性的压力。“失调”是当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的时候出现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动机状态, 为了达到调和状态,1,以某种方法去除或改变行为;2,什么也不改变;3,改变态度,认知失调的情景,决策后的认知失调。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调。 当我们不得不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的选择做决定的时候,最后的选择总是至少和我们的某些信念不一致。 反态度行为。态度改变所需的诱因水平,当诱因超过一定限定以后,给予越多的诱因让个人去做与态度相反的事情,个人则越不可能改变态度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威胁受到的危险越大,产生的失调也就越少,因此态度改变得越少。 选
5、择只有是在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才会导致失调。 不能变更的承诺。 可预见的后果,对后果的责任 努力 认知失调的产生以及决策行为带来的态度改变有以下主要的先决条件:最小化的诱因,知觉到的选择权,不可变更的承诺,个人对后果应付的责任以及巨大的努力。,自我知觉理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只是从我们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环境来推断自己态度。 当人们在某个态度上的经历很少,或当态度涉及模糊,与切身利益无关、微小的事情时,一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的态度。 当涉及更富有争议,个人牵涉更多,更持久的问题的时候,失调理论可能更为适用。,期望价值理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就
6、是衡量在某个问题上各种可能的态度的利弊得失,并选择最佳状态的过程。关注各种诱因间的平衡,预测目标间有冲突时,人会选择某种能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的立场。,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仰模式(HBM)就是一个价值期望理论。当价值期望的概念逐渐在健康相关行为的环境下重新形成时,可以对它作如下解释:(1)欲望预防疾病或想要康复(价值);(2)信仰个人能采取某种特定的健康行动来预防疾病或改善健康状况(期望)。根据个体对自身对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严重性、通过自身行动能降低疾病威胁的可能性的估计,人们对期望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1,HBM)是目前用以解释和
7、干预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该模式综合需要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认为可导致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心理活动涉及以下几个因素:知觉到危害性Severity 知觉到易感性Susceptibility 知觉到效益(行为效果期望)Benefits 知觉到障碍Barriers 知觉到自我效能,知觉到易感性,该维度谈到个人对感染某种疾病的风险的主观认识。在医学所确定的疾病的情况下,该纬度的表现形式为:对于诊断的接受、个人对再度感染的估计、以及对总的疾病的易感性。,知觉到危害性,个人对感染某一疾病或不治疗该疾病的严重性的认识,既包括对医学临床后果(如死亡、残疾和疼痛)的考虑,又包括对那些可能的社会
8、后果(诸如对工作、家庭生活、社会关系等的影响)的权衡。将易感性和严重性合称为“认识到的威胁”。,知觉到效益,尽管对易感性和环境严重性(意识到的威胁)的认识会推动个人采取行动,但行动的独特过程却有赖于对多种能降低疾病威胁的行动的信心。我们将其称为要采取健康行动需认识到的益处。这样,那些表现出关于易感性和严重性的最佳信仰水平的个人,他们在意识到任何健康行动的潜在有效性之前,是不会接受任何推荐的行动的。,知觉到障碍,特定健康行动的潜在的负面作用,或是认识到的障碍,可能会阻碍个人采用该健康行动。 个人会进行一个成本利益分析,权衡健康行动的正面、负面因素。负面因素可能包括价格昂贵、潜在危险(治疗的副作用
9、,医源性病变)、不愉快的经历(疼痛、困难、难过),不舒适感、时间成本等等。这样,易感性和严重性的综合给个人提供了力量和动力来采取行动,而对利益(较少的障碍)的认识则提供了采取行动的优先路径。,Health belief model,Demographic Variables Class, gender, age,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ity, peer group pressure etc.,Perceived susceptibility,Perceived severity,Perceived benefits,Perceived ba
10、rriers,Action,Health motivation,Cues to action,Sheeran & Abraham, 1995,自我效能,1977年,Bandura 介绍了自我效验(Self-Efficacy)的概念。 HBM的早期模式关注的是对预防行动的界定 ,这些预防行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简单易行。 然而,当人们试图改变与生活方式有关的行为时,情况就大为不同。这些行为是毕生养成的习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改变。改变饮食习惯、锻炼方式、抽烟、性行为的问题,很明显要比接受一次免疫检查或胸片检测困难的多。事实上,这需要极大的信心。在采取行动前,个人必须相信自己能成功的改变生活方式。,
1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到目的是轻而易举的 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我能冷静的面对,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办法 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无论什么事情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应付自如,保护动机理论鉴于目前生活方式疾病(Life Style Diseases)危险因素的作用时间长且多能给行为者带来某种“收益”(如吸烟带来快感或社会交往便利),因
12、而近年发展起来的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在健康信念模式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抵御健康相关行为改善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解释健康相关行为。这两个因素是: 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愉快感受,如吸烟所致快感。 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观“好处”,如吸烟所致交往便利。,适应不良性反应,适应性反应,严重性 易感性,反应效益 自我效能,内部回报 外部回报,反应代价,威胁评估,应对评估,恐 惧,保护动机,行为转变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改变行为必须经过五个阶段。 1)无转变打算阶段 3)打算转变阶段 4)转变准备阶段 5)转变行为阶段 6
13、)行为维持阶段吸烟者只有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逐渐转变才能达到改变吸烟行为的目的。吸烟者总是处于某一阶段。显然,处于不同阶段的对象有不同需要,控烟健康教育应提供不同的干预帮助,促使对象由此阶段向趋向戒烟成功的下一阶段转变。,Fishbeins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Developed to explain volitional behaviors Attitudes towards behavior Assumption = beliefs important Variables,Intentions,“Barring unforeseen events, a p
14、erson will usually act in accordance with his or her intentions” (Ajzen & Fishbein, 1980, p. 5).,Attitudes,Ones positive or negative evaluation of performing a behavior Belief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performing the behavior (outcome expectancies) Values: appraisal (importance) of the consequence
15、s,Subjective Norms,Ones perception of the social pressures to perform or not perform a behavior. Beliefs: about whether specific individuals or groups think one should perform the behavior. Motivation to comply with these people.,Someone likely to drink and drive,ATTITUDE: Bob feels more at ease wit
16、h others when he drinks (belief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and values) SUBJ NORM: Bob feels that his colleagues encourage him to drink after work (belief) and he wants them to like him (motivation to comply) INTENTION: Bob intends (expects) to drink with his colleagues after work and then drive home 1
17、or more times in the next 30 days (intentions).,社会网络,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视时候结构为一张人际社会网结构,其中“节点”(node)代表一个人或一群人组成的小团体,“线段(line),在这样的社会图像中,社会是由一群行动者、这群行动者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构成的网络结构所组成。 社会支持 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理论目前在社会科学中的研究主要包括:职业、人力资本、组织管理 社会网络理论可能在健康相关行为方面的研究可能有?,Theory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Diffusion is the proc
18、ess by which an innovation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certain channels over time among the members of a social system - Everett Rogers (1995),A Graphic Presentation of Diffusion Theory,Knowledge I,Confirmation IV,Decision III,Persuasion II,Adoption,Discontinued,Continued,Rejection,Continued,Later Adopt
19、ion,Societal traits,Individual traits,Innovation traits,Time,E. M. Rogers (1995),The S-Curve Model of Diffusion Process,Takeoff,Saturation,Decline,Introduction,Growth,Maturity,Decay,Time,Adoption,Innovators,Earlier Adopters,Later Majority,Laggards,Earlier Majority,Diffusion Curves of Selected U.S. M
20、edia,Lievrouw (2000),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of Diffusion Process,Personal traits,Perceived traits,Social influences,Technological traits,Communication,Personal Characteristics,Knowledge of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on) Skills required to use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Ability
21、to own the innovation (income) Curiosity and risk-taking (personality) Perceived need for innovation (a product of interpersonal and mass communication),Social Influences,Pressure from primary group members Predominant social norms and cultural values (for or against the innovation, and tolerance le
22、vel for any innovation) Law, regulation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Marketing, distribution,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s,Technological/Perceived Traits,Relative advantage of the new innovation (as compared to the old innovation) Compatibility of the new innovation (with the existing system) Complexity (ease and convenience of operating the new innovation) Trialibility and Observability,Communication Factors: Channels and Timing,Knowledge,Persuasion,Decision,Confirmation,Mass Media,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