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素质模型”介绍给中国人力资源经理人非常必要王强 (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王强 ,清华大学博士,东南大学管理科学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府与企业组织管理创新,现工作于厦华电子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2003 年 2 月起将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管理学部任教 社会兼职包括中人网专家团成员 中国人才热线专栏作者,“计算机世界”管理诊室咨询专家, “世界经理人”特约撰稿, “粤港信息日报”管理创新茶座专栏作家。 )作为管理创新十讲学习型组织团队读本 、 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型企业团队读本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学习型政府政府管理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本书的作者,我非常认同“素
2、质模型”对 HR 人员角色的 4 种定义,特别是“领导者和变革推动者”这两种。我现在正在“世界经理人网站”专题讨论栏目主持讨论,题目就是“学习型组织需要学习型领导” 。在中国企业创新的过程中,HR 人员将扮演更重要的作用。在政府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政府机构中的人事人员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他们将成为“学习型领导” 。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目前我国很多组织(包括企业和政府、学校)对其人事管理人员考核的内容主要还是知识性的,通过背诵就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与 TOEFL、GRE考试很相似。而这并不能完全反映该人员实际的工作能力。所以,IPMA 专业证书的核心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素质模型” ,对于中国的人
3、事人员提高素质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它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如何完善自己素质结构、提高能力的努力方向。这是目前中国 HR 界最需要的。没有奋斗方向或者方向有偏差,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或者对于其成员来说,都是很致命的。所以,我一直宣传:组织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HR 管理的核心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核心是考核指标的确定。 “素质模型”不但对于 HR 人员有益,对于其他经理人也具有借鉴意义。由于这个“素质模型”综合了近十年国际上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或称为“核心胜任能力” ) 的研究成果,尤其参考吸收了美国 AT&T 公司和全美公共管理协会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素质”的模式,我还没有看到比它更全面完善的素质模型。当然,在进入中国以后,还是有必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实际情况,作一些本土化、简化的工作。自然,这些工作都需要事先得到 IPMA(中国) 人力资源研究院的认可。现提出几个建议:一、不但注意企业的人事人员,更要注重政府的人事人员,加强联系,多作工作,特别是对地方政府。二、充分借助现有各城市的人力资源经理沙龙、协会的力量,例如本人在厦门发起的HR 经理沙龙,现在已有 50 多家企业经理参加,成功举行了 9 次活动。三、出版一些介绍“素质模型”的培训教材读物,便于大家学习。如果可行,本人将乐于为“素质模型”的推广应用做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