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 / 7五月初五端午节习俗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位列中国四大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000 多年历史。端是“开端” 、 “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五月为午月, “五”与“午”通,午时为“阳辰” ,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等。从史籍上看,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农历五月正值仲夏,俗称“恶月”或“毒月” 。 易经等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
2、此时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并出,疫厉流行。民间流行用兰草汤沐浴去污等诸多驱毒习俗,起于夏商周三代。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要在这天为孩子消灾防毒,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因此端午节又叫:蒲节、艾节、沐兰节、小儿节等。菖蒲根另外中国人的数字观念是尊一崇三尚五,二五为十是阴阳运行规律。几乎每月与日数字重叠时就是节日。民俗谚语:正月下,打新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7祖先;四月八,拜菩萨;五月五,过端午;六月六,晒丝绸;七月七,
3、掐巧乞;八月十五正中秋;九月九,度重阳;十月一,送寒衣;十一月冬至数阳九,十二月腊八年到头。有说端午节的起源和形成是对华夏人文初祖伏曦氏创造的太极八卦学数字文化(河图洛书中的天数 25、地数30、天地之数和 55)的俗化纪念。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至少有二十多个,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
4、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 、 天问 、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屈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以楝树叶包饭,外缠五色丝投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闻讯马上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3 / 7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屈原故乡湖北秭归五月初五为“
5、头端阳” ,五月十五为“大端阳” ,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 。五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过大端阳” ,这期间的重头戏包括划龙舟、投粽子、办诗会,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持续到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阳”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五月初五端午节习俗 篇 2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端五的“五”字又
6、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 ,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7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 端午节的由来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
7、腾祭说等,屈原说最受认可。屈平(约公元前 339 年约公元前 278 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 九歌等。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 1500 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
8、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5 / 7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
9、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戴香包端午节戴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颜色鲜艳,袋囊内的填充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插菖蒲插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10、 独家原创 6 / 7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各地特色我国各地都有过端午的习俗,其中以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和湖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江苏的“苏州端午习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