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东江源小学二年级数学组 刘芳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
2、不苟的好习惯。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教学准备:格尺、软尺,米尺等。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13 页(例 1例 3)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
3、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前置作业:预习数学书第 13 页(例 1例 3) ,准备尺子、回形针、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 “矮多少” ,其实就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2板书课题长度单位。二、探究新知(
4、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 1 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 、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 拃、5 拃半、5 拃等等。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 3 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5、?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 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
6、叫做刻度 O。后面的呢?(刻度 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 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2认识 1 厘米。教师指出:这个刻度 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 0 到刻度 1 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板书:1 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 2 到刻度 3 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 厘米,从刻度 3 到刻度 4 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刻度 4 到刻度 5呢?我
7、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同学们你们觉得 1 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 )是呀,1 厘米确实很短。3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用 1 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 1 厘米。你也能用 l 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积极发言。3认识几厘米。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 1 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 0 到 3 的长度是几厘米,从 O 到 7 呢?学生自主学习。4教学例 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
8、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 O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 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 2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 4 页的“做一做
9、”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1 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2 题。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 8 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 8 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四、课堂小结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 1 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五、布置作业。回家量一量身边比较短的物品,看一看都是几厘米?记下来告诉老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
10、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 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 O 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4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4 页。 (例 4、例 5)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 米100 厘米。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
11、,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前置作业:预习数学书第 4 页(例 4、例 5) ,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生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生 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二、创设情境,学习新课。教学例 4一名用学生格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米尺)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米尺)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
12、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1认识米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 (板书:1 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 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 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把用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用米尺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 1 米的长度。52观察刻度。教学例 5
13、:在米尺上看看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 表示从 0 到 10 是 10 厘米,接着是 20、30、40、100。1 米里面有几个 10 厘米?(10 个 10 厘米。 )1 厘米 1 厘米地数,1 米里面有几个 l 厘米? (100 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1 米100 厘米)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 1 米。 (注意:量时刻度 O 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 2 米、3 米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 1 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
14、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三、巩固练习。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3 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 1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 1 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4 题)(出示实物:跳绳,小猫玩具,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 ,说说理由。3操作性练习。(l)认识卷尺和皮尺。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 “练习一”的第 5 题。同桌合作量一量。用
15、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 ,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 1 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 1 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五、布置作业:数学同步相关习题。板书设计认识米 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 米100 厘米第三课时6教学内容:教材第 5 页第 6 页。 (例 6、例 7)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6、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方法:指导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前置作业:预习数学书第 5、6 页(例 6、例 7) ,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 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
17、对齐再比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4)找线段。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
18、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5)量线段。7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 5 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 7(画线段)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 3 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从刻度 O 开始,画到刻度 3 的地方。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 2,你还能画出长 3 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19、?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 2 开始,画到刻度 5 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 5 开始,画到刻度 8 的地方。(2)做一做。教材第 6 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的第
20、 2 题。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3巩固应用。(l)完成教材第 6 页“做一做 ”的第 2 题。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 3 厘米处画一朵花。5 厘米处画一棵树,10 厘米处画一个气球。(2)完成教材 “练习一”的第 6 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 “练习一”的第 7 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测量长度还有
21、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 6 页“你知道吗?” ,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8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7 页。 (例 8 和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方法: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前置作业:预习数学书第 7 页(例 8) ,准备实物、
22、尺子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 1 厘米长度和 1 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20 厘米、50 厘米。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1教学例 8。教师谈话:同学们看操场上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 l3 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指名回答,说想法。引导:方法一:
23、排除法。l 厘米只有这么长, (用手比划)那么 13 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 13 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 1 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 13 米高。10 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 13 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米。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三、巩固练习。91.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教材 7 页图。这只
24、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 1 厘米还是 1 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 1 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 1 厘米。2做一做。(l)出示教材第 7 页“做一做 ”题目。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 60 厘米还是 60 米?引导:60 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 6 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 28 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 6( ) 黑板长 2( ) 小明身高 124( ) 课桌高 90( )四、课堂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五、布置作业:教材 9 页,10 页 811 题。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 13 米。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