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练一颗琥珀之心记得我是在忐忑中接受了市级优质课的比武。这段历程在我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虽然从选定内容备课,到磨课改进、修改教案,直到正式开课的那一天,不过一周多的时间,然而留给我的记忆却是永远的琥珀这篇文章讲的是科学家根据一块琥珀里的保存完好的两个小东西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推测,旨在让学生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第一次试教,我自然地把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松脂球形成的条件、琥珀形成的条件上。试教后,听课的几位权威教师随即提出了意见,我印象最深的是戴玲老师说的一番话:“看到琥珀,它剔透、轻柔、温暖,散发着
2、光泽,而这样一块奇异珍贵的琥珀,在我们心目中,是大自然多么珍贵的馈赠啊!这穿越几万年而来的两个小东西分明是活的,所以,琥珀真正是岁月的见证,传递着岁月的奇迹,它的身上,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生命之美、永恒之美。 ”入夜,辗转反侧,琢磨着这几句话,脑海中闪过“琥珀”的情状,心中顿生一丝凄美的感觉,继而又闪现“永恒”二字,呵,沉淀万年而成的琥珀,和化石一样能够封存住永恒。就抓这个绝佳的切入点吧。的确,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琥珀形成的条件已不足为难点,通读一遍后即能理解,落实科普性小品文的工具性不应是本课的重点,人文性才是我可以深刻挖掘的源泉。于是,我将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为“体悟琥珀生命之美、永恒之美
3、的深刻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科普文也不例外,在第三次设计教案时,课堂教学伊始,我就营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然后,我播放琥珀的图片,让同学们睁开眼睛仔细看。看到了琥珀的美丽诱人,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琥珀的形成真复杂啊,琥珀真漂亮啊”学生们置身于欣赏琥珀的美景中,心中自然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接下来是精读课文,深入感受琥珀的生命之美和永恒之意,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我深情引领:“啊!看到这样一块剔透玲珑的琥珀,看到这两个小东西,科学家的思绪追溯到了一万年前。
4、此刻,悠远古朴的音乐响起”同时出示配乐课件:太阳下的海边波涛怒吼,松林间虫儿鸣叫。我继续深情描述:“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太阳照得火热,远处传来一股松脂的香味”挥手指读课件:“看,小苍蝇出场了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此环节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意图让学生理解体会苍蝇和蜘蛛的无忧、快乐与惬意,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纷纷议论,这是多么可爱的小生命、小精灵啊,自然地感受到了科学家对它们的怜爱之情。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想象
5、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情境和最为真切的感受就迸发出来了。此时,和科学家一样,在潜心研读的孩子们心中,它们不再是苍蝇、蜘蛛,而是一种有生命的小生灵,它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它们有了人的情感,有了人的喜怒哀乐,蜘蛛的捕食在科学家的眼中也那么美好!多么有意思的小东西!在一样唯美的意境中,我轻声引读:“这是一片宁静的松林,一片静静的大海,一只快乐悠闲的小苍蝇,一只兴奋而窃喜的小蜘蛛一切幽深而唯美。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
6、蝇越来越近了。”此刻,音乐声戛然而止,我突然改变语调:“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 ”发生了什么事?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让孩子谈谈体会到了什么,他们自然能感受到一切都那么凑巧,那么惋惜。这样的奇遇,终于将两个小东西融合在了这块琥珀里。此处,我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引读:“当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学生接着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
7、棵老松树上”“当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谁也不会想到”学生接着说:“只有两个小东西好好地躺在松脂球里;“当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谁也不会想到”学生接着说:“只有两个小东西好好地躺在松脂球里。 ”此刻,我觉得对于琥珀的生命、永恒的理解已水到渠成。我又让同学们凝视琥珀,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所有的一切物是人非,你再一次看到这块琥珀,你还会觉得这仅仅是一块静止的琥珀,原先的松脂化石而已吗?我们不禁会感叹,这些生命消失了,但它们美好、灵动的气息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 ”在以上环节设计教学时,我抓住感情主线,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
8、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生情、悟情、动情、入情,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以达到“情文相生”的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之兴趣,体悟生命之美、永恒之美的深刻内涵。 “情境教学”的应用,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了共鸣,再利用课件激情渲染,调拨情感之弦,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琥珀固化了瞬间的永恒时光,散发着独特迷人的魅力,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达到情感上的共振。而且,我比较擅长朗读,因此多方采用有感情的朗读体味来告诉大家,在各种不同朗读的指导中,比如自由读、个别读、男女声读、齐读、引读、配乐读,学生感知深刻,体会多元。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9、,我非常珍视,适时地小结引导,帮助学生感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这种或是再现想象,或是营造情境,或是突破理解上难点的以境助读、读中生情的教学设计,既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也为学生“情动而辞发”奠定了情感基调。而此时的学生,在愉悦而热烈的情绪中跃跃欲试,激情投入到学习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都说“好课多磨” ,通过这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改进,我深刻体验到了“磨课”的滋味,回首这次的“磨课”历程,就如这晶亮的琥珀一样,鲜活、珍贵、值得永久珍藏,历久弥香。记得刘墉说过“点一盏心灯” ,我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用心去做,给学生稚嫩的心灵点上一盏灯,也许那点光芒可以陪学生走上一程,也许那点光芒可以陪学生走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