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有机溶剂的分类.ppt

上传人:开阔眼界 文档编号:8118128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溶剂的分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有机溶剂的分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有机溶剂的分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有机溶剂的分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有机溶剂的分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规划性,主讲人:许真玉 讲习组成员:何伍 张宁,前言 有机溶剂的分类 药物中有机溶剂的引入 确定何种溶剂需进行残留量研究的原则 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常见问题分析 需要关注的问题,前 言,定义: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过程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研究的性质:杂质研究的范畴,前 言,研究的发展: 随着对有机溶剂毒性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各种相关组织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越来越丰富、具体。 随着对药物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不断追求而发展:力求将伴随药物的不安全因素降至更低。,前 言,国内外主要

2、相关指导原则和文件 ICH Q3c 杂质:残留溶剂的指导原则 FD:Guidence for Industry:Q3c Impurities:Residual Solvents EMEA:Position Paper on Specification fro Class 1 and Class 2 Residual Solvents in Active Substances 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中),前 言,国内研究现状: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 原因 :时间短、经验少、对总是本质认识不够,对国际新研究结果跟踪不及时,对已有指导原则内涵领会不深刻 本讲目标:通

3、过分析和总结,明确一些问题,使研究更科学、更规范。,有机溶剂的分类,分类依据: 允许日暴露量(permitted daily exposure ,PDE) 定义: 是指某一有机溶剂被允许摄入而不产生毒性的日平均最大剂量,单位为mg/天,有机溶剂的分类,计算公式:NOEL体重调整 PDE=F1F2F2F4F5LOEL体重调 PDE=F1F2F2F4F5,有机溶剂分类,有机溶剂的分类,NOEL:no-observed effect level 不能观察到反应的量 LOEL:lowest-observed effect level 能观察到反应的最低量 体重调整:通常指成人体重 F1:种属之间的换算

4、系数 F2:考虑到个体间的变异而引入的系数 F3:短期的急性毒性相关的系数 F4:与产生严重毒性相关的系数 F5:在没有建立NOEL时采用的换算系数,有机溶剂的分类,N-甲基吡咯烷酮(NMP) 动物试验: 怀孕的WISTAR大鼠在怀孕第7-20天暴露于150ppm NMP中,暴露时间为6h/day,然后自然分娩 结果: 母体:未观察到的毒性 仔鼠: 体重有所下降,出生态周后达到了统计学意义,断奶前的完成复杂工作的认知功能有发育受损,有机溶剂的分类,150ppm=(150106L99.13g/mol24.45l/mol) 1L =0.68mg/L 暴露量=0.608gm/L每日实际暴露量每日总时

5、间 =0.608mg/L624=0.152mg/L LOSE=暴露量大鼠呼吸量/大鼠体重=(0.152mg/L290L/天)0.33Kg=133.58mg/(Kg.天) PDE=(LOEL体重调整)(F1 F2 F3 F4F5 ) = 133.58mg/(Kg.天)50Kg) (510155)=5.3mg/天),有机溶剂的分类,四氢呋喃 动物试验: 取雄性、雌性大鼠,雄性、雌性小鼠,分别暴露于0、200、600、1800ppm的四氢呋喃中,暴露时间为6h/day,5天/周,共105周。 结果: 雄性大鼠组:肾脏肿瘤或肾癌有所增加 雄性小鼠组:肝脏肿瘤和肝癌有所增加 雌性大鼠组:未发现致癌性 雌

6、性小鼠组:未发现致癌性,有机溶剂的分类,200ppm=(200106L72.10g/mol24.45l/mol) 1L =0.59mg/L 暴露量=0.59gm/L每日实际暴露量每日总时间 =(0.59mg/L65)247=0.105mg/L LOSE=暴露量大鼠呼吸量/大鼠体重=(0.105mg/L290L/天)0.425Kg=71.65mg/(Kg.天) PDE=(LOEL体重调整)(F1 F2 F3 F4F5 ) = 71.65mg/(Kg.天)50Kg) (510155)=7.2mg/天),药物中有机溶剂的引入,根据研究对象具体情况 分析有机溶剂的引入,有机溶剂毒性,确定何种有机溶剂需

7、要进行研究,研究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研究结果的分析及质量标准的建立,药物有机溶剂的引入,两个已知: 通过分析已知的有机溶剂引入途径,针对研究对象中可能存在的残留溶剂进行研究 主要针对已知毒性的一些溶剂、如第一、二、三类溶剂,药物中有机溶剂的引入,研究对象:原料药/辅料、制剂 原料药/辅料:合成过程中引入 包括: 作为合成原料或反应溶剂引入 作为反应副产物引入 由其他合成原料或其他溶剂带入 制剂 各种成份(原料药、辅料)带入 制剂制备过程中引入,药物中有机溶剂的引入,研究集中在:原料药的第一种情况 影响因素: 有机溶剂在合成过程中使用的步骤 后续溶剂的影响 中间体的影响。 有机溶剂的使用和残

8、留与合成工艺密不可分,是评价合成工艺优劣,筛选、确定合成工艺的重要因素之一。,药物中有机溶剂的引入,第一类溶剂 原则:考虑其毒性,建议尽量避免使用。,当合成路线涉及此类溶剂时,合成化学发展水平,判断使用是否合理,合理,不合理,严格控制残留量,替代研究,临床研究前,临床研究期间,产品上市后,确定何种溶剂需进行研究的原则,意义和目的 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控制产品质量 与其他方面研究工作密不可分 进一步验证工艺控制的合理性 为确定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思考的出发点 有机溶剂的毒性 产品的合成工艺,确定何种溶剂需进行研究的原则,EMEA 第一类溶剂:不议使用。一旦作为起始原料、溶剂,或者反应副

9、产物,或者由其他溶剂带入时,残留量需符合ICH相关规定。 残留量控制方法:随引入情况不同而不同 直接控制终端产品 控制中间体 控制引入第一类溶剂的物质,确定何种溶剂需进行研究的原则,EMEA 第二类溶剂:可直接对终产品进行控制,可对中间体进行控制,结果需符合ICH相关规定 当6批试生产规模或者3批生产规模的中间体检测结果显示残留量低于ICH规定限度的十分之一时,可不对终产品进行控制。,确定何种溶剂需进行研究的原则,研究原则: 考虑到各类有机溶剂有毒性和在终产品中残留的可能性,建议: 第一类溶剂:无论任何步骤使用,均需进行检测 第二类溶剂:无论任何步骤使用,均需进行检测 第三类溶剂:建议可仅对用

10、于终产品精制的此类溶剂进行研究。,确定何种溶剂需进行研究的原则,研究原则: 第四类溶剂 若结构与毒性大的溶剂非常接近,建议尽量不使用 注意中间体的处理,尽量除尽 根据结构和理化性质,参考其他的有机溶剂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和控制 注意检测图谱中未知峰的情况,尽量进行归属,若无法归属,可以控制挥发性杂质总量。,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残留量表示方法:浓度限度 计算公式: 浓度限度(%)PDE/(1000剂量) 100% 其中:PDE:mg/天 剂量:一般为10g/天,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PDE、浓度限度的比较 PDE值:绝对值,控制精确,但可能忽略多种溶剂的综合影响。 浓度限度:以PDE为基础,并采

11、用比较大的每是给药量计算,给出了一个比较大的安全系数。 目前情况下,采用浓度限度比较简便,而且只要日摄入总量不超过10g,就无需进一步计算。,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实验室规模生产工艺,中试、工业化生产规模工艺,临床前研究,临床用质量标准,临床期间研究,试行标准,正式标准,工艺放大,修订,修订,样品,样品,制订,制订,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第一类溶剂:均需订入标准(1,1,1三氯乙烷可参照第二类溶剂要求) 由于第一类溶剂替代研究会在临床研究前、临床研究期间、产品上讪后等不同阶段进行,质量标准需替代研究结果的不断进行修订。,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第二类溶剂: 临床用质量标准:根据临床前研究结果制订

12、。 研究结果提示: 无残留:可暂不订入标准,但需根据临床期间研究结果进一步修订。 有残留:订入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第二类溶剂: 试行、正式标准:根据多批中试和工业化生产规模产品研究结果,在临床用质量标准基础上完善、修订后形成 研究结果充分提示: 无残留:不订入标准 有残留:保留或增加残留检查,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第三类溶剂: 临床用质量标准:根据临床研究结果,至少需将有残留的溶剂订入标准 试行/正式标准:根据多批中试和工业化生产规模研究结果,在临床用质量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修订后形成。,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一般采用ICH中的限度,其他特殊因素也一并考虑: PDE值是以成人体重

13、50kg计算得到的,对于体重不足50kg的患者,如衰弱的患 者、妇女,儿童、幼儿、婴儿等,可依据具体情况,必要时需调整。,质量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浓度限度是以每日剂量为10mg进行计算的,可结合药物临床应用的一些特点,如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周期、适应症等,可依据具体情况,必要时需调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注意相互之间的关联。,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BP 药物:水溶性药物 溶剂:二氯甲烷、苯、乙睛、氯仿、二氧六环、吡啶 方法:顶空进样GC法(顶空处理条件、气相检测条件) 供试品溶液:采用水为溶剂 对照品溶液:采用二甲亚砜溶解,再采用水稀释。,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常用检测方法:GC法

14、特点: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所需样品用量较少 检测条件的确定:结合药物和待检溶剂的性质,通过方法学研究确定,建议尽量采用同样的检测条件控制尽量多种类的有机溶剂。,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进样方法: 溶液直接进样:沸点高的溶剂 顶空进样法:沸点低的溶剂、样品干扰测定 配制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的溶剂。 供试品溶液: 溶液直接进样法:水或其他合适 顶空进样法:水或不挥发的酸、碱液;非水溶性药物,采用N,N二甲基甲酰按或二甲基甲砜 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相同,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方法学验证专属性 检测限 定量限线 性 准确度 耐用性 以上为一情况,需根据品种具体的有机溶剂使用和残留情

15、况,科学合理的进行方法学研究。,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专属性:考察在其他成分,如检测所用的溶剂、可能残留的其他溶剂、主成分、其他杂质等存在的条件上,能否准确测出待检溶剂残留量 检测限:考察能否将残留的少量或微量的有机溶剂检出 定量性:考察能否将残留的少量或微量的有机溶剂定量检出,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线性:考察残留溶剂有浓度(或量)与色谱峰面积是否直接成正比关系。 准确度:考察检测结果是否能够代表产品的实际情况。 耐用性:考察测定条件发生细小变动时,测定方法和结果是否仍准确可靠。,常见问题分析,溶剂使用方面 突出问题:不合理的使用了第一类溶剂 实例1:某精神神经药物采用四氯化碳作为

16、一酯类中间体的重结晶溶剂 对策:重新评价四氯化碳使用的合理性,一般不建议采用第一类溶剂作为中间体的精制溶剂。,常见问题分析,实例2:某药物早期有有关合成有文献采用苯为脱水剂,近期文献采用甲苯为脱水剂,药物早研发者仍采用苯。 对策:重新评价苯使用的合理性,跟踪新的研究结果,在有其他溶剂替代的情况下,需使用替代溶剂,常见问题分析,质量研究方面 突出问题:不进行研究、研究不全面 实例1:某已有国家标准药物,合成过程中使用了甲苯、DMP,但未进行残留量检测 原因:国家标准中未收载此项检查,故未进行研究 对策:根据产品具体情况,按照上述的原则进行研究,必要时需将此项检查增订入注册标准,常见问题分析,实例

17、2:某药物经甲酯化、氯代、乙酰化、缩全、成环、抿化、酰胺化等反应制得,合成过程中,使用了第一类溶剂苯,但未进行残留检测。 原因:因使用步骤比较靠前,故未进行残留量检测 对策:考虑到第一类溶剂的毒性一,无论任何步骤使用,均需进行残留量检测,并订入质量标准,常见问题分析,实例3:某药物经缩合、取代、脱乙基化、缩合制得,使用了第二类溶剂DMF、乙腈、氯仿、检测了氯仿残留量,未检测DMF,乙腈残留量 原因:氯仿收载于CP附录在F中,DMF、乙腈未收载,氯仿在合成后段使用,DMF、乙腈在合成前段使用 对策:考虑到第二类溶剂的毒性和残留的可能性,需要对合成过程中使用的全部第二类溶剂进行残留量检测,常见问题

18、分析,实例4:某药物用丙酮重结晶精制,未检测丙酮残留量 原因:丙酮为第三类溶剂 对策:因重结晶溶剂系在合成最后一步使用,残留可能性相对比较大,尽管第三类溶剂属于对从体低毒的溶剂,但仍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需要对残留可能比较大的精制用溶剂进行检测。,常见问题分析,质量标准方面 突出问题: 不重视对数据的积累 不重视对中试规模、大生产规模产品的研究 不重视质量标准的修订,常见问题分析,实例1:某药物在合成过程中使用了乙腈、甲醇、乙酸乙酯,三批实验室规模产品检测结果均无残留,正式标准中未收载此项检查。 原因:误将质量标准看作三批样品研究结果的汇总 对策:以上仅完成了质量研究的一部分,需要继续积累中试,

19、大生产规模样品数据,继续修订、完善质量标准,常见问题分析,实例2:某药物合成时使用了DMF、氯仿、甲醇、乙醇、氯苯、三批实验室规模产品检测结果仅乙醇有残留,正式标准中收载了以上所有溶剂残留量检查 原料:误认为这样即为制定了一份严格有效的质量标准 对策:药物研发者仍未真正掌握将来上市产品的溶剂残留量情况,需要继续积累中试、大生产规模样品数据,继续修订,完善质量标准,常见问题分析,检测方法方面 突出问题:供试品、对照品溶液的配制方法不合适,方法学验证不全面 实例1: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法检测某难溶性药物中的氯仿,以水为溶剂配制供试品溶液。 实例2:检测药物中乙腈、氯仿、甲苯等多种溶剂残留量,未考察方法

20、的分离度 实例3:未进行最低检测限考察,常见问题分析,对策:根据药物、待检溶剂的具体特性,结合有述方法学研究原则一内容,的针对性的进行研究,相关内容建议参考中国药典附录,常见问题分析,数据分析方面 突出问题:未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实例 1:某抗高血压药物氯仿残留量高于0.006% 实例2:某抗肿瘤药物乙醇残留量高于0.5% 对策:分析残留量较高的原因,并优化工艺,降低残留量,根据药物临床应用的特点,通过利弊分析,判断残留量呆否接受,需要关注的问题,多种有机溶剂综合影响 目前基本是控制每种溶剂的残留量不超过各自规定的浓度限度,暂时未考虑多种有机溶剂的综合影响,建议逐步关注此问题,需要关注的问题,辅料的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 辅料作为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残留溶剂情况直接影响制剂质量 新研发辅料:与前原料药的原则一致 常规辅料:逐步关注此问题及其对制剂质量的影响,需要关注的问题,制剂的机溶剂残留量研究 药物最终通过各种制剂应用于临床,控制制剂的有机残留量不可忽视 原料药和/或辅料中残留溶剂 制剂制备过程中的残留溶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